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代才女写下奇文,只为赶走小三,却成中国文学史上旷世佳作

北宋诗人黄庭坚曾作过一首诗:“千诗织就回文锦,如此阳台暮雨何?只有英灵苏蕙子,更无悔过窦连波。”诗中的苏蕙姑娘,字若兰,魏晋时期的三大才女之一,她在中国史学界、文学界留名,是因为她留下了一首传诵千年的回文诗《璇玑图》,而这首令人称赞的诗背后,隐藏着的是苏若兰的痛苦和泪水。>东晋时,苏若兰出生在陈留县令之家,从小不仅研习诗文书画,还学习刺绣、织锦,如此已是心灵手巧、兰心慧质,偏偏她还拥有秀美的容颜,这样一位白富美到了及笄之年,吸引无数的媒婆前来提亲,直踩破了门坎。对于媒婆所言之人,若兰小姐却一个也看不上眼,除了爆发户就是莽夫,全是庸碌之辈,她在心中描绘了一个完美爱人的形象:风流俊逸,文武兼备,气宇不凡。终于有一天,苏若兰遇到了他的白马王子。>那一年,十六岁的苏若兰跟随父亲外出游览,行到一个池塘边,忽见一翩翩少年,正挽弓搭箭,只见他仰身射箭,飞鸟应声而落;俯身射水,游鱼飘浮,岸边一件青衫,一把宝剑正压着几卷书籍,少女的仰慕之情顿生,不禁芳心暗许。父亲察觉到女儿的心事,几番打听,终于得知这位少年名叫窦滔。>佳人配才子,简直天作之合,双方家长对于这样的好事当然极力促成,终于,苏若兰与窦滔在前秦建元十四年(公元374年)喜结连理。若兰没有看走眼,窦滔不仅文武兼备,而且颇有才略,为人温文尔雅。婚后,两人情意绵绵,诗书唱和,小日子温馨浪漫,一对神仙眷侣,羡煞旁人。>>可男儿终究不能整日厮混于闺房之中。当时苻坚建立前秦,正在大刀阔斧进行各项改革,加强统治,窦滔遂入仕前秦。很快,他的才干得以显露,政绩显著,得到苻坚的赏识,被升任为秦州刺史。官运亨通之时,厄运却悄然而至。一心为政的窦滔无意中得罪了小人,受谗言陷害,一朝沦为阶下囚,被发配到沙州(今敦煌)服苦役。>恩爱夫妻就要远别,苏若兰梨花带雨,窦滔无语哽咽。前途叵测,窦滔面对娇妻欲言又止,若兰看出丈夫的心思,抹掉眼泪,坚定地说:“就算海枯石烂,我也要等你回来团圆!”两人执手,万般情愫尽在心底。>那时候通讯不发达, ... 、微信啥都没有,别说视频,想捎句情话都是万难,何况窦滔还是带罪之身?所有的想念只能对残月诉说。日子就这样在思念中缓缓流走,若兰最好的年华在一寸一寸的相思中消逝。>苻坚统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后,开始企图灭掉东晋。用人之际,他又想起了正在服役的窦滔,一纸令下,窦滔被起用为安南将军,派往襄阳,这已经是窦滔离家五年之后。>去往襄阳的途中,窦滔顺势拐弯回家一趟。当丈夫出现时,苏若兰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自己朝思暮想的人如梦里一样,出现在眼前,激动的泪水还没落下,苏若兰又呆住了,丈夫的身边竟然还站着一位如花美眷!“她叫赵阳台......”窦滔的话仿佛从天边飘来,苏若兰的笑容瞬间凝结,一言未发转身回到房里。>>原来,窦滔服役时,日子过得还不差,偶有歌舞相伴,寂寞无聊的日子难捱,于是将这位名叫赵阳台的歌舞妓收为小妾。也许自觉愧对若兰,窦滔没有停留,带着新妇匆匆赶赴襄阳。苏若兰的心如刀绞一般,她无法相信恩爱的丈夫竟然另觅他人,曾经的山盟海誓如在耳畔,负心的窦滔身边却已是别人相伴,若兰泪如雨下,她由爱而怨,由怨生恨,恨爱人移情别恋,恨自己无能为力。>恨有多深,爱就有多重,若兰回忆起两人从前的点点滴滴,也许他还爱着自己?脑中闪现过那位美人的身影,若兰又不禁怀疑起来。如此愁肠百结,辗转反侧,苏若兰度日如年,无限的情思与哀怨,心中百般滋味转诸文字,一句句如泣如诉。她拿起五彩丝线,将这些情真意切的文字一针一线地绣在锦帕之上,一共841字。末了,她派人给窦滔送去。>窦滔收到锦帕后,仔细品读,他发现,妻子绣的是回文诗,不论从哪里切入,都可成句,正读反读,亦可成文,或四言,或六言......841字,字字含情,句句有泪,总之,若兰真挚的情感全部隐藏在这针线字迹里。读罢诗文,一时之间与妻子的情义全部涌上心来,窦滔怪自己耽于享乐,辜负了苦等自己的妻子!幡然醒悟的窦滔当即送走赵阳台,准备好车舆回乡迎接若兰。再次见面,苏若兰与窦滔四目相对,所有的阴霾散去,两人和好如初。>>苏若兰绣的841字的锦绣回文图,名叫《璇玑图》,诗文取名为《璇玑织锦诗》。苏若兰用自己的真情感动了窦滔,赶跑了小三,重新赢回丈夫的爱,更留下《璇玑图》这个传诵千年的佳作。上至宫廷,下到民间,人们争相传抄吟诵。它是文学史上的佳作,也是史学界的宝物,文人墨客纷纷赋诗颂扬,就连一代女皇武则天也赞不绝口,为其作序:“才情之妙,超古迈今......因述若兰之才美。”引得女诗人朱淑真“坐卧观究,悟因璇玑之理......”>苏若兰的《璇玑织锦诗》,经过千年的传诵,已被人读出7000多首,至今,人们只要谈起回文诗,都会很自然地想起千年前创始回文织锦《璇玑图》的才女——苏若兰。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一代才女写下奇文,只为赶走小三,却成中国文学史上旷世佳作的更多相关文章

  1. 中国文学史上的八大才子,最后一个你认识吗?

    苏轼被后人称为「”诗神”、「”词圣”,诗、书、画、散文等均有很高成就,其中,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位列「”唐宋八大家”,书法上为「”宋四家”之一,可见,苏轼是百年难遇的全才。李煜被文学家称作「”千古词帝”,史学家称其为「”南唐后主”,他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代表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相见欢·

  2. 如果没有他,文学史上很可能就没有鲁迅。儿子是两弹一星的元勋

    1887年9月12日,钱玄同出生于浙江湖州的钱氏家族,为吴越国太祖钱镠之后裔。钱玄同作为国学世家,钱玄同一直是主张复古的,即恢复清朝之前的汉文化。1917年,胡适和陈独秀分别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文章,竭力鼓吹白话文,其实是雷声大雨点小的,甚至为传统人士所鄙视。但钱玄同挺身而出,力挺新文化运动。

  3. 千古奇文《璇玑图》,堪称回文诗中的千古力作

    苏蕙其人东晋时代,北方被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占据,前前后后,大大小小共建立过十六个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十六国前秦时期(公元352—394年),美阳城南周秦坡有一少年,姓窦名滔字连波,自幼立志向学,经常在阿育王寺院内习文练武,弱冠之年还没有择亲。据《晋书〃列女传》记载,苏蕙是始平(今陕西兴平)人,善属文。武功苏坊有一少女,名蕙字若兰,是陈留县令苏道质的三姑娘。若兰从小天资聪慧,

  4. 第一部《中国文学史》到底是谁写的?一位近乎被遗忘的国学大师

    中国本来只有「”史书”,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文学史”。近代以来,...受到「”西学东渐”的影响,文化研究体系发生变革,逐渐与世界接轨。与此同时,内忧外患的时代环境,也激起了一群有识之士文化救国的热血。于是,编纂一本记录文学、文化的史书,为五千年文明正名,为文化救国造势,就显得迫在眉睫。一般认为,中国第一部文学史是京师大学堂(北大)教授林传甲所作,当下很多著名文学史都持此论调。然而,如果考究当时历

  5. 文学史上的天才王勃,除了《滕王阁序》,还有那些成就?

    从东汉末年开始的长达四百年分裂的中国终于在隋唐再次统一,盛世再临。

  6. 苏蕙的生平介绍 传世作品《璇玑图》的简介

    苏蕙,字若兰,始平人,善属文,魏晋三大才女之一,回文诗之集大成者,三岁学字,五岁学诗,七岁学画,九岁学绣,十二岁学织锦,传世之作仅一幅用不同颜色的丝线绣制织锦《璇玑图》。苏蕙把这副锦缎命名为“璇玑图”,璇玑,原意是指天上的北斗星,之所以取名璇玑是指这副图上的文字,排列象天上的星辰一样玄妙而有致,知之者可识,不知者望之茫然。>璇玑图简介>《璇玑图》为一块八寸见方的手帕。

  7. 为何袁枚被称为文学史上的突进者,他的诗又缘何充满哲理色彩?

    在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节目中,清代大诗人袁枚的一首诗《苔》被才华横溢的乡村教师梁俊和可爱的小姑娘用现代歌曲的方式唱了出来。

  8. 一代才女写下奇文,只为赶走小三,却成中国文学史上旷世佳作

    父亲察觉到女儿的心事,几番打听,终于得知这位少年名叫窦滔。若兰没有看走眼,窦滔不仅文武兼备,而且颇有才略,为人温文尔雅。幡然醒悟的窦滔当即送走赵阳台,准备好车舆回乡迎接若兰。再次见面,苏若兰与窦滔四目相对,所有的阴霾散去,两人和好如初。苏若兰用自己的真情感动了窦滔,赶跑了小三,重新赢回丈夫的爱,更留下《璇玑图》这个传诵千年的佳作。

  9. 中国四大名著 中国文学史上的丰碑!

    可谓中国文学史上的四座伟大丰碑。中国四大名著又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是我国古典著名著作,中国四大名著指的是《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四大名著是中国文学史中的经典作品,是世界宝贵的文化遗产。四大名著是中国文学史中的经典作品,是世界宝贵的文化遗产。

  10. 苏若兰最好的诗_苏若兰璇玑图_苏蕙的典型故事_苏蕙苏若兰生平事迹

    后嫁于秦州刺史窦滔。武功苏坊有一少女,名蕙字若兰,是陈留县令苏道质的三女儿。若兰顿生仰慕之情,攀谈中知此一少年即是窦滔。苻坚巩固封建统治后,增加财政收入,扩充军力。苏蕙表白对窦滔的忠贞不渝的爱情,等他回来团圆,海枯石烂不变心,誓死不改嫁;可是窦滔到流沙后却另寻新妇,苏蕙得知,由思念转为郁愤。

随机推荐

  1. 纳粹盖世太保头子米尔德纳最后去哪里了?米尔德纳为何没有受到制裁?

    盖世太保总头目缪勒。德国投降后,米尔德纳被美军逮捕,美军情报机关对这位盖世太保头子非常感兴趣,他们认为米尔德纳“多年的反Gong经验具有非同寻常的价值”,所以想方设法把米尔德纳保护起来,即使在后来的纽伦堡审判中,血案在身的米尔德纳也被美国人当做证人出庭,成为指控卡尔藤布隆纳的证人之一。米尔德纳去了哪里?没人知道,反正,就像盖世太保头子缪勒一样,米尔德纳从人海里神秘的消失了,他的结局至今仍是一个迷。

  2. 明珠暗投是什么意思?

    【拼音】míngzhūàntóu【解释】原意是明亮的珍珠,暗里投在路上,使人看了都很惊奇。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视。也比喻好东西落入不识货人的手里。【出处】《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臣闻明月之珠,夜光的璧,以暗投于道路,人无不按剑相眄者。何则?无因而至前也。”【例子】又在扬州商家见有虞山客携送黄杨翠柏各一盆,惜乎明珠暗投。(清·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相关】百度“明珠暗投”

  3. 血瘀分轻中重,三种舌象暗藏危机,鸡蛋配上这些,活血化瘀防结节

    血瘀血瘀是一种大家很关心的病症,有些人日常会用些有活血化瘀功效的药食来养生保健。Part1血瘀有程度之分血瘀既是一种病理产物,也是一种致病因素,比如糖尿病就与血瘀有关。轻度血瘀舌下络脉超过五分之三,轻微变粗;中度血瘀舌下络脉接近五分之四,变粗;中度血瘀超过五分之四,严重变粗,有分叉。满足上述情况的其中一项,就说明我们体内有血瘀,如果几项都满足,说明血瘀很严重。

  4. 机锋无限:惟宽禅师——离开无明和执着 方为真修

    离开无明和执着,方为真修。大诗人白居易有一次请问惟宽禅师道:“身口意如何各自修行?”白居易有悟,后终于成为佛教实践的行者。

  5. 揭秘 ... 放400死囚回家探亲真伪 他这么做是有目的的

    ...放400死囚回家探亲是真的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甚至在我国古代有这样一位皇帝,他出于恻隐之心尽然下令释放四百个死囚犯回家探亲。>或许当年的太宗也只是因为一时的心软而放过这些囚犯,也许是因为其他原因而做出这样的举动,但是不管怎么说,我们都无法否认他创造的大唐盛世,也无法否认他为国为民做出的贡献。

  6. 米芾繼承人曹寶麟,每個字都寫的張力十足!

    曹寶麟學習米芾之風已有40多年,大有成就,且有“從米而終”的意思,據他回憶說,當時的專一,是由於帖子的缺乏,沒想到卻成就了他。他還說,傳統是環環相扣的鏈,而他力爭接續這傳統之鏈,為之做出貢獻。曹寶麟《正氣歌》對於“創新”,曹寶麟說:我有自己的理解、追求和方式。在當下書法創作中,技巧、形式等方面的可見的硬性因素被不斷強化,但真正支撐此種技巧、形式等方面的軟性因素,則為為數眾多的人所匆匆不暇一顧,所以

  7. 一条横幅

    徽州地方有户人家连年同别人打官司,打得又是怨恨又是厌烦。大年夜,父子三人商议道:“明年新年,我们都要说些吉利话,好保佑来年好运气,不惹官司。”>他们把三句话11个字,请人写了一条横幅,贴在中堂上,叫家人时时朗声念诵,好讨个吉利。>年初一清早,女婿来拜年,走到厅堂上抬头见到横幅,便朗声读道:“今年好晦气,少不得打官司。”>父子三人急得顿脚,连声道:“倒霉、倒霉!”

  8. 故事说法——佛典篇

    故事说法--佛典篇一、一声南无佛在《法华经》上,世尊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决定没有嫉妒、破坏,欢喜赞叹,劝导人要好好的修学,这个功德与讲经说法的功德一样,果报不可思议。这是一个特别法门,无比殊胜,如经所说,不分国土、不分族类、不分宗教,统统得度。三车是羊车、鹿车、大白牛车,代表不同根性的众生。然后把这个事情报告佛陀,佛说定业不能转,所谓“在数难逃”。

  9. 婚礼上领导贺词范文篇

    婚礼上领导贺词一各位来宾、各位领导、女士们、先生们,你们好!我作为新娘的领导与同事,此时也为他们激动不已,高兴不已,欢喜不已。婚礼上领导贺词二一段婚礼上用于领导致贺词的文章,短小而得体,不错的领导祝词。..婚礼上领导贺词三——部队领导在军人婚礼上的贺词一则适合部队领导在军人或者下属婚礼上的致辞,大方得体,透著军人独特的风采。在此,我对各位来宾、领导们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

  10. 历史上武则天真的 ... 了自己女儿吗?史书细节描写绘声绘色居心何在?

    武则天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正统女皇帝,从当上皇帝那一刻直到男女平等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的今天,一直存在着巨大的争议。史书上对武则天的评价越接近现代反而越来越负面,尤其是武则天...女的故事,描写得十分详细,那武则天真的...了自己女儿吗?>在这里,武则天...女栽赃王皇后,就如同有监控录像记录下来一样,可谓绘声绘色。不久,中书舍人李义府第一个支持“废王立武”,得到唐高宗和武则天的重赏。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