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明代德化窑白瓷器皿的艺术风格福建省德化县是个山环水抱、矿藏丰富的千年古瓷都。总之,德化明代白瓷,无论是瓷塑还是器皿,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度,被誉为“东方艺术”珍品,为“天下共宝”。这种突显器形的特点是明代德化窑器皿的一大风格。明代德化窑器皿的造型能从具体用途、材质特点出发,器形特征与装饰风格完美结合。明代德化窑器皿的简洁能尽显材质之美。
明代德化窑白瓷器皿的艺术风格
福建省德化县是个山环水抱、矿藏丰富的千年古瓷都。早在新石器时代,德化就开始烧制印纹陶器;到了唐末五代,制瓷业已相当发达;宋元时期,德化制瓷业走向成熟,瓷器开始大量出口;明代,德化的制瓷技术和艺术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个时期生产的象牙白瓷、猪油白瓷等在欧美通称为“中国白”。被誉为“乃中国瓷器的上器。”“至今所做的最美的白瓷。”其名声享誉世界。“中国白”其质如玉,晶莹温润,釉质精美,胎釉浑然一体,色调层次无穷(根据白瓷呈色可分为猪油白、象牙白、孩儿红、绿白、葱根白等等),迎光而照呈现半透明状,如凝脂润玉,尽显材质之美。其中,以瓷塑和器皿最负盛名。人物塑像体态匀称,神情自然,面部刻划细腻,衣纹深而洗练,有随风飘动之势,在世界瓷坛独树一帜。以瓷圣何朝宗为代表的瓷塑被誉为世界瓷塑艺术的高峰。作品被西方赞为“东方艺术珍品”“可与达、芬奇的世界名画《蒙娜丽莎》相媲美。”“更可号称中国古今独一无双的优秀作品。”器皿以造型饱满优雅,工艺考究精美,装饰简洁实用,风格高古冲淡卓著于世。总之,德化明代白瓷,无论是瓷塑还是器皿,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度,被誉为“东方艺术”珍品,为“天下共宝”。国内外各大博物馆均以藏有德化明代白瓷为荣。本文试从德化明代白瓷器皿的材质、造型、装饰、工艺等角度人手,对德化明代白瓷器皿的艺术风格作一番抛砖引玉的粗浅剖析。
一、明代德化窑白瓷器皿分类
明代德化白瓷器皿品种繁多,涉及面极广,就其功能可分为供奉器皿(尊、炉、瓶、烛台、觚等);陈设器皿(瓶、装饰盘等);餐饮用具(罐、碗、杯、盘、壶、匙等);文房用具(笔筒、笔架、砚台、镇纸、洗、水注、印章、印盒等);其它杂器(灯盏、粉盒、笛、箫、鸟食罐、水盂等)。就创作 ... 分,大体可分三大类:一类是仿制(主要是仿制古代青铜器皿),一类是创作,另一类是来样加工(主要是西洋)等。
二、明代德化窑白瓷器皿的艺术风格
历代德化窑的产品,因系典型的民窑,官方极少参与, ... 上自由度要大得多,再加所处地域性原因受外来文化的影响相对较少(也有部分产品根据西洋客商的要求 ... 的),所做产品大都保持自然天成、设计传统、风格随年代变化不大的特点。明代德化窑白瓷器皿的风格概括有:重器形,少装饰;和谐统一,简洁内敛;质朴清新,匠心独运;自然天成,富有诗意等。
(一)重器形、少装饰
“中国白在许多方面确实是独一无二的,在没有皇帝的恩赐,范围受到限制,甚至秉性保守的人民的保守品味以及缺乏外来色彩或装饰的帮助等因素的情况下,中国白只靠器形的美感和材料来发挥它的吸引力。”中国白的材质是可与玉比拟的。材质的美并无需过多的装饰来增加其吸引力的。“给中国白上彩等于画蛇添足。”明代中国白器皿是重器形而少装饰的,常见的是纯正的形与简洁的纹样(浮雕或阴刻手法)。器形大多饱满、圆润、流畅,外形线上很少有“滞”的感觉,通体流畅,而装饰是附属于器形的,起点缀的作用,是服从于器形的。装饰的少使之既经济又实用。从艺术的角度,其完美的器形与材质,若再加过多的装饰反而会有目不暇接,乱了阵营之感。《双兽耳回纹瓶》,一个高25CM饱满流畅的腿形瓶,只在瓶胸部饰一条宽不足1.5CM的阴刻回形纹与两边小钱币大的兽头耳。如此悬殊比例给整个瓶留下大面积的空白。给观者留下“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大量想象空间。这种装饰手法在德化明代器皿上是非常常见的。又如非常独特的《竹节香炉》,炉身是四节压扁的竹节形成的简洁筒式,只有三底足或是如意纹饰或是兽头纹饰。这种突显器形的特点是明代德化窑器皿的一大风格。重器形不是把器形做得非常繁杂,使之不堪使用,这是不符合器皿实用的性情的。明代德化窑器皿的器形大都是简洁而饱满的。重器形是使器形在整体作品中的视觉冲击力最强。流畅、简洁、饱满、温润的形体是具有很强吸引力的,具有亲近之感的,是符合“器物具有日夜相伴共同生活的特质,所以自然要求要有亲近之美。”少装饰也不是轻装饰,而是少而精的,往往在其所处的位置、所占的比例、运用的手法、纹饰等都是非常考究的。少而精的装饰又常是整个作品的画龙点睛之笔,使其朴素而不寒伧,简约而不贫乏,既突显材质与器形之本色美又为材质与器形增色。这是装饰运用的最高境界,有如老子所说的:大音稀声,大象无形也。
(二)和谐统一,简洁内敛
器物的造型与装饰如果离开了具体用途。材质特点,把器形与装饰从材质与实用性独立出来,必然会造出不实用的、病态的、不协调的作品。“材料造就了器物。”“器物因实用而美。”明代德化窑器皿的造型能从具体用途、材质特点出发,器形特征与装饰风格完美结合。在材质、用途、器形、装饰四者间达到和谐统一。德化中国白的材质特点是温润如玉,白如凝脂,委婉含蓄,具有南方女性之美的。那么,与之结缘的器形、装饰就不是粗犷、力量、方直、憨拙、华丽、夸饰的,而是圆润、雅致、柔和、内敛、素净、单纯的。做为日常使用的器具其器形与装饰就不能脱离实际。运用繁琐、张扬的,而是简洁、实用的。明代德化窑器皿的简洁能尽显材质之美。宛如天生丽质的女子无需用浓妆艳抹来掩饰其不足,而只需素妆打扮便能光彩照人,清新俊逸。其内敛的风格既与材质和谐统一又与实用性和谐统一。内敛的器形与装饰是具有包容性、不外露的,是与张扬的、夸耀的、孤立的相对立相排斥的。这样的器物在反复的使用与搬动中不易造成破损,也不会给清洗带来麻烦。如此,器物的材质、用途、器形、装饰等的完美交融,造就了“至今所做的最美丽的白瓷”。如经典的《双兽耳瓶》,一种器形为四、五十厘米高的高挑梅瓶,饱满、大方的外形。在瓶肩下饰一条宽为四、五厘米的花纹,花纹或为阴刻牡丹,或为桃纹,或为几何纹,用细致、流畅的线来表现,在白底上只靠凹线上的积釉凸显出与周边空白的微妙的色彩差距,在花纹饰带处两边有对简洁的兽耳。如此往往使观者远视时见其若若大方的造型,自如凝脂的材质美,近观则惊叹其细致入微、精巧绝纶、有如天工的装饰花纹。整体结实、饱满、内敛的形体是很具有实用性的。细致的阴刻线在上釉之后与周边几乎是平的,这样在使用中积垢的机会几乎为零。实用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是工艺美术的最高追求,明代德化白瓷器皿可以毫不夸饰的说是做到了这一点。
(三)质朴清新、匠心独运
明德化窑作为典型的地方民窑。其作品尽显民间工艺的特色,在实用与美观的完美结合下,进行别具一格的创造,作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保持自然的品质,风格质朴清新、不落俗窠,有如仙姬摇步,耐人寻味。这是自然材料、风土人情与工艺 ... 等因素的结晶。是顺应自然之物。所以才具有自然中的大美——质朴清新。如《虾蟹莲灯盏》,在一个钵形的盏碗里塑有一虾一蟹,在盏碗边缘与灯芯处饰有小荷叶、小荷苞。更有趣的是在构成上,荷苞、荷叶要比虾、蟹小得多。卷起的荷叶只有一个蟹钳那么大,它是在很直接的告诉你,在这里,虾蟹是主体,而其它的只是点缀与陪衬,一点都不乱章法的。如此信手拈来、质朴清新的“农家乐”作品,其创作手法实在有如陶艺大师迁想妙得的率性佳作。明代德化窑器皿所呈现出来的创作手法是多样的,既有前文提到的《虾蟹莲灯盏》那样信手拈来的无心之作,也有匠心妙运、独出机抒的有意之作。这类作品构思精巧,常把动植物造型与器皿结合为一体,形成妙趣横生、动感十足的器物。如非常独特的《梅花杯》,一个简洁的撇口杯,杯体用梅枝折成的底托住,从梅枝上长出的数枝梅花以浮雕的形式贴于杯体。如此巧妙的结合使整个撇口杯变为造型灵动、诗意盎然、高雅脱俗的器皿。又如《螭龙壶》,一个直筒形的壶体。两边各饰一朝上、一朝下的斗趣追逐的两螭龙。朝下的弓形螭龙为壶把,朝上的螭龙紧贴壶体,头外伸,躯干为流。口为嘴。如此匠心独运的创造。使原本单调的直筒式蜕变为极富动感的造型,实在是妙趣横生,令人叹为观止。
(四)自然天成、富有诗意
“自然的材料,自然的工艺、质朴的心境,是产生美的本质性的动力。”化的先民用大自然所赋予的优质材料,祖辈相传形成的独特而自然的工艺,质朴的风土、质朴的心境等共同造就了自然天成的艺术。自然天成的作品是与材料、工艺分不开的,但最内核乃是源于质朴的心境。物由心造。物的拙或巧、华或简、雅或俗等无一不是出自于 ... 者的个人品格与才情。奇峰竞秀、山环水抱的戴云风光,座落于山问小平地的村庄,水声、轱辘声、鸡犬声,自然平和的心态,只因于生计没有过多的欲望,与外界的主要交流渠道是瓷器这座桥梁,德化人向来有不爱外出谋生的习惯也源于自足的习态。天地造就了人的性情,人造就了器物的风格。难能可贵的是德化先民的这种平静质朴的心并不是封闭的、呆板的,而是浪漫的,有情趣的,就仿佛陶夫子的田园诗,梅枝托着杯子,梅香和着茶香酒韵;万籁寂寂的夜色里,油灯下斗趣的虾与蟹;酒壶上追逐的螭龙……,活脱脱一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源于何等浪漫而率真的情怀与诗意的心境啊!
总之。明代德化窑白瓷器皿所包蕴与显现的艺术风格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是德化特有的。德化的艺人们在创作时完全出于本心,“各师成心”,故而 ... 出来的作品“其异如面”,各出机杼。综观明代德化窑瓷器,不论是瓷塑还是器皿,每个瓷家的作品都不一样,何朝宗有何朝宗的性情风格,何朝春有何朝春的性情风格,林朝景有林朝景的性情风格……在在体现着“人格即风格”的艺术创作规律。然而,他们的作品又都严格遵守着相对稳定的形式和审美规范,因而形成了上文论述的总体的德化明代白瓷器皿的风格特征。对于这种独特性,国外已有不下十种的专著,国内历年来也有不少专家注意到,本文只是从器皿人手。对此进行粗浅的解读,不足之处还请方家指正。
来源: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编辑:古语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