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永和古镇和吉州窑靖康之乱迫使宋朝廷南下,在浙江临安即杭州别立新都,建立了南宋王朝。一.千年窑火永和镇吉州窑因州而得名,位于江西省中部的吉安市,南距井冈山一站之遥。吉州窑分布于清澈见底的赣江西侧,其中永和窑是吉州窑系中最具代表性的窑址,因此历来又习惯于把永和窑径称为吉州窑。永和镇距吉州市区约5公里,沿赣江而建。永和镇外的窑址有十来处,最有名的称为八大窑岭。今日的永和古镇似乎停止了时间的步伐。
永和古镇和吉州窑
靖康之乱迫使宋朝廷南下,在浙江临安即杭州别立新都,建立了南宋王朝。中国政治中心的南渡,带动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原来相对落后的南方诸省,彻底摆脱了“断发纹身”的南蛮形象,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开始苏醒,开始了近二个世纪的繁华局面。
江南经济的发展表现为各个领域:缂丝中心移到了湖州和松江,制镜中心移到了湖州和饶州,江南工艺美术更大的改观表现在陶瓷业上,南宋修内司官窑、南宋郊坛下官窑、南宋龙泉窑,南宋景德镇窑,南宋建阳窑都显示出勃勃生机,地处赣中的吉州窑更是以不断涌现的创意使之成为异军突起的南宋名窑。
一. 千年窑火永和镇
吉州窑因州而得名,位于江西省中部的吉安市,南距井冈山一站之遥。吉安在历史上是江西重镇,产生过欧阳修、杨万里、文天祥等名人,至今流传着“隔岸两宰相,五里一状元,十里一布政,一门五进士”的民谣。
吉州窑分布于清澈见底的赣江西侧,其中永和窑是吉州窑系中最具代表性的窑址,因此历来又习惯于把永和窑径称为吉州窑。
永和窑在永和镇西侧,以镇名冠窑名。
永和镇距吉州市区约5公里,沿赣江而建。历史上的永和镇歌舞昇平,盛极一时。五代时已辟二街三市,至南宋因窑业兴起更盛,“锦绣铺几千户,百尺层楼万余家。”千年窑火使这个江南名镇长盛不衰。
永和镇外的窑址有十来处,最有名的称为八大窑岭。由于常年的烧瓷,废弃的瓷片窑具堆成八个山嶺,称为“窑嶺”。在这些见证永和镇昔日辉煌的窑嶺上,满地是残瓷标本,对于研究陶瓷的人来讲,真有如入宝山之感。
镇外到处是大大小小的水塘,淹没在绿荫茂盛的树丛中,这些都是当年挖掘瓷土留下的泥坑。水塘周围是用棕褐色残破匣钵铺就的田埂,在阳光下闪烁着点点的亮光。
千年古镇今何在?按照史书上的记载,在一个初夏探访了永和镇,想寻觅这千年的窑火。今日的永和古镇似乎停止了时间的步伐。老镇全都是明清建筑,街上几乎不见人影,两侧已塌坍的门楼和拱斗挑檐还记录着当年的繁华。但时过境迁,到处的断垣残壁已表达了在新的经济运行模式中这个千年古镇的无奈。推开灰暗斑驳的柴扉,齐腰的杂草长满了院子,有些墙上依稀还能见到文革时期甚至红军时代的标语,只有偶尔的狗吠声打破了令人窒息的沉寂。镇外山坡上巨大的樟树下有几头牛在安详地吃草,似乎并不领会到这岁月的变迁。
二. 南瓷北相吉州窑
宋元吉州窑和景德镇窑、南丰白舍窑等同处江右,在制瓷原料、制瓷的工艺和作品风格上却大相异趣,更接近此方磁州窑风格,造成这种南瓷北相的原因是当地特殊的地理位置。
地处赣中的吉州窑地下有着丰富的瓷土资源,以赣江东岸的青源山为多,绵延达几十里,当年取土而形成的水塘底部仍有粘性白泥。
易于采集、易于加工是吉州窑的便利之处。但瓷土品质不高,呈色灰黄或土黄,含有明显的砂粒,又是吉州窑瓷的重要缺陷,因此无法烧制出宋元景德镇窑青白瓷晶莹剔透的风格。根据吉州窑地区的资源状况,瓷匠们开始走自己的创作之路。
从宋元吉州窑产品看,更接近的是北方磁州窑产品,这就引发了另一个话题——北方磁州窑技术的影响。
金兵南下后,大批中原瓷匠到长江以南避难,估计有一支到达吉州附近,用北方磁州窑技术、用吉州原料烧瓷,这就形成了吉州窑的风格特征,而且不少产品都是对磁州窑亦步亦趋的模仿。
白地褐彩是北方磁州窑的大宗产品。在 ... 上磁州窑在土黄色的胎上先涂一层白泥(称化妆土,以改善窑胎体的粗糙表面和增加白度),然后用含铁的釉料描绘再施透明釉,这样器物表面饱满光亮,神完气足。宋元的吉州窑完全是移植了这种工艺,采用含铁釉料在胎体上绘画的 ... ,惟一的不同是胎体上没有一层化妆土,釉色灰黄,更具质朴之感。
吉州窑的产品大多根据自身资源情况在学习中有所创新。磁州窑中的黑釉铁斑是著名品种,利用黑釉中洒落上去的高铁质釉料窑变成条状或块状棕色斑纹,自然而又动感。吉州窑因原料不同,在模仿黑釉铁斑时时用酱黄色釉涂抹,称玳瑁纹,条纹长的称虎皮纹,因酱黄釉高出黑釉釉面具且有浓淡变化,反映了另一种风格。
类似的创新还反映在仿建窑黑釉上。福建建阳黑釉碗的内壁因条丝状的自然窑变称兔毫。吉州窑则是在黑釉上喷洒条丝状其他釉料,形成灰蓝相间类似钧窑釉色的窑变纹,成为吉州窑标志性的釉色。
三.泥土芬芳质朴美
十二世纪的江南是典型的农耕社会,亦工亦农的劳作方式,使吉州窑完全根植于农业经济中。这种特点使吉州窑的瓷匠们用质朴的农村生活来滋养瓷业的艺术趋向,带有浓郁的泥土芬芳就成为吉州窑的个性特点。
吉州窑烧制的大多是农村中最普通使用的碗盏、盆碟、香炉之类,单纯的陈设瓷很少生产。产品中有一类雕塑器,都是各种小动物和人物塑像,这些大概是江南农村小孩子的最足珍贵的玩具。模印刻划或黑彩题写的象棋,历来有不少出土,应是耕樵的农人茶余饭后在树荫或院落中的消遣玩物。看着这些七八百年前的旧物,能清晰地描述出当时赣南农村的生活和娱乐场景。
农耕生活给吉州窑瓷匠们以长足的源泉,他们的灵感、手法均来源于他们的生活。在吉州窑中,最成功的装饰 ... 是剪纸贴花和木叶纹。
剪纸是中国民间常见的艺术形式,一张纸一把剪刀就能在妇女的手上创造出一个艺术天地。吉州窑是民间窑场,并无太多的清规戒律。窑业以户为生产单位,妇女大多参与制瓷,文献中有(舒)“翁之女号舒娇,尤善陶”的记录。妇女一般参与彩绘、施釉等较轻的工作。当时妇女又擅长剪纸,理所当然地把剪纸引入瓷表装饰,早期的剪纸贴花多为鞋花、帽花即为妇女发明剪纸贴花装饰的有力证据。早期的剪纸采用漏花印版 ... ,即将剪纸贴在白胚上,外施黑釉,再揭去剪纸,成为黑地白花效果。稍后,瓷匠们又在剪纸贴花的细部加以彩绘或刻划,使图案更传神,以后又发明了多色剪纸贴花技术,纹饰和底面釉彩缤纷,把剪纸贴花的装饰功能发挥到了极致。
和剪纸贴花相比,木叶纹似乎带有几分书卷气。在漆黑光亮的碗心,有一片金黄或紫褐的树叶,若隐若现,似有似无,使人想云遮雾障的秋月,给人以遐想和深思。最初也许是无意之中树叶落到了胚胎上,烧成后显示的叶脉引发了匠人的灵感,开始了木叶纹装饰。他们把桑树、柚子树的树叶浸泡发酵,除去叶肉,使叶的经脉更加清晰,然再贴在碗中烧制。宋人以黑釉碗斗茶,这些木叶纹的黑茶盏应更能激发文人雅士的幽古之情。
历史上曾经辉煌一时的吉州窑留下的作品并不多,而且毫不显赫、毫不张扬,就如自身质朴无华的风格。当国人在追求艳若桃李的清三代官窑瓷时,海外的藏家们却在不遗余力嵬集着包括吉州窑在内的古代名窑——他们为之折服的是文化积淀,这些不能不引起国内藏家们的反思——中国收藏家缺的是什么?
来源:《大美术》200703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