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家住闻喜路555弄的彭耀群,他的父亲彭显光是一位小提琴手,其家庭相册里有一张父亲年轻时的老照片。保存完好的相片所带来的回忆,也无限拉长了夏日的午后时光。老照片有来历当年在音乐家曹石俊和李德伦的商议下,组成了一个成员都是中国人,比较完整的管弦乐团。

家住闻喜路555弄的彭耀群,他的父亲彭显光是一位小提琴手,其家庭相册里有一张父亲年轻时的老照片。保存完好的相片所带来的回忆,也无限拉长了夏日的午后时光。 老照片有来历 当年在音乐家曹石俊和李德伦的商议下,组成了一个(除了指挥)成员都是中国人,比较完整的管弦乐团。 周到君了解到,乐团于1944年正式成立,初命名为「 ”中国青年交响乐团”,后更名为「 ”中国交响乐团”。其成员年龄大部分在17至19岁,广东人居多,很多人在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上海音乐学院前身)学习或任教过。 照片中的这批人是中国第一代演奏西洋乐器的音乐家,其中很多人后来都成为了中国音乐界的栋梁。中排左起第三位是大提琴家李德伦,还有上海交响乐团指挥陈传熙、小提琴家谭抒真以及被称为上海交响乐团「 ”老首席小提琴家”的柳和埙等等。 彭显光(中排左一) 1944年的夏天,大家在兆丰公园(现在的中山公园)合影留念。当时,彭耀群的父亲彭显光17岁,在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跟一位犹太人老师学习拉小提琴,后又考入圣约翰大学土木工程系,与很多中国第一代的音乐家都曾是同窗,他也曾是圣约翰大学交响乐团的成员。 保留着这张照片不仅是一份珍贵的回忆,也怀有一份崇敬之心。彭耀群说,「 ”我是要向照片中老一辈的中国音乐人致敬,并希望后人能记住他们。” 教琴分文不取 彭耀群的父亲彭显光在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因为家里不赞成他吃「 ”音乐饭”,所以选择了工程技术这条路,最终成为了一名高级工程师,但这并不妨碍他对小提琴的热爱。 彭耀群和他的弟弟彭耀荣,儿时跟着父亲彭显光学习小提琴。在彭耀群六七岁时,彭显光就花两百多元重金(相当于当时彭显光两个月的工资)买了一把小提琴送给他。彭耀荣长到六七岁后,彭显光也给他买了一把小提琴。彭显光希望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并且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所以他教得很耐心细致。 小时候,来跟彭显光学琴的人挺多的,父亲彭显光下班后回到家总是先匆匆地吃完晚饭,然后就会有两三个学生上门来,星期天学生还要多些。对所有的学生,彭显光都分文不取,家里还提供茶水,大热天彭显光还给彭耀群和彭耀荣零钱,让兄弟俩去买冷饮回来大家一起吃。 彭耀群记得父亲有一位学生李礼刚,家境比较贫寒,路又比较远,为了省去这位学生每个礼拜来学琴的路费,父亲把自己的「 ”老坦克”(旧自行车)长年借给了他。看到孩子们的进步,他总是很开心。 望琴谱念亲恩 过去学琴不像现在,琴谱、光盘、教学视频这些音乐书店和网上都有,还能复印、下载。当时没几家书店有卖琴谱的,因为那时流通的印刷的乐谱很少,条件非常有限,对于心爱的乐曲,只能手抄琴谱。彭显光就到处打听哪个朋友有谱,然后就去借来抄录,再还给人家。 彭显光是个很认真的人,每天要花不少时间来抄谱,有一整本《小提琴演奏艺术》理论教材,是彭显光手抄下来,再教给孩子们的。他抄写的《开塞》练习曲,使用的是一整套当时很高级的绘图工具,用可以调节粗细的鸭嘴笔蘸着有光亮的绘图墨水画出不同粗细的直线,一笔一划很是工整,仿佛是印刷的。每一页上面还留有他给彭耀群和弟弟彭耀荣教学注释的手迹。 「 ”现在每当我抚摸着父亲送的心爱的小提琴,看着父亲抄写的琴谱,就不由地会想起父亲在家时常拉小提琴的情形。”彭耀群说。 后来,他在前卫农场度过了八年的知青岁月,逐渐就中断了练琴。「 ”弟弟耀荣比我拉得好,还在市少年宫交响乐团里演奏过。我俩没有将演奏小提琴作为职业生涯,以后都吃起了技术饭。不过,我俩仍然热爱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现在,弟弟耀荣的两个女儿都学会了拉小提琴。”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张翠玲
本文标签:音乐首席小提琴艺术父亲小提琴管弦乐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