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民以食为天,作为中国陶瓷的典范,景德镇瓷器闯入厨房和客厅,深刻地改变了欧洲人的餐饮以及茶、咖啡、啤酒、巧克力等饮品习俗,使甜点与辛辣食品和谐统一。明清时期,景德镇瓷器独步大下,作为饮食器具致密度强、光洁度高,规整、洁净、优美,不仅具有单件的美,而且具有组合的美,进食和
明清时期景德镇瓷器在欧洲文明进程中的作用
明清时期,景德镇不但是中国,而且是世界的制瓷中心,生产大量精美的青花瓷、五彩瓷、克拉克瓷、珐琅瓷、粉彩瓷、纹章瓷、颜色釉瓷、雕塑瓷,主要有餐具、茶具、啤酒具、咖啡具、陈设具、灯具、文具、寝具、坐具、卫生具,通过广州的牙行、十三行、欧洲各国的东印度公司,由海上陶瓷之路销售到欧罗巴大地。大航海时代,葡萄牙第一个直接和中国进行瓷器贸易,1517年,皮雷斯率领第一个葡萄牙使团来到广州,开始了中欧官方的第一次正式接触,使团的通事火者亚三来自景德镇,“乃江西浮梁县人也”,从使团的规格、性质、届次看,是特意的安排。西班牙、荷兰、法国、德国、英国、瑞典、丹麦等国紧随其后,并各自建立东印度公司,葡萄牙的“圣地亚哥号”、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法国的“昂菲特里特号”、英国的“马克列菲尔德号”、瑞典的“哥德堡号”等,都是欧洲著名的商船,甚至出现了运输华瓷的专门船型——克拉克船。
景德镇瓷器何时输入欧洲尚不可考,但成规模输入,始于葡萄牙人东扩。大规模输入,始于荷兰东印度公司。据荷兰东印度公司档案记录,1602—1657年,订购华瓷达300万件,主要是景德镇瓷器,1635年,将木模送到景德镇要订制。17世纪以前,华瓷的造型装饰绝大部分是中国模式,17—18世纪,造型装饰主要是西洋模式,景德镇瓷器大量地输入欧洲,由沿海到内地,由王宫到市井,由圣物到凡物,由宗教到艺术,景德镇瓷器风靡欧洲,以其胎质坚硬、声音清脆,釉色多变、图案丰富,形制规范、功能多样,而具有视觉的美、触觉的美、听觉的美、味觉的美,广泛影响欧洲国家的社会生活,进化了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
一、景德镇瓷器在欧洲的尊崇地位
16世纪中叶以前,由于海上交通漫长,风险难以控制,景德镇瓷器非常稀少,欧洲只有王室、巨富、主教才能享有,绝大多数人只能从文学和艺术作品中欣赏,具有神圣的地位。
(一)珍稀的代表。
新航路开辟以前,欧洲的华瓷只是零星出现在使节带回的礼品中,或十字军战利品中。埃及国王于1447年向法国查理七世,1487年向意大利美第奇王,1490年向威尼斯总督分别赠送了精致的中国瓷器。景德镇瓷器主要是通过波斯、埃及等国转运、数量极少,价格一度比黄金还要贵。葡萄牙国王曼诺尔一世的青花瓷壶,壶身饰有荷花纹饰,两面的浑天仪图案是国王徽章,象征着企图征服世界,1521年订制于景德镇。使节的礼品瓷流向王公贵族,十字军东征的战利品瓷流向平民百姓。
华瓷刚刚传人欧洲,产生了许多神话传说,有人认为瓷器有一种魔力,用它吃饭喝水,可使身体强壮,甚至以为青花碰到毒药马上会变黑,可以防毒,瓷器粉末可以治疗牙病,也可以止住鼻血。16世纪,法国作家潘西多写道:“瓷器是由鸡蛋壳和捣碎了的贝壳制成的,最大优点在于,如果把毒药放到里面,它就会炸成碎片。”文学家的浪漫幻想,更增加了瓷器的神秘感。1562年,马德休斯在《山间邮车》写道:“中国瓷器精美而昂贵,只有达官贵人才买得起”。1610年,《葡萄牙王国记述》赞美景德镇瓷器:“这种瓷瓶是人们所发明最美丽的东西,比所有的金、银、水晶都更为可爱”。景德镇瓷器逐渐被揭去神秘面纱,露出了可爱的容颜,燃起人们占有的欲望。
(二)神圣的标志。
景德镇瓷器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取代了豪华的金银器皿的地位,走上欧洲的神坛,成为人民向往的圣器。15世纪后期,意大利画家安德雷亚,曼泰尼亚的《马哥斯僧朝拜圣婴耶稣》,描绘了一位老僧将中国带盖的青花茶盅敬奉给耶稣和圣母。16世纪上半期,威尼斯文艺复兴美术大师乔凡尼·贝利尼的《群神宴》,以古典神话为素材,表现众神宴聚于林泉之间的情景,突出描绘三只作为“圣器”景德镇瓷钵。据朱龙华教授考证“这三只瓷钵的形体、风格、花纹,为明朝宣德成化年间之物”。华瓷成为圣物证明:陶瓷的质地、工艺、造型、装饰、煅烧浑然一体,达到完美无缺的超然境界,足以成为圣洁的礼物敬献耶稣和圣母;16世纪,欧洲的华瓷及其稀少,绝大多数人可望而不可及。景德镇瓷器作为圣器,虽然具有使用功能,但只是供超凡脱俗的众神享用,而非尘世俗人的消费品。斯普里格斯在《西方绘画里的东方瓷器》中,讲述了荷兰画家许多描绘华瓷的艺术语言和陶瓷语言,华瓷成为财富的象征,与华丽的衣饰相配,突出主人的晶位和地位,展示了王公贵族或富商巨贾的奢华和享乐。在阿姆斯特丹拍卖会上,雍容华贵妇女被典雅的景德镇青花瓷震惊,以至不敢用手去触摸,因为在她们眼里是那样神圣。
(三)奢华的象征
随着华瓷的大量销售,16世纪后期,景德镇瓷器作为圣物观,开始在西班牙、葡萄牙、荷兰逐渐淡化,作为奢侈品,成为王公贵族生活的必需品,客厅里,餐桌上,都以摆设景德镇瓷器来夸耀豪华富贵,皇家贵族出现了居家无一华瓷,则不为风雅。国王拥有中国瓷器,既象征权力之尊、国家强大,还象征着修养深厚、文化繁朵,于是王候之间竞相搜集。
1562年,教皇皮斯四世在罗马召开特伦托宗教会议,宴请布拉加主教多斯·马蒂雷斯,主教从宴席上火量金银器皿联想到无数饥贫信徒,于心不安,遂向教皇进言:华瓷美观、雅致胜过银器,也非常时髦,完全可以匹配教皇的尊严,虽然易脆,但价格较低,希望教皇能将银器换为瓷器。教皇接受建议,并说:“在葡萄牙,有不少从印度运来的中国瓷器,比金银器皿还要美丽,它们晶莹洁白半透明,青花装饰,青料用蓝宝石制成”,还呼吁:“我劝告所有的亲王们都去购买中国生产的瓷器”,当大批华瓷运到罗马,教皇把它们分给红衣主教以及其他贵族,自己也保留了一套餐具。所以,16世纪末期,意大利最先用瓷器代替银器,葡萄牙中产阶级家庭最早普及瓷器。1604年,英王詹姆斯一世、法国亨利四世专程到阿姆斯特丹购买瓷器。17世纪后期,随着贸易发展,路易十四下令用瓷器代替金银饮食器具,熔化金银铸造货币以应付经济危机,瓷器开始普及。
景德镇瓷器不仅具有实用和欣赏功能,而且具有祭祀和丧葬功能。16世纪,西班牙传说人们死后,瓷器陪葬在死者左手手指附近,就能唤起死者的灵魂,因此,举行国王和王后的葬礼时,都要用景德镇瓷器以及金银首饰等陪葬。1750年,英国贵族罗伯特·罗丹为纪念亡妻而订制文具,器物左边有一斜向白色条纹,上面绘有六朵黑色花瓣寄托哀思。
二、景德镇瓷器进化了欧洲的饮食文化
中国文化传人欧洲后,导致了波澜壮阔的“中国热”。利奇温说:“闪现在中国瓷器上的绚灿色彩,福建丝绸的雾绡轻裾背后南部中国柔和多变的文化,激发了欧洲社会的喜爱和仰慕”,但瓷器或许最令欧洲人砰然心动,他们通过瓷器上的自然景物、人物服饰、风俗习惯、神话故事来感受中国。民以食为天,作为中国陶瓷的典范,景德镇瓷器闯入厨房和客厅,深刻地改变了欧洲人的餐饮以及茶、咖啡、啤酒、巧克力等饮品习俗,使甜点与辛辣食品和谐统一。
(一)中国的饮食器具。
汉代末年,中国发明了瓷器,并迅速成为主要的饮食器具,它具有气孔率少、吸水率低,耐酸碱、耐高温,接触食物不起化学反映,有效防止病菌的粘附和繁殖,比任何材料制造的器皿更具有优越性,特别适合饮食。并且以人为本,其造型遵循实用的原则,便于 ... 、储藏、使用,种类有:①制备器,擂钵、瓷碾等。②储藏器,缸、罐、坛等。③烹饪器,炉、灶、锅等。④助食器,碗盘杯壶等。明清时期,景德镇瓷器独步大下,作为饮食器具致密度强、光洁度高,规整、洁净、优美,不仅具有单件的美,而且具有组合的美,进食和触摸使人感到愉悦,产生美感, ... 食欲。瓷器卫生洁净,容易清洗,避免了病菌的传播,有利于人们的健康,进化了欧洲的文明。
16世纪以前,陶器仍然是欧洲人主要饮食器具,然而大航海时代,国外的食品、饮品、调料接踵而至,令人目不暇接,由上至下,迅速改变了欧洲的饮食结构,迫切需要新型的饮食器具与之匹配,华瓷是他们最好的选择。欧洲人对中国餐具、茶具、咖啡具非常考究,配套要求繁杂。一套茶具多达100件,一套餐具多达400件,以成套餐具为例,要求造型与装饰相协调,器具与食物相协调,组合恰当,每套通常超过100件,包括大小不等的盘、碟、碗、杯,油瓶、醋瓶、调味瓶,盐罐、糖罐、香料罐,烛台、水壶、冷酒器等。德国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系教授雷德候在《万物》中指出:“自古以来,中国人制造与使用的餐具都是成套,适应运到西方销售。中世纪末期,饮食习惯变得较为文明时,欧洲开始流行成套使用餐具的习俗。”1685年,在法王路易十四的影响下,壁炉瓶、成套餐饮具等随之诞生。人们经常以动物的造型体现款式的变化,镶上了金银、宝石、美玉,彰显拥有者的社会地位。霍诺尔说:“孩提时代,每天吃饭的青花瓷碗,给我提供了最初的中国风景。”这里的青花瓷很可能是景德镇产品。
(二)景德镇瓷器推进欧洲的饮食文化。
11—15世纪,欧洲“还没有讲究的烹饪”,新航路开辟后,引进大量的新食物,丰富了人们的食物原料,为创新烹调艺术奠定了基础。味料的调制一直是西方烹饪的核心,故非常重视调制香料,胡椒、肉桂、丁香等,制成时令味料,与各种原料搭配,形成丰富的食品。欧洲的主食有面包、面点、馅饼,菜肴有水果、肉蛋、蔬菜。欧洲人把烹调视为一种艺术而变得精妙绝伦,甜点和辛辣食品丰富多彩,餐具包括木器、陶器、玻璃器、金银器,而金银器只有王室贵族和富裕家庭才可能配备,极少有中国瓷器的餐具。
17世纪以前,欧洲时常爆发流行病,造成不少人死亡,食物霉变是一个重要原因,劣质餐具是罪魁祸首。由于天气干湿冷热多变,加上食物和调料繁杂,容易变质串味,诱发疾病,故对盛装的器皿要求较高,而中国瓷器气孔率少、吸水率低,密封性能好,不利于病菌的粘附和繁殖,能保证食物的卫生清洁,非常适合盛装食品。人们用餐时,调料装在瓷盒、瓷瓶、瓷罐中,或放在瓷器托盘不同的格子里。以便随时添加。“当时的人们享用胡椒、桂皮、豆蔻花,就像今天的人享用一餐美味、一杯雪利酒、一杯咖啡。调料不仅供人食用,也供人饮用。”
6世纪到17世纪初,中国的茶叶,埃塞俄比亚的咖啡、墨西哥的巧克力陆续传人欧洲,俄国、荷兰、英国钟情于茶,其他国家更爱咖啡,在欧洲中上层社会流行。18世纪以后,欧洲下层庞大的社会群体,尤其是市民阶层,极力地效仿贵族的生活方式,品饮茶叶、咖啡、巧克力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文明生活的象征。因此,欧洲各国急需茶具、咖啡具、巧克力杯。仅茶具就有茶罐、茶壶、茶杯、茶托等,布罗代尔认为:茶传入欧洲必须具备四个要素,那就是茶叶、茶壶、瓷质茶杯和饮茶的嗜好,少了任何一个要素,茶这与生俱来的东方饮品就无法体现自身的神韵。西方文学作品中不断出现茶仪、茶礼、茶会、茶俗,连给小费也叫“给茶钱”。
美其食不如美其器,美食佳肴要精致器具搭配,烘托食物的色香味,增进用餐情趣,才能达到完美的效果。因此,欧洲的饮品器具品类繁多,它们要具备防止烫手、防止泼洒、防止滑落,便于取放、便于品饮、便于洗涤的各种功能。景德镇根据欧洲的样式,在套件的数量、体量的大小、胎体的厚薄、器皿的口沿、器具的把手、圈足的底部,乃至器具的款式、釉色、花纹都做到尽善尽美,如改进茶壶的壶嘴和把柄,使把柄变得更人,适合于欧洲人的大手。再如景德镇咖啡壶,盖和把手用铜扣连接,避免了壶盖滑落。景德镇的瓷质茶具、咖啡具、巧克力杯大量出现,极大地满足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需求,不仅丰富了饮品器皿,而且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了欧洲饮食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品饮优雅风气的形成。使得人们的语言更文明、内容更丰富、举止更高雅,气氛更浓洽,充分展示了人性的美,给欧洲人的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瓷质器皿从形态和方式上奠定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由于盛行新的饮食风气,瓷器成为日常生活必需品,景德镇除了餐具、茶具、咖啡具、啤酒,还有还有奶瓶、糖缸、调味盒、冰镇壶、花瓶、烛台,都成为了人们的至爱。无论是清新的早餐,还是悠闲的午茶,或者豪华的晚宴,精致的生活弥漫着优雅气息,绝对少不了高贵华瓷的装饰衬托,如把郁金香插在巨大花瓶里,排成一列,甚至把陶瓷观音、罗汉等佛像瓷雕摆布在文玩架上。人们文雅的淡笑与瓷器碰击发山的清脆声,组成了浪漫的奢华。
来源:中华文化论坛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