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嘉靖年间,国库的亏空越来越大。内阁首辅严嵩提出一个办法,那就是多产丝绸卖给西洋用来弥补国库亏空。可要多产丝绸就必须要有足够的桑田才能供应蚕丝,这桑田从哪里来?严嵩提议,可以把浙江的稻田改成桑田,桑田的收成比稻田高,百姓们应该很乐意改。嘉靖心里这个高兴啊,终于有个法子可多赚钱了,还添一句:浙江的桑田一律按稻田的标准,不许多征赋税。在群臣的一句「”皇上圣明”中,改稻为桑的国策就那么定下来了。可是,政策
嘉靖年间,国库的亏空越来越大。内阁首辅严嵩提出一个办法,那就是多产丝绸卖给西洋用来弥补国库亏空。可要多产丝绸就必须要有足够的桑田才能供应蚕丝,这桑田从哪里来? 严嵩提议,可以把浙江的稻田改成桑田,桑田的收成比稻田高,百姓们应该很乐意改。嘉靖心里这个高兴啊,终于有个法子可多赚钱了,还添一句:浙江的桑田一律按稻田的标准,不许多征赋税。
在群臣的一句「 ”皇上圣明”中,改稻为桑的国策就那么定下来了。可是,政策的推行却大大出乎意料。浙江的稻农都不愿意改稻为桑,为什么呢? 因为都五月了,种下的青苗都长出一半了,现在改等于上半年白忙活了,下半年才种桑苗,产得再多也不能当粮食吃。更何况,严嵩推行这一国策,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让稻农自己改种,而是打算让丝绸大户乘机兼并土地,以国策的名义敛财,因为官绅的土地是不需要纳粮的! 杭州知府马宁远 可百姓不愿意有什么办法?总不至于全 ... 了激起民变吧。
严嵩的儿子严世蕃想到了一个主意。浙江布政使(相当于浙江省 ... )郑泌昌、浙江按察使(相当于浙江省 ... )何茂才是严党的人举荐的。于是严世蕃给他们写信,指使他们瞒着浙直总督兼浙江巡抚(相当于浙江 ... )胡宗宪,直接派按察使衙门的兵去「 ”毁堤淹田”。于是郑何两人乘着端午汛水位猛涨,派兵把杭州新安江河堤九个县的闸门都毁了,淹了九个县的田,几十万百姓受灾。
郑泌昌、何茂才 严世蕃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严世蕃想啊,田被淹了,百姓遭了灾,丝绸大户乘机用粮食买田,灾民为了生存肯定会卖田换粮,改稻为桑就成了! 严世蕃 可是,胡宗宪不干了。胡宗宪是什么人呢? 一方面,他是严嵩的门生。另一方面,他是个谋国之臣,对于严党的政策并不十分赞同,有自己的见解。虽然,毁堤淹田的事是郑何二人瞒着他做的,但是他已经猜出是谁指使的了。
他深知,百姓遭了灾,改稻为桑事小,要是听任丝绸大户乘着灾情购买灾民的田,灾民们失去田等于失去生计,要是几十万灾民变成几十万反贼,事情就闹大了! 可是,毁堤淹田的事也不能如实上奏嘉靖,这样会牵连自己的老师严嵩。于是,他向嘉靖上疏,以「 ”官员贪墨河堤公款导致河堤失修”的名义,处死了杭州知府(相当于杭州 ... )马宁远,并建议暂停改稻为桑,算是暂时替严世蕃把罪行遮了过去。胡宗宪 可改稻为桑的事还得继续搞啊,不然没办法弥补国库亏空,还有浙江赈灾的事怎么办? 这个时候,翰林院有个修篆高翰文站出来了,提出「 ”以改兼赈、两难自解”的方案。这是什么意思呢? 灾民不是需要赈济吗?国库亏空拿不出钱来购粮赈灾,丝绸大户正好有钱购粮,让丝绸大户用粮买田,买了田立刻赶插桑苗。
既推行了改稻为桑的国策,又赈济了灾民。这主张与严世蕃毁堤淹田的初衷不谋而合。于是,主张暂停改稻为桑的胡宗宪被免职,高翰文被任命为杭州知府兼赈灾钦使,负责赈灾和推行改稻为桑的国策。高翰文 你以为这样就解决了? 不,高翰文还是太年轻了,下面的套路一套接着一套。
高翰文一来浙江,查看了丝绸大户沈一石给出的购买灾民的田价,让他大吃一惊! 他们居然想以十石稻谷/亩的田价购买灾民的田,远低于四十到五十石稻谷/亩的市价! 这事不能这么办啊,这与他提出的以改兼赈、两难自解的方针大相径庭啊。于是,他找到沈一石,要求不准丝绸大户乘灾压低田价,即使是灾田,也不能低于三十石稻谷/亩的田价。沈一石见状,不得已道出实情。要推行改稻为桑的国策,必须把灾民的田全部买了,改种桑田才有可能产出足够的丝绸,而且必须是以十石一亩的田价购买。
若是以三十石一亩的田价,灾民不会把田全卖了,只需卖三分之一的田就可以度过灾年。这样一来,田买不够,只能去没遭灾的县去买,没遭灾的田至少得四十石一亩,而且人家未必肯卖。这样一来,成本增加,丝绸大户肯定赚不到什么钱,谁会去做无利可图的事? 沈一石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吧。想推行改稻为桑,稻农自己不愿改。
不乘灾情把田价压低,就没有丝绸大户肯买田种桑。田价压低,灾民被迫贱卖田地,失去生计就会造反。改稻为桑的国策从一开始就是一步死棋。最后,改稻为桑政策毫无疑问推行失败了。
嘉靖本意是补国库的亏空,可上面传到下面竟然是这样的结果,令人深思啊。严嵩 这么大的国策,事前就不经过一点考察就推行了? 该埋怨决策者猪脑袋,还是该埋怨执行者执行不到位呢? 对此,你怎么看? 参考资料: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 (本文由于篇幅关系,故事情节经过改编,详情请看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