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翁同龢

  人物小传

  :翁同龢,字叔平,号松禅,别署均斋、瓶笙、瓶庐居士、并眉居士等,别号天放闲人,晚号瓶庵居士。咸丰六年(1856)一甲一名状元。官至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参机务。先后担任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光绪戊戌政变,罢官归里。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书法艺术家。

  甲午事迹

  :主战派,后支持戊戌变法

  翁同龢与皇帝的同盟是稳固的

  翁同龢,江苏常熟人,出身巨宦之家。其父翁心存,咸丰朝累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后授读于同治皇帝;长兄翁同书、次兄翁同爵,皆封疆官至巡抚;其本人更是青出于蓝,21岁选为拔贡,23岁中举,27岁以一甲一名进士及第(状元),同、光两朝帝师,并历任刑、工、户部尚书,两度入值帝国军机,可谓做官做到了人臣之巅峰。

  翁同龢与光绪皇帝的亲密同盟关系,是符合历史逻辑和史实的。翁氏两代皆显宦,两朝任帝师,从个人权力角度出发,帝荣他荣,帝辱他辱;从道义伦常角度,出身科举的翁氏一门接受的是传统纲常理念熏陶,辅佐圣主已经成为他的家族文化基因。虽然翁同龢父子得到接近帝国权力核心的角色分配是来源于慈禧太后的赋予,但慈禧太后改变不了这种“帝、后”二元权力架构下不可调和的矛盾,更无法撼动真正的中国传统士大夫内心“修身、治国、佐幼主”的政治抱负。尤其是当事人的个人权力边际已经接近天花板时,慈禧太后给予臣下的角色设计有可能在实际操作中发生偏差,甚至成为她的对立面。并且可以想见的是,翁氏一门在行走于权力高层“权力的游戏”中也是有其切实可行的独到心得的。

  臣下之间,门生故旧关系,尚且足以结成铁桶一般的政治联盟。对于皇帝与帝师,更是如此。对于光绪皇帝来说,没有比他的老师更亲近的政治关系,哪怕是他的父亲醇亲王奕譞。作为执掌海军衙门的奕譞,奕譞在慈禧面前的示弱、乖巧和逢迎,当然可以解释为对自己儿子的政治保护。但作为父亲,他的爱护却导致他不能与皇帝一起进行风险太大的政治赌博,因为一旦失败,政治生命与家族性命可能会双双失去。奕譞在这种难度极大的政治中庸里如履薄冰,也技术高超,使得醇亲王一系在短短三十年里出了两代皇帝(载沣承袭父亲奕譞爵位,任其子宣统皇帝的摄政王)。这两代皇帝当得都很憋屈。翁同龢不一样,儒家道德给予他的欲望动力更强大,他与光绪皇帝如果放手一搏,有可能带来一劳永逸的效果——彻底排挤掉慈禧太后,虽然这种可能性并不大。

  光绪皇帝对老师的倚重和信任是属于发自内心的真诚和深刻。某次翁同龢身体有恙,数日不能赴会军机,在其他军机大臣已经出席的情况下皇帝依旧谕令休会。

  翁同龢在清末两次重大的历史事件中,都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一为甲午战争,二为戊戌变法,这两次历史事件不仅影响清帝国的命运,甚至历史影响绵延至今。——许多史家利用原始材料,主要是奏章、谕旨等官方文件,得出皇帝与翁同龢也有矛盾的结论,甚至有到后来皇帝甚于太后更反感翁同龢的论断,从历史人物的情景心理出发,当然不能排除皇帝对于老师在某些做法上的不满,或者瞬间的情绪化反应,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很多谕旨的发出者名义上是皇帝,实则太后才是幕后主使。光绪皇帝如果真的想把翁同龢排除,无疑于他想砍掉他的左膀右臂。

  翁、李矛盾的真相

  李鸿章,起于太平军起事时期的曾国藩幕府,自此仕途通达,长期担任直隶总督,并掌北洋财、军、人事大权,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边学习,边吃亏,边积累,边与西方强国打交道。他与翁同龢的关系历来是清末历史的浓重一笔。两个人关系极差,似乎已经成为公认。

  关于翁、李矛盾的根源,史料见诸史家研究、时人笔记、风闻。咸丰年间,李鸿章亲自操刀,完成了一份老师曾国藩都无法完成的高水平奏折——弹劾翁同龢的哥哥翁同书。翁同书先是在安徽巡抚任内面对太平军攻势,临阵脱逃;再处理地方团练问题时发生重大失误,导致朝廷当了一次地方团练之间相互攻伐的工具,在地方上带来重大的人员伤亡和政治代价。客观说,这两件事情,翁同书都应该被问责治罪。但李鸿章的分析问题、破解问题的功力在弹劾翁同书的过程中发挥得淋漓尽致:“臣职分所在,例应纠参,不敢因翁同书门第鼎盛,瞻顾迁就。”

  戚其章先生在《晚清史治要》中的评断是合理的:“清人和近人之笔记中多有翁李交恶以至相倾之说,后人治史者引以为据,俨然已成定论。其实,此说所据大都来自道听途说,或捕风捉影,或张冠李戴,与真实的历史是有相当距离的。”并分析道,“甲午战争爆发之前,翁主张预筹战备,以备不测;李则认为有万国公法在,日本不敢悍然挑起衅端;战争初起时,翁倾向主战,李则寄希望于列国调停,以息战讲和;黄海之战后,李仍相信俄国能保朝鲜,翁则对此表示怀疑,认为恐不足恃”,“翁李确实政见不同。”

  什么导致了翁李的政见不同?上述基于公事上的家族旧恨到底能在翁、李关系之间起到一个什么程度的作用?后者是不能准确解答的,前者是可以大体分析解答出来的。

  个人修为、所处角度、信息渠道的不同,以上肯定都是导致政见不同的关键点。但除此之外,还有更关键的。

  有一种说法是,李鸿章组建北洋海军,清廷应允每年划拨白银400万两以为海军经费,但这笔钱常常被户部尚书翁同龢克扣。

  据海军章程:“凡添购大批军火,应由海军衙门核明,另行添拨,不在常年经费之内。”海军衙门在名义上统筹南北洋海军人事、财政大权,这个关键机构被慈禧太后的心腹醇亲王掌控。且翁同龢执掌户部是在海军衙门成立之后。也就是说,北洋海军的大宗军费来源并不是来走账于翁同龢的户部。这一点非常容易理解,类似于现代某些国家军费来源有其特别渠道进行划拨,财政部年度拨付经费只占其少部分。

  在户部工作期间,翁同龢写过这样的工作感想:“渐台液池之兴作,神皋跸路之修治,其繁费实无纪极。内府不足,取之外府;外府不足,取之各路,于是行省扫地尽矣。”

  户部掌全国之财,常项支出、皇室土建、以及部分陆海军费的划拨,都要向户部伸手。翁同龢认为自己对于北洋海军建设已经竭尽全力:“以北洋地居沿海,拱卫京师,图自强即以固根本”,“无不竭力筹维”,甚至“北洋历次报部销案,多与例章不符,一经奏准,均系照案报销……并未拘于常格。”

  1889年5月,向天津外国银行借“洋债”100万镑,续借银3000万两,清 *** 走上借债度日的道路。

  在筹措堵塞郑州黄河决口经费时,户部向慈禧太后上折条陈:《筹备河工赈需用款办法六条》,其中第二条这样写道:

  窃计十余年来,购买军械存积甚多,铁甲快船,新式炮台,业经次第兴办,且外省设有机器制造局,福建设有船厂,岁需经费以百万计,尽可取资各处,不必购自外洋。迩来筹办海防固属紧要,而河工巨款,待用尤殷,自应移缓就急,以资周转。拟请饬下外省督抚,所有购买外洋枪炮船只及未经奏准修筑之炮台等工,均请暂行停止,俟河工事竣,再行办理。

  朝廷没钱,户部缺钱,北洋海军的事情,户部已经承担不了,干脆暂停。

  对于慈禧太后寿辰庆典大肆操办的现实,翁同龢痛言此为“声色之戒”,与户部满尚书福锟联名奏请“停止庆典寻常工程”。慈禧太后在压力之下,甚至决定“发宫中撙节银三百万两佐军饷,制钱万串交直隶”。

  而对于李鸿章来说,在和平时期为筹建、扩充海军,多多拿钱,多次表达阶段性建设成果,战时再强调北洋海军的军力不足,这个逻辑在反对派那里是站不住脚的。据翁同龢门生王伯恭在《蜷庐随笔》(后任袁世凯总统府顾问)记述:在他与老师翁同龢讨论和战问题的时候,翁同龢说过这样一句话:“吾正欲试其良楛,以为整顿地也。”

  不从最负面阴暗的角度来分析翁同龢的这句话——是不是翁就等着北洋出丑、借机发难李鸿章?并没有确凿的证据。但可以看出,对于北洋海军军力如何、能不能打仗,翁同龢其实心里并没有底。

  但对于翁同龢来说,这个仗,还必须要打,打赢了,就树了皇威。打输了,就得换掉李鸿章。无可争议的是,李鸿章到底还是慈禧太后的人,人事结构不变,北洋海军就还是慈禧太后的北洋海军。

  但以上分析并不能忽视的是人性的复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翁同龢与李鸿章在斗争的同时,又是相互爱护,惺惺相惜的。

  甲午战争爆发之后,大臣们多有弹劾李鸿章避战误国,翁同龢在日记中写道,这些批评意见“多传闻失实”;有官员主张立即撤换李鸿章,翁同龢认为:“环顾盈廷,实无人可代此任者,所奏毋庸置议。”甲午战争失败以后,翁同龢与李鸿章多次互访,“相与咨嗟,甚至涕也。”

  甲午对日是和是战,其实陷入的是两难困境:“和则犯千古之不韪,战则尤兵将不可恃。”

  有没有之外的第三条道路?

  翁同龢对中日“持久战”的态度

  第三条道路就是“持久战”。

  甲午战争之初期,两江总督刘坤一即主张“以坚忍持之”。类似“与倭人抵死相持,百战不屈,百败不挠,决之以坚,持之以久”这样的持久战思想在官员中并不孤立。

  海关总税务司英籍人赫德也对中日甲午战局的走势做了类似分析:“日本在这场新战争中,料将勇猛进攻,它有成功的可能。中国方面不免又用它的老战术,但是只要它能经得住失败,就可能慢慢利用其持久的力量和人数上的优势转移局面,取得最后胜利”,“中国能发挥持久的力量,在三四年内可以取胜。”

  英国 *** 虽然在这次战争中站在偏日本的立场,但在命海军部情报处提供中日战争报告的文件中也提出了“持久战”对于中国的重要性:“不管从哪个角度讲,中国军队都是前途未卜的。……总的来说,他们都是缺乏训练,没有组织,没有合格的指挥人员。因此,在现有条件下,中日如果交战,只能有一种结果。”指出中国的出路:“中国要想取胜日本,只能通过大幅度拖延时间,譬如说两年或三年。”

  1880年,中日两国进行琉球交涉之时,翁同龢就指出:“倭患起,东南无宁岁,台湾首当其冲。”1884年,日本蓄意制造亲日 *** ,制造甲申事变,他判断:“将来高丽内政,日恐当干预,不可不为预防计”,“听之,则失我屏蔽,藩篱尽撤,益形猖獗,后将无以为国。”

  之所以听着这样的论断似乎很高超,只是因为今天的人把一百年前的人都当成了 *** ,其实当时有这样评估的人大有人在,并不算什么了不起的远见卓识。

  在翁同龢的《倭事杂记》中摘录了诸多“速战论”主张,有力地反驳“主和论”,却不提及“持久战”舆论。由此可见,翁同龢对于中日战争的认识其实是肤浅的。

  翁同龢在甲午战争中的可贵与可悲

  1894年6月,侵朝日军已超过一万人。6月25日,对于李鸿章过于保守派兵朝鲜半岛的局面,翁同龢对光绪皇帝说:“李相添兵仅以三千勇屯仁川、牙山一带,迟回不进,嘻,败焉。”7月16日,光绪帝接受主战舆论的要求,谕令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会议讨论,会上翁同龢“力主添兵”,建议调集东三省及旅顺防兵速赴朝鲜。在复议的奏折中,翁同龢列名第一,明确自己的主战态度,并表达出“佐少主,张国威”的政治态度。

  李鸿章在日本强势入朝的压力之下,派卫汝贵、马玉昆、左宝贵等人率军入朝,开赴平壤;并雇用英国商船“高升号”分批运兵两千增援牙山清军。翁同龢在这个时间表达出了坚决的敦促态度。

  7月25日,日军在丰岛海面偷袭中国运兵船,随后,又向牙山的中国驻军发起进攻,正式挑起甲午战争。面对惨重损失和接下来不可避免的紧张局势,翁同龢认为“无赏罚奖惩,无以振士气”,要求严办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不治此人罪,公论未孚”,北京方面遂议定丁汝昌“革职带罪自效”。同时,翁同龢建议朝廷起用宿将,全国征兵,对日宣战。

  对于李鸿章正企图借“高升”号被击沉一事,幻想英国出面干涉,一再请求“稍缓”宣战时日,军机处、总理衙门“准如所请”,但翁同龢对此兵不同意:“此数日且勿宣布,失此机会可惜。”

  8月1日,清 *** 对日宣战。到该月底,侵朝日军已达4万多,而中国部署在平壤一带的兵力只有日军之一半,不仅在军力上处于劣势,并且没有明确的组织架构,呈各自为战之势。翁同龢多次要求“添军。”

  紧接着,在9月16日,中国军队失去平壤,清军溃退过鸭绿江。次日,日本海军在鸭绿江口的黄海海面挑起海战。

  黄海战后,翁同龢为北洋陆海军接连败北所震怒,要求朝廷严惩李鸿章。并立即通过盛宣怀向德华、汇丰等外商银行商借巨款,计划向“不通商国”转购铁甲快船。此外,翁同龢还接受了德籍顾问汉纳根的两项建议:立即采购军舰、雇用外籍兵力,弥补海军损失,“购智利快船七只,并人械同来”;改革军事体制,“募新兵十万人,以洋法操练”。但朝廷和谈方针既定,汉纳根建议被搁置。

  日军占领朝鲜之后,接着又于10月中旬分两路向东北发动大举进攻。翁同龢主建议起用被慈禧太后排挤出政治舞台、废置在家的恭亲王奕訢,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完全无奈和没有出路的办法,奕訢虽然再次被起用,主持军机处、总理衙门并督办军务,但今天的奕訢已经不是十年前或二十年前的奕訢,多次被慈禧太后整治的奕訢不仅没有了当时的锐气,更重要的是,他也丧失了应对时局和能力。

  接下来,以皇帝为首的主战派被进一步排挤,慈禧太后亲信荣禄补授步军统领(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下有八旗兵力三万、绿营巡捕五营万余人,全面接管京城卫戍、治安。新设立的督办军务处以奕訢为督办大臣,奕劻为帮办,主战派翁同龢、李鸿藻与荣禄、长麟会同商办。凌厉锋芒只属于四十年前的奕訢,这个时候,他没有任何选择,只能唯慈禧太后马首是瞻。帝国军事最高权大部落入亲慈禧太后的政治势力手中。此后,荣禄与翁同龢,“共事,几于无日不因公事争执。”

  尽管如此,在翁同龢等主战派官员的极力推动下,督办军务处先后从全国各地调集了数十万援军开往关外前线。但颓势无法挽回,只有聂士成、依克唐阿两支部队在零星地区取得小胜外,其余清军多遭败北。

  11月下旬,旅顺失守,紧接着,金州、复州、海城尽为日占。奉天告急,“陪都”、“山陵”的沦陷可能,给清 *** 统治者以沉重的心理打击。“龙兴之地”、沈阳皇陵一旦陷落,似乎就昭示清王朝气数已尽。这在非常迷信的清皇室看来,是不能去接受的。

  此后,美国出面调停,慈禧太后求和心切,派人赴日议和。但翁同龢认为“和议虽开,战备仍宜克修”,主张“和战”。此后,光绪帝正式任命刘坤一为钦差大臣负责关外军事。

  到威海失陷,清 *** 正式决定向日本求和乞降。

  对于议和,翁同龢说:“臣于和议向不敢阿附,惟兹事亦不可中止。”他既不反对,也不赞同,但建议“移守关军与前敌合击”,发起冬季攻势,派出湘军大队出关应战。

  1895年4月3日,李鸿章将马关和约内容电达北京,翁同龢看到条约之苛刻,当即“头晕目眩”,“声泪俱下”,他在日记中写道:“覆水难收,聚铁铸错,穷天地不塞此恨也。”

  到了1898年9月,戊戌政变,慈禧太后将翁同龢革职,事由之一便是翁的甲午主战之罪:“信口侈陈,任意怂恿……以至不可收拾”。1904年翁同龢去世,彼时,慈禧太后完全已经完全将朝政把持,虽有所谓包括帝党成员在内的官员求情,但仍以此为由,拒绝开复翁同龢。

  虽然白纸黑字写得堂而皇之,究其根本,“主战”或“主和”其实在慈禧太后看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翁同龢选择一直与光绪皇帝站在一起,包括站在一起反对慈禧太后,这才是慈禧太后这位“无冕女皇”真正在意的,她对权力爱得有多深,对翁同龢一干人等就会恨得多深。

  战与和,与整个国家与国民有大意义、有大影响。对于掌管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人来说有更大的意义和影响,并且,是战是和,恰恰是他们才能决定的,对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决定的根据其实只有一个——是否还能保有权力。

翁同龢简介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清朝有一位官员,只因为太清廉节俭,被贬谪回老家,后郁郁而终

    南朝齐丹徒县令沈赞之不愿意跟周围的同僚吃吃喝喝,因为总要花钱。他不愿意花公款,而自己的工资又经不起应酬往来,就干脆不跟人来往,也不请客送礼,公务之暇,就当宅男。这种人在官员队伍里太碍眼,也碍事儿。终于有一回,被人找了个茬儿,构陷入狱。

  2. 家族兴衰非是靠权利和财富来维系,家道必须合乎天道

    一座宅子,折射出一个家族的兴衰。时代变迁,家族兴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是靠权力和财富所能维系的,家道必须合乎天道。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名门望族,显赫一时。第一类属于文官,清朝的李鸿章和曾国藩,李家与曾家都是当时的大家族,李鸿章和曾国藩也都是清朝重臣,权倾朝野。李鸿章不但为官有道,还非常善于积攒家财,他留给子孙的财产数量惊人。

  3. 儒学抑或「 ”天学”:明末清初的中国知识分子,到底如何选择?

    16世纪后期的大明尽管外有女真人入侵,内有农民叛乱,但在表面上依旧是「”歌舞升平”。谁也无法预料到仅仅几十年后后金的铁骑便会攻破山海关,与李自成的闯军一起将帝国覆灭。但此时的大明社会已经出现了一些征兆与变化,即西方天主教传教士第一次大规模的来华进行传教活动,并将西方先进的科技与...技术带到了中国,而这种现象在几百年后会再次出现,不过不再是以和平而是以暴力的形式出现。上海徐汇区最大的天主教堂一、传

  4. 最无畏的勇士才最浪漫——中途岛之战中的SBD「 ”无畏”俯冲轰炸机

    深度摘要:本年度最佳战争片《决战中途岛》正在火热上映,片中美军俯冲轰炸机冒着日军战舰密集防空炮火进程俯冲轰炸的场面令人震撼。

  5. 考古队挖出一具清朝干尸,留着明朝长发穿着龙袍,专家:不是皇帝

    我国曾经挖出过一具非常奇怪的干尸。首先,这具棺木的棺头写明了,这是清朝时被授予中宪大夫一职的黄拙吾的陵墓,而棺木里还有一枚康熙通宝,由此可见,此人应该是在康熙年间死去并埋葬起来的。这还不是最奇怪的,当考古队扒开干尸的官服后,却发现他里面竟然穿着两件龙袍,一件是四爪蟒袍,一件是五爪龙袍。其中五爪龙袍是清朝皇帝上朝的时候才会穿的朝服。

  6. 征宋伐明,女真人为何这么能打?你肯定想不到

    二是在明朝末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再次崛起,这次闹得动静更大,一举颠覆了大明王朝。他们真的很"能打"吗?完颜是女真各部的王姓,起初女真分为数十个部落,结构是较为松散的。辽宋自澶渊之盟起,已维持了百年和平,这种状况直接造成两国武备废弛。辽朝以天祚帝被俘宣告灭亡。女真各部也完成了统一,羽翼逐渐丰满。此时的明朝可说是内有党争民乱,外有女真觊觎,可谓内忧外患。

  7. 忘了入仕初衷 索额图如此从能臣---功臣---权臣蜕变为罪臣

    除了这四人,其他十几位,都在康熙年间极有作为,以治国安邦、收复失地、造福朝野留名史册。通过影视剧等文艺作品的传播,人们更多知道了康熙朝重臣索额图的大名和他的故事。

  8. 舅舅求康熙 ... 自己的儿子,康熙不忍心 ... ,雍正却不客气

    佟国维姐姐是康熙的亲生母亲,佟国维的女儿,是康熙的第三任皇后孝懿仁皇后。康熙班师回朝后,为佟国纲举行国葬。佟国纲作为康熙的舅舅,鄂伦岱是康熙的表弟,舅舅竟然求康熙...掉自己的亲生儿子,让康熙十分为难。康熙念及佟氏一族是自己的母族,不忍心下此...手,因此将鄂伦岱囚禁一段时间后,又放了出来。康熙虽然没...鄂伦岱,但在雍正登基后,鄂伦岱很快被...,原因是鄂伦岱是八阿哥胤禩的党羽。

  9. 历史上的纪昀与和珅,不是敌对关系,辟谣

    近年来,由于《铁齿铜牙纪晓岚》的热播,导致纪晓岚的形象,深入人心。人们便私以为纪晓岚是个为官清廉的大臣,而和珅是个贪赃枉法的贪官,二人一生都是死对头,纪晓岚还每次都能制住和珅,以灵巧计谋每每得到乾隆皇帝的喜爱,而和珅却总是吃瘪。但其实,这部电视剧,是根据民间传说《纪晓岚智斗和珅》来编排的,就连野史都算不上。

  10. 历史上令人捧腹大笑的乌龙事件,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

    NO1:两江总督唐文尧「”白菜”天天吃要说乌龙,清朝时两江总督唐文尧天天吃白菜事件可能是最「”弄巧成拙”的了,古代做官讲究「”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也就是说在古代即使当个清官,三年下来装紧裤腰包十来万两百银也不算过分。但在雍正时期就出现了一件怪事,两江总督唐文尧清廉到天天吃大白菜,而且是顿顿吃,当年消息还是挺闭塞的,一直吃到第三年,这事才传到了雍正爷的耳朵里,两江总督可是个不小的官,顿顿吃白菜

随机推荐

  1. 梦见家里买车_周公解梦梦到家里买车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家里买车好不好

    梦见家里买车是什么意思梦见家里买车意味着,对环境的不满浮现,与上司发生冲突的预感。梦见家里买车的宜忌:〖宜〗:宜擤鼻涕,宜长时间摆弄手机,宜交换邮箱,宜吃饺子,宜勾结执法人员,宜闯红灯;梦见穿破裤子_周公解梦梦到穿破裤子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穿破裤子好不好〖忌〗:忌饮西瓜汁,忌吃日本料理,忌装傻,忌打岔,忌拒绝心碎异性邀约,忌观看穿越戏。

  2. 伤心疾首是什么意思?

    【拼音】shāngxīnjíshǒu【解释】痛心疾首,形容痛心之至。【出处】无【例子】无【相关】百度“伤心疾首”

  3. 指月之别

    《六祖坛经》中讲了这样一件事∶无尽藏尼对六祖慧能说∶“我研读《涅盘经》多年,劫仍有许多不解之处,希望能得到指教。”>慧能对她说∶“真理是与文字无关的,真理好像天上的明月,而文字只是指月的手指,手指可以指出明月的所在,但手指并不就是明月,看月也不一定必须透过手指,不是这样吗?”>于是无尽藏尼就把经读给了慧能听,慧能一句一句地给她解释,没有一点不合经文原义的地方。

  4. 梦见弟弟溺水_周公解梦梦到弟弟溺水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弟弟溺水好不好

    下面详细介绍关于梦见弟弟溺水的相关解法,快来看看吧!梦见弟弟溺水是什么意思梦见弟弟溺水意味着,运气的流动于午后才会开始加速。梦到弟弟溺水的时候得到别人的帮助,会安全度过难关。周公解梦关于"弟弟溺水"的数理吉凶宜忌分析:梦到弟弟溺水相关的周公解梦:梦见弟弟溺水的吉凶:基础稳固安泰,且能逃过灾害,免于祸患,而又可排除万难及得享名利双收之隆昌运,并获意外的成功发展,乃幸福长寿之吉名。

  5. 古时犯人问斩为什么总在午时三刻?

    古代一昼夜划为十二个时辰,又划为一百刻(“刻”原来指的就是计时的滴漏桶上的刻痕。一昼夜滴完一桶划分为一百刻)。“时”和“刻”实际上是两套计时系统单位,换算比较麻烦,平均每个时辰合八又三分之一刻。“午时”一般约合今天的中午十一点至十三点之间,午时三刻是将近正午十二点,太阳挂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这在当时人看来这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的时候。

  6. 缘份真的很奥妙

    阿难点点头,拿着空桶子,往世尊指示的方向去要水。阿难很有礼貌的向这位老妇恭敬的作揖,说:“老人家啊老人家,可以跟你要一桶水吗?”他将他所遭遇的种种情形,娓娓的向世尊和在场的弟子道来。打好一桶水给舍利弗后,又叫他等一下;老妇人匆忙的回家拿一些斋食叫舍利弗带着路上吃。造成阿难和舍利弗这两人有这么大的差别。阿难那时候是个赶货经商的贾人,见到这只死老鼠,心中起了嫌恶之心,掩鼻而过……缘份真的很奥妙!

  7. 唐休璟是哪个朝代_该怎么评价唐休璟_唐休璟成就_唐休璟做过哪些事

    唐休璟亲自披甲上阵,跃马冲杀,六战六克,并积尸做京观。不久,唐休璟改任太子右庶子,仍旧参与处理朝政。704年,宰相韦安石上表弹劾张易之、张昌宗,武则天便命唐休璟调查此事。后来,水灾爆发,唐休璟两次上表朝廷,请求引咎辞职,但未被允许。706年,唐休璟致仕退休。当时,唐休璟年过八十,但却不愿引退,又命儿子娶尚宫贺娄氏的养女为妻,希望借助贺娄氏得以复起,受到人们的讥讽。711年,唐休璟再次退休。

  8. 梦见爬阶梯是什么意思 – 周公解梦

    商人梦见爬阶梯,预示着生意会更进一步。梦见自己站在楼梯中间,表示你强烈渴望被社会所认同。梦见满地垃圾的楼梯,表示周遭正进行不正当的勾当。梦中一面爬著楼梯,一面欣赏四周出现的景色,或许能让你醒悟到过程比结果重要。在梦中爬上楼梯,很像是力求上进的心情投射,走下楼梯,则可能是对自己不太顺利人生的反映。梦见住新房子是什么意思–周公解梦

  9. 一丝不茍造句

    一丝不茍造句一:兰老师那勤奋发奋领悟和一丝不茍的精神,是那样的让我敬佩!

  10. 梦见大橘子

    周公解梦梦见大橘子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大橘子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