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嘉定抗清领袖以忠臣的角色了却一生

侯峒曾(1591-1645)是明末清初的嘉定抗清领袖,他在改朝换代的激荡风云中,以忠臣的角色了却一生,让后人唏嘘不已。除了忠臣,他的身份还有很多,官员、文人、乡贤、儿子、父亲。细读史料,回到历史现场,我们可以发现,他的生远比死更精彩。 >侯峒曾三十四岁考中进士,由于阉党专权、朝政混乱,直到四十三岁才步入官场。他先后担任南京吏部文选司主事、江西提学官、嘉湖兵备道,加起来不过十年,但每一段仕途都异常精彩。笔者爬梳史料,清晰还原他担任江西提学官的非凡四年。四年中,他经历了宦海浮沉,也昭示了傲然于世的人生观。> >明嘉定侯峒曾墨迹>走马上任,不拘一格>提学官隶属于礼部,正四品,任期四年,虽不是中央高官,却是一省要员。提学官的正式名称是提学参议,俗称督学,统管一省的教育。它的选拔标准是有声望的文官,既要有学问,也要有德行。>明末的官场上,流行着“命运低,得三西”的谚语,官员普遍痛恨去贫穷落后、民风剽悍的江西、山西、陕西三省任官(《五杂俎·地部二》)。明末的江西,确实失去了昔日的文化繁盛,农民起义频发,科举陷入无序。侯峒曾对江西没有太多排斥心理,原因之一是他的曾祖父、侯家的第一位官员侯尧封曾经在江西为官。>侯峒曾上任后,按照惯例,第一件事是申明规章制度。他将《学政申约》分发至江西十三府,宣扬朝廷的教化宗旨。>不同的是,他考虑到官方文件可能沦为空谈,打算做一些改变。他仔细解读崇祯皇帝的敕谕和礼部的条例,与同僚讨论确证,用明晰的文字逐条做出注释,编成一册《江西学政》,将单调的条文变为切实可行的教育指南。>他的任内多是有关科举考试和地方教化的公务,几乎每一件事都透露出他的为官风格:>他在袁州主持童子科考试时,考生水平较低,童生的录取名额为五十人,通过考试的才五个人。他没有降低录取标准,将其余四十五人一律降格。>吉安的东林党弟子李邦华是侯峒曾的好朋友。尴尬的是,在侯峒曾主持的考试中,李邦华的三名弟子全部落榜。考试是糊名制,李邦华对侯峒曾的秉公处理表示理解,而侯峒曾也没有做任何“弥补”。>当给事中耿始然到江西监督赋税时,地方官员为了掩盖过失,超规格接待他,媚态百出。侯峒曾对他只待以平等之礼,不卑不亢。>他重修白鹭洲书院和白鹿洞书院,并修缮南昌大节祠。大节祠是在他的曾祖父侯尧封在南昌为官时奉命修建的,他立碑重修,纪念明初建文朝殉难的十五位江西义士。>他发现一些江西先贤的学术成就不次于理学家朱熹,便主动联络他们的后人,搜寻他们的遗作进行整理、刻印,并为文集作序。>赶上荒年,侯峒曾说,辖区内有吃不上饭的读书人是提学官的耻辱。他召集属下,统计各府的贫寒学生,根据贫穷程度划分等级,逐一发给他们补助。>渐渐地,繁杂的公务如海浪般向他涌来,面前的教育界如同一片汪洋,渺茫无边,深不可测。>严肃考纪,彻查作弊>身为提学官,他的职责之一是主持省内的院试,审阅试卷,选拔考生。院试是考生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乡试、会试、殿试)之前必须通过的考试。>院试分两种:一种是岁试,分别在江西十三府举行,一年考一次或三年考两次,通过后成为生员(即秀才)。另一种是科试,在省城南昌举行,三年考一次,生员通过科试后,才有资格参加乡试。>考生明白院试的重要性,无不竭尽心力。透过一张张考卷,侯峒曾看到了层出不穷的作弊行为,决定整治到底。>侯峒曾认为,雇人替考(“雇倩”)、场外传送答案(“传递”)等几种作弊行为中,替考尤其恶劣。他没有技术手段甄别替考者,只能依靠非凡的记忆力。他监考时,虽一天接触几百名考生,却能将绝大部分考生的姓名和相貌对上号。>一次,他在南昌监考时,无意间留意过一个名叫徐昌期的考生。十几天后,他主持补考时,看到一个名叫徐鍪的考生长得很眼熟,心里产生了疑问。他仔细回忆,想起此人很像十几天前的考生徐昌期。侯峒曾派人找出徐昌期之前的考卷,放在宽大的袖子中,径直来到徐鍪的号房前。他拿过徐鍪的考卷查看,字迹果然跟徐昌期的字迹很像,心里确定了十之八九。>侯峒曾不动声色,将战战兢兢的“徐鍪”单独带到大堂,让他继续答卷。之后,他把两份试卷一对比,不仅笔迹一模一样,连语气、文风也都一致,便确定无疑。“徐鍪”面如死灰,跪在侯峒曾面前,坦白自己的真名是徐昌期。>替考者已确定,但不抓到真正的徐鍪,难以立案。事不宜迟,侯峒曾命令下属立刻抓捕徐鍪。下属抓耳挠腮,称不知去哪里抓。>侯峒曾想了想,命人打开贡院大门,放出第一拨考试结束的考生。他安排下属站到门口,留意门外有没有仓皇向内张望的人。不一会儿,下属发现了在人群中探头探脑的可疑人员,确定此人正是徐鍪,将他绑到了大堂。众人心服口服,听侯峒曾讲述原由。侯峒曾说,雇人替考后哪有自己安心待在家里的,一般都等在贡院大门外,等替考人一出来便着急问情况。>深入查案后,让侯峒曾震惊的是,案子背后的主谋竟是南昌县学里的一名冯姓公职人员。侯峒曾写了一篇《亲发大奸徐昌期等申详》,向刑部详细汇报案情,他建议除了惩罚徐鍪、徐昌期,还要对衙门里的蛀虫冯某从重发落。>他在疏文中感慨道,“一群鬼蜮,白日为昏”,本应公正的教育界变成了乌烟瘴气之地。>重拳出击,叫板“旧例”>在侯峒曾看来,作弊现象不仅来自考生,更源自科举体系中自上而下不遵守规则的顽疾。他整理自己的经验和思考,提出了十七条解决方案,包括严管岁试补考、断绝“续案”、禁止改姓名和学籍,等等。>严管岁试补考,是侯峒曾的大举动之一。提学官在任四年间,要举行两次岁试,本省的生员都要参加。岁试开始前,生病或在外游学的考生可以申请延期,三个月内参加补考。到期不来参加补考的,直接免去生员身份。>可是,侯峒曾看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快到岁试的日期时,江西每个县都有数十人甚至上百人请病假。两年后再次举行岁试时,又有不少人请病假。漏洞在于,请过一次假后,不再参加补考,相当于免试通过,下次就不用再参加岁试了。岁试变成了摆设。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但前几任提学官置若罔闻。>侯峒曾下令按考生的学籍彻查一遍,凡是几年内请病假却不参加补考的考生,统一安排补考。结果,参加补考的人达到两千多,遍及全省。一些官绅的门生子弟联合反对,侯峒曾不为所动,严令执行。补考过后,少数优秀考生获得了奖赏,被免去生员身份的考生约两千人,其中将近一半是贵族子弟。>侯峒曾的举动果决有力,但也引来很多人的微词。他的朋友马世奇听说后,对他说,一场考试黜落两千人,等于断了很多寒门子弟的活路。侯峒曾听了,有些不安,问马世奇怎么挽回。马世奇替他想了个“招覆拔等”的办法,用八股文以外的诗、赋、书、论等文体重新考试,挽回了大部分考生(侯峒曾:《与马素修书》)。>好的结果是,又一次岁试到来时,通过请病假等手段逃避考试的人大大减少了。>窜改考生名次,也是科举体系中的一种不良现象。考官擅自更改名次,已成“旧例”,受到历任提学官的默许。侯峒曾深感痛心,规定“草案”发出后,除了武艺和品德成绩可以变动外,其他成绩一律禁止更改。他的命令一下,有人暗示他要遵循“旧例”,被他严词拒绝。>侯峒曾面对的科举弊端中,还有一条是擅自更改姓名和学籍。在江西,考生更改、转卖姓名和学籍,成为一股风气。侯峒曾收到了一摞要改姓名或学籍的申请书,一概置之不理。碰上同时要改学籍和姓名的,他把申请书转交下级审查,查出不少人,全部处以警告。>侯峒曾的强硬风格,给江西教育界带来不小的波动。他冷若冰霜的神情,让每个府的官员非常紧张。有人笑脸相迎求他办事,有人对他望而生畏,也有人暗中恶语诽谤他。>冷面无私,遭遇挑战>江西共有三座藩王府,其中建昌府的益王朱慈炲以飞扬跋扈著称。恰巧,侯峒曾主持建昌府考试时,益王的两名宗生没有通过岁试,即将失去贵族的身份。益王给侯峒曾写信,请他通融。>侯峒曾回复了一封长信。他说,自古以来,皇族子弟参与学校的学习、考试,已经比平民多了不少优势。既然在校读书,就应该遵守学校的规则。况且,皇室宗亲数量庞大,得罪皇帝的藩王会被削籍为民。他客套一番,奉劝益王教诲藩内的子弟努力上进(《侯忠节公全集》卷二)。>益王又托人找侯峒曾求情,照样遭拒。他打算和侯峒曾见面时再出招,因为按规矩,地方官员到了藩王的地盘上,必须登门拜会。>侯峒曾的儿子玄瀞详细记录了二人见面的戏剧性场面(《侯忠节公全集》卷二):>侯峒曾在儿子的陪同下,来到益王府。大门外,同僚劝他先引咎自责。侯峒曾没回应,缓步进门,拾阶而上,进入大殿。>侯峒曾坐定后,看到益王脸色铁青,不发一言,他只能先开口打破僵局。他回忆了益王的父亲当年受封藩王时,自己的父亲侯震旸曾支持老益王,两人有过友好往来。益王听了,面无表情地应声。>之后,两人谈及天下大事。侯峒曾眉头一皱,说了一句:德王殿下在济南好好的,怎么落到这步田地?>原来,在刚过去的冬天,山海关外的清人攻陷了山东济南,将占藩济南的德王府焚烧殆尽。德王被抓走,族人要么被 ... ,要么被掳。世人都知道德王粗暴蛮横,所以他的遭遇并未引起太多同情。>益王变得很不自在,许久才缓缓地说:您手下误把本王府的两名宗生罢黜为民,是不是该责罚他们?>侯峒曾答道:这些手下执行的是上级命令,上级奉行的是万历皇帝当年颁布的法令。殿下想责罚他们,为何不直接禀告皇上?>益王愕然,语气缓和了些:这事儿不能破格吗?何必一概绳之于法?>侯峒曾回答:法律一旦执行,就是皇帝也不能干涉,何况殿下。>他再次阐述了之前回信中的观点,终究没有松口。>益王身边的侍从面面相觑。侯峒曾站起身,礼貌地带着儿子与益王告辞。>益王府外,已经聚集了不少人围观。他们感叹平日里官员见到益王先畏惧三分,侯公居然敢当庭据理力争。>据侯峒曾的年谱记载,除了益王的挑战,侯峒曾还遭遇过同僚的指摘。>到了朝廷考评地方官的时候,与侯峒曾不和的江西籍官绅动用京城官场的人脉,举行“清议”,联合中伤侯峒曾。有人批评他经常破格录用考生,带坏了考生的习气;也有人说他偏袒写文章独辟蹊径的考生,使八股文体失去正统的格式。>侯峒曾的官员朋友徐石麒、马世奇、徐汧鼎力帮助他,站在他的立场上与对方辩论。值得一提的是,在北京任官的江西籍人士旷鸣鸾,虽与侯峒曾没有来往,但赞赏侯峒曾的为官风格,拉拢了多位江西官员帮侯峒曾说话。>在唇枪舌剑的争论中,吏部做出裁决,判定侯峒曾为官清廉,政绩优异,才平息了这场纷争。>“绝交”精神,后世可鉴>侯峒曾卸任后,江西读书人将他崇祀在白鹭洲书院内,盛赞他在地方教化上做出的贡献。南昌的名宦祠内,也有他的一席之地。地方志记载,江西百姓用“公明”一词称颂他,说他是几十年从未有过的提学官(雍正《江西通志》,卷五十八)。>江西提学官的四年仕途,让他至少两次获得皇帝的褒奖。一次是他在任期间,把自己写的教育改革疏文递交礼部。崇祯皇帝看到后,鼓励他秉公执法,不要担心诽谤。另一次是他卸任后,吏部在全国选拔了五位为官廉洁、政绩卓越的地方官员,侯峒曾为其中之一,受到皇帝亲自召见。>也许很多人不理解侯峒曾近乎顽固的为官风格,对此,侯峒曾对儿子玄瀞说过一段耐人寻味的话:“仕宦者,交游所归也,惟督学不然。必人人致一绝交书,而后督学可为也。”(《侯忠节公全集》,卷二)要担任合格的教育官员,就要有与人“绝交”的精神,这句话值得后世无数人警醒。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嘉定抗清领袖以忠臣的角色了却一生的更多相关文章

  1. 嘉定抗清领袖以忠臣的角色了却一生

    侯峒曾是明末清初的嘉定抗清领袖,他在改朝换代的激荡风云中,以忠臣的角色了却一生,让后人唏嘘不已。事不宜迟,侯峒曾命令下属立刻抓捕徐鍪。结果,参加补考的人达到两千多,遍及全省。一些官绅的门生子弟联合反对,侯峒曾不为所动,严令执行。侯峒曾深感痛心,规定“草案”发出后,除了武艺和品德成绩可以变动外,其他成绩一律禁止更改。在江西,考生更改、转卖姓名和学籍,

随机推荐

  1. 鉴藏界一桩民窑误为官窑的百年积案

    鉴藏界一桩民窑误为官窑的百年积案粤贤许之衡(守自)是近代关注康熙“中和堂”款瓷器第一人,其《饮流斋说瓷》在论及“中和堂款书‘康熙辛亥中和堂制’八字带干支者亦属瓷话一种故实”时云:有清仁庙、纯庙两代君主,好讲理学,故所命堂名多理学语。

  2. 在埃及被图坦卡蒙国王的祖父遗弃的羊头狮身人面像

    Gebelel-Silsila项目2019)在埃及发现了一个3000多年前用砂岩雕刻而成的羊头狮身人面像。尼尔森告诉《生活科学》杂志说,证据表明狮身人面像是在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统治末期雕刻的。沃德说,(埃及发现的更著名的人头狮身人面像的全称是“安卓狮身人面像”。在狮身人面像附近遗弃了狮身人面像,研究小组从阿蒙霍特普三世倒塌的“naos”或神龛中发现了数百块碎片。尼尔森说,狮身人面像被遗弃在采石场并没有明显的原因。

  3. 陈情令金光瑶为什么 ... 了自己的儿子?秦愫是金光善的私生女?

    金光瑶为了上位也是拼了。从目前的剧情的发展来看,金光瑶为了上位,设计...害了金子轩和金子勋,把莫玄羽赶回了莫家庄。金光瑶因为自己的身份,在金氏孤掌难鸣,他急需要得到支持自己的势力。金光瑶的妻子秦氏是金光善的私生女。可是金光瑶为了得到秦家的助力,拒绝了。小时候还好掩饰,长大了就难了,所以金光瑶...了自己的亲生儿子。金光瑶为什么留着金陵?这样做,无疑是借金陵之口宣扬了自己的好名声。

  4. 【图】名副其实还是名符其实 你知道它们有什么不同可【图】

    历史认知网导读: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名副其实还是名符其实你知道它们有什么不同可”的详细内容!名副其实和名符其实读音一样,只有一个字不同,你知道哪个才是对的还是这是两个意思呢。名副其实名副其实:名声或称谓(号)与实际一致、相符合。副,符合,彼此相称。

  5. 意味深长的意思

    意味深长的意思   意味深长   【意味深长的意思】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意味深长的出处】宋·朱熹《论语序说》“程子(颐)曰:‘……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   【意味深长的读音】长;不能读作“zhǎnɡ”。   【意味深长的书写】味;不能写作“昧”...

  6. 日军猫在炮楼里不出来,八路军请来三种动物帮忙,瞬间制服鬼子

    别急,八路军自有办法。这不,八路军请来三种动物帮忙,瞬间制服鬼子。于是,八路军就把十里八乡的死猫死狗都收集起来,统统丢到炮楼附近。很快,日军的大狼狗就生了病,如下图:这一条传给一条,等到病情蔓延开来,炮楼里的军犬都死掉了,于是八路军晚上就可以摸上鬼子炮楼打他个措手不及了!可是,八路军个个都是神...,只要鬼子一露面,保证打个对眼穿。

  7. 元朝最后一位名相:脱脱死,元朝亡

    于是脱脱打算大义灭亲以振朝纲。于是在至元六年脱脱趁伯颜出差未归帮助元顺帝剪除伯颜这一去权臣。从此脱脱就成为中书右丞相,推进新政称之为。奈何元朝醒悟的太晚,到了至正十一年,元末农民起义爆发。脱脱一死元朝再也没有能够与各路诸侯抗衡的首领,此时的元朝对外各路义军烽烟四起,对内各路权臣相互倾轧。脱脱之死,是因为朝中政敌弹劾说他耗费钱粮无数手握兵权,如果不加削弱岂不是第二个伯颜?

  8. 八、往生极乐的三要三不

    然而,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虽说易往易生,却也不是完全没有条件的,起码你要发心修行,做到‘三要三不’,才有资格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乃集十方佛国之美好于一身的净土,故其他佛国都不能与之相比。

  9. 大宋王朝有这样一个奇葩规律,几乎每隔三代就绝嗣,什么情况?

    宋朝有一个很奇葩的规律,知道这规律的人都会先是惊讶,然后大笑。稍微懂点宋朝史的朋友可能会发现,每隔几代,宋朝就会出现一个绝嗣的皇帝。要说是一个皇帝不行就算了,可偏偏隔个几代就出现一次,这究竟是经历了什么啊?这宋哲宗倒是有一个儿子,不过才活了几个月就夭折了。还好,他还有一个儿子躲过了这场灾难,没有成为俘虏,也就是之后的宋高宗。大宋这个王朝着实悲催,出了这么多断绝子嗣的皇帝。

  10. 美国人拍摄的1946年北京城:这才是北京城最初的模样

    1946年北京城历史老照片:图为城墙上的角楼,看起来雄伟大气。1946年北京城历史老照片:学生出行,穿着一致队伍整齐划一。1946年北京城历史老照片:老北京城雪景,北京城的中轴线,一线将北京城一分为二。1946年北京城历史老照片:很远处依稀可见的颐和园白塔,是北京非常有名的景点。1946年北京城历史老照片:图为天安门前的金水桥,一股沧桑的气息扑面而来。1946年北京城历史老照片:图为前门大街,都是两三层的小平房,生活节奏慢。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