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读明代佚名《竹林论画图》宽畅的庭院散发着梧桐的清香,缕缕微风送来翠竹的温凉。这是《中国历代绘画·西安美术学院珍藏》中明代佚名《竹林论画图》给读者展示的第一意境。西安美术学院珍藏明代佚名《竹林论画图》,是一幅工笔人物画。此帧《竹林论画图》,老者五人,皆是高隐之辈,相约而至,讨论画理。这幅明代佚名《竹林论画图》,表现的是宋代雅士闲情生活的场面。《竹林论画图》其造型特色之一:俯视构图,气氛轻松。
读明代佚名《竹林论画图》
宽畅的庭院散发着梧桐的清香,缕缕微风送来翠竹的温凉。若不是看见榻前案旁的团扇,还浑然不觉已是盛夏永昼的节令。这是《中国历代绘画·西安美术学院珍藏》中明代佚名《竹林论画图》给读者展示的第一意境。
西安美术学院珍藏明代佚名《竹林论画图》,是一幅工笔人物画。绢本设色,纵141.2厘米,横92厘米。作品设色淡雅,用精到,构图讲究,意境高远。右上角钤印:“宣和”,右下角钤印:“平英阁收藏印”、“吟风弄月”、“读古人书”,左下钤印:“徐况临”。
画外题款者书名“端方”。端方,清末大臣,曾出任陕西按察使、布政使,并代理陕西巡抚,也是金石学家。画外题记:“宋方椿年《竹林论画图》”。方椿年,钱塘人。宋绍定年(1228—1233年)待诏,景定时(1260—1264年)升诋候。工着色山水、人物道释及神仙故事。此帧《竹林论画图》,老者五人,皆是高隐之辈,相约而至,讨论画理。一童高张画幅,三老聚首注目而观,精神饱满。一老延客,亦复态度宛然。左右彝鼎杂陈,院角花木葱茏。章法布景之间,均属极意经营。用笔尤粗细并行,丝丝入扣,是为画中佼佼者也。
中国人物画始于春秋,作为中国传统画科之一,其历史最为久远。就本源说,中国人物画切中传统文化里人本生命哲学的精神主线,从而形成以追求生命为根本目标的民族绘画形式,具有两千多年悠久的历史。其中,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等资料,即可说明先民开始关注人本自净。人物比例准确,使用单线勾勒和平涂与渲染兼用的画法,技巧已趋成熟。至两汉,人物画开始进入到画像的阶段,初步兼具审美与实用功能。如在中国人物画史上有承前启后重要地位的汉画像石。至东晋、唐朝形成了第一个 ... 。
工笔画在唐代已盛行起来,初唐时期因绢料的改善而对工笔画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演变到明代,从题材选择的丰富性、内容层面的宽泛度,肖像刻画的写实风格、形色技巧的深入熟练诸方面较前都有所拓展。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很强的描写性,而且富有诗意。明末以后,随着西洋绘画技法传入中国,中西绘画开始相互借鉴,从而使工笔画的创作在造型上更加准确的同时,保持了线条的自然流动和内容的诗情画意。
这幅明代佚名《竹林论画图》,表现的是宋代雅士闲情生活的场面。画画早现的是:老者五人相约而至,文友雅会,赏画叙怀,神情仪态,恬静自适。置景清古高逸,笔墨淡雅精谨。通体认真经营,形貌一丝不苟,于工笔重样式中传递出传统美学思想与构思意象。传统中国工笔画的造型具材阶级性:中国工笔画作为中国具有民族特性的绘画,每一个时期都带有时代的烙印。传统工笔人物画的造型,画中的人物大小,遵从“主大于仆,君大于臣”的观念,人物大小有明显的区别。
《竹林论画图》其造型特色之一:俯视构图,气氛轻松。首先桌面床几呈明显的俯视感觉,这不仅易于展示出画画陈设与人物布局次第,同时更给读者以“平易”轻松观赏的感觉。其次画面人物是“愈近愈低、愈远愈高’,这与俯视所造成的透视效果正好吻合。其二,梧桐枝叶,全是正面向外。也就是梧桐叶的阳面,全部朝向读者视线,造成读者居高临下,“从空中望下看”的效果。本来,按梧桐树正常的观察,进入读者视线的,树叶的背面(阴面)应该为主,而作者在布陈树叶时,显然是有意让读者只看见阳面,造成读者俯视效果。其四,路径右侧的“石板路径”,巧妙利用传统艺术手法,在不知觉间,既充当“路径石板”的作用,又成为院子围墙的“墙头”。当读者把目光放在画面左侧,“石板路径”分明是隔开庭院内外的“墙头”,而当把目光移向右侧时,又表示为庭院的小石径。最后,在“石板”右侧末端,分明是一组竹子的梢头露出墙头,而不是从地面新长出来的新篁。这些都告诉读者:这石板是墙头。
而墙头朝天,显示观察者是在比墙头还高的角度俯视着院子。当然,石板下缘仍然是“路径”形象,因为拐角处没有作为“院墙”所应有的垂线。这不是疏忽,而是传统绘画艺术的特有技法。如果说,这个院子是处在山区的环境,石板为院子在山坡的边缘,竹子是从外面山下长上来的,那么,在石板路径的右端外侧连一点山的影子都没有,也没有坡地的其他植物或台阶踪迹。一道石板把画面切割为两个世界,就很不自然。所以,画家显然不是想要说“竹子是从山坡下长上来的”。再者,从画面人物的衣着打扮氛围,以及梧桐树根精致的围篱等形象来看,完全不是深山里“野人家”的环境。所以,石板在左侧是墙头,在右侧是庭院路径,这用意是分明的。这样处理,正显示了作者构图的高明及技巧。
造型特色之二:表情生动,刻画细腻。此幅《竹林论画图》,即使放在中国传统人物画长廊里,也能算是上乘之作。其传递“表情”是其最突出的特点。画画通过平和、超然脱俗、富有诗意的整体环境彰湿画境传神的气氛,能够让不同的人把目光与表情集中在具体的一个视点上,神满意足地品鉴表情,妙不可言。
画面人物分为两组:一组3人赏画,表现了画作的主题。一组2人相互作揖拜会,与赏画活动形成对比。赏画的主题组图中,有执画书童2人,这是赏画氛围的组成部分。画面上总体两组7人,但这并不是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人数”。根据王朝闻“以一当十”的美学道理,作者通过画面的认,想要告诉读者的是这是一个其乐触融、很热闹的场面。在这阳光明媚而又梧桐青竹阴凉的院子,新老朋友,文人雅士,三五知己,有的赏画,有的拜会。赏画的聚精会神,陶醉花画面所呈现的理想意境之中。或赏析画理,或钩沉春秋,或品味笔墨,或议论丹青。拜会的也许久闻大名,也许半世不见,相见恨晚,互道契阔。这只是收入画面内的人物,布局疏密得当,不闹不挤,一派儒雅美好的景象。
造型特色之三:上幅三分之一画面为梧桐清竹,人物主体布局位于画面中下部,且人物形象所占画面比例恰当。这样的布局,使画画轻松外朗。既清楚交代人物表情,同时又充分照顾到环境的开阔,以此更好地烘托主题,给读者以视野宽松的感觉,让欣赏的情绪有足够的舒展余地。因此,这件人物画给环境留有足够的空间,而人物形象所占的比例又不至于太小。这种经营安排,是很具匠心的。
《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作者把孔子的这一儒家修身养性的理想状态,通过情趣高雅鉴赏绘画的活动过程表现了出来。在传统人物绘画作品里,要做到这点并不是太容易。此件佳作,在西安美术学院馆藏作品里,属于特色鲜明的人物画宝贵资料。
来源:收藏界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