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由于历史观念的影响,天朝上国这一观念被植入大多数封建士人脑中,加之在长期的交往中,中国总是处于领先地位,在他们眼中日本不过是一个东夷小国。在国门打开二十多年后,晚清的人们在看待日本的时候,内心中总会自觉或不自觉的保持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天朝上国这一理念仍旧存在。更有甚者认为日本与俄国有矛盾,中国可以联合俄国,以日本国内的华人作为内应一举攻陷日本。

由于历史观念的影响,天朝上国这一观念被植入大多数封建士人脑中,加之在长期的交往中,中国总是处于领先地位,在他们眼中日本不过是一个东夷小国。在国门打开二十多年后,晚清的人们在看待日本的时候,内心中总会自觉或不自觉的保持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天朝上国这一理念仍旧存在。驻日大使何如璋在日本期间,途经神户,登岸的时候,商人们来欢迎他,一些日本人可能是因为好奇跑过来围观,对此何如璋记载如下:“余偕鲁生及诸随员上岸,商人具仪仗驱从以迎,辞不获已。汉官威仪,见所未见,日人间有从西京、大阪百十里来观者”,他把当地商人的欢迎仪式认为是来瞻仰“汉官威仪” 这种天朝上国的观念,使晚清的士人们在看待日本明治维新这一问题上出现了偏颇,不能公正、客观的去评价。当时,日本开展明治维新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不可否认,在改革的初期,会有种种不足。而此时,国内在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的带领下“整备水师,立有机器、支应、船坞各局,规模亦已具略”在这一时期国内各军事工业已经建成并开始生产,同时兴办了一些民用工业,海防方面,筹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水师,这些使国人的自信心膨胀了起来,他们在看待日本的时候也失去了一个比较客观的态度,更多的看到了日本改革的种种缺点。他们认为:“日人近参西法,粗立规模,外强中干,有识所稔”。李鸿章对日本明治维新也有所轻视,他认为:“所以矫强之由,不过该国近来拾人牙慧,能用后门枪炮,能开铁路、煤矿、能学洋语洋书、能借国债、能制洋银数事耳”。 明治维新给日本带来了发展,但这并没有使晚清士人们对日本重视起来,一直到甲午战争对日本都是一种轻视的态度。战争前夕“中外论者皆轻视东洋小国,以为不足深忧”,这种观点在当时晚清士人中是很普遍的,他们认为“日本土地人民,不及中国十分之一,国债累累,岁入之款,半输息银,则其晌不足恃也。国库空虚,百用仰给纸币,纸币不能用之国外也。一旦有事,船炮军火,皆无可购,则其械不足恃也。日本近更军制,寓兵于农,通国陆军常额,不过三万二千人,则其众不足恃也”,“核其军额,颇属单弱,中国兵力自应之有余谅彼决不因一言不合逮起波澜”,“ 中国枪械渐精,海军、陆军声威日壮,计铁甲二艘外,合大沽船坞、六镇炮船,统计各处所有兵船,不啻三四十艘,闻商船尚不在此数。日人兵力、船、械断难与我抗衡,况其土地、赋税不足当我二十分之一”。更有甚者认为日本与俄国有矛盾,中国可以联合俄国,以日本国内的华人作为内应一举攻陷日本。这方面曾广钧是个代表,他认为“中国可以乘此机会,一意主战,剿灭日本,建立奇功,不独尽除东方卧榻之患,亦以远折西郗窥伺之萌也”。 在战争前夕这些言论可能是出于某种目的,比如增强士兵的士气,可能会有所夸大,但其对日本的轻视这点是可以肯定的,这中态度导致了清 ... 在战争前夕备战不积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战争的失利。
本文标签:军事历史甲午战争中国近代史历史天朝上国北洋水师清朝历史洋务运动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