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二战初期,纳粹德国打造的闪击战攻势凌厉,似乎战无不胜。那么,德国为什么要采取闪击战这种作战方式?进行闪击战需要什么条件呢?

二战初期,纳粹德国打造的闪击战攻势凌厉,似乎战无不胜。那么,德国为什么要采取闪击战这种作战方式?进行闪击战需要什么条件呢? 最重要的原因是德国人力不足、资源缺乏,无力支持旷口持久的战争,只有运用「 ”闪击”战略才可能使其称霸战略得逞。也就是从政治角度说,「 ”闪击战”是侵略者色厉内茬、外强中干的表现。纳粹德国明白,自己所发动的这次战争是侵略战争,是争霸战争,是掠夺战争,不仅与全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相对立,而且也违背了本国人民的意愿。战争越持久,人民的反抗就越强烈。纳粹德国妄图以闪击战的胜利来巩固内部统治,维持民心士气,以免人民群众的反对而影响战争的结局。 如果说国家目标、战略目标和政策策略主要代表国家对战争的需要,那么国家力量则代表可能,只有把需要与可能有机结合起来,战略目标才能得到实现,战争才能取得胜利。德国法西斯在二战中采取了分化瓦解、避免两线作战以及闪击作战的 ... 策略,很大程度上就是跟德国的国家力量及综合国力有关系。德国在二战前大约为4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7000万,(与同盟国相比)国家小,人口少,资源有限,尤其缺少战略原料,许多战略物资都要靠进口。战前,德国原油、铁矿的进口量占65%,橡胶的进口量占85%,锌、铝、矾土的进口量占90%以上。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对德国的打击要比英法严重,但纳粹运动的迅猛发展、希特勒上台后的扩军备战,让德国的备战工作要比其对手英法要早,处于领先地位。例如:1938年英国军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德国则占17%; 1939年,英国军费猛增至国民生产总值的18%,但仍低于德国的23%。尽管如此,战争前夕,德国经济已经暴露出许多严重问题。例如国债高筑;外汇枯竭,储存几乎等于零;许多战略原料尚未做到自给自足;弹药供应也不充足。以上经济方面的弱点,也是决定德国战略方针采取闪击战的一个重要原因。再加上德国地处中欧,西面是宿敌法国,东面是英法的盟友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还有苏联这个庞然大物,一旦开战,几乎肯定要面临两线作战、腹背受敌的窘境,一旦遭受封锁,便有断绝资源来源的危险。所以,从根本上说,德国采用闪击战略是为了解决德国垄断资产阶级所确定的征服世界的庞大战略目标与其有限的综合国力之间的矛盾。然而,欲壑难填的德国还是陷入了两线作战,也是纳粹德国自不量力的必然结果。 第一、 ... 技术先进 纳粹德国的闪击战在二战初期大胜其道也有其自身的优势。第一,从技术装备来看,当时德国拥有大量生产坦克、飞机等先进武器的能力,为其实施闪击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手段。纵观人类历史,先后经历了徒手战争、冷兵器战争、热兵器战争、机械化战争,一直到新时代核威慑下的信息化战争等一系列 ... 革命,这些 ... 革命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在坦克、飞机、无线电技术设备等新式武器装备批量生产并广泛利用的条件下,二战前后,发生了从热兵器战争到机械化战争演变的 ... 革命,对二战以至今后的战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科技的发展使德国发动闪击战成为可能。 一战时,机械化战争还是初始阶段,热兵器战争仍占主流,战争方式没有发生根本的转变。尽管坦克、飞机、航空母舰等一批机械化武器装备开始形成并用于作战,但由于其技术性不够完善,尚未充分显示其优越性。一战结束到二战期间,由于科技的进步与战争的需求, ... 技术出现了重大突破。例如,由于坦克的火力、机动力和装甲防护三大性能全面提高,所以在复杂的地形和恶劣的天气下,它的高速突破穿插和大纵深突击能力得以显现;此时的作战飞机的时速、升限、航程和灵活性等主要战术技术性能指标大幅度提高,所以在战略轰炸、夺取制空权、协同地面部队作战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939年与1918年相比,歼击机的最大航速从每小时220公里提高到570公里,升限由7000米提高到11000米。重型轰炸机的航程由600公里提高到4000公里,载弹量增加一倍,为4吨。另外,在新的 ... 技术领域也出现了重大发明。如美苏先后在1926年和1933年成功发射了各自的第一枚液体火箭;德国也先后研制出了地地、地空、空空和反坦克等多种导弹,包括著名的V-1巡航导弹和V-2弹道导弹。 此外,希特勒特别重视坦克和航空军的发展,这在当时是很有先见之明的。装甲部队和空军成为独立的军种,希特勒过于自信地认为德国已经具备战略突袭的强大物质基础。作为坦克使用的首先发明者——英国和当时欧洲拥有坦克最多的国家——法国都仅把坦克分散到步兵中,作为步兵冲锋时的火力支援。坦克在英法两国的陆军中仅被当作一种辅助步兵的武器,坦克的机动性被白白浪费。而德国方面,德军装甲部队的创始人——古德里安大将提出了将坦克集中使用,组成装甲集团军,在战争中作装甲突击集群,最大限度地发挥坦克强大的火力和机动性。战争尚未打响,英、法的战术思想和观念便已落后于德国。 第二,建立了战时经济体制,为战争提供物质保障。 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为前方和后方提供必要的而且又是及时的物质保障。纳粹德国为实施闪击战战略,打着「 ”重建德国经济生活”的旗号,对工业、手工业、商业和农业实行「 ”一体化”,确立法西斯的战时经济体制,包括在后来的战争过程中,对被占领国和附属国大肆进行经济掠夺。为了做好发动战争的准备,希特勒 ... 除依靠私人垄断资本外,也充分利用了政权的力量。通过修筑高速公路、兴建飞机场、建造兵营等大规模公共工程,为备战做准备。1936年以后,用于大工程的开支大大减少,用于 ... 订货的开支则大大增加。另外,德国缺乏战争所必需的原料,如石油、橡胶、铁矿石等,为了避免在战争中遭到封锁,德国提出了「 ”自给自足”政策。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大力发展军备工业基础的重工业,化学工业尤其受到重视;扩大战略原料代用品生产;突击进口战略原料,增加战前的储备。这种战时的「 ”一体化”经济为德国快速卷入战争、实施闪击战提供了必要的后勤保障,但相对于争夺世界霸权的企图,纳粹德国的经济潜力仍显不足。 第三,纳粹德国不断扩军备战。 1935年,德国公开违反凡尔赛条约限制德国军备的条款,宣布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一支由36个师组成的陆军。到二战爆发前夕,德国陆军实际上已拥有105个师,约270万人。另外,德国的备战工作也比其他国家进行的早。陆军方面,在继20年代的扩军计划后,又于1933年12月和1936年8月提出大的扩军计划,到1939年9月1日,陆军总数达到275. 8万人。空军方面,希特勒上台时,德国的各种飞机只有250架,飞行员500多名。1939年8月,德国空军已拥有3750架作战飞机,绝大部分是新式的。海军方面,1933年,德国海军只有1艘装甲舰,5艘轻型巡洋舰,12鱼雷艇和其他船只。到了1939年不仅海军军费剧增,而且在装备方面,战列舰达到2艘,装甲舰3艘,重型巡洋舰1艘,轻型巡洋舰6艘,驱逐舰21艘,鱼雷艇12艘以及57艘潜艇。强大的武器力量和先进的武器装备让纳粹德国的闪击战一开始占尽了先机。
本文标签:闪击战军事历史陆军武器二战德国纳粹德国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