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陈三立陈三立字伯严、号散原,出生江西义宁一个名门之后,是我国近代著名诗人,“同光体”诗派代表之一。1937年发生“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欲招致陈三立,陈三立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不幸忧愤而死,享年85岁。>陈三立的诗陈三立作品>陈三立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诗》及其《续集》、《别集》,世后有《散原精舍文集》17卷出版。

陈三立 陈三立字伯严、号散原,出生江西义宁一个名门之后,是我国近代著名诗人,“同光体”诗派代表之一。同光体诗派中的赣派代表,继承的是宋代江西派,著有《匡庐山居诗》、《散原精舍诗》等代表作品。
陈三立简介>陈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陈三立出身名门世家,为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他于1892年壬午乡试中举,历任吏部行走、主事。1898年戊戌政变后,与父亲陈宝箴一起被革职。1937年发生“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欲招致陈三立,陈三立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不幸忧愤而死,享年85岁。>
陈三立的诗 陈三立作品>陈三立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诗》及其《续集》、《别集》,世后有《散原精舍文集》17卷出版。>“同光体”是近代闽派、赣派等各种诗派的总称。“戊戌变法”后,陈三立一心致力于诗,写出《渡湖至吴城》、《城北道上》、《园居看微雪》等多部优秀作品,是近代“同光体”诗派的领袖人物,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同光”指清代“同治”、“光绪”两个年号。光绪九年(1883)至十二年间,郑孝胥、陈衍开始标榜此诗派之名,宣称指“同、光以来诗人不墨守盛唐者”,随着后期大批文人等追捧,“同光体”逐渐成为一种成型的诗风。同光体作者是宣称“不墨守盛唐”的,其主要特点是主体学宋,同时也学唐,但后者则主要趋向于在中唐的韩愈、孟郊、柳宗元,而不是盛唐的李白、杜甫。赣派代表陈三立,学韩愈、黄庭坚,直接继承宋代江西派,后继者夏敬观、华焯、胡朝梁、王瀣、王易、王浩等,或出入于梅尧臣、陈师道诸家。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标签:陈三立历史文化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