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老板

找回长久失去的旧书,是一种快事。深夜独坐,一灯荧然,一本本地翻看,读几段题跋,浏览一下内容,不知不觉就已到了夜深。这次找回的书几乎没有什么“善本”,还有许多是残卷。有的当年自己买来时就已是残书了,有的则是这一次被拖散的。但无论如何这总是一件快事,困为它确实为我带来许多愉快或惆怅的回忆。好像每本书都向我争相诉说着一个长长的故事。当年它是睡在什么地方的书架或地摊上,怎样偶然为我选中,带回家来,加上印记,读了一下以后就被塞在什么角落里。一直到十年前的某一天,忽然出发参加了一次集体旅行,……现在居然又回来了。这个故事是不完整的,中间有很长一段空白。不过这不要紧,因为我记起并感到兴趣的是三四十年以前的旧交情。真是衣不如新、书不如故,旧书实在是很有情分的。 此刻手里拿着的是一本《徐俟斋先生年谱》,上虞罗振玉辑。仿宋铅印,白纸线装一册。虽然罗遗老是学者,他所印的许多书目前价钱都涨得使人不敢相信了,但这小册子却并不。学者的著作也应该是有点份量的,但这年谱似乎也并不。总之是疏略得很。旧时代的学者在作名人年谱时好像十九都有这种缺点,他们不肯或不能更广泛地搜集有关资料,特别是与谱主同时或少后的人的文集,于是就只能弄成这个样子。《嘉业堂丛书》中印过的几种年谱,如查慎行、厉鹗等谱就都是如此。也许他们是在努力仿效着前人所撰韩柳年谱的风格吧,力求简古,但这是不能使读者满意的。至于罗振玉为什么要为徐枋做年谱,他在序文里说得明白: >呜呼!时至今日,廉耻之道,扫地尽矣。安得如先生者为之师表,俾顽廉而懦立。故予特撰此谱,以风示当世。 >世之览者,其亦怦然动其秉彝之好,而奋其观感之心否耶!罗振玉在这里毫不隐蔽他的政治倾向与写作意图。他是“为遗老而遗老”派,借明之遗老徐枋为清之遗老打气,矛头是直指着代清而起的民国的。这其实并非一本 “纯学术”的著作。 我的这本小册子还有一个特点是到面有郑孝胥的墨书题记三行:“《徐俟斋先生年谱》。己未四月十九日,罗叔蕴嫁女于王国维之子。余过其居长乐里,叔蕴赠此册。”这就使此书变得更有趣些,好像是遗老在聚会,或学者大联欢。除了王国维,另外两位确是以行动实践了他们的誓言,但这与徐枋不相干。他们哪里肯学徐俟斋乙酉以后的 20 年不入城市、又 20 年不出户庭呢?这就提醒我们,对有些人的好听言语必须留心,先加分析,再看行动,不可天真地贸然相信,这是很要紧的。 这本有点来历的书,我是从上海徐家汇的一家旧纸铺里得来的。 >抗战的前一年,我家从北方移居上海,在徐家汇租了房子。这里已靠近 “租界”边缘,出门走这一条马路就是交通大学,它就坐落在一条热闹大街的右首。街这边是租界,对面就是越界筑路。大店铺都集中在租界一边,对过只有一排小房子,开着一些小店。这中间有一家废纸店,只有一间门面,后面就是灶间。白天也总是亮着黯淡的电灯。四面墙上钉着木板叠成的书架,当中放一张长案,报纸、杂志、中文西文书本就胡乱地堆在这上面。老板是个 40 多岁农民模样的汉子,剃着光头,常年穿一件没有领子的短上衣,腰间系着一根带子。胖胖的圆脸,满口南汇话。他是天主教徒,但好像并没有什么宗教气。那一排小房子是教堂的产业,好像他是为了取得租赁权才入教的。他没有什么文化,也没有另外的助手,他的妻子也是农民,另外有一个烧饭洗衣的小姑娘,好像是认来的干女儿。他手里总是拿着一杆秤,随时收购上门来出卖的旧报旧书,用不到看书名,只要认得秤码就行了。他唯一的爱好是喝两杯,因此脸常常是红红的,嘴里也总喷着酒气。每逢这时,他的脸上就要漾出快乐的笑。主顾不论大小,一律热情接待。 >我是每天至少光临一次,每次用掉不超过点心零用钱的起码主顾,但很快就和他相熟,变成了忘年交的明友因为地段好,店里书架上多的是旧法文书和日文书,可惜我都不能读,只能买些原版英文小说,自然也买新文之书和杂志。线装书并不多,有的也只是残本。在这里我得到过几本汲古阁刻的《剑南诗稿》残册,是我买明版书的开始。但现在仍在手边的只剩下一本汪兆镛的《忆江南馆词》,薄薄的一本广东刻本了。 >小店的开始起了变化是在“八·一三”以后,土山湾变成了难民逃入租界的要道,人们携带着行李、箱笼、家私从安南巡捕哭起的铁丝网架里拥进来。人们随身带不了的另外一切东西就自有另一些人代为装运并处置,这中间就包括了大量的书报……,有很大一部份都就近卖在小店里。不很久,那一间的门面就已顶天立地,几乎连门板都关不上了。 >这时我还是时时跳过铁丝网到小店里来看书,不过发现连插足也困难了,但老板脸上的笑容依旧,也许还更高兴些。这次我忽然发生了收集杂志的兴趣,《东方杂志》、《国闻周报》、《文学》、《太白》、《中流》、《作家》、《译文》……很容易就能找到全份或全年。我记得只花了两三个月就配齐了一整套《小说月报》从茅盾接手改版起直至停刊,真是非常得意。有时还有意外的收获。一天,“逸经社”把全部货底都秤掉了。这中间不但有大量刊物存书,还有特印的稿纸、编辑部的文件、信札和作家的原稿。在这一大堆乱纸中我翻得了郁达夫《饮食男女在福州》的手稿,是用钢笔龙飞凤舞地写在大张的绿格稿纸上的。真是如获至宝,捧了回来。可惜的是这手稿后来失落了,不然,印在《郁达夫文集》卷前,怕要比目前的那些插图精彩到不知多少倍。 >也许是老板听了我的宣传,也开始收集起杂志来。他的魄力比我大,终于集得一套完整的《东方杂志》和另一套《国闻周报》,又在小店后面的居民家里租了一间小屋行放。据说当时管理着天主教藏书楼的神父曾来看过,承认比楼里藏的一部还要完整。 >老板的业务日益发展,另外又在拉都路(今襄阳路)租了一间房子作为临时仓库,把他认为珍贵的好书搬过去藏起来。这时他已开始经营木版线装书了。但那详情我不大清楚。有一些人家叫他去秤书,因为他是只会用秤的。有一次他告诉我,到一家人家去秤书,书都堆在楼梯下面的角落里。家里的女人高高站在二楼,倚着栏干,用手绢掩着鼻孔看他一捆捆地秤。他取出两部来给我看,是嘉靖小字本《吕氏家塾读诗纪》和另一本什么明抄,都是褚德彝的藏书。 >他还说过,郑孝胥有一个妾就住在徐家汇附近,也叫他去买过书。不过 “海藏楼”并不是藏书家,好像没有什么珍贵的书籍,只能有《徐俟斋年谱》这一类货色。 >老板忽然风雅起来,请刻字摊刻了一只木图章,上面是四字白文“不读书人”,也并不在每一部书上都铃用。他是坦率的,也表示了对祖国典籍的美好的素朴感情。他知道这些书是珍贵的,但又不能知道那真实的价值,后来听说是跑到三马路去请教了。一位精明的北方书估成了他的好友,用使他感到意外的价钱把他秤来的书陆续买去,一转手获得了使他听了瞠目不知所云的价钱。从此,他就把挑剩下的书深藏密锁起来,不再示人,而对三马路的旧书店也从此深恶痛绝,不再接待,并常常对我发泄他的怨气。表示将来年纪大了,要在南汇乡下造两间房,把剩下的书藏在里面,即使不识字,就是每天摩挲一下也好。gushi51 >不久我就离开了上海。几年后抗战胜利,回来的第二天,就抽空到徐家汇去访问。小店又恢复了最初的老样子,书报更加稀稀落落。老板还穿着他那件短袄,只不过两鬓斑白了。他的养女结了婚搬了出去,只剩下老夫妻两人过活。生意也清淡,只靠秤报纸敷衍局面。不过他的酒并未戒掉,也许比过去喝得还要多些。老太婆警告他当心高血压,早晚会中风的,他听了只是笑笑。租来的两间仓库早已退掉,他把希望寄托在那一套《东方杂志》上面,但那时可没有谁要买这种破烂货。 我早搬了家,事情也忙,去访问他的机会更少了。不过旧报纸积得多时,还是请他来秤得去。有一天,忽然接到他一封信,要我去一趟。见面后他从阁楼上床铺下面取出一册包得很仔细的旧书,郑重地交给我,这就是那次从褚礼堂家秤来的书中剩下的最后一本,北京客人打了多年主意他都没有出手,觉得应该让给我这个“藏书家”。他说:“我早就看出来了,你会成为一个藏书家的。”这真使我受宠若惊,同时也确实为他的友情所感动了。问他价钱,不肯说,摇摆头,只是笑。最后是用一本书的版税(那是很菲薄的)外加几百斤旧报纸、杂志结清了书帐。我觉得这是我用最低廉的代价买得的一本最好的书,因为这里面还浸满着浓重的友情。 >这是一本明嘉靖刻的元代女诗人张玉娘的《兰雪集》。未见著录。过去只有明末孟称舜附刻在他的传奇后面的一种算是最早的旧本。我又买到过一本鲍以文手校的知不足斋抄本,鲍校只是意改,并未真见旧本,取此本对看,就可发现鲍氏的一些失误。 >这以后又是久久地没有相见。 >十年动乱中从奉贤干校回沪,要在徐家汇转车。每次我总是多走些路经过那家小店门口。那是冬天,只见一位老太太,穿着黑色的棉袄,戴着黑绒线结的暖帽,袖着手坐在收拾得非常干净的柜台前面,静静地看着街上熙来攘往的人群。店里收拾得很干净,一本破书也没有了,玻璃橱里只放着几件小孩子的花纸耍货,上面挂着几件小东西,全是没有人过问的货色。老太太竟还认识我,一眼就看出了我是谁,还像当年那样热情地问这问那。问他老板呢?她十分平静地回答说,前两年死掉了,是中风死的。她平静地告诉我这个消息,嘴角还挂着微笑。 >后来我又曾几次走过那间小店,老太太依旧用那种姿势平安地坐在那里,不过我没有再去招呼。后来又一次,没有看见老太太,柜台前换了两个女青年在招呼生意。这以后,我就不再走过,即使走过,也不再向小店张望了。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老板的更多相关文章

  1. 五千年的大变:回看辛亥革命

    作者(罗志田,著名历史学家,是当前中国近现代史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历史学家之一。)授权刊发,本文为《辛亥前十年中国政治通览》序言,曾刊发于《读书》。百年前的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根本性的大转折。

  2. 五千年的大变:杜亚泉看辛亥革命

    撰文:罗志田《东方历史评论》微信公号:ohistory百年前的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根本性的大转折。

  3. 乔治忠:发掘学术史长河内埋藏的真金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林栋记者王敏图文报道「”人世代谢像流动的长河,其沙滩内有时会埋没真金,需要再次勘探和发现。”近年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荣誉教授乔治忠,就一直在做「”沙里寻金”的工作。他找到了一块现代学术史上的「”真金”——五十多年前逝世的天津武清籍学者刘坦,其学术成就有如一块真金,但今天已经鲜为人知。乔治忠的努力,就是对刘坦学术成果的再发现,对刘坦学术成就的表彰和光大。刘坦(1910—1960

  4. 老板

    老板是个40多岁农民模样的汉子,剃着光头,常年穿一件没有领子的短上衣,腰间系着一根带子。>也许是老板听了我的宣传,也开始收集起杂志来。>老板的业务日益发展,另外又在拉都路租了一间房子作为临时仓库,把他认为珍贵的好书搬过去藏起来。>老板忽然风雅起来,请刻字摊刻了一只木图章,上面是四字白文“不读书人”,也并不在每一部书上都铃用。老板还穿着他那件短袄,只不过两鬓斑白了。

随机推荐

  1. 反经合道是什么意思 | 成语大全

    中文发音:fǎnjīnghédào。

  2. 秀才写联戏财主

    >从前有个财主,他打算开个酒店,请了个教书先生写一副对联。那个秀才知道这个财主平时为富不仁,对人十分刻薄,就大笔一挥,很快就写成了:>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书生念给财主听,财主很高兴。

  3. 关于读书名言警句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7、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奥斯特洛夫斯基》14、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高尔基论青年》17、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韬奋文集》19、劝君莫将油炒菜,留与儿孙夜读书。

  4. 钱钟书简介_钱钟书晚年为什么软禁_钱钟书弟子有谁_钱钟书对杨绛说的情话

    1932年,在清华大学古月堂前结识杨绛。1941年,完成《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1947年,长篇小说《围城》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1958年创作的《宋诗选注》,列入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1972年3月,六十二岁的钱钟书开始写作《管锥篇》。1976年,由钱钟书参与翻译的《...诗词》英译本出版。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时38分,钱钟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5. 观世音菩萨传:救孤蝉公主受伤 医创瘢国王悬赏

    救孤蝉公主受伤医创瘢国王悬赏话说宝德后听了葬蚁之事,将妙善公主教训了一番,她一边连连称是,一边待娘娘住口之后,便又接看说道:‘母后有所不知,蚂蚁虽然是微小的虫类,但到底也是一个性命,孩儿看了它们两队争斗,死伤累累,好生凄惨,心上十分不忍,故设法将它们排解开来,以免继续的残...,那些蚂蚁也好似有灵性的一般,却并没有一个咬了孩儿呀!’她正说到这里,恰好妙庄王也回进宫来,问起人家在这里讲些什么?

  6. 梦见学院老师同学聚会

    周公解梦梦见学院老师同学聚会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学院老师同学聚会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7. 梦见买发卡

    周公解梦梦见买发卡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买发卡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8. 我只要一个布娃娃

    轮到小女儿了,她歪着头认真地想了一会儿,然后天真无邪地对爸爸笑道:“爸爸,我现在只想要一个布娃娃,您能满足我的这个心愿吗?”而我们现在就要毕业走出校门,在人生的道路上行走,抛开那些不切实际的大志吧,还有什么比现在找到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布娃娃更为重要更为现实的呢?几天后,大家都精神抖擞地走入了社会,寻找属于自己的“布娃娃”,不过它或新或旧、或大或小罢了。

  9. 往事是光阴的绿苔

    小美是村支书的女儿,她有一套精美的《安徒生童话》,用牛皮纸包着,轻易不肯给人看。>>four>>小丽的发卡丢了,那是她父亲从城里带回来的,女生们眼里最漂亮的一枚发卡。小丽瞧出了端倪,她干脆把她的书包扯出来,哗一下倒个底朝天:真的有一枚红发卡!小丽气愤地大喊。>>第二天上课时,老师又带来一枚红发卡,说这是有人在操场捡到的,一定是小丽上体育课时不小心丢的。

  10. 梦见老婆早产

    周公解梦梦见老婆早产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老婆早产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