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阿含经故事选(2)

010.不闻雷声的赞叹佛陀在七十九岁那一年的夏天雨季,在王舍城避雨安居。三个月安居期结束后,又出发往北方游化,一路上经过那难陀村、罗阅祇城,进入离车族人居住的毘舍离城。当出毘舍离城,来到了竹林村时,已经是隔年夏天的雨季安居期了。这一年,竹林村地区正逢饥馑,粮食匮乏,不容易乞食,所以佛陀要求大家分散到各地去安居:有的回毘舍离,有的到跋耆国,以减轻竹林村信众的负担,只有阿难与佛陀留在竹林村安居,这是佛陀一生中最后的夏雨安居处。>雨季过后,佛陀往西北方游化,来到了末罗国的首都波婆城,接受了铁匠儿子纯陀的最后菇茸供养,引起严重的腹泻,勉强地走向拘尸城。途中,因为背痛的宿疾又发作,要求尊者阿难在路边的树下,为他铺座休息。>这时,从反方向来了一位外道阿罗罗迦摩罗的弟子,名叫福贵。>远远走来,福贵就看见佛陀安详、平静地坐在路边的树下,不由得被这殊胜的景象吸引了,于是就停下来礼敬佛陀,对佛陀说:>「出家修行人能像您这样安详、平静地安住,实在是不可思议。您的样子,让我想起从前我的老师,他也曾经在这条路边的树下,白天静默而坐。当时,有一五百辆车的商队经过,之后来了一个人,问我的老师有没有看见,或者听到五百辆车的大商队经过,我的老师都说没有。那人怀疑我的老师是不是在睡觉,还是没知觉,我的老师告诉那人,他既没在睡觉,意识也很清楚。检查身上的衣服,还沾有一层车队经过时所扬起的飞尘呢!那人觉得很稀奇,真不可思议,于是就对我的老师生起了甚深的信仰。」>佛陀听了,回应福贵说:>「你觉得是意识清醒而不闻五百辆车队经过的声音难呢?还是意识清醒而不闻大雨天雷电霹雳的声音难?我曾经到过阿越村,住在那里的一间草屋谷仓里,那天下着大雨,雷电交加,谷仓旁有两位农夫兄弟,以及四头牛,都遭雷击死了,大家都跑来关心。这时,我从谷仓出来,才知道这件事。我告诉他们,我一直在草屋谷仓里,没有看到,也没有听到雷声,我没有在睡觉,意识也很清醒。大家听了,觉得实在不可思议。」>福贵听了,大感赞叹,对佛陀说:>「啊!世尊,您实在是最殊胜的,我先前对阿罗罗迦摩罗仙人的信仰,就像被大风吹散,被急流冲刷般的消失了。」>于是,福贵从座位起来,拿出两件昂贵的金色绢布衣供养佛陀。佛陀要他将其中一件供养尊者阿难。于是福贵就拿其中一件为世尊披上,另一件则为尊者阿难披上。>之后,佛陀还为福贵说法。说法的内容,是先让他生起欢喜心,接着说布施、持戒等人天善行,进而再说欲贪是大祸患,是不清净的,应当舍离。待福贵接受了这些道理,有了修学佛法的基础后,佛陀接着教导他属于佛法核心部分的四圣谛。>福贵在佛陀教导他四圣谛后,即刻在座位上远尘离垢,开了法眼,因而见法、得法,决定趣向解脱而不退转,不堕恶道,成就无所畏而证得初果。于是,尊者福贵对佛陀说:>「从今以后,我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伽,终身奉行不 ... 、不盗、不邪淫、不饮酒戒,但愿世尊接纳我为在家佛弟子。」>按语:>一、本则故事取材自《长阿含第二 ... 经》、《长部第一六大般涅盘经》。>二、依《杂阿含第四七四经》、《相应部第三六相应第一一经》,进入初禅时会暂停说话的能力,到进入第四禅定时,连呼吸都停止了。呼吸停止,并不是死亡,而是因禅定的专注,使得人体的新陈代谢减缓到不必由鼻孔呼吸。只要一出定,呼吸与说话的功能就又恢复正常。>三、说话能力虽然停止了,但微细的识还在作用。依《中阿含第二一○嗏帝经》说:「初禅有五支:觉、观、喜、乐、一心」,亦即在初禅的定境中,还有觉、观以及因专注而生起的喜、乐心理活动,所以意识还是清楚的。故事中说听不到车声隆隆,雷电霹雳,但不是在睡觉,意识也清楚,更不是耳聋,那应当是进入了至少初禅的定境。>四、阿罗罗迦摩罗,佛光本在批注中依巴利文作「阿罗逻迦摩罗」。另依《中阿含第二○四罗摩经》、《中部第二六圣求经》说,佛陀在刚出家时,曾依「阿罗罗伽(迦)摩罗」学得「无所有处」的深禅定,但仍不觉解脱,应与本则故事中的「阿罗罗迦摩罗」同一人。禅定的能力,是共外道的,不是佛教特有的,也不是佛法的核心,但佛陀依着福贵对禅定力的赞叹,引导他趣向解脱的修学。>五、尊者福贵以昂贵的金色绢布供养佛陀,佛陀接受了,可见心不染着的解脱者,对价值昂贵的东西,也不会回避。>六、佛陀为尊者福贵说法的次第,是先引起他的景仰与欢喜,再说布施善行、欲贪祸患,最后才说四圣谛,这与《中阿含第二八教化病经》、《中阿含第三八郁伽长者经》的先说「端正法」,再说「正法要」相同,是佛陀对许多在家人说法的模式,《中阿含经》形容这是「如诸佛法」,可以解读为是佛法的古老传统。这种传统,往后还可以在龙树菩萨的四悉檀(世间、为人、对治、第一义悉檀),觉音论师的《四部》注释(吉祥悦意、满足希求、破斥犹豫、显扬真义),《摩诃止观》的「四随」(随乐、随宜、随治、随义)中看见。其中,引发欢喜心的学习兴趣,可以看做是「世界悉檀」(或「吉祥悦意」),「端正法」中的布施、持戒,可以看做是「为人悉檀」(或「满足希求」),斥欲贪为不清净的祸患,可以看做是「对治悉檀」(或「破斥犹疑」),说四圣谛的「正法要」,可以看做是「第一义悉檀」(或「显扬真义」)。我们看到佛陀的教导,是「四悉檀」的完整运用,亦即一定会导入佛法的真实义才停止,这与今天一些只好于让人生起欢喜心,或只停留在生起善心的教导不同。>七、「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伽」,就是「归依三宝」。依早期经典的用辞,作「归依」而非「皈依」。归依是自发性的,表示自己对佛法修学的坚定向心力与人生目标,这不必由谁来同意。但成为佛弟子就不一样了,一如要得到老师的同意一样,需要请求佛陀的允诺。>011.对佛陀最诚敬的供养>佛陀八十岁那年,抱病来到末罗国的拘尸那城。>那时,佛陀患了严重的腹泻,到城中的沙罗林就无法再走了,遂选择在林中的双树间入灭。>佛陀要求尊者阿难在双树间为他铺床,头朝北,面向西,双足交迭,保持正知正念侧卧。这时,沙罗树虽然不在开花的季节,却开起花来,花朵从树上掉落下来,纷纷落在佛陀身上。除了沙罗树花外,还有更多的曼陀罗花与栴檀香末,从空中飘下,落在佛陀身上,也飘满了附近的地面,空中还响起了乐声与歌声。>对这些奇异的景象,佛陀为尊者阿难解释道:>「阿难!这是一些栖居在沙罗树林,笃信如来的夜叉天神,以奇异的花来供养我,但这不是真正的供养如来。」>「那怎样才算是真正的供养如来呢?」尊者阿难问。>「只有能受持正法,实践正法,随戒、随法而行的,才算是真正的供养如来!」佛陀说。>于是,就有这样的偈颂,将这个情形记录流传下来:>「佛在双树间,偃卧心不乱。>树神心清净,以花散佛上。>阿难白佛言:云何名供养?>受法而能行,觉华而为供。>紫金华如轮,散佛未为供;>阴界入无我,乃名第一供。」>按语:>一、本则故事取材自《长阿含第二 ... 经》、《长部第一六大般涅盘经》>二、佛陀枕右臂,左臂在上,两腿相迭的侧卧姿势,经中以「狮子卧」称之,后来也称为「吉祥卧」。>三、以花供佛,这是现今我们的作法,但佛陀说,这不能算是供养佛,对佛陀真正的供养,是佛法的实践。>四、怎样才是佛法的实践?偈颂中的最后一句,明白地指出是「阴、界、入无我」,这是佛法修学最核心的部分了。「阴、界、入」即五阴(蕴)、六界与六入处,这是佛陀对人的分析。五蕴即是色、受、想、行、识,这是重于心理层面的剖析,六界即是地、水、火、风、空、识,是重于物理性质的剖析,六入处是眼、耳、鼻、舌、身、意,是重于生理层面的剖析,总括来说,阴、界、入即是我们身心活动的全部,佛法的修学,是以此为范围的,而修学的内容,就是从中体证「无我」。「无我」即是「我」的否定,这里说的「我」,是「自性」的意思,印顺法师依据龙树菩萨《中论》〈观有无品〉的前两颂,归纳出「自性」的定义是「自有、常有、独有」(《中观论颂讲记》第二五三页),而我们所执的自我,「即在此意义上,附入意志的自由性」(《佛法概论》第一五八页)。「无我」即是说:生命中没有任何「自有、常有、独有」的部分,所有的存在,都是因缘条件下的存在,当然也没有什么绝对自由意志。人们「意志的自由性」中,最粗显的就是「主宰欲」,而在主宰欲的展现中,伤害最大的莫过于愤怒、发脾气了。脾气一来,理智就不见了,伤害性的言词、行动纷纷出笼,而可怕的是伤害越大越觉得痛快。最后,不仅伤害对方,也伤害自己。所以,学佛者对自己发脾气一事,切莫以为理由充分,理所当然而等闲视之了。>五、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说法: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修学 ... ),有无限的善巧。又说,一切善法皆是佛法。佛法的修学 ... ,固然为了适应不同个性倾向必须广开法门。然而,烦恼的止息,生命的解脱,却是学佛者的共同目标,即使释迦牟尼佛也是止息烦恼的解脱者。而止息烦恼与解脱的关键,就在于无我的实践。所以,严格来说,不管您选择了哪一种修学 ... ,修出离心也好,修慈悲行也好,乃至于日常生活的观照觉察、打坐、参禅、念佛……一定要能将修学的内容,与无我对焦,才算是真正进入了佛法的修学,也才算是对佛陀的礼敬与供养。>012.佛灭后的「大师」>佛陀八十岁那年,在竹林村最后的雨季安居期中生病了,患了严重的腹泻。那时,因为当地饥荒,只有尊者阿难随侍在侧。>眼看着佛陀病了,又没有其它人在,尊者阿难既担忧又惶恐,但想到佛陀尚未对比丘们有任何的遗命,应当不会入灭,就宽心了不少。>待佛陀病好转,可以出房走动时,尊者阿难才放了心,并将他的想法告诉了佛陀。>佛陀听了,回答尊者阿难说:>「阿难!我对大家的教导,一向是毫无保留的,大家还期待我指示什么呢?如来从不以自己为领导者的,只有自认为是领导者,才会留下遗命。我已经老了,八十岁的身体,就像一部中古车一样,只有靠不断地维修,才能勉强维持。所以,大家是不能一直想依靠我的,应当依靠自己;依靠法,因为除此以外,就没什么好依靠的了。>怎样才是依靠自己,依靠法呢?那就是应当努力在自己的身体、感受、心念、想法上专注觉察,来止息一切忧愁烦恼。我入灭后,能够这样修行的人,一定能够达到最高的成就,那就是我真正的弟子了。」>之后,佛陀又继续往西北方游化。最后,在末罗国首都波婆城接受铁匠纯陀的菇茸供养,引发更严重的腹泻,勉强走到拘尸城,为一位名叫「须跋」的婆罗门说了八正道,引导他证入阿罗汉后,就在城中沙罗林中的双树间入灭了。临入灭前,告诉尊者阿难说:>「阿难!你们之中,如果有人以为『大师的教导没有了,我们再也没有大师可以依靠了』,阿难,可别这么想啊!我成佛以来所说的经法与戒律,就是你们的大师;你们的依靠。」>※ ※ ※ 佛陀入灭后不久,尊者阿难在摩竭陀国首都王舍城游化,住在城北迦兰陀竹园的竹林精舍。>这天早上,尊者阿难打算入城乞食。>由于时候尚早,尊者阿难就顺道去探访一位名叫「瞿默目揵连」的婆罗门。见面寒暄后,瞿默目揵连就问:>「你们当中,有哪一位比丘的能力,与尊者瞿昙(佛陀)一样的吗?」>尊者阿难回答说:>「没有!因为世尊是法的先觉者、教导者,所有比丘,都是依从佛陀的教导而成就的,就从这一点来说,是没有任何比丘能与世尊等同的。」>此时,奉摩揭陀国阿阇世王之命,在王舍城督导建设,以防御跋耆国来犯的大臣禹舍,也正好来访,就加入了他们的谈话。大臣禹舍对佛陀入灭后,僧团的运作方式也感到好奇,就接过话题,问尊者阿难说:>「你们当中,既然没有一位比丘能和世尊一样,那么,有没有哪位比丘,是沙门瞿昙生前所指定的接班领导人,来成为你们的依靠呢?」>「没有!」尊者阿难回答。>「那么,有没有哪位比丘,是僧团大众推举出来的领导人呢?」>「也没有!」>「如果是这样,那你们如何保持僧团的清净与和合呢?」>于是,尊者阿难就告诉大臣禹舍说:>「我们是『依法不依人』。我们沿着村落游化,在每月十五日 ... 布萨,大家依法、律,以彼此发问的方式反省检讨。如果有过失犯戒的,就依法、律的规定来处置,所以我们僧团得以维持和合。」>大臣禹舍再问:>「你们当中,有值得恭敬、尊重,让比丘们愿意跟着他学 ... 吗?」>阿难回答说:>「有的!如果有具足持戒圆满、多闻深入、作善知识、身心远离、乐于禅观、衣食知足、正念成就、精进修行、圣慧明达、漏尽解脱等十种成就的比丘,就是大家恭敬、尊重,乐于跟他学 ... 对象。」>大臣禹舍当下深表赞叹,并且叙说过去一次自己拜见佛陀的经验,认为佛陀赞叹一切禅修。>尊者阿难不同意大臣禹舍的想法,因而纠正他说,佛陀对没有离贪、瞋、昏沈、掉悔、疑等的禅修,并不赞叹,佛陀经常赞叹的是初禅、第二、第三、第四禅的禅修。>最后,尊者阿难又为瞿默目揵连婆罗门澄清:佛陀、慧解脱与俱解脱阿罗汉三者的解脱,并没有差别,也没有哪一种比哪一种殊胜,然后就在瞿默目揵连婆罗门家中,接受了午斋供养。>按语:>一、本则故事前段取材自《长阿含第二 ... 经》、《长部第一六大般涅盘经》、《相应部第四七相应第九经》,后段取材自《中阿含第一四五瞿默目揵连经》、《中部第一○八瞿默目犍连经》。>二、印顺法师在其《妙云集华雨香云》中,有一篇文章,题为〈佛灭无大师〉,即说明佛灭后,僧团依法、律而行,并没有所谓领导者的继承制度。本则故事之篇名,是依《长部第一六大般涅盘经》之经文「依我为汝等所说之法与律,于我灭后,当为汝等之大师」而定,名称看似与该篇相反,实则意涵相同。>三、僧团虽然不设领导权,不过僧团中确有依止某位有成就大德修学的一群群聚集,这种状况,在《杂阿含第四四七经》、《相应部第一四相应第一五经》、《增壹阿含第四九品第三经》均有明白的叙述。而值得比丘依止修学者的十种标准,《中阿含第一四五瞿默目揵连经》与《中部第一○八瞿默目犍连经》所说并不一致,大体来说,《中部第一○八瞿默目犍连经》是重于禅定与神通成就的,《中部第一○八瞿默目犍连经》则否,这或许是不同部派的所重不同。本则故事的叙述,是依《中阿含第一四五瞿默目揵连经》的说法。>四、佛陀、慧解脱、俱解脱阿罗汉的解脱并无差别一段,《中部第一○八瞿默目犍连经》无,但在《杂阿含第一二二七经》、《杂阿含第七五经》、《杂阿含第六八四经》、《相应部第二二相应第五八经》中,都有相同内涵的叙述,故依《中阿含第一四五瞿默目揵连经》编入。>五、佛法的修学,生死的解脱,除了依靠自己对法的实践外,再没有其它依靠了。这样的遗教,明白显示了佛法自力解脱的精神,与后来传出的一些他力法门不同。所依靠的法,佛陀简要地说,是「四念处」。有些鼓励修四念处的经、论,会特别强调四念处的重要性,但佛法的修学,有其整体性,如果参考其它《阿含经》,佛陀一生的教说,最能表示这整体性的,其实是「八正道」。例如,佛陀初转 ... 时,说了「四圣谛」与「八正道」,入灭前,度化最后一位弟子须跋时,也说「八正道」。再依《杂阿含第二八一经》来看,在「四念处」修学之前,要有「正见」、「六触律仪」、「三妙行」的成就为基础,而「四念处」成就之后,还要「依远离、依离欲、依灭、向于舍」修「七觉支」,才契入解脱(参看故事第九二〈萦发目揵连的参访〉)。《杂阿含第六二四经》、《相应部第四七相应第一六经》也表示了要先「净其戒、直其见,具足三业,然后修四念处」的意思,都值得参考。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阿含经故事选(2)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揭秘:貔貅就是大熊猫?史书这样记载,值得收藏

    貔貅在我们心中是一种招财的神兽,今天小编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历史记载的貔貅的故事,传说中貔貅和周武王见过,还是姜子牙的坐骑,还被封官,今天小编带大家一起去了解,咱们一起往下看!貔貅凶猛威武,它在天上负责巡视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扰乱天庭。当年姜子牙助武王伐纣时,一次行军途中偶遇一只貔貅,但当时却无人认识,姜子牙觉得它长相威猛非凡,就想方设法将它收服并当做自己的坐骑。

  2. 日本专家挖出千年古墓,只见墓中织锦上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作为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更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了无尽的珍贵文物。1901年,他成功发现精绝国遗址,并将大批珍贵文物带回国内,因而声名大噪。他的低呼很快便惊动了周围的考古学家,而当他们将织锦打开后,里面的内容则令他们大吃一惊,因为这块织锦上竟赫然写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3. 揭秘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8件艺术品伪造案

    无论是为了金钱上的利益,还是仅仅为了...,艺术品伪造者伪造了丢失的艺术品,精确地复制了原作,并以著名创作者的风格想象了全新的物品。

  4. 他用一支笔复活了麦田里的汉魏洛阳城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张丛博当陇海铁路线的乘客,穿过洛阳市区与偃师之间的一片麦田时,很少有人知道,窗外曾经有中国古代最辉煌的都市之一——汉魏洛阳城。

  5. 《织锦记》戏剧中的董永,是一个父死不能葬,而只得卖身的穷人

    本文系作者单衫杏子红影视原创作品,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从《万曲合选》看明代民间的时尚与万历间罕见选本相类的,还有署名「”莆阳奎璧斋”梓刻的《新镌南北时尚乐府雅调万曲合选》(一名《万家锦》,称《南词一枝》)辑选的年月虽未注明,但从所选三十种散出的内容看,诸如《李逵下山》《焦赞祭主》《周氏拜月》《河梁救驾》《十朋祭江》《荫分别》《山伯访友》等出,多见收于万历选本《词林一枝》《八能奏锦》《玉谷新簧》《摘锦奇

  6. 一分钟弄明白,山海经的三大体系,山经海经大荒经到底指的是什么

    山海经里的大荒,海内与海外,大荒到底是哪里请看丫丫图说山海经。《山海经》——是一部先秦典籍,自古以来被视为一部奇书。书中记载了荒诞离奇的人物志怪,匪夷所思的奇异禽兽,天马行空的神话传说,千百年来让人们对山海经里描述的世界充满了好奇。然而山海经中涉及到了诸多自然科学无法解释的事物,这些内容自然是不能写入到正常的历史典籍里的。

  7. 元代赵孟頫两信札成交2.67亿

    2019年11月19日晚,赵孟早期书札《与郭右之二帖卷》在中国嘉德「”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古代”历时一个小时7分多钟的漫长竞价后以2.67亿元成交。这一价格创下赵孟作品在拍卖市场的价格新纪录。拍卖现场,历时一个多小时的竞价赵孟《与郭右之二帖卷》以2.67亿元成交赵孟《致郭右之二帖卷》,此卷凡二帖,名为《应酬失宜帖》和《奉别帖》,皆写给元代大藏家右之(郭天锡),为赵孟早年书法作品。一通写赵孟在

  8. 清末蒙古兵为何「 ”不能打了”?乾隆:一座喇嘛庙,胜养兵十万

    但到清末的时候,蒙古兵的战斗力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明百姓,要么负债累累,要么陷入破产的境地。我们难以想象,当年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的后人对沦落到如此境地,而这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藏传佛教的文化影响了蒙古。一则数据显示,清初时期的蒙古人口达到了两百多万人,而到了清末后只有一百七十多万人口,整整减少了近20%。

  9. 民国画坛国粹派的代表——金城「 ”山水花鸟,师法宋元,笔墨谨严”

    在民国画坛上,金城作为国粹派的代表,称誉当时,允为翘楚。这主要缘于他的艺术成就以及组织画会,对艺术的传播发展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再重新审视民国初期的北京画坛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不难发现,毕生尊崇传统的一代艺术巨子金城在当时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10.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 ”颜值逆天”的文物?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拜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积淀所赐,每当有文物亮相,都不知会惊艳多少观众的目光。

随机推荐

  1. qq个性心情语录 情人眼里出西施仇人眼里出僵尸-感人的情话

    七、梦会强迫人记起原本忘记的东西八、世上最寒冷的地方,是一个人的心底。gexings被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

  2. 【抹土搽灰】的意思是什么?【抹土搽灰】是什么意思?

    【抹土搽灰】的意思是什么?【抹土搽灰】是什么意思? 【抹土搽灰】的意思是:★「抹土搽灰」在《重编国语辞典》的解释抹土搽灰 开脸谱。即百戏艺人以色粉涂面化妆。▶ 宋无名氏《错立身》戏文第十二出:「迻抢嘴脸天生会,偏宜抹土搽灰。」▶ 《宋元戏文辑佚·耿文远》:「鼓锣...

  3. 明察秋毫成语故事_成语“明察秋毫”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明察秋毫成语故事_成语“明察秋毫”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释义】  察:看。秋毫:鸟兽在秋季生的细毛。这则成语是指眼光敏锐,就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能看得很清楚。  【用法】  用来赞誉那些耐心细致、观察敏锐的人。  【出处】  这则成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

  4. 凤弈叶凝芝成妃子 魏广怎么办?

    叶凝芝还会和魏广在一起了吗?凤弈剧情介绍,叶凝芝在宫里喝得醉醺醺地挡住皇上去路,通过询问之后,才知道她担心魏广的生命安全,才喝成这样。叶凝芝之所以被封为妃子,皇帝是为了救她才这样做的。第二天,叶凝芝酒醒后感谢皇上的救命之恩,皇上说他会写信将此事告知魏广。为了圆谎,皇上决定为叶凝芝举办册封大典,昭告天下。

  5. 马祖道一回乡发生了什么趣事?马祖道一图片

    马祖道一回乡发生了什么趣事根据历史来看,很多成功人士在成名以后,都会回到自己的家乡,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回到家乡以后,他们的心情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因为家乡的人都是看着自己从小长大的,对自己的童年非常了解,进而也就少了些许的崇拜和神秘感。而马祖道一,他是禅宗中最主要的一派洪州派的祖师爷,也可以说就是马祖道一创立了洪州宗派。那么马祖道一回乡又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呢?马祖道一图片可以说,马祖

  6. 梦见跟随洋流在海上漂

    周公解梦梦见跟随洋流在海上漂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跟随洋流在海上漂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7. 蒋介石为什么要光头?全台湾省学生曾被「中正头」

    他除了心疼孙子一头茂密的长发被剃成难看的光头外,更对外人误解自己没有头发而感不悦。>蒋中正>随后,他派人对学校强迫男孩子剃光头的做法进行了调查,反馈回来的信息是,在台湾省教育界,有些人想巴结讨好上司,就挖空心思创新出了一个「中正头」。

  8. 梦见男友 梦见男友什么意思

    梦见男友有现实的影响和反应,也有梦者的主观想象,请看下面由小编帮你整理的梦见男友的详细解说吧。梦见男友生病,男友身体会健康。与男友吵架的人梦见和男友分手,会和好。梦见男友被车撞,吉兆,预示著男友身体会很健康。心理学解梦梦境解说:梦见男友,如果梦境中男友对自己不好,说明你非常在乎你的男友。后来不知怎地,我似乎拼命地向他解释我给他买了巧克力。而“巧克力”则象征著爱情。

  9. 朱元璋为什么要删《孟子》:敢说“民贵君轻”

    本文原载于《同舟共进》2010年第8期,原题为:“朱元璋为什么删《孟子》?”“罢孟”洪武五年的一天,朱元璋坐在便殿读《孟子》。原来朱元璋读到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朱元璋大发雷霆,立刻召见文臣,宣布即日起“罢免孟子配享孔庙”,将孟子的牌位撤出孔庙,取消他在孔庙里和孔子一起吃冷猪肉的资格。朱元璋宣布朕意已决,谁也不许再说,否则以“大不敬”罪处死。朱元璋敬佩他是条汉子,叫他进来说话。

  10. 梦见和朋友打架吵架

    周公解梦梦见和朋友打架吵架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和朋友打架吵架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