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明清景德镇瓷器和宜兴紫砂陶器的共同特征引言明清时期的景德镇瓷器和宜兴陶器就如同两颗最璀璨的姊妹花共同盛开在中国陶瓷艺术的百花园中。但长期以来,人们对景德镇瓷和宜兴陶缺乏深入细致的比较研究,故笔者不揣浅薄,试对二者共同特征分析如下。皇室甚至命景德镇生产与宜兴紫砂窑造型一致的瓷壶人贡。这样,清初除景德镇外,只有宜兴烧制官窑陶瓷,足见其地位之高、影响力之大。
明清景德镇瓷器和宜兴紫砂陶器的共同特征
引言
明清时期的景德镇瓷器和宜兴陶器就如同两颗最璀璨的姊妹花共同盛开在中国陶瓷艺术的百花园中。瓷都和陶都在明清时期的共同崛起有着非常相似的发展特征,颇耐人寻味,值得人们去比较分析,从而有利于对陶瓷艺术的发展规律进行深入探究。但长期以来,人们对景德镇瓷和宜兴陶缺乏深入细致的比较研究,故笔者不揣浅薄,试对二者共同特征分析如下。
1 晚明时期都进入发展的高峰期
景德镇瓷器从目前考古所发现的实物上来看,最早源于五代时期,其为仿越窑产品,无论是装烧还是器型均简单而落后,尚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进入宋代以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水平迅速提高,以生产青白瓷产品为主,在名窑林立的宋代亦发挥着重要影响,成为最重要的瓷系之一。元代时,官府开始在景德镇设立官窑,从元至明中期虽然在官窑瓷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民窑发展一直明显滞后,官窑是带有强制性的生产,因此从整个瓷业面貌上来考察景德镇,在明中期之前还尚未真正进入兴盛期。从明代嘉靖朝开始,由于“官搭民烧”制度的实施以及 ... 萌芽的深入发展,促使景德镇民窑进入繁盛发展的黄金时期,并在明万历时期达到高峰,天启、崇祯时期仍得到继续发展,海内外市场扩展迅猛,大型手工工场大批涌现,各地良工纷纷涌入,其技术和艺术水平皆步入极速发展的阶段。晚明景德镇瓷器产销两旺,名家辈出,著名的制瓷良匠有:仿宣德、成化窑名手崔公、仿制能手周丹泉、薄胎瓷行家吴十九、善造陶瓷玩具的陈仲美(其后来转往宜兴从事紫砂事业)等等。明末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就赞誉景德镇日:“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
宜兴紫砂器的发展要晚于景德镇瓷器,其大约创始于北宋中期,明正德时期的供春把紫砂器推进到一个很高的新境界,宜兴人民长期尊奉供春为宜兴紫砂陶器的祖师爷,从那以后,至明万历和明末时期,宜兴进入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名手如云,其 ... 技术进入完美阶段,一举奠定了宜兴陶都的地位。杰出的壶艺家极多,如号称三大的巨匠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陈仲美、陈用卿等等,不胜枚举,用紫砂壶品茶已成为明中期以后中国士大夫阶层的一种时尚,并且开始大量外销海外市场。明代王士祯《池北偶谈》中就说:“近日一技之长,……,宜兴泥壶则时大彬,浮梁流霞盏则吴十九,……,皆知海内。”将宜兴和景德镇名匠并提,足见当时两地影响力之大。
晚明景德镇和宜兴同时进入兴盛期当然不是偶然的,这与当时长江中下游地区 ... 萌芽发展,经济繁荣,城镇扩大,富裕阶层数量激增,海外市场迅猛扩展有直接的关系。
2 进入清代后都保持和扩大兴盛局面
景德镇在清代继续设置官窑,在康熙十九年以后官民窑生产均走向正轨,迅速发展,特别是乾隆七年,正式允许官窑瓷次色变卖,出现了官民竞市的空前繁荣局面。清代景德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在晚明的基础上有了更大发展,代表着当时中国瓷业的最高水平,保持着独霸国内瓷器市场的气势。清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对官窑生产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不仅直接命景德镇生产各色精美绝伦的瓷器,出于对珐琅器的喜爱,还调拨景德镇白瓷胎在宫廷中亲自监督烧制珐琅彩瓷器,再加上雍乾时期杰出的督陶官唐英的倾力工作,景德镇官窑产品比明代更加兴盛,达到空前水平。而民窑除占据了国内绝大多数日用瓷市场外,欧洲在十八世纪前后掀起了中国热潮,向景德镇定购的瓷器数量相当巨大,清康熙年间来到景德镇的法国传教士殷弘绪在给奥日神父的一封信中就曾指出“景德镇独占着向世界各国供给瓷器的荣誉”。乾隆《浮梁县治》称:“其人居之稠密,商贾之喧阗,市井之错综,物类之荟萃,几与通都大邑”,“景德一镇,隐然大都会焉。”当然,在清乾隆之后直至清末,随着国内外市场的萎缩,景德镇出现了衰退,但仍然是中国最重要的瓷业生产地。
宜兴进入清代以后,继续保持兴盛局面,名家更加众多,不呵胜数。清初最著名的紫砂大师为陈呜远,《阳羡名陶录》称其为“鸣远一技之能,间世特出”。至清雍正、乾隆年,又出现了陈汉文、杨季初等大批名家,他们所制紫砂器不仅为文人所清玩,而且亦引起清代皇室的注意,有幸成为宫廷用器之一,一方面,王南林、杨友兰、邵玉亭等名家承制宫廷御器,如邵玉亭所制“乾隆御制”壶,另一方面,和景德镇一样,也调入未进行装饰的宜兴紫砂壶生产珐琅彩陶壶。早在晚明时期,宜兴就曾为皇室 ... 大龙缸,人清以后,景德镇烧制技术中断,而宜兴却继续为皇室烧造。皇室甚至命景德镇生产与宜兴紫砂窑造型一致的瓷壶人贡。这样,清初除景德镇外,只有宜兴烧制官窑陶瓷,足见其地位之高、影响力之大。不过,与景德镇有所不同的是,在清乾隆之后,宜兴紫砂器并未出现明显的衰退迹象,清嘉庆时期,金石书画家陈曼生与杨彭年配合 ... 的“曼生”壶轰动一时,宜兴的繁荣局面直到太平天国后期遭战争破坏后才出现停滞不前的局面。
3 文人气息都相当浓重
景德镇早在宋代生产的青白瓷就以其青白玉的质地、清新淡雅的刻划装饰深受文人的喜爱,可以说青白瓷就是在文人士大夫对青白玉可遇不可求的情况下为迎合其需要而出现的。自元代创烧青花瓷后,其与中国水墨画极为相似的特点和大笔挥洒的绘画技巧,使得青花瓷具有很强的文人气质。青花瓷在进入明代后,以其幽淡雅致的艺术风格和精良的胎釉制备占据了瓷器的主流,无论是题材样式和绘制手法都Et益接近中国绘画,特别是在明末,随着官窑的衰败,民窑出现了自由创作的风气,全面突破了官样纹饰束缚,大量清新明快的作品出现,具有极为浓郁的文人气息。进入清代以后,文人气息更加浓重,有不少作品模仿“四王”、“吴恽”及其他各代名家画作,诗书画印无一不精,康熙时甚至有用长篇诗文装饰的笔筒,反映了当时社会文风之盛,清三代皇帝甚至常亲自指定著名画家和书法家为官窑创作纹样和题字。清代无论是青花瓷、粉彩瓷还是清末出现的浅绛彩等等,都散发着浓浓的文人气息,迎合着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这也是景德镇瓷器艺术长盛不衰的重要保证。
明清宜兴紫砂陶的文人气息同样极为浓重,并较之景德镇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与宜兴最著名的紫砂壶作为品茶的最上乘茶具有直接的关系,明末许次纾《茶疏》中就曾指出:“近日饶州所造,极不堪用。往时龚舂茶壶,近日时大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从品茶的角度来看,紫砂壶的优越品质性能的确是瓷器所无法比拟的,而品茶为文人所喜爱的清玩活动,这样紫砂壶为文人深爱笃好就不足为奇了。而宜兴紫砂壶匠的高超技艺使得紫砂壶显现出古朴典雅、不媚不俗的君子气质也促使文人视若至珍,极受明清文人群体青睐,特别是许多明清著名文人不仅量身定制紫砂器,甚至亲自参与 ... ,这就使得宜兴紫砂器从造型到刻划装饰无一不弥散出极其高雅的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气息。据实物及文献查证,从明正德至清宣统,以各种形式参与紫砂陶艺 ... 的文人学士不下九十人,实际人数当然远远超过这个数字。明清文人们除定制、设计紫砂壶外,还亲自题写砂壶铭文以寄情言志,一些文人还亲自制定画面和篆刻,这样就使得紫砂壶成为艺术价值极高“诗书画印”为一体的艺术珍品了。
4 清代景德镇与宜兴的相互借鉴学习
整个清代,景德镇都继续为皇家供应优质瓷器,而宜兴也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有不少名匠所制紫砂壶作为贡品上呈清宫,这样二者在清代陶瓷界都具有崇高的地位,为了巩固地位,相互之间的学习、交流和竞争自是不可避免的,这就使得景德镇瓷器和宜兴陶器在很多方面显示出相似的技术和艺术特征。
清宫廷在宫中 ... 造型相似的景德镇和宜兴珐琅彩器,这些造型为民间所效仿,就使得二者之间有许多造型非常相似,二者均应宫廷要求 ... 各种惟妙惟肖的象生瓷,如宜兴陈鸣远就极擅长 ... 象生瓜果,象生瓷也同样在景德镇和宜兴民间广泛 ... 。
景德镇和宜兴均仿烧宋代钧窑器物,而景德镇不但仿烧宋代钧器,还仿烧宜兴仿钧的“宜均”陶器,称为炉均。宜兴也曾经引进景德镇的彩绘技术,在紫砂器上施釉绘制粉彩器,甚至绘制青花陶器,当然由于这种彩绘形式遮盖了紫砂器的天然质地美,并且给人一种艳俗的感觉,因而逐渐受到摒弃。
在装饰手法上,宜兴紫砂壶以刻划装饰为主流,刻工相当精湛,而景德镇同样有着十分悠久的刻划装饰历史,早在宋代,景德镇就以传统的半刀泥手法进行青白瓷刻划装饰并享誉海内外,明清时期虽然以彩绘为主流,但刻划装饰并没有衰退,仍然是影青瓷和各种综合装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便可以发现明清时期的景德镇和宜兴在发展状况、艺术表现等方面存在着共同特征,并相互借鉴学习,正是这种共同性,使景德镇和宜兴分别在瓷的领域和陶的领域绽放出万丈光芒,共同谱写了中国明清陶瓷史的辉煌篇章。
来源:陶瓷史话 编辑:古语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