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继续分享马伯庸的畅销书:《显微镜下的大明》。前面我们分享了这本书的前两个部分的内容,今天我们继续采用李白穿越到明朝的方式,分享这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如果李白在明朝若是当了个基层官儿,如何应对那些官场老油条和退休的老同志?李白去了这么个地方,岂不是得了个肥差?但李白很快发现,自己想错了!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继续分享马伯庸的畅销书:《显微镜下的大明》。 前面我们分享了这本书的前两个部分的内容,今天我们继续采用李白穿越到明朝的方式,分享这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内容: 如果李白在明朝若是当了个基层官儿,如何应对那些官场老油条和退休的老同志? 01 前面讲到,李白在明朝,好不容易跳出农门,上了国子监,给国家当了一回免费劳动力,到皇家档案库-玄武湖上的黄册库那儿,将全国各地呈送进来的人口田亩物产徭役等资料,作了一番对照核算,又苦又累地干了一年多,挨到毕业了。 毕业了,朝廷给出路,李白同志的境遇跟在唐朝时略有不同,在唐朝时,他的官儿是翰林待诏,这是他以文才自荐得来的官职。但明朝的皇帝们似乎并不喜欢诗词歌赋,也没有翰林官儿给李白做。按照明太祖朱元璋的思路,做官不光得用学问,还得有实干能力。所以,国子监才有实习一说。 因此,李白在明朝,凭着他在国子监的资历,纵然没什么背景,好歹也有举人身份,又老老实实读书实习,结业评了个优等。给放到休宁县任知县。 休宁县隶属徽州府。这地儿听起来不错。因为徽州历来人杰地灵,是有名的文教繁盛之乡,官场、商场都是人才辈出。 李白去了这么个地方,岂不是得了个肥差?地方富庶,老百姓也有文化,应该可以去干一番事业吧。 但李白很快发现,自己想错了! 02 刚一上任,李太爷就摊上了一个事。邻县歙县有个叫做帅嘉谟的数学天才,没事逛县里的架阁库,拿里面的税数粮账册做应用题。这一做二做,居然让他发现徽州府向下属六县分派的「 ”人丁丝绢”税,居然只有歙县单独负担!具体来说,府里每年向南京承运库上缴的8780匹生绢的这笔税,都是由歙县一县负担。 帅嘉谟把这个事捅了出来,牵连到了六县之一的休宁县。 这不,李白一上任,就接到通知,要去府城参加六县合议。他一个初上任的官儿,正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前任留下的县丞给他出主意:李太爷,且莫着忙,接了通知,先拖着,看别的县是个什么反应。 李白应下了,派个六房里应差的出去打听事态进展。 六房里那些老胥吏们对看一眼,不作声,口上胡乱应了。 03 李白初当官的人,不知道这些老胥吏的深浅。这些三班六房的县衙公差,都算不得朝廷命官,他们往往世代相承,父子相继。对于钱谷刑讼,十分在行,对于本府的风吹草动,心中一本透彻。本府各县胥吏之间,往来不断,根本无须出门打听。歙县独自担税的来龙去脉,都是那些世代相传的钱粮师爷们,暗自动了手脚,把六县税务框到歙县头上。这些师爷们都是本地土著,熟知基层,他们又掌握着专业技能,自成体系,那些知县知府都是干几年就走的流官,也奈何不了他们。 所以听得新来的县太爷发下命令,都只口头敷衍,不放在心上。 好在县丞和主簿,和李白一样,也是有品级的朝廷命官,倒还来安慰他:不打紧,徽州这里人爱打官司,所以我们应诉是常有的事,歙县的这个事儿,牵连甚多,估计其他几个县也是以拖为主。 果不其然,其他四县都推说要准备朝觐,暂时按例不办公了。 李白惊讶道:「 ”朝觐不是明年的事,怎么这才二月份就不办公了?” 县丞和主簿听后相视一笑:「 ”大人,暂时不必着急,告状的事儿多了,拖得一时是一时。” 李白只得按捺下。徽州府呢,官样文章还是照做,照催。但心里也是盼望着维持现状,毕竟歙县也交了两百多年了,该县又比别的县好些,交就交呗,若是叫其他五县再均摊,动静太大,有百害而无一利。 04 故此,府里照常发牌催六县合议,那五县却是当作耳边风,歙县县令也正逢上丁忧,回家了。 不过,一直无视府里的通知也不是事,其他四个县令给李白打了声招呼,道是派人出面应诉了。 这个应诉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李白算是大开眼界了,原来,绩溪县回了一篇申文,这篇申文,是由绩溪县教谕的名义发出的,潜台词就是,这事无关钱粮,却与教育有关。 好好的一个税赋钱粮问题,怎么扯上了教育? 原来申文是这样说的:绩溪县穷,他们歙县很富,哪有把上县负担转嫁到下县的道理,帅嘉谟这小子,就是唯恐天下不乱,就是个兴风作浪的讼棍!他这样做,会引起整个徽州府大乱的。 大家看,杨教谕的这个回复,简直是避左右而言他,一点没正面回应问题,但徽州府收到回复后,却晓得了五县的态度:最好按原来的方式办,否则恐怕会引起民变。府里心领神会,不再催促合议,几方心照不宣,眼看此事就要拖没了。 帅嘉谟不甘心,继续告状,甚至告到了京城。把这团水搅得更浑了。 在这件事上,李白是看得眼花缭乱:事情摆到了台面上,徽州六县是各显神通。 05 前面说过,徽州府人才多,在外面当官的不少。为着这件事,各县在朝的大官儿,退休的老同志,都撸起袖子,为自己家乡呐喊助威。六县民众虽然也是有文化的人,却更是不怕打官司的人,一时间,徽州兵备道、应天巡抚,只要是和徽州事务沾边的衙门,都被六县老百姓骚扰了个遍。 眼看事情闹大了,休宁这里,有位乡宦,叫做汪文辉的,曾官至尚宝司卿,他开始积极支持五县 ... ,可是事到如今,觉得不对劲,赶紧号召乡亲们往回收。 乡绅们松了口,朝廷来劲了,把部分闹事的头子下了狱,再加上各县退休老同志安抚劝说,这一场大闹才逐渐平息下来。 最后朝廷和了个稀泥,把歙县独自负担的税银分解到徽州府、兵备道等诸多方面,歙县自此可以少交2000多两银子,其他五县一点负担也不用加,徽州府和兵备道略吃了点亏,但好歹消弭了一场动乱。皆大绝欢喜。 李白同志看了一场生动的官场大戏。从此更加谨慎了:这县官不好当,朝廷的命令不一定好使,具体事务掌握在胥吏手里,那些退休的老同志在县里拥有着绝大的影响力。所谓「 ”皇权不下县”,不是不想下县,是下不了县。罢罢罢,我还是别想着干些啥大事儿了,赶紧干满三年交差吧。 好了,李白同志来到明朝,当的县官儿,经历的差不多就是这些扯皮的事儿,这与他在唐朝且饮且歌的日子大为不同。 06 说到这里,我们今天的内容就基本上讲完了。来简单回顾一下主要内容。 首先,我们以李白在明朝能不能自由行走,简单介绍了明朝的户籍制度。 明太祖建立了大明基业,为廓清天下人口,便于管理赋税,制定了细致严苛的户籍制度,规定各色人等按职业分类,不得随意更改,不可随意流动。因此,在唐朝能潇洒游玩的李白,在明朝只能老老实实当个农民,哪儿也不能去。 其次,我们以李白在明朝读书跳农门的经历,介绍了明朝的黄册档案管理。 李白来到国子监读书,摊上了一个驳查黄册的差使。大明黄册库是一个巨大的关于天下人口、田产、徭役等的档案库。由于黄册管理经费少,国子监生们不得不听命在玄武湖上当免费劳动力。 朱元璋编造黄册的初衷,在于天下透明,人人各行其事,各负其责。他的理想是美好的,在他的强腕治理下,黄册的编造与管理都能按照初衷执行。然而,随着时代的推移,各级官吏与富户们勾结,篡改黄册、偷税漏税、转嫁徭役的事时有发生。而且,负责驳查的国子监生们上升渠道不再如明初时畅通,且驳查黄册又无报酬,渐渐地,黄册的监管也日益松弛。于是,朱元璋的美好设想越到后头,越发失效。 最后,我们以李白在明朝当基层县官为视角,简述了明朝时期,「 ”皇权不下县”的现实情况。 李白赶上了国子监生出路好的时期,被分发到地方当了个县官,这才发现,县官并不好当,上有各道官员,下有世代相袭的钱粮胥吏,中有退休高官与乡绅。一县事务,竟由不得自己。他只能仰仗师爷们处理具体事务,倚靠乡绅们引导群众力量,敷衍上司,维持稳定,把这三年任期糊弄完毕。 所谓「 ”皇权不下县”,不是下不了县,是无法下县。李白纵有豪情万丈,在明朝,也只能因势利导,做一个唯求不出事的县太爷。 好了,这本书的内容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 ”小播读书”或分享给您的朋友,谢谢。
本文标签:李白大明明朝中国古代史历史国子监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