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中国...网讯王蜀明的父亲王友卿,原名王喜贵,1922年生于河南省岗李乡北石庄村。

中国 ... 网讯 王蜀明的父亲王友卿,原名王喜贵,1922年生于河南省岗李乡北石庄村。王蜀明至今记得:「 ”我爷爷王木林是一名长工,力大无比,远近闻名,可以打两份工,挣得粮食比较多,因此能够供父亲读书。” 图为20世纪50年代,王友卿在 ... 军区司令部作战处留影。 从长工的儿子到中国 ... 员 王喜贵在洧川县立中学读书时,接触了地下党,参加了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春,经 ... 地下党员英语教师张葆和介绍,王喜贵参加了「 ”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同年12月,参加中国 ... 。在党的领导下,王喜贵积极从事救亡运动,在农村通过演剧活动宣传抗日。 1940年2月,经党组织介绍,王喜贵到豫皖苏新四军六支队政治部工作,改名王友卿,后到随营学校。是年6月,王友卿被调到新四军六支队无线电训练班学习,学习过程中他被指定为班长。同年12月,王友卿从无线电训练班毕业,自此开始了他一生的通信工作。 图为1962年,王友卿在 ... 军区通信兵部办公楼前留影。 以扎实的通信工作为解放战争建立功勋 解放战争时期,王友卿历任豫皖苏军区独立旅电台队长、二分区通讯股长、十八军后防司令部通信科长、十八军通信营政委等职,曾参加解放开封、淮海、渡江、湘南等战役。 1947年1月13日至14日,在河南永城龙岗战斗中,王友卿因通信保证工作完成得好,立三等功。是年,敌六绥区周岩对我军全面围剿,施行棋盘战术,企图一步步吃掉我军。我军对其反围剿,一个个粉碎他们的进攻,战斗打得艰苦激烈,通信工作不仅对上下联络保证战争需要,同时还要利用收讯机进行对敌空中侦察,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王友卿立了二等功。1948年淮海战役中,豫皖苏军区对敌展开大规模破击战,通信工作发挥了重大作用,王友卿又立二等功。 图为1966年,王友卿在贡嘎机场通航典礼上讲话。 图为1966年,王友卿在今 ... 自治区山南市扎囊水电站留影。 图为1966年,王友卿在今 ... 自治区山南市扎囊水电站留影。 毕生建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新中国成立后,王友卿历任十八军后防司令部通信科长、 ... 军区通信处副处长、作战处副处长、边防主力团政治 ... 、 ... 军区通信兵部政治 ... 、 ... 军区工程指挥部副政委等职。 在这二十多年中,王友卿除了参加过 ... 昌都战役、1959年平息 ... 叛乱、1962年中印边境反击战外,对部队通信工作的发展建设、甘孜机场、康藏公路的修建均发挥了通信保证作用。他热爱 ... ,热爱通信工作,为通信事业献出了毕生精力和美好年华。 由于战争环境、 ... 高原气候,王友卿的妻子杨瑾较早地转业到四川,一家人长期两地分居,他没有充分享受过家庭生活之乐。 从1957年到1962年5月,王友卿从未离开 ... ,当他在1962年中印边境反击战结束后返家时,小儿子王小康(1956年出生)竟因为从未见过父亲,一直叫他「 ” ... 叔叔”而不改口,旁边的战友看到这种情况,心酸得热泪盈眶。 1970年,王友卿调回 ... ,还没怎么享受阖家团圆的天伦之乐,两年后便不幸病逝。他在病逝前曾说:「 ”我这一生虽然多在动荡紧张的情况下生活,我是个军人,战斗的紧张岁月有苦也有乐,生活是充实的,也是幸福的。” 图为20世纪50年代,王友卿、杨瑾夫妇与四个子女的合影,最右边的是王蜀明。 跨越时空的和解:从军才懂父母心 直到现在,谈起父亲,有一件事情依然令年近古稀的王蜀明记忆犹新。「 ”1954年,十四世 ... 赴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55年,十四世 ... 返回 ... ,父亲作为十四世 ... 一行随行的卫队队长,参加了警卫工作,途经成都,却没来看过我一眼。” 儿时的不理解与埋怨,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之自己从军 ... 的经历,不仅得到了化解,还生发出一份浓浓的家国情怀。 「 ”我们家两代人的 ... 岁月,于我们而言,一是增加了我们的荣誉感,还记得小时候去到北京,别人一听说我父亲在 ... 工作,都表现得很尊敬;二是赋予了一份责任感,我们一直心系 ... 的发展,每一点进步都很为之欣喜。” 王蜀明还记得,上个世纪60年代在 ... 当兵时,除了八廓街有贸易总公司,只一些尼泊尔商店。1994年,王蜀明在执行任务期间又回到了 ... ,到了 ... 、日喀则、聂拉木,比他当年在 ... 时要繁华多了。王蜀明不禁感叹:「 ”现在,我在电视里看到的 ... ,完全是一个现代化都市的面貌,真不得了。” 新 ... 的发展面貌,更让王蜀明坚信:十八军进军 ... 、和平解放 ... 、建设 ... ,永远是名垂青史的。他说:「 ”随着十八军进藏,前前后后有7万多工程技术人员、专家学者到 ... 去,对 ... 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解放 ... 、建设 ... 的经历,使得十八军战士们身上升华出了‘老 ... 精神’,他们的党性和爱国情怀、民族团结意识得到了考验与锤炼。作为十八军后代,我们也受到了前辈们的影响。” 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从历史到现实,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家国大义,「 ”小家”同「 ”大国”同声相应、紧密相连。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家国,可说是华夏儿女的精神原乡。 作为十八军战士,王友卿与杨瑾在历史的关键阶段,为了祖国的统一、人民的解放、民族的团结,总是选择舍「 ”小家”、顾「 ”大国”。如今,回看父母的选择,王蜀明满怀深情地说:「 ” ... 就是我们两代人永远的家乡,两代人的精神寄托,没有 ... 就没有我们,可以说, ... 是我们的生命意义之所在。”(中国 ... 网 记者/李元梅 讲述者/王蜀明 图片由王蜀明提供)
本文标签:历史父亲军事历史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