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历史认知网导读:小编整理了相关“古代最会说话的大臣,升官发财就凭六个字,一生荣华富贵”的详细内容,以方便你了解!纵观古史,历朝历代的官员,尤为注重说话二字。这句话其实并非空穴来风,反而确有出处,正是自乾隆时期便辅政的大臣曹振镛亲口所说,他在退休前,用六个字来概括自己为官一生的精髓,正是:多磕头,少说话。这对于曹振镛的一生来说,是极为至高的评价。
历史认知网导读:小编整理了相关“古代最会说话的大臣,升官发财就凭六个字,一生荣华富贵【图说】”的详细内容,以方便你了解!
纵观古史,历朝历代的官员,尤为注重说话二字。
一句话没说好,或说错,很可能就得罪人,更严重的甚至丢官丧命。
而如果说的非常漂亮,则可能因为一句话就平步青云,升官进爵。
现代人看来或许有些不可思议,但古人在步入社会后,旁人对他的评价好坏与否,有一项极为严苛的标准,正是:
善言辞。
通俗来讲就是:
会说话。
这一项本领,更在古代官场中深刻体现出重要性,不成文的规矩是,在古代人看来,应做到三点,便能将与人对话处理的游刃有余:
言语宁少勿多,表态宁迟勿早,用词宁陈无新。
先说言语宁少勿多,举一例:
翁文灏
清朝末代秀才翁文灏,后来也是国民 ... 行政院院长,他著有一本《翁文灏日记》,所记录的内容,俱是在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身居官场的所见所闻,其中他提到了一个非常典型的规矩:
袁世凯时期的总统府秘书,名为:张一麐。
张一麐
此人曾经做过一件大事,正是在1941年11月17日的国民参政会上,通过和蒋介石的谈话,批判当时的官场风气。
他当着众多官员的面,严肃的对蒋介石说:不宜学前清末年风气,只许磕头,不许开口,盼 ... 早行 ... 。
这句话点出了一个明确的主题,即清朝官场说话的规则,以八个字便可总结:
只许磕头,不许开口。
这句话其实并非空穴来风,反而确有出处,正是自乾隆时期便辅政的大臣曹振镛亲口所说,他在退休前,用六个字来概括自己为官一生的精髓,正是:
多磕头,少说话。
曹振镛
《瞑庵二识》:曹文正公晚年,思遇益隆,身名俱泰。门生某请其故,曹曰:无他,但多磕头,少说话耳。
众所周知,清朝时的政治生态,在道光后期尤为复杂,且 ... 成风,而曹振镛既然能在这种复杂的局势下功成身退,自然别有一番为官秘诀,这段对话就是他的门生请教,问如何才能做到像他一样,在朝廷内游刃有余,功成身退。
曹振镛就回答了六个字:多磕头,少说话。
虽然现在来看,早已不必采用这种封建的方式与人交际,但大抵可以看出古人对于说话的重视,在很多方面,宁可做到惜字如金,也不愿因为一时出错而得罪对方。
但大家不要以为曹振镛因此怕说话,相反,他最懂得何时该说,何时不该说。
这六字秘诀,是他教给自己的门生,如何在朝中与人相处,但只有他和道光皇帝两个人的时候,但凡遇到国家大事,曹振镛从来都是直言不讳,如果道光帝的观点有错误,他必定当场指出,甚至常常与道光帝争执,而最后他却总能通过各种理由说股道光帝。
因此在曹振镛死后,道光帝赐其谥号:文正。
这对于曹振镛的一生来说,是极为至高的评价。
再延伸来讲,文正这个谥号,可是古代所有文臣梦寐以求的荣誉。
司马光就曾在《资治通鉴》中提到:
谥之美者,极于文正。
这段话的大意为,对于一个大臣最高的美誉,就是文正,所以自古以来,但凡能被追授文正二字的文臣,几乎是全天下文人敬仰的对象,更是皇帝等统治者最为信任的谋臣。
比如范仲淹,耶律楚材,曾国藩等人,俱是历史上一等一的名臣重吏。
范仲淹
由此可见,道光皇帝能授予曹振镛文正的谥号,自然是对他无比信任且认可,道光帝在追授谥号时,亲口说出了理由:
曹振镛实心任事,外貌讷然,而献替不避嫌怨,朕深依赖,而人不知。《清史稿曹振镛传》
这句话可理解为:
曹振镛任职期间,诚实而又忠心,外表虽然寡言少语,但在给朕献计献策时却从不避讳,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朕非常依赖他,但从没跟任何人说起过,所以很多人都不知这份信任。
由此可见,曹振镛后来的门生,将他为官的六字诀窍曲解了,曹振镛并非真的多磕头,少说话,即使他做到这一点,那也是在官场之中与同僚交往。
如果他跟自己的老板,即道光帝,只有他们俩面对面的时候,可是有什么说什么,从不避讳,而且大事上极为负责认真。
这就是古人话术的智慧体现,从这件事上,我们可知曹振镛与同僚,或者说同事相处时,表现的非常低调,甚至被人当成木讷。
影视剧照
但当他与自己的上司独处一室中,却在重大问题上直言不讳,畅所欲言。
这样做的好处,自然再明显不过,正是与很多人共事时,悉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而自己很少插嘴,将所听所想记下来,之后再找老板单独表述。
在跟许多同事交流时,先听别人把话说完,既不会折损了别人的面子,也不会因为一句话说不好而得罪人,同时也为别人的发挥留足空间,而自己的意见则先保留,事后再找老板单独商讨。
如此一来,自己的利益既不会损失,别人的利益也得到了维护,同时要解决的问题,也得到了顺利解决。
可以说曹振镛所采取的策略,是三方受益的话术,使他不管是生前还是身后,都享受到了极大的荣誉,这也充分体现出他的人生智慧。
然而这种智慧,却被后来人过度曲解,而形成了只管磕头,不要说话的潜规则。
而咱们开头所说的张一麐所批判的风气,正是这种清朝末年官场的不良习惯。
那时的人们认为,如果不会说话,或者遇到问题不知道该说什么,那就直接磕头,磕头总归是没错的。
现在来看,这么做就比较荒唐了。
以上这个故事,其实也表达出了表态宁迟勿早的原则,即遇到问题,先不要急着表态,等别人说完再发表自己的言论,或是寻找另外的场合,如此一来,再发表自我言论的同时,就不用顾忌侵犯到别人的利益。
咱们打个比方就很好理解了,假设曹振镛和一众大臣都在朝堂上,道光帝发问,说前几天的赈灾款项有没有落实到位?
如果曹振镛心知赈灾款项没有落实到位,且不等别人说完,他就抢着把这事儿告诉了道光帝,那么必然会得罪负责安排款项的官员。
如果他等同僚说完,因为何种原因怎么怎么没到位,而且别人说的也很客观诚实,那么他就可等别人回答完以后,再亲自找道光帝说出自己的想法,比如怎么改进能让款项落实的更快,这样做,既不会让负责款项的官员在朝堂上当场难堪,算是维护了别人的面子,又将事情完美解决,同时道光帝还会认为他很有想法,就会对他愈发信任。
这就是表态宁迟勿早的体现,其实也是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合理表现出自己的谦逊,很容易在场合交流中博得别人的好感,如果一味的锋芒毕露,势必将会引起别人的反感。
这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但要做到这一点,有时真的很难。
毕竟人都是受感情支配,在很多问题上难以做到真正的理性,可即使如此,能不断向着谦逊的层面学习进步,自然也对自身的提高大有裨益。
最后再说到用词宁陈勿信,其实这个最好理解,一句话概括:
你知道的新词汇,别人可能不知道。
所以如果说话交流中经常用新词,会容易让别人误解你的意思,从而造成不必要的误会,能最大程度防止祸从口出。
因此在交谈中,最好使用大家常见的词汇,这样一来别人能听懂,也会防止误会的发生。
当然,能做到言语宁少勿多,表态宁迟勿早,用词宁陈无新。这三点,还有一个前提基础,正是:
对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办事牢靠,从不虚夸。
不然退一万步说,曹振镛如果是个一无是处的庸官,无所作为,平常办事也不牢靠,那他跟道光帝单独交流时,道光帝就会认为这家伙只剩一张嘴了。
与诸君,共勉之。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