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大西洋的风帆:从柯克到卡拉克

  1433年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而哥伦布在18年后才出生。与同时期世界最大船只的郑和宝船相比,哥伦布的“圣玛利亚号”排水量只有郑和宝船的1/100。不过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一个是曾经强大的结果,一个是开始强大的起因之一。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中国近代史最流行的一个语汇,究竟何谓“坚船利炮”,从航海类电子游戏中得到的信息要比国内的历史书多。

  从柯克到卡拉克

  公元前595年,腓尼基人应埃及法老尼科二世的要求,用3年时间首次完成自东向西环绕非洲大陆的远航。从公元8世纪后期到11世纪,维京人桨帆并用的海盗船一直活跃在北欧海域。983年,维京探险者埃立克森·劳埃德到达格陵兰,据说他的儿子利夫·埃立克森曾于1000年在北美洲今天的波士顿登陆。维京船一般长10——30米,可载百人左右,平均排水量50吨。到1100年,维京船演变出一种船身短而宽,以帆为主要动力的柯克船(Cog),加上船尾舵和船首斜桅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稳性和载重,成为13世纪开始形成的汉莎贸易同盟的主要船型,14世纪又成为英国的主要船型。

  采用地中海光滑的平接船体结构后,柯克船的吨位从不足200吨迅速增加,最高达到400——500吨,具备了远航能力。后期的柯克船还加高了首、尾楼,配备弓箭手、投石器甚至轻型火炮。到15世纪末,汉萨同盟已拥有上千艘柯克船,总载重60000——80000吨,年运输量20万吨。

  到13世纪,在柯克船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根桅杆,主桅挂方形的大横帆,后桅挂三角帆,因为三角帆比较适于地中海温和多变的风,而横帆比较适于大西洋上强烈而稳定的贸易风。到15世纪,柯克船演变出卡拉克船(Carrack),最大的吨位超过2000吨。随着船体增大,首尾船楼间形成多层甲板,并用尾舵代替了船尾两侧的操纵桨。1501年,舷侧炮的发明允许较大的炮座可以置于主甲板上。虽然参加海战不多,但卡拉克船是从单桅船发展到三桅船,由弓弩为主的战船到真正的炮船的重要转折。

  与卡拉克船相似的还有卡拉维尔船(Caravel),后者指13世纪北欧人到来之前地中海地区只用三角帆的商船,典型排水量80——100吨。北欧的横帆在地中海出现后,全三角帆的卡拉维尔船就称为卡拉维尔—拉蒂纳型,而横帆与三角帆并用的新型轻快帆船则称为卡拉维尔—雷登达型。卡拉维尔船在15世纪中、后期盛极一时,由于载货量小,16世纪被大船替代,但地理大发现的海上探险却主要使用卡拉维尔船。作为军舰,卡拉维尔船类似后世的护卫舰,以航速见长,主要用作巡逻和护航。

  盖伦船时期

  在美洲建立殖民地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卡拉克船和卡拉维尔船都已不能胜任大西洋航运。16世纪,在卡拉克船的基础上出现了军民两用的盖伦(Galleon)船,它长46——55米,排水量300——1000吨,风帆布局与卡拉克船相同,但往往有四桅,更高的桅杆可以悬挂更多的顶帆,有些在后桅三角帆之上再挂一块三角顶帆,第四桅也挂三角帆。西班牙人常年用盖伦船从菲律宾的马尼拉和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向国内运输财富。

  大约1335年,火药被首次用于船上,但直到1513年才首次用火炮击沉了船只。火炮的增大也要求船只造得更大,15世纪末船只大小已经比世纪初增大四倍,大型盖伦排水量2000吨,续航力很强。随着16世纪初铸铜和铸铁前装炮的出现,盖伦战舰出现了两层火炮甲板。

  这一时期,英国成为新兴的海上力量,1418年,亨利五世订购了第一艘大型战舰——1400吨的“格雷丝·迪厄号”,亨利七世建造了大型四桅卡拉克船“摄政王号”和“玛丽罗斯号”。1512年,亨利八世开始建造大型盖伦战舰,其中1500吨的四桅战舰“伟大亨利号”成为海军旗舰。亨利八世末期,英国已有50艘战舰,总排水量12000吨,舰员8000人。从1540年开始,英国海军普遍装备铸铜火炮,最大的臼炮主要用于近战,能将50磅的铸铁球形弹打到一英里外。

  西班牙盖伦船仍以庞大著称,1600年“圣地亚哥号”甚至因安装314门火炮而超载沉没,而且西班牙更加坚守接舷战思想,战舰尾楼和干舷都很高,船首还保留了撞击敌舰的金属冲角。1545年“玛丽罗斯号”也因装载过重过高在海战中被大风吹翻,使英国很快认识到大型盖伦船的缺陷:行动笨拙,稳定性差,高大的尾楼使船身容易被吹到顶风方向。约翰·霍金斯设计了突出速度和机动性的轻型盖伦船,这种船一般长50米,排水量500——600吨,取消了首楼,长宽比从3∶1增加到3.5∶1,以充分利用远射程火炮,并改善操纵性。适逢伊丽莎白一世女王时期,又称“女王船”。

  当英国16世纪开始与西班牙争夺海上霸权时,面对腓力二世拥有上百艘战舰的“无敌舰队”,起初只能依靠德雷克等人的海盗活动。1587年4月,德雷克率英舰袭击西班牙的加的斯港,击毁18艘桨船。1588年5月,“无敌舰队”派出134艘舰船远征英国,包括20艘大型盖伦船和40艘武装商船,载有8000多名水手、2.1万名步兵和1100门火炮,不少为50磅中、短程臼炮。英国海军原有34艘战舰,调集武装商船后组成了197艘的舰队,由海军大臣霍华德任总司令,德累克为副司令,共有2000门火炮,不少为18磅远程卡巴林炮,船员16000名,没有步兵,具有速度快、机动性强、火炮数量多、射程远的优势。

  7月31日拂晓,无敌舰队在旗舰“圣马丁号”(四桅,38门火炮)率领下,以半月阵与英舰对垒,但在英舰优越的逆风扬帆能力和远距离炮击面前,“无敌舰队”束手无策。8月7日夜西风大作,“无敌舰队”在加莱港又遭英军8艘战舰火攻,次日在加莱东北海面再遭英舰远程炮火重创,向北绕道回国时又在苏格兰北部连遇大风暴,40艘舰只沉没,至少20艘触礁,到10月只剩43艘船回国,英舰没有损失,阵亡水手仅百人左右。从此,传统的接舷战连同西班牙的海上地位一去不返,海战进入了真正的火炮时代,海军也被称为“英格兰的木长城”。

  一线作战舰

  16——17世纪,造船逐渐成为一门科学。1652——1674年间,英国与荷兰海上争霸,双方参战舰只最多时达250艘,火炮约12000门,水手6万余人。1653年第一次英荷加巴得海战中,英国开始采用单列纵队战术,以充分发挥舷侧炮齐射的密集火力。由此出现了真正的海上霸主——有两到三层火炮甲板的“一线作战舰”。同时,吸收击败“无敌舰队”的经验,英国还开发了三桅快速帆船(frigate),将火力、速度和航程充分结合起来,作用类似于后世的巡洋舰。

  从1650年起,英国海军根据火炮数量对舰艇分级,一级舰装有100——120门火炮,二级舰装有90——98门火炮,仍是三层甲板,三级装有64——80门火炮,两层甲板,一般来说只有前三级舰算作“一线作战舰”,能进入战列作为主力交战,四级舰有火炮30——60门,第五级是有30——44门火炮的三桅快速帆船,第六级是20——28门火炮的海岸防御和巡逻船。

  进入18世纪,英国又在海上与法国和西班牙交战。此时的造船技术继续发展,开始用舵轮—滑车操纵转向,用铜皮包覆船体水线以下,取消了前后船楼,最多时一艘船可展开36面帆,以18.5公里/小时的速度前进。“一线作战舰”的排水量也增加到1700吨,可载120门铸铁火炮,随后又出现了大口径Carron臼炮。到18世纪末,“一线作战舰”几乎占了各国海军战斗舰的一半,法国1790年建造的“布古涅号”达到了顶峰,排水量4000吨,有120门火炮。

  不过,一级“一线作战舰”耗资巨大,维护比建造成本还高,“胜利号”造价63000英镑,服役的头24年就花了122000英镑维修费,1801——1803年间的大修又花了71000英镑。因此,一级“一线作战舰”数量不可能太多,只在1814——1841年间出现了一个小 *** ,英国建造了10艘120门火炮的一级“一线作战舰”。18世纪下半叶,二级“一线作战舰”建造数量相对多一些。到19世纪初,英国最主要的“一线作战舰”还是74门炮、两层甲板的三级“一线作战舰”,在1750——1799年间共建造了近100艘,1800——1825年间又建造了40艘。

  历史上最著名的三层甲板“一线作战舰”要数英国的“胜利号”,在1805年10月21日的特拉法尔加海战中,47岁的英国海军传奇统帅纳尔逊率主力舰27艘,火炮2500门,兵员2万人,大败法国—西班牙联合舰队(主力舰33艘,兵员3万人),俘获法国主力舰8艘、西班牙主力舰9艘,击沉法舰1艘,法西舰队死伤2000人,被俘7000人,英方7艘主力舰受重创。这次海战从根本上确立了英国的海上霸权,壮观的线式海战战术被纳尔逊发展到顶峰,成为帆船时代海战的典范。然而,当“胜利号”被击断的桅杆偶然钩住敌舰“敬畏号”时,纳尔逊却试图用已被他淘汰的接舷战占领对方,结果他金碧辉煌的军服引来了敌舰一名狙击手致命的子弹。

  风帆时代的尾声

  1839年8月,22门炮的英舰“沃拉奇号”和18门炮的“风信子号”抵达广东。1840年6月,74门炮的“康华利号”和“梅尔维尔号”,以及28门炮的“美洲鳄号”和“康威号”等军舰抵达。鸦片战争之初,“东方远征军”共有47艘船只,包括16艘战舰、4艘汽船、28艘运输船和4000名士兵,到1842年8月战争结束时,共有战舰25艘,辅助船24艘和运输船60艘,总兵力约2万人。

  英舰的主力是三艘74门炮的三级“一线作战舰”,而对手的战船,“1732年定制长十一丈至一丈九尺,宽二丈三尺五寸至九尺六寸,所有战船均不得超逾此制”,船炮也多沿袭明代旧制。实力如此悬殊,英舰对中国炮台和战船的攻击几乎完全是一边倒的结局,整个战争英军伤亡加失踪不到130人。

  在英军舰队中,只有几艘不起眼的东印度公司运输船使用了蒸汽动力,因为当时海军部对蒸汽机并不放心。实际上,1765年发明的蒸汽机到19世纪初已被用于商船,1822年,特拉法尔加海战后17年,第一艘80马力的蒸汽机木壳舰“彗星号”进入英国海军服役。1827年,英法俄联合舰队与土耳其在希腊的纳瓦希诺湾进行了最后一次纯帆船之间的较量,风帆时代进入尾声,一个钢铁的海上争霸时代拉开了序幕。

  15——18世纪西方海上探险

  在郑和下西洋的时期,葡萄牙狂热的航海家亨利王子仍在为远航进行学习和准备。他首先在萨格雷斯建立了航海学校,1416年占领非洲北岸重镇——摩洛哥的休达,作为航海探险的重要基地。亨利王子最初的目标是马德拉群岛和亚速尔群岛,1434年,吉尔·埃阿内斯绕过非洲海岸北纬26°的博哈多尔角,1445年迪尼斯·迪亚斯到达北纬16°的佛得角和塞内加尔河口,两年后到达北纬12°的几内亚海岸,1460年到达北纬8°的塞拉利昂。

  1487年8月,巴托罗缪·迪亚斯出发沿非洲西南海岸南行,却被风暴向西推入大西洋。因为不知身在何处,船员们甚至害怕从地球的边缘滚下去。风暴一停,迪亚斯便调头向东,但航行多日也不见陆地,估计已越过非洲南端,于是改向北行,终于在距好望角以东320公里的莫塞尔贝登陆,但迪亚斯的船员拒绝继续前行,使他无缘印度。

  1492年4月17日,用了7年时间先后向葡萄牙、西班牙、英国和法国国王游说的哥伦布终于得到西班牙王室的资助。今天看来,哥伦布的发现之旅充满了戏剧性,1492年10月28日到达古巴东北海岸后,哥伦布误认为这就是亚洲大陆,兴冲冲地掉头向东南驶去,试图到达日本。在10月24日的《航海日志》中,哥伦布写道:“吾扬起船上所有的风帆……牵着船尾小艇乘风疾行至暮色降临。”然而他12月6日到达的却是今天的海地岛,将其命名为伊斯伯尼奥拉岛(意为“西班牙”岛)后,“圣玛利亚号”在风雨交加的12月25日夜晚搁浅受损,27日,哥伦布下令用该船残骸筑成城堡,留下39人寻找黄金,自己率其他两船于1493年1月11日返航。同年,当哥伦布再率17艘船和1500人回到海地时,留下的人已全被当地人杀死。1504年11月7日,哥伦布完成第四次横渡大西洋航行后,失去了西班牙国王的支持,到1506年去世时也不知道他到达的是美洲。

  1497年7月8日,葡萄牙船长瓦斯科·达·伽马受国王曼努埃尔一世委派,率4艘船和170人寻找通往印度的海上航线。这次航程以艰难著称,在经历叛变和猛烈的风暴后,达·伽马终于在次年5月20日抵达印度西南海岸的卡利拉特(今科泽科德),返航前还与当地统治者签订了贸易协定。在坏血病的打击下,舰队回国时仅存55人。1502年,达·伽马又率21艘船来到印度,1524年第三次航行后被任命为印度总督,但很快死于热症。

  1517年,葡萄牙航海家斐尔南·德·麦哲伦向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提出寻找从大西洋穿越太平洋通往摩鹿加群岛的航路,回报是获得新发现领土的1/20。1519年9月20日,麦哲伦率领5艘帆船和265人踏上了一条险恶的航线,首先一艘船在阿根廷巴塔哥尼亚海岸外遇风暴失事,接着几名船长叛乱。1520年,船队花了37天才驶出狂暴的“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虽然风平浪静,却近3个月看不到陆地。最终只有“特立尼达号”和“维多利亚号”到达菲律宾,麦哲伦在菲律宾麦克坦岛被杀,漏水、人员不足的“特立尼达号”被放弃,他的助手德卡诺率死里逃生的8名水手于1522年9月回到西班牙。

  从16世纪开始,逐渐成为世界第一海军强国的英国也开始了海上探险。1577年,英国海军军官佛朗西斯·德雷克带着劫掠南美洲西岸的西班牙财富的海盗动机,率领5艘小型武装商船和164人驶向太平洋。

  1578年春,德雷克到达巴西,穿过麦哲伦海峡后,被长久而猛烈的狂风吹向东南,到达南美洲最南端的合恩角和火地岛与南极洲之间的德雷克海峡。虽然当他进入太平洋时只剩下“金鹿号”,仍沿着智利和秘鲁毫无戒备的海岸劫掠了大量财宝。返航时,他有意沿北美西岸北上,寻找联结大西洋与太平洋的航道。在旧金山附近靠岸后,被印第安人视作神明,将该地宣布为英国属地,命名为新阿尔比恩。未能发现西北航道,德雷克转向西穿越太平洋抵达摩鹿加群岛,到1580年8月26日回国时,虽然同船者仅剩54人,但已经满载财宝和香料,给他的投资者带回了7500%的利润。

  为抢先找到南方大陆,1768年8月英国海军部和皇家学会派出了库克为首的探险队,次年6月载着94人的“奋进号”抵达太平洋上的塔希提岛,随后首次到达新西兰和澳大利亚西南海岸,1770年8月登陆,宣布占领从南纬38°到南纬10°的“新南威尔士”地区,最后经雅加达、印度洋和好望角回国。

  1772——1775年,库克率462吨的“坚决号”和336吨的“冒险号”再次出航,深入太平洋南端高纬度海域考察。1776年,为保护和扩大从法国手中夺取的北美殖民地,库克率“坚决号”和“发现号”寻找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之间的航道,但最终未能找出两大洋之间的航道。返航途中库克于1779年1月6日在桑德韦奇群岛被土人刺死。

大西洋的风帆:从柯克到卡拉克的更多相关文章

  1. 说一说古代传说中的最牛七种武器

    在冷兵器时代,虽无现代战争那般火力全开枪林弹雨的破坏力和即视感。但古文字里记载那些口口相传的兵器,往往却也激发人们无限的想象力。譬如,资深武侠大师古龙先生曾灵感突发,炮制出七种武器,如孔雀翎、多情环,浪漫而隐秘着。当然,若将古时传说中武器做个名目,林林总总,却也纷呈,若归纳七宗最出名的,大可如下:1、...的斧斧头这玩意,最早使用者应该是...。

  2. 最无畏的勇士才最浪漫——中途岛之战中的SBD「 ”无畏”俯冲轰炸机

    深度摘要:本年度最佳战争片《决战中途岛》正在火热上映,片中美军俯冲轰炸机冒着日军战舰密集防空炮火进程俯冲轰炸的场面令人震撼。

  3. 炸弹也能打水漂?炸毁了德国水坝,死了1000多个苏联人

    1943年5月16日夜里,19架兰开斯特轰炸机分成两个编队和一个预备编队,以莫恩水坝和埃德尔水坝为主要目标,其余三个小水坝为次要目标。随后5架中的两架成功的将水漂炸弹投放并在水坝预定位置爆炸,成功将莫恩水坝炸出了一个大缺口。但航空队也付出了8架飞机的代价,死亡3名机组人员,其余53名迫降或者跳伞后沦为德军俘虏。而德国人方面直接损失两台主要水坝,电力中断。

  4. 汉朝的5种武器中,其中一种利用的最多,打败匈奴功不可没

    列举五种汉朝时期的武器,各有各的作用。据史料记载,汉朝里的大黄弩需要十石弩才能发射,汉朝一石约30公斤,也就是说需要大约300公斤才能发射,可见这是多人操作的武器。

  5. 为啥冷兵器和热兵器都叫「 ”枪”?为何不继续用「 ”铳”称呼火器?

    说到「”枪”字,现在大家会想到什么呢?绝大多数人应该会想到现代最普遍的轻武器,什么...,...,机枪…同时,也有一些人会想到古代一种冷兵器,杆端有尖刃,用于戳刺。那这就有些意思了,汉字那么多,为啥一个「”枪”字同时会用来表示两种完全不同的兵器呢?这种情况是非常少见的。咱们先说说两种枪是谁更早出现吧,这地球人都知道,肯定是冷兵器最早出现啊,其实对于这种戳刺类的兵器中国古代有很多称呼,比如「”矛”、

  6. 西班牙帝国变的是由盛转衰,不变的却是强盛的海军造船业

    战争新视界,专注近代战争历史,鉴古知今,以史明理西班牙帝国变的是由盛转衰,不变的却是强盛的海军造船业西班牙帝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世界性的大国,从十五世纪到十七世纪,强盛的西班牙帝国领地横跨欧、亚、非、美、大洋五大洲,殖民地遍布全球,查理五世曾自豪地宣称:「”在朕的领土上,太阳永不落下。”而正是这样强大的「”日不落帝国”,随着本土工商业的凋亡,债务滚雪球般增长,以及在与敌国的战争中越陷越深,这一切都在渐

  7. 大帝居然当起了旗手、中士、上尉、少将:试析彼得一世的 ... 改革

    在俄国历史上,彼得一世是个划时代的巨人。

  8. 福建水师拥有11艘军舰,半个小时,为何被法国军队全歼?

    在清法战争中,法国舰队为了从台湾省岛登陆,计划全歼清朝的福建水师。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拥有11艘军舰的福建水师全军覆没。那么,福建水师为何这么不经打,仅仅支撑了半个小时呢?其中,福建水师总计由于11艘军舰,大部分军舰都是马尾造船厂建造的。台湾省岛当时隶属于福建省管理,由淮军名将刘铭传镇守。如何切断航道,自然是全歼福建水师。1884年7月,8艘法国军舰进入马尾港口停泊。

  9. 二战前期同盟国联军实力更强,为什么在法国战役中反被德军碾压?

    1940年5月10日,德国进攻法国,二战中著名的「”法国战役”拉开序幕。此战德国共动用了132个师(包括10个装甲师、6个机械化师),其中93个师分成三个集团军参与前线进攻,39个师作为后备力量被部署于西线。在武器装备方面,德国共部署了约27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约7500门火炮,约5100架作战飞机。作为当时德国的对手,法国与英国、比利时、荷兰组成了同盟国联军,共出动了134个师(包括6个装甲师

  10. 古巴导弹危机中,为什么是苏联先退出?

    古巴导弹危机,又称加勒比海导弹危机,是1962年10月22日冷战时期在美国、苏联与古巴之间爆发的一场极其严重的政治、...危机。事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1962年,加勒比海地区发生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古巴导弹危机。这四次核战边缘,只有古巴导弹危机最具一触即发之势,美苏双方在核弹按钮旁徘徊。众所周知,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冷战的延续。

随机推荐

  1. 梦见孙悟空在天上飞

    周公解梦梦见孙悟空在天上飞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孙悟空在天上飞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2. 家族兴衰非是靠权利和财富来维系,家道必须合乎天道

    一座宅子,折射出一个家族的兴衰。时代变迁,家族兴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是靠权力和财富所能维系的,家道必须合乎天道。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名门望族,显赫一时。第一类属于文官,清朝的李鸿章和曾国藩,李家与曾家都是当时的大家族,李鸿章和曾国藩也都是清朝重臣,权倾朝野。李鸿章不但为官有道,还非常善于积攒家财,他留给子孙的财产数量惊人。

  3. 行善积德 感动狐精

    天已晚了,就留他宿在那间有狐祟的空屋里.夜深人静后,田公即叫家人去观察动静,过了一会,那家人回禀道:“今夜狐不吵闹,只听得狐作人语道:‘这位孙相士,是有道德的,天神都很钦敬他,今夜宿在此间,我们不可侵犯他。’说了这几句话,就寂然没有声息了。”田公听了这段报告,心中已有几分明白。后来田公将两次所听得的狐语。去问孙相士,平生究有何种德行,竟能感动异类。

  4. 前朝皇族的柴进为什么敢资助王伦?原因是什么

    王伦啸聚梁山,反抗朝廷,前朝皇族的柴进为何敢资助他?>问题来了,柴进堂堂前朝皇族,而王伦不过是个失意的文人,不及第的秀才。>第一,柴进对王伦资助不多,主要是有恩>林冲上梁山时,王伦已经把梁山打造的颇有声势了,完全不像是初具规模的山寨。显然不是,柴进当初只是资助了王伦和杜迁一点钱而已。柴进的书信之所以有分量,更主要的在于他帮助过王伦。

  5. 阴世师和骨仪挖唐高祖李渊祖坟而被 ... ,李渊又为何要 ... 战神李靖

    隋唐初期,唐高祖李渊拿下长安后,李渊对大隋旧臣,几乎都宽仁无比,但对这三个人却除外,李渊发着狠的要...掉。李渊非要...他,主要有两个原因。得知李渊起兵后,阴世师除了...掉李智云外,便是和骨仪谋划着,挖了李渊家的祖坟。以此避开李渊耳目。但李靖却忽略了,囚车走得慢,而李渊袭击长安,却要求兵贵神速。所以,在《旧唐书》等史料中,李渊非要...李靖的理由,是李靖告发李渊谋反。所以李渊...李靖的目的就一个:试探李靖!

  6. 辛夷花的功效与作用-辛夷花的食用 ...

    辛夷花的功效与作用-辛夷花的食用...-辛夷花的药用价值辛夷花的功效与作用中医用辛夷花治疗急性或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肥厚性鼻炎、鼻窦炎、副鼻窦炎等病,均有良效。在鼻病治疗中,辛夷花多与其它药物配伍。辛夷花多为外用,也可煎汤内服。辛夷花常用量为3至10克,因花蕾带毛刺,煎药时宜用纱布包裹,以避免服药时对咽喉及食道的...。

  7. 追魂夺魄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zhuīhúnduópò【解释】迷信指摄取魂魄,致人死命。同“追魂摄魄”。【出处】明·郭勋《英烈传》第五十二回:“文忠凛然端坐,价前如狼如虎的将官,排列两行,就如追魂夺魄的一般,甚是畏惧。”【例子】大吼一声,必定动天惊地;小笑两面,亦可追魂夺魄。《绿野仙踪》第二十二回【相关】百度“追魂夺魄”

  8. 梦见自己秃顶 梦见自己秃顶什么意思

    梦见自己秃顶有现实的影响和反应,也有梦者的主观想象,请看下面由小编帮你整理的梦见自己秃顶的详细解说吧。梦见自己秃顶,则表示另一半或者家人有可能觉得你的关心不够。女人梦见自己秃顶,自身的隐忧,精神紧张的原因,觉得自己不够别人完美,健康。梦见和男朋友结婚梦见和男朋友结婚什么意思女人梦见秃顶是认为,自己的男人无能,软弱,有一种鄙视的心理。老人梦见自己秃顶,要避免与人争执,争执定不利。

  9. 陕西为何被称为「 ”三秦”?历史上以八百里秦川划分,现在以南北分

    秦朝之前是没有三秦大地一说的,统称为关中大地,或者老秦国;三秦大地一词最早来源于项羽分封的三个「”秦王”,也就是项羽将老秦国本土地区一分为三,由秦朝的三个降将章邯、董翳、司马欣任王管理,这三秦的目的是将汉王刘邦封锁在汉中、巴蜀一带。汉朝统一天下后,关中本土地区被划分成京兆、左冯翊、右扶风三个郡,此三郡称为京畿三辅。现在根据地理文化的不同,将陕西划分为陕南,陕北,关中三部分,统称三秦大地!笔者认为将

  10. 第一次全女性太空行走是在获得中型太空服之后

    ,尽管宇航员和宇航员已经完成了200多次太空行走,用于国际空间站的建造和维护,只有15名女性曾进行过太空行走,而且她们总是有男性陪伴。美国航天局原本计划在3月份进行第一次全女性太空行走,但由于缺少合适的宇航服,这一计划失败了。去年发射到空间站的那间闲置的中型小屋,但这不一定是第一次全女性太空行走计划的一部分。每一次太空行走预计将持续6.5小时。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