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五代吴越国“信佛顺天”的佛缘因果

唐末五代,十国割据,战乱频仍,烽烟遍地,是一个大动乱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中原和各割据国田地荒芜,十室九空,死者相枕,饥人相令,民不聊生,惨象环生。唯独位于东南的吴越国致力于理水治土,奖励生产,境内无废土,民不知有兵革,人民安居乐业,“钱塘富庶,盛于东南”。在同样的时代条件下,吴越之治与中原各国出现如此强烈的反差,端赖钱氏三代五王始终奉行“保境安民”的基本国策,对外“善事中国”(指中原传统朝廷),“不以易姓而废大礼”,以牵制三面受敌的强邻;对内以“工为社稷之本”,在淮南狼山之役后就休兵乐业,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安定社会。其重要的精神支柱就是代代钱王都奉行“信佛顺天”宗旨,信奉佛教以教化民众,顺应自然规律以应对时势发展。虽有唐武宗“会昌法难”(842-845)和北周世宗灭佛(955-959),全国佛教受到严重打击,却没有动摇吴越钱王“信佛顺天”宗旨,护持佛法,矢志不渝,广建佛寺,集聚高僧,“杭城内外及湖山之间,唐以前为三百六十寺,及吴越立国,宋室南渡,为四百八十寺,海内都会未有加于此者”(明田汝成《西湖浏览志》)综观吴越治国,“保境安民”与“信佛顺天”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明智决策,使杭州成为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名闻海内外的“东南佛国”。由于吴越钱王信佛、护佛、崇佛、弘佛,致使杭城名僧云集,佛教流派纷呈,使吴越国的佛教发展呈现具有时代特征的气象。(一)造就了佛教一代宗师北宋建隆元年(960年),钱弘俶邀请延寿禅师先后住持灵隐复兴,净慈弘法,支持延寿在佛学研究方面有新的跨越。延寿(904-975),字冲元(玄),号抱一子,俗姓王,本籍江苏丹阳,后迁浙江余杭,细时善诵《法华经》。后梁贞明六年(920),延寿时年十六岁,曾向吴越王钱□献《齐天赋》。二十八岁为余杭县库吏,又迁华亭镇将,负责督纳军需,因他自幼信佛,戒 ... 放生,擅自动用库银买鱼虾放生,事发后被判 ... ,在押赴市曹行刑时,他面无愁容,典刑者怪而问之,他泰然回答:动用库银是为了放生,自己没有私用一文,于心无愧。因此被无罪释放。三十岁,他舍妻出家,投四明(今宁波)龙册寺从翠岩禅师学禅,修头陀法。当德韶在天台山弘法时,延寿即前往参学,初习禅定,得其密印,成为法眼宗传法弟子,然后在国清寺结坛修《法华忏》,至金华天柱峰诵《法华经》三年,于后周广顺二年(952年)出任奉化雪窦寺住持。延寿于宋建隆元年(960年)来杭州后,钱弘俶赠号“智觉”,住持慧日永明院十五年,人称“永明大师”,得度弟子达一千七百多人。根据延寿的观察,唐末以来,禅宗出现颇多流弊,一些禅师胸无点墨,邪正不分,相互纷争,于是他发愤扶衰救弊。当时天台宗名僧皓端正在杭州撰《金光明经随义释》,融会贯通慈恩,天台两宗宗要,启发并澄清天台宗内部的一些异解。同时,延寿也在慧日永明院邀请慈恩宗(即法相宗)、贤首宗(即华严宗)和天台宗的禅师,“分居博览、互相质疑”,交流会通各宗见解,诠释各宗教义,如以法相宗“证成万法叭识”,以华严宗“明万行之必要”,以天台宗“检约身心去恶从善”,然后归结“以心宗之之衡准平之”,以“照万法如镜”之义辑成《宗镜录》一百卷。该书引用了《大乘经》、诸祖语录和圣贤集三百种,保存了一批珍贵文献。同时,延寿还十分注意净土实践,推崇持名念佛法门,并撰写了不少佛学着作对当时和宋以后的佛教各宗的传承影响甚大。[1]清世宗胤祯即位后,历览古来名僧语录着作,对永明延寿的着作亲加选录刊刻,并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下谕颁示天下丛林,盛赞延寿“出类拔萃”,为曹溪后善知识中杰出之人“,并令地方官员详查其传承情况,要求“僧徒朝夕瞻礼其法相”,还亲自择人嗣其支派,修理其塔院。[2]至今北京香山碧云寺五百罗汉堂正中供有永明大师塑像。(二)提供了缓和儒释纷争的社会条件自唐以来,我国儒、释、道三教时有纷争,尤以一批儒家学者,一心致力于兴复儒学,排斥佛道,着名的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反佛文章成为当时理论依据。韩愈(768-824),字退之,修武(今属河南)人,自幼而孤,刻苦自励,唐贞元八年(792年)进士,唐宪宗时官至刑部侍郎,他一直排斥佛道,曾于元和十四年(819年)因谏阻迎佛骨入宫有忤宪宗,被贬为潮洲(今广东潮安)刺史。唐穆宗时曾官至吏部侍郎。由于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的首要人物,其着有的反佛名篇《论佛骨表》、《与孟简书》、《原道》等流传最广,影响深远。由于唐代儒家的反佛,玄宗朝时又有姚崇复相时奏“十事”禁绝佛道以及武宗时“会昌法难”对佛教的打击,而五代吴越却在“保境安民”的国策十采取“信佛顺天”宗旨,显然与儒家反佛大相径庭,在此关键时期,延寿等高僧除“指心为宗、禅教一致”调和佛教内部流派之争外,对儒、道二教既不“排斥”,也不“趋合”,(并不主张“三教合一”),而是寻求儒、释、道三教教义的同源,采取调和的理论。并且取得吴越王钱弘俶的认同和支持,如钱弘俶在为《宗镜录》撰写序文中指出:详夫域中之教者三。正君臣亲父子厚人伦。儒吾之师也。寂兮寥兮视听无得。自微妙升虚无。以止乎乘风驭景。君得之则善建不拔。人得之则延贶无穷。道儒之师也。四谛十二因缘三明八解脱。时习不忘。日修以得。一登果地。永达真常。释道之宗也。惟此三教。并自心修。(按:四谛、十二因缘、三明、八解脱支均为佛教用语,是佛教的基本教义)虽然钱弘俶对儒、释、道三教教义的认识具有一定局限性,但对协调三教互争长短却起着重要作用。这一理论为佛教适应各个时期的社会形态提供了思想基础;也为北宋时儒释二家开展针锋相对的辩论,从而平息儒释之争提供了舆论和社会条件。进入北宋前期,一些儒家学者根据韩愈的排佛理论发起对佛教的排斥,如孙复的,儒辱》、欧阳修的《本论》等,这就迫使佛门高僧撰文进行针锋相对的反驳,灵隐契嵩(云门宗高僧,明教大师)力主儒释互济,作《原教论》,《辅教篇》等,以佛教“五戒”比附儒家“五常”,强调佛儒两教都“教人为善”,有“相资善世”的作用,同时上书宋仁宗弘讲佛法正传,欧阳修等读后惊叹:“不意僧中乃有此郎!”并转而信佛自号“六一居士”;李纲、张商隐等也融合儒释理论,认为在教化方面不可偏废,从而平息了儒释之争,这一历史发展与五代吴越时采取调和三教之争是分不开的。(三)促进禅净双修,和归流净土的趋势。禅宗、净土宗都是我国大乘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禅宗提倡修持禅定,摒除一切杂念,以求修心见性,悟得佛理。净土宗提倡至诚念佛,以求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因该宗简单易行,故而普及四方,并出现佛教各宗归流净土之势,成为我国佛教流传最广的宗派之一。这与五代吴越高僧的倡导有关。五代吴越国进入钱弘俶当政时期,无论是国师德韶及其弟子道潜、延寿,原本教奉文益创始的法眼宗,法眼宗在纠正禅宗“空疏之弊”同时,主张“圆融”以悟禅,以众生皆有洁净佛性,但求加强读书使“圆融”内涵更为富厚,这与禅宗有相通之处,因此,延寿转奉禅净双修后,法眼宗就日见衰微。正如明代高僧憨山德清在评论“五家禅”盛衰时所说:“法眼大盛于永明(延寿)则流入高丽”,意谓高丽派国僧三十六人向延寿求得法眼宗在高丽得到弘扬,在我国却未能弘传,这与延寿力行“禅净双修”有关。净土宗源起于东晋名僧慧远(334-417),他年青时既通儒典又好老庄之学,后听名僧道安说法,弃儒道而学佛,并奉道安之命南下弘法,在庐山居东林寺讲学,他以玄学、儒学通佛学阐发大乘《般若》学,主张佛教内部各派融洽无争。除结交名士陶渊明外,邀集入华西域高僧伽提婆,佛陀跋陀罗等上庐山译经,元兴元年(402年)又发起共建莲社,在佛前发誓往生西方净土,故净土宗亦称莲宗。净土传至五祖少康于唐贞元东游入浙,在古睦州(今建德)乌龙山弘传,但影响不大,至吴越延寿时,他以三经一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往生论》)为主要经典,依据佛祖“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教导和先贤“劝生净土”的理论,要求僧人不仅要修禅,而且要“内省”和“外行”并行,履行万善,身体力行,他每日每夜注重净土实践,改变了禅宗空疏的门风,值得注意的是他以儒家的“尽忠立孝”、“齐国治家”善行为“第一福田”,改变了唐以前“以孝治天十”,“孝在忠前”,延寿不但要求佛家入世,而且以忠为先,先国后家,反映了这一时代的一种思潮。[3]延寿兼修修净土,而非专修净土。他专门撰写了《万善同归集》,明确提出《禅净四料拣》,对禅净两者关系作了阐释: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4]当时,延寿在佛界威望甚高,他提出的《四料拣》是禅净合流的标志,也是禅净合流的号角,他“登高一呼,天下翕同”[5]。对宗以的禅宗、华严宗、天台净土宗的发展至关重要,后人为此奉延寿为净土(莲)宗第六代祖。(四)推动了南山律的弘扬发展。南山律宗,即佛教宗派律,以其创始人道宣居终南山而名(另有支派相部律宗、东塔律宗),该宗以佛教经典《四分律》为依归(按:《四分律》系后秦佛陀耶舍与竺法念译,内容有四分构成)学习研究并实践戒律,对持戒、犯戒范围都有规定,史称:“道宣声教广被大河南北,长江流域,一时赴戒坛依律学戒者成风。”唐末广明时(880-881),律宗开始传入浙江和杭城。原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西明寺参与法宝讲席的元表律师首先来浙传南律钞,钱塘佛子纷纷前去听禅,其门人景霄深得奥理,着《简正记》二十卷,逐渐形成南山正宗。另一法宝弟子慧则也于此时来杭传授律法,杭州僧人赞宁精研其律法,深得其要。律宗东传,五代吴越国提供了必要的弘法条件,至钱元权当政时,不仅广建禅院,同时兴建律寺,设立戒坛,先后建有菩提院(昭庆寺)、六通、法相、灵芝(崇福)、广化律寺,昭庆寺还设坛,定期引导僧人依律受戒,钱弘俶还率先受“菩萨戒”,于是引来各方律师来杭,其中的“僧中三风”道宣、道定就在着名律寺法相,六通弘扬律学。赞宁就是在钱弘俶邀请下入住孤山广化律寺的。赞宁(919-1001),五代后梁至北宋间律学高僧,也是佛教史学家。俗姓高,出生于吴兴德清(今属浙江),后唐天成年间(926-930)在杭州祥符寺出家,后唐清泰初(935年)入天台山受具足戒,精研三藏,后住杭州灵隐寺,慧则律师从西安来杭传授律学时,赞宁尽得其要,精通南山律法,“辞辩纵横,人莫能屈”,时人尊其为“律虎”,钱弘俶重建孤山广化寺后,即邀赞宁住持该寺弘传律法,赞宁除内学之外(按“内学”指佛教经典范围之内的学问),并善儒、老百家之言,博闻强记,擅长诗文,声望甚高,钱弘俶封他为“两浙僧统”,赐号“明义宗文大师”。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赞宁与钱弘俶“纳士归宋”同时到达汴州(今河南开封),受到宋太宗的礼遇,赐号“通慧大师”,赐紫衣,并于滋福殿多次召见。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任右街副僧录;次年奉诏回杭州编纂《大宋高僧传》,历时七年,成书三十卷,受到太宗褒奖,命僧录司编入大藏流通。淳化元年(990年),任左街讲经首席;淳化三年(992年)兼翰林史馆编修,受诏撰《大宋僧史略》三卷,《三教圣贤事迹》一百卷,还有《内典录》、《外学集》等。至道元年(995年)掌洛京教门事;咸平元年(998年)升右街僧录,次年升左街僧录。时人赞称:“释子谓佛学为内典,谓儒学为外学,工诗则众,工文则鲜,并有四者,其唯大师。”赞宁于宋咸平十九年(1001年)圆寂,葬于杭州龙井,遗有《四分律行事钞音义指归》、《舍利宝塔传》等行世。[6]正是在赞宁的传承影响下,北宋初,着名律师,灵芝大师在昭庆寺建坛,成为南方着名的律宗道场。太平光国三年(978年)又由永智律师在昭庆寺建“万善戒坛”,每年三月三日,“海内缁流,云集于此,惟其长老能通五宗诸典者登坛说法,敷陈具戒,其徒跪而听之,名曰受戒。”[7]五代吴越弘律,也推动北宋律学的发扬光大。元丰初(1078年),灵芝尊者元照主持昭庆寺时博究南山律学,着《行事钞资持记》一百多卷,以至高丽(今韩国)僧统义天率弟子来杭求法时,曾叩请元照开示律义。随后又有允堪律师在杭着《行事钞会正记》,使南山律分成“资持”、“会正”两派。正是由于五代吴越国奠定了弘传律学的基础,才使佛教律宗在杭州,代代相传,流播国内外。(五) 拓展佛法东传之路,结成“黄金纽带”MZD同志在 ... 时与洛桑活佛谈话时指出,“佛教源于印度,昌于中国,扬于海外”,这一讲话印证了五代吴越国佛法东传之路。由于吴越高僧着书立说,弘化佛法,近邻各国深受影像。“杭州永明寺智觉延寿撰《宗镜录》一百卷及诗偈赋咏千万言,传至海东,高丽光宗王大为赞赏,遣使者来华致书行弟子礼,赠金缕袈裟、紫晶数珠、金澡罐等”;【8】随后,高丽国僧智宗等三十六人来吴越国向永明延寿求法归国后各化一方,盛传法眼禅法,故志书称,“延寿声被异国,高丽王常投书向道,执弟子礼,……遣僧三十六人,亲承印证,相继归国,各化一方”。由于唐武宗灭佛和五代战乱,我国佛教典籍散佚颇多。钱元执政吴越国时,四明(今宁波)沙门子麟就于后唐清泰二年(935年)往高丽,百济(今韩国、 ... )求天台教籍,受到高丽国王接待并遣使臣李仁日送子麟禅师西归吴越。此后,钱弘俶又听从天台义寂进言,于宋建隆元年(960年)遣使致书以五十种宝物向高丽求取教籍;翌年(961年),高丽光宗王遣僧仁谛观奉诸教籍来到吴越并赴天台螺溪聆听义寂讲授教观法门,心悦诚服,拜义寂为师,留居七年圆寂,遗有《四教仪》一卷。【10】后晋天福年间(936--943),高丽僧人义通(号宝云)来吴越拜德韶为师,德韶被封为国师后又从义寂学天台教典,当义通要从四明(今宁波)泛海回国时,为四明郡守浅惟治(钱弘俶之子)坚留在当地弘法并行菩萨戒,义通在浙弘法二十余年,杭州着名天台师知礼,遵式等均为其弟子,后人奉义通为天台第十六祖。北宋建隆元年(960年)钱弘俶曾遣使备金至日本求取佛教典籍,使天台宗章疏复归中土并在吴越复兴。自此,不少日本禅僧也来吴越国朝礼名山,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日僧然及其弟子成算、嘉因等六人乘宋商陈仁爽商船来吴越求法,然后入卞京(今河南开封)觐见宋太宗,进献方物,宋太宗抚赠甚厚,并封为“法济大师”。由于五代吴越国拓展与东邻各国的佛教交往,为两宋时的佛教文化交流 ... 创造了良好条件。1995年5月,中、日、韩三国在北京举行佛教友好交流会时,赵朴初曾指出:我们地缘环境山水毗邻,文化习俗同溯一源,宗教信仰一脉相承,源远流长,我们共同信仰的佛教是“黄金纽带”。(六)促成吴越国“纳土归宋”统一中国大业。历代钱王以“信佛顺天”为信条,对政事常向高僧咨问决疑。。宋开宝八年(975年),宋太祖最后消灭了割据国南唐,十国之中仅剩吴越。此时,高僧延寿沉疴在身,吴越王钱弘俶前往探病时,对宋灭南唐危及吴越事件征询延寿意见,延寿则尽力劝谕钱弘俶“纳土归宋,舍别归总”。“舍别归总”的“别”和“总”与“同”和“异”、“成”和“坏”为华严宗“法界缘起”中的“六相圆融”,即认为在一心的作用下,万有的总相与别相,同相与异相,成相与坏相,都可通融无碍,使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互为转化。延寿临终劝谕“舍别归总”,意为舍弃别立一国而归总中原一统的意思。钱弘俶审时度势才纳了延寿临终遗言,为保一方生民,采取“重民轻土”,毅然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五月入汴(宋京开封),尽献十三州之土,归降宋朝,使宋王朝兵不血刃,最后完成了同统一中国的大业。对钱弘俶归降,宋太祖礼贤盛待,赏赐甚多,并封为“淮海国王”,仍任“天下兵马大元帅”。两月后遣返,临行宋太祖赐钱弘俶密封黄色包袱一个,嘱他路上秘密拆开,钱弘俶于途中拆开时,其中都是群臣要求扣留钱弘俶的奏章,他返杭后造保俶塔还愿以报佛恩,同时上奏朝廷以天下既平,请免去大元帅之职;宋太祖又先后封钱弘俶为“汉南国王”等,钱弘俶念及延寿“舍弃别立一国”的劝谕,又奏准辞去“国号”。后人对延寿临终劝谕之举倍加赞赏,“诚用师之劝谕,于是十一万兵,五十五万户,千四十四艘,官吏族属之命,皆广长舌所胎孕而更生者,保全抑何多耶”!(按:广长舌,为佛三十二相之一,佛舌广长,柔软红薄,能履面至发际,此处指吴越国因悟得佛旨免受战争灾难)。【11】宋王朝统一中国后,为消除钱氏统治东南八十余年,人民只是“易姓”不知“易国”得的影响,将钱氏家族外迁。同时念延寿劝谕“纳土归宋”,佛教有“相资善事”的作用,对杭城佛教尤为重视。为此北宋各朝都派出朝廷重臣,名公巨卿来杭驻守。如丞相(同平章事)王钦若出任杭州通判时,宋真宗为其题诗壮行云:“二浙粤区期惠化,三吴佳致悦高情”;梅挚出守杭州通判时。宋仁宗也题诗云:“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并要梅挚“剖符宣政化,遥分宵旰忧”,这“二浙粤区”是宋王朝“惠化”、“政化”的要地,同时要护持佛教。故除王钦若、梅挚外,副相,参知政事吕惠卿,枢密院大臣李及、郑,六部九卿、大学士范仲淹、蔡襄,赵忭(阅道)、苏轼、王焕之、张商英等都先后来杭主政,除留下“流美政”外同时悉心护佛。故《绍兴题名记》云:“安为东南一都会,异时(指北宋)名公巨卿,族相望,流风美政,播在人口,至今老能言之”。【12】注释:[1]《景德传灯录》[2]《净慈寺志》[3]《中国净土宗通史》[4]《净土指归》卷上[5]《中国净土宗通史》[6]《佛祖历代通载》卷十八、《释氏稽古略》卷四[7]《武林梵志》卷五[8]《佛祖通载》卷二十六[9]《净慈寺志》[10]《佛祖统记》卷二十二[11]《佛祖历代通载》卷十八、《释氏稽古略》卷四、《净慈寺志》等[12]《乾道临安志》卷三 >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re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五代吴越国“信佛顺天”的佛缘因果的更多相关文章

  1. 宋朝偷偷地「 ”使坏”,使契丹和西夏打起来,这就是「 ”以夷制夷”

    以夷制夷,利用强者和强者之间的矛盾,使其相互冲突,削弱其力量。用敌人来制服敌人,以期望坐享其成的思想。宋仁宗时期,在外交上就成功运用过这一策略,使得辽夏开战,两败俱伤。不过,这一切还得先从西夏建国说起。

  2. 揭秘:貔貅就是大熊猫?史书这样记载,值得收藏

    貔貅在我们心中是一种招财的神兽,今天小编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历史记载的貔貅的故事,传说中貔貅和周武王见过,还是姜子牙的坐骑,还被封官,今天小编带大家一起去了解,咱们一起往下看!貔貅凶猛威武,它在天上负责巡视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扰乱天庭。当年姜子牙助武王伐纣时,一次行军途中偶遇一只貔貅,但当时却无人认识,姜子牙觉得它长相威猛非凡,就想方设法将它收服并当做自己的坐骑。

  3. 日本专家挖出千年古墓,只见墓中织锦上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作为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更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了无尽的珍贵文物。1901年,他成功发现精绝国遗址,并将大批珍贵文物带回国内,因而声名大噪。他的低呼很快便惊动了周围的考古学家,而当他们将织锦打开后,里面的内容则令他们大吃一惊,因为这块织锦上竟赫然写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4. 揭秘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8件艺术品伪造案

    无论是为了金钱上的利益,还是仅仅为了...,艺术品伪造者伪造了丢失的艺术品,精确地复制了原作,并以著名创作者的风格想象了全新的物品。

  5. 征宋伐明,女真人为何这么能打?你肯定想不到

    二是在明朝末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再次崛起,这次闹得动静更大,一举颠覆了大明王朝。他们真的很"能打"吗?完颜是女真各部的王姓,起初女真分为数十个部落,结构是较为松散的。辽宋自澶渊之盟起,已维持了百年和平,这种状况直接造成两国武备废弛。辽朝以天祚帝被俘宣告灭亡。女真各部也完成了统一,羽翼逐渐丰满。此时的明朝可说是内有党争民乱,外有女真觊觎,可谓内忧外患。

  6. 赵匡胤攻打南唐之前,曾给过李煜3次体面投降的机会,都被拒绝

    961年,南唐国主李璟去世,太子李煜即位,史称南唐后主。赵匡胤的下一个目标只能是南唐,这一点南唐后主李煜,即使再无能也看的很明白。于是,他与赵匡胤之间,玩了一次猫捉老鼠的游戏,这段历史细讲起来,颇有意思。其目的很明显,这就是给李煜准备的居所。赵匡胤让李从善给李煜写信,让李煜来汴京做礼贤斋的主人,并许诺了高官厚禄、荣华富贵。太祖虑其难制,令从善谕旨于煜,使来朝,煜但奉方物为贡。

  7. 他用一支笔复活了麦田里的汉魏洛阳城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张丛博当陇海铁路线的乘客,穿过洛阳市区与偃师之间的一片麦田时,很少有人知道,窗外曾经有中国古代最辉煌的都市之一——汉魏洛阳城。

  8. 南宋.开禧通宝背「 ”利”折十铁母(极罕见)

    直径:40.5mm,美品南宋宁宗赵扩开禧年间所铸。开禧改元后,宁宗任用韩侂胄为平章军国事兼国用使,集军、政、财大权于一身,权位之高在左右丞相之上。

  9. 杨延平的妻子儿女是谁?如何评价杨延平?他厉害吗?

    但杨延平作为长子,所承担的责任,所担负的家族重任远远比作为六子的杨延昭多的多。在小说演义中,大郎杨延平有两位妻子。杨延平正妻,名为花解语,花家之女。而因为杨延平为杨家长子,所以花解语实际山也是下一代杨门女将的首领。上文所说周氏,是杨延平的次妻,原为北汉降将汾阳铁旗令公周审义之女。关于杨延平的儿子,在《金枪传》有个人物,为杨宗显。杨延平是杨家将中的人物,具备杨家将的典型特征。有人问大郎厉害吗?

  10. 《织锦记》戏剧中的董永,是一个父死不能葬,而只得卖身的穷人

    本文系作者单衫杏子红影视原创作品,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从《万曲合选》看明代民间的时尚与万历间罕见选本相类的,还有署名「”莆阳奎璧斋”梓刻的《新镌南北时尚乐府雅调万曲合选》(一名《万家锦》,称《南词一枝》)辑选的年月虽未注明,但从所选三十种散出的内容看,诸如《李逵下山》《焦赞祭主》《周氏拜月》《河梁救驾》《十朋祭江》《荫分别》《山伯访友》等出,多见收于万历选本《词林一枝》《八能奏锦》《玉谷新簧》《摘锦奇

随机推荐

  1. 中国民间刺绣工艺品收藏家杨少杰

    中国民间刺绣工艺品收藏家杨少杰1969年,这个正值豆蔻年华的“小知青”远离北京,“上山下乡”到“北大荒”生产建设兵团。1994年10月她入选文化部举办的“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并获银奖。由于她在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方面的成绩,1996年2月她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给织授予的“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并入选多种名人辞典和名人录。在济南刺绣厂的五年又使她获得了刺绣工艺实践的锻炼,这也是一般收藏者所不具的优势。

  2. 王羲之儿子是谁?王徽之奇特的死法却让人尊敬

    东晋宰相谢安在为自己的侄女,著名才女谢道韫选丈夫时,先看中的是王羲之的第五个儿子王徽之。气势是书法的灵魂,这等于是说,王徽之是仅次于父亲王羲之的书法家。>>虽然王徽之很任性,但他奇特的死法却很让人尊敬。王献之先去世,但家人没有告诉他王徽之。>到了王献之家,王徽之径直坐在灵座上,让人拿过王献之的琴来弹。因为王徽之背上有伤,加上他悲伤过度导致伤口崩裂。一个多月后,王徽之也去世了。

  3. 曹操“十大隐私”:爱美色爱搞婚外恋

    曹操“十大隐私”:爱美色爱搞婚外恋  “爱婚外恋,爱吃鲍鱼,爱自我炒作,爱君子,爱小人,爱天下众生,也爱写诗,我不是你们说的奸雄,我是卑鄙的圣人,曹操!”  最近,热门畅销书《卑鄙的圣人:曹操》因还原真实历史中一代奸雄的日...

  4. 姓梁丘女孩取名大全_姓名测试

    梁丘倩伊梁丘杏梅梁丘允琳梁丘小琼梁丘祺秀梁丘开文梁丘江颖梁丘志红梁丘雅梅梁丘向萍梁丘红燕梁丘志芳梁丘敏莉梁丘婧乐梁丘荷芳梁丘赛英梁丘新萍梁丘惠文梁丘海英梁丘紫茹梁丘小丽梁丘玲超梁丘岳文梁丘澄琳梁丘姝丽梁丘燕欣梁丘晴怡梁丘思婷梁丘群燕梁丘东洁梁丘慧艳梁丘悦娇梁丘春冉梁丘陈悦梁丘梓琳梁丘文琳梁丘瑞霞梁丘菡玉梁丘一秀梁丘蓉容梁丘怡睬梁丘美梁丘雪琴梁丘霖琳梁丘淆芳梁丘家燕梁丘季蓉梁丘艺莹梁丘梓颖梁丘惟媛梁

  5. 短短一年狙 ... 309名德国士兵,36个德国狙击手都不是她的对手

    帕夫利琴科第一次上了战场,当一个德军出现在她的瞄准镜中的时候,她果断开枪,只见血花四溅,德军应声倒地。但是当时德军攻势依然很猛烈,所以敖德萨还是以苏联红军的败退宣告结束。1942年6月,她在战斗中不幸被迫击炮炸伤,苏联的领袖斯大林亲自下令把她接到后方疗伤,此时她的战绩是309个,这个数字怕是二战狙击手的最高纪录了吧!

  6. 科举制度

    (科举制)科举制度,中国封建王朝设科考试用以选拔官吏的制度。唐循隋制,仍行科举取士制。征辟考试程序唐代进士科的考试基本上每年都举行。明洪武十七年重又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从此至清末成为定制。科考成绩列为头、二和三等的前三名,准予参加次年在省城举行的乡试。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举人称为解元。会试后,于四月二十一日举行殿试。但随着封建统治的没落,科举制度的弊病也愈现明显。清光绪三十一年废除科举制度。

  7. 满院香到香满村

    满院香到香满村佛教推崇助人为乐,提倡与人分享幸福。转眼过了三年,这年秋天,院子里长满了菊花,香味随风飘到了山下的村子里。弟子们看到满院的凄凉,忍不住说:“真可惜!这里本来应该是满院飘香的啊!”智德禅师微笑着说:“可是,你想想,这样不是更好吗因为三年之后就会是满村菊香四溢了啊!”佛陀知道阿那律的困难,便来到他的房中,替他取线穿针。

  8. 流言飞语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liúyánfēiyǔ【解释】毫无根据的话。指背后散布的诽谤性的坏话。同“流言蜚语”。【出处】清·和邦额《夜谭随录·修鳞》:“流言飞语,何足凭信。”【例子】无【相关】百度“流言飞语”

  9. 堂堂一国之君竟然自己把自己当做祭品,差点就献身成功了

    《左传》中称商汤为“命”,及顺天承命,可见多是褒义夸赞。从各地搜寻美女,日夜与妺喜、宫女饮酒作乐。他建议商汤应该建立一个自己的革命根据地,便于统领各方诸侯,以便对抗和消灭夏桀。此时,商朝的一个巫吏算了一卦说,需要用人作为祭品,老天才会下雨。于是他决定把自己当作祭品,去祈求上苍能快降甘露。

  10. 桦皮篓是什么东西?桦皮篓的神奇作用是什么?

      传说在很久以前,东北某地的花脸沟有一个十来户人家的小屯子,在这里居住的人都以打猎为生。他们每次打猎回来,都把采到的山货和打到的猎物交给屯子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部落长,由他再把这些东西平均地分配给大家。因此,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过着和和气气、无忧无虑的生活。  然而好景不...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