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阿含经故事选(8)

087.差摩比丘的病中证悟 有一次,许多比丘住在拘睒弥城东南,瞿师罗富家长者所布施的林园中。 另一位名叫「差摩」的比丘,也在拘睒弥城,但另住在跋陀梨园中。那时,差摩比丘患了重病,身体很痛苦。 >住在瞿师罗园的长老比丘们,得知差摩比丘患了重病,就派遣了轮值担任看护的陀娑比丘去探望他。 >陀娑比丘到了差摩比丘的住处,转达瞿师罗园长老比丘们的关怀与安慰,对他说: >「差摩学友!瞿师罗园的长老比丘们很关心你,他们问你的病情缓和了些没?还能忍受吗?」 >「学友!我的病没有转好,只有更加剧烈、更痛苦,好像就快没救了。」 >了解了差摩比丘的情况,陀娑比丘就赶回瞿师罗园,向长老比丘们报告。 >于是,长老比丘们要陀娑比丘再去跋陀梨园,提醒差摩比丘要按照佛陀的教法,从组成人的色、受、想、行、识等五受阴中,观察没有不变的我,也没有属于不变我所拥有的。 >陀娑比丘再度前往差摩比丘的住处,转告长老比丘们的提醒。 >差摩比丘听了以后,回答陀娑比丘说,他确实依照佛陀所教导的,从五受阴中观察没有一丝不变的我,也没有不变我所拥有的。 >陀娑比丘又回到瞿师罗园,转告长老比丘们差摩比丘的回答。 >长老比丘们听说差摩比丘能从五受阴中观察非我、非我所,认为这是阿罗汉解脱圣者的境界了,所以,就又要陀娑比丘去问差摩比丘是不是已经证得了阿罗汉果。 >陀娑比丘三度前往差摩比丘的住处,转告长老比丘们的问话。 >差摩比丘回答说,他还不是阿罗汉。 >陀娑比丘又将差摩比丘的回答,带回瞿师罗园。 >长老比丘们认为差摩比丘的第三次与第二次回答相互矛盾,就又要陀娑比丘四度前往差摩比丘的住处,转达长老比丘们的质疑。 >差摩比丘说,虽然他从五受阴中观察非我、非我所,但经验上还是觉得有我。 >辛苦的陀娑比丘,又将差摩比丘的回答,带回瞿师罗园。 >原来,差摩比丘的非我观察,是顺服于佛陀教导的学习中观察,还不是自己实际的体验。于是,长老比丘们又重提佛陀时常教导的「非我」观法,透过陀娑比丘告诉差摩比丘说: >「差摩学友!你说有我,是根据什么说有我的?说色是我吗?离色有我吗?还是说受、想、行、识是我?离受、想、行、识有我?」 >让陀娑比丘五度来回奔波传话,差摩比丘觉得过意不去,就拿起拐杖,要陀娑比丘扶他到瞿师罗园,去跟长老比丘们直接讨论。 >到了瞿师罗园,差摩比丘对长老比丘们说: >「学友们!我不说色是我,不说受、想、行、识是我,不说离色、受、想、行、识有我。但我还觉得整体五受阴有我,不过,我不会说这五受阴是我所拥有的。 >学友们!譬如有香味的花,说这棵花的根就是花香,或说离开花的根能有花香;或说茎、叶、花瓣、花蕊是花香,或说离开茎、叶、花瓣、花蕊能有花香,这样说对吗?」 >「都不对。」 >「那怎样说才正确?」 >「应该说有整棵花,才能有花香才对。」 >「学友们!所以,我不说色是我,不说离色有我,不说受、想、行、识有我,不说离受、想、行、识有我。学友们!但我还觉得整体五受阴有我,这是对自我感的傲慢、自我感的欲求、受自我感的驱使等深邃处还未能彻底地觉察、断除、出离的缘故。 >学友们!这就像洗衣服,虽然脏衣服用清洁剂洗干净了,但却还残留有清洁剂的味道,所以还要用芳香剂熏香,以断除清洁剂不好的味道。 >多听闻圣者正法的学习者也一样,能于五受阴观察非我、非我所,但对五受阴的我慢、我欲、我使还未能彻底地觉察、断除、出离的人,尚须继续努力修学,洞察五受阴的生灭,如实地认清:这是色,这是色生成的关键因缘,这是色的灭除;受、想、行、识也一样。能够这样修学,日后就能将我慢、我欲、我使彻底地觉察、断除、出离了。」 >听了差摩比丘的这番说明,在座的长老比丘们,远尘离垢,得法眼净,赞叹差摩比丘的解说,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佛陀的教说。差摩比丘也因此而突破自己的盲点,证入了解脱。 >按语: >一、本则故事取材自《杂阿含第一○三经》、《相应部第二二相应第八九经》。 >二、差摩比丘说他虽然能正观五受阴非我、非我所,但对「我慢、我欲、我使」(试译为「自我感的傲慢、自我感的欲求、受自我感的驱使」)等深邃细微的自我感,还是不能彻底的断除,可见人们自我感的根深蒂固了。我们只有不断地从「集、灭」的观察,去努力修学了。 >三、病中,对一般人来说,算是一种逆境。差摩比丘在逆境中,透过与学友间的互相讨论激荡,竟能突破平日的盲点,得证解脱,也部分印证了逆境与学友,在佛法修学上的功用了。 >四、本则故事纯为佛弟子间对深奥佛法的探讨,为佛法不限于佛说的又一例。>088.锐利的阿支罗迦叶 >──朝闻道,朝入涅盘 >有一天早上,佛陀正走在往王舍城的路上,打算进城乞食,而阿支罗迦叶正好要办点事,从王舍城里走出来。 >阿支罗迦叶远远地看到佛陀迎面走来,赶紧拦住佛陀,请求佛陀说: >「瞿昙!我有点问题想请教你,可以耽搁你一些时间吗?」 >「迦叶!现在不是时候,我正要进城乞食,回来再为你解答好了。」 >「瞿昙!只耽搁你一点时间,好吗?」 >「迦叶!现在不是时候,回来再说吧。」 >「瞿昙!为何不现在答应我?你这样不就是拒绝我吗?就只问一个小问题而已,请为我解说吧!」 >「好吧,迦叶!你就问吧。」 >「瞿昙!我们的苦,是自作的吗?」 >「迦叶!不是这样的,你这样问,我无从谈起。」 >「那苦是他作的吗?」 >「迦叶!这样问这也无从谈起。」 >「是自他共作的吗?」 >「迦叶!这样问还是无从谈起。」 >「那是非自、非他的无因作吗?」 >「迦叶!更不是这样的。」 >「瞿昙!我问苦是自作、他作、自他作、或无因作,你都不作『是』或『不是』的正面回答,而说无从谈起,那到底还有苦吗?」 >「迦叶!苦确实是有的。」 >「瞿昙!那你是不知苦、不见苦,所以无法直接回答我的问题喽?」 >「迦叶!我不是不知苦、不见苦,迦叶!我知苦、见苦。」 >「瞿昙!那请为我解说苦,让我也能知苦、见苦。」 >「迦叶!如果之前的作者,与之后的受苦者是同一的,那就可以回答你:『苦是自作的』。然而,这么一来,作者与受者恒常不变,这不符合无常的事实,是错误的『常见』。 >如果之前的作者,与之后的受苦者是相异的,那就可以回答你:『苦是他作的』。然而,这么一来,作者与受者可以没有关联,这也不符合实际情况,是错误的『断见』。 >如果前面说的自作、他作能成立,那就可以回答你:『苦是自、他共作的』。然而,自作、他作都是错误的,所以我不说苦是自、他共作的。 >如果因为不是自、他共作,而说苦是无因而生的,我也不会这么说。 >离开这种种极端的错误想法,从合于事实的角度来说,那是: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详细来说,即是:由于无明而有行,由于行而有识,由于识而有名色,由于名色而有六入处,由于六入处而有触,由于触而有受,由于受而有爱,由于爱而有取,由于取而有有,由于有而有生,由于生而有忧悲恼苦、纯大苦的聚集。 >反之,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当无明灭尽无余,行就灭了;行灭了,识就随着灭了;识灭了,名色就随着灭了;名色灭了,六入处就随着灭了;六入处灭了,触就随着灭了;触灭了,受就随着灭了;受灭了,爱就随着灭了,爱灭了,取就随着灭了;取灭了,有就随着灭了;有灭了,生就随着灭了,生灭了,所有的忧悲恼苦、纯大苦的聚集就随着灭了。」 >阿支罗迦叶听了这样的解说后,深受震撼,打破了过去错误的思惟,当下远尘离垢,得法眼清净,见法、得法;知法、入法,不再疑惑,不再畏惧,合掌对佛陀说: >「世尊!现在,我已经了解了。从现在起,我归依佛、法、僧伽,愿意终身为佛弟子,请为我见证。」 >说完之后,阿支罗迦叶就拜别佛陀,去做他的工作了。但离开佛陀不久,阿支罗迦叶遭到一头保护小牛的母牛攻击,受伤而死了。死的时候,面貌安详平和。 >世尊则继续他的王舍城乞食,不知道阿支罗迦叶在离开他不久后就死了。 >其它比丘听说阿支罗迦叶遭到牛只攻击而死,就在用餐完毕后,来向佛陀报告,并好奇地请问佛陀,阿支罗迦叶得了什么成就,往生到哪里了。 >佛陀告诉比丘们说,阿支罗迦叶知法、见法,死时无所执着,已经入涅盘解脱了。这样,佛陀为阿支罗迦叶授证得解脱的「第一记」。 >按语: >一、本则故事取材自《杂阿含第三○二经》、《相应部第一二相应第一七经》。 >二、阿支罗迦叶的「朝闻法,朝入涅盘」,让我们联想到《论语》〈里仁篇〉中,孔子所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这么说,表示了听闻真理的可贵,以及对真理的向往,而阿支罗迦叶的闻法、证法、入灭,却是实际上的体验者。此外,从闻法到证入涅盘,时间可以这么短,阿支罗迦叶也印证了佛法修学的「非时得证」。 >三、《杂阿含第三○○经》说:「自作自觉(受),则堕常见;他作他觉(受),则堕断见」,与本则故事的教说内涵是相同的。以为生命中有常住不变的主体,在前后世中贯穿着,这是常见;不见生命无明与贪爱的流转因缘,以为死就什么都没有了,这是断见,两者都不是缘起的事实,都是错误的一边。这常见与断见,正是人们最容易犯的错误。 >四、自作、他作、自他作、或无因作,都与缘起的事实不合。而后两者其实只是自作、他作的延伸,只要自作、他作是错的,自他共作、无因作就不必再论了。什么是自作、他作呢?例如:有说过去我所做的恶业,都要受报完毕才能解脱,这即是自作自受错误说法的一类。有说父亲所做的恶业,会由儿子来受报,这则是他(父亲)作他(儿子)受错误说法的一类。 >五、佛陀对阿支罗迦叶问题的回答,《杂阿含第三○二经》作「此是无记」,《相应部第一二相应第一七经》作「并不然」,两者稍有差异。「无记」,表示问题本身的背景基础是错误的,问题不能成立,所以也「无从论起」。「并不然」的含意,是对所提问的问题不以为然,但也可以解读为是对问题内容的直接否定。 >六、佛陀对阿支罗迦叶的教导,主要是「缘起法」。「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是缘起法的定义,「缘无明行,……纯大苦聚集;无明灭则行灭,纯大苦聚灭」,是缘起法的内容,这是佛陀证入解脱的关键,也是阿支罗迦叶知法、见法,证入解脱的关键。缘起法,可以说是佛教的核心思想,也是佛法的特质。 >七、《相应部第一二相应第一七经》中,并没有阿支罗迦叶被牛攻击受伤致死的情节,而说他随佛陀出家,后来证得解脱,成为阿罗汉。>089.须深盗法 >有一阵子,佛陀在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游化,住在城北郊外的迦兰陀竹园。 >那时,摩揭陀国的国王,以及当地的许多大臣、婆罗门、富有的长者、居士与一般民众们,都对佛陀及比丘大众十分敬重,所以对他们的供养,如衣、食、医药、日用品等特别丰富。相对的,当地其它外道所能得到的供养,就很少了。 >住在王舍城的外道们,为因应供养少,生活困难的困局,共同 ... 商量,最后想出一个点子,推举他们之中一位名叫须深的聪明青年,要他到佛陀那边去出家,看看能不能学一些佛陀的秘籍回来,好让他们也能得到大家的信仰与尊重,期望能恢复往日供养的水准。 >背负特别任务的须深来到迦兰陀竹园,向一群比丘请求出家。经由比丘们的引见,佛陀也同意他在僧团中出家了。 >半个月过去了,有一天,他听到一些比丘自称是证得解脱的阿罗汉,觉得这下机会来了,赶紧前去向他们请教,怎样才能学得初禅而得解脱。 >然而,这些比丘却告诉须深,他们不会初禅,也不会神足神通。 >须深不相信,就继续要求这些比丘教他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等其它禅定。但是这些比丘都说他们不会,更不会他心神通、宿命神通。 >须深对这些比丘的回答很不满,质疑、指责他们前后所说互相矛盾,哪有不会禅定,而还可以自称是解脱阿罗汉的! >这些比丘就告诉须深,说他们是慧解脱者。 >须深根本不了解,也不相信这样的回答,就去向佛陀求证。 >佛陀告诉须深说: >「须深!修学的前后次第是:先知『法住智』,后知『涅盘智』。那些比丘就是以这样的次第,从专精思惟、安住于不放逸,而修得离我见、不起诸烦恼而证入解脱的。」 >须深完全听不懂佛陀在说什么,就请求佛陀为他详加解说。 >佛陀解说道: >「须深!不管你知不知道,修学的必然顺序,就是要先知法住智,后知涅盘智。 >须深!你认为如何?有出生所以会老死,不离出生而有老死,是吗?」 >「是的,世尊!」 >「像这样,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无明;有无明所以有行业,不离无明而有行业,是吗?」 >「是的,世尊!」 >「反过来说,不出生就不会老死,不离生之灭而老死灭,是吗?」 >「是的,世尊!」 >「像这样,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无明;无明灭所以行灭,不离无明灭而行灭,是吗?」 >「是的,世尊!」 >「须深!让我再问你:色是常,还是无常呢?」 >「世尊!是无常。」 >「无常的事物,会带来苦呢?还是乐?」 >「世尊!是苦。」 >「既是无常、苦,那是变易之法了,能在变易之法中,找到所谓不变的『真我』吗?」 >「世尊!不能。」 >同样地,佛陀又分别以「受、想、行、识」一一提问,并且由现在扩展到过去、未来等,说明这一切都是无常,是苦的,其中不存在所谓的「真我」。然后,佛陀作了个小结论说: >「须深!多闻圣弟子对色、受、想、行、识有这样的理解而生厌,因厌而离贪爱,因离贪爱而解脱,因解脱而生解脱之智:我的生死已尽,清净的修行已经确立,该作的都已完成,不再有往生下一辈子的后有爱了。 >须深!有了这样的所知所见,就会各种禅定,各种神通了吗?」 >「不会的,世尊!」 >「须深!这就是先知法住智,后知涅盘智。那些比丘就是这样专精思惟,安住于不放逸,而修得离我见,不起诸烦恼而得解脱的。」 >佛陀说到这里,须深当下远尘离垢,得法眼清净:见法、得法、觉法而自己解决了对法的疑惑,心中无所畏惧。 >这时,悟入正法的须深,向佛陀顶礼,忏悔他出家盗法的不当动机,并请求佛陀的原谅。 >佛陀接受了须深诚心的忏悔,并且告诉他说,若以名闻利养的动机来出家盗法,日后其心里的不安折磨,将会更胜于盗贼被国王行刑,慢慢凌迟至死的痛苦。 >按语: >一、本则故事取材自《杂阿含第三四七经》、《相应部第一二相应第七○经》。 >二、《杂阿含第三四七经》与《相应部第一二相应第七○经》主要内容是相同的,但有两处细节不同:(一)须深问那些阿罗汉比丘的内容,前者是会不会初禅、第二禅等禅定,后者是会不会各种神通。(二)佛陀为须深解说的内容,前者只说十二缘起,后者先说无常、苦,后说十二缘起。关于第一点,从《杂阿含第四九四经》中说:「习禅思,得神通力。」《清净道论》〈说神变品〉也说:「在生起(初禅等)定以前或以后或于同一剎那之间所起的定力的殊胜妙用,名为定遍满神变。」(引自《中华佛教百科全书》解说「神通」一词)来看,神通与禅定,两者是相关的,唯一般多以神通的开发,需透过第四禅的定力才行,一如佛陀在菩提树下的修学过程。不过,菩提比丘英译本批注,说《相应部注》的解说为「没有禅定」,则又与《杂阿含第三四七经》相同。关于第二点,前者说须深要求佛陀解说法住智,后者则没特别指明法住智,似在解说「先知法住智,后知涅盘智」两句,所以稍有不同。 >三、如果比对两经经文,可知法住智是指十二缘起等世间因果的必然性,也就是缘起法了。而「先知法住,后知涅盘」的意思,就如同佛陀回答须深说:「那位比丘就是以这样的次第,从专精思惟,安住于不放逸,而修得离我见,不起诸烦恼而证入得解脱的。」也就是说,「修学者先彻了因果的必然性──如实知缘起;依缘起而知无常,无我无我所,实现究竟的解脱──涅盘寂灭。」(印顺法师《印度佛教思想史》〈自序〉第一页)因此,个人以为「先知法住,后知涅盘」的内容,以先谈「十二缘起」,再谈「五蕴无常、苦、无我」似乎比较合理,因为十二缘起是法住智,再依缘起而观无常、苦,从中契入无我,才得以「不起诸漏,心得解脱」。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阿含经故事选(8)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文殊、弥勒、观音、普贤等菩萨,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文殊,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那么,文殊菩萨在历史上也真有其人吗?对文殊菩萨的信仰,是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壮大、流布而逐渐形成的。据说文殊一出生就会说话,像童天子一般;和释迦牟尼一样,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显示出他的不同凡响。在释迦牟尼传教说法的四十五年中,文殊始终追随左右,成为释迦牟尼的得力助手。

  2. 铁扇公主的扇子从何而来,为何能灭火?红孩儿为何不是牛精?

    西游里的妖魔鬼怪有不少,最后能活下来的却不多。除了九头虫、黑熊精外,最有名的就是牛魔王、铁扇公主和红孩儿一家三口了。然而,铁扇公主前身是谁,她的扇子从何而来,为何能灭火,红孩儿是牛魔王之子,为何不是牛精等问题,西游中并没有交待。

  3. 全国唯一不供佛祖的佛寺,被帝王尊崇上千年,门票0元少有人知

    佛教的历史距今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在历史上,佛教对我国中原王朝影响意义深远,历史上有很多皇帝都是虔诚的佛教徒,比如说人们熟悉的梁武帝,只不过他最终的结局不好,王朝也没有成功统一。缙云寺建立之后,受到了历代帝王的封赐。因此在隋朝时期,缙云寺没有受到皇帝的尊崇。

  4. 佛陀之死,学佛是理性的思辨,不是迷信的狂欢

    佛陀认为,认知不同是正常的,关键要探讨求源!佛陀的一生就是辩论的一生,辩倒了无数婆罗门,逼着对方不得不改革自己的宗教。佛陀很伟大,但是也是人,生老病死一样不能少。82岁的佛陀,耗尽了最后的力量。他用一生告诉世人,不要偏执,不要迷信。夜,一颗罗沙树下,佛陀进入了弥留之际,阿难哭了。佛陀所有秘密之言,唯有阿难能知。佛陀的一生,从无神迹,他开创了一个独特的,帮助世人理解世界和人生的认知体系。

  5. 金蝉子为啥被贬下界?你看他以前在灵山干了啥

    虽然说唐僧转世之前的金蝉子确实是风光,身为佛祖的二弟子走到哪里都会有人来巴结,但是不巧,金蝉子因为犯了一个错就被佛祖贬下来了,那么金蝉子为啥就被如来佛祖贬入下界了呢?金蝉子在灵山干了什么呢?

  6. 照片中:火化的佛像和佛像

    精神发现这尊菩萨雕像是260多尊雕像中的一个,被发现埋在火化后的遗骸附近,铭文上写着高达摩佛或者仅仅是佛陀)。火化的遗体火化的人类遗体被发现在这个陶瓷盒子里。偷偷偷看一张陶瓷盒的x光照片显示的是罐子和后来被火化的人类遗骸。一个国王这尊雕像展示了一个被称为“天王”的神。这尊菩萨像高34厘米,一位探索者这尊菩萨像被发现时头部和身体分开,必须重新组合起来。这一发现最近发表在《中国文物》杂志上。

  7. [网上展馆] 木雕神明造像选粹

    民国黄杨木瘦骨罗汉高22厘米清黄杨雕罗汉高18cm清晚期东方朔像高12厘米,座子高3.5厘米。传统木雕神明造像自东汉开始可分三类:一、道教造像。武财神名赵公明,传说是钟馗同乡,陕西终南人氏,后遇张天师而得到。被信徒奉为财神,来自《封神榜》神魔小说。因此,后人将契此塑造成大肚弥勒佛,名扬四海。本期展馆我们特选了数个木雕神明造像,愿与木雕爱好者共赏!

  8. 释迦牟尼故事(5)

    释迦牟尼的佛法,从此向更广泛的地域传播。释迦牟尼曾答应摩竭陀国王频婆娑罗,自己成道,必先去度他。在当时的古印度,除了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之外,还有六个较为有影响的宗教派别,在佛经中将这六个教派称为“六师外道”或“沙门六师”。释迦牟尼到后宫去看望妻子耶输陀罗和儿子罗侯罗。释迦牟尼这次回故乡虽然只住了7天,但由于他宣讲佛法,感召了许多王族的子弟。

  9. 释迦牟尼故事(2)

    另两人为释迦牟尼的堂弟阿难及王宫理发师优婆离。释迦牟尼向他们宣讲佛法,后来也先后度了他们出家。耶输陀罗后来与释迦牟尼姨母摩诃波闍波提一起皈依佛门后,成为最早的比丘尼(尼僧)。

  10. 释迦牟尼故事(1)

    奉献在读者面前的这本《释迦牟尼故事》画册,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保存最完美、最完整的佛祖故事资料,数十幅形象亲切,色彩绚丽的故事画面,概括了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及他的一些基本思想。释迦牟尼丝毫不为五欲的享乐所打动。

随机推荐

  1. 海瑞 ... 皇帝 明代海瑞 ... 嘉靖皇帝是真的吗、

    海瑞...皇帝:嘉靖皇帝在历史上是一个颇具争议的皇帝。有人说他英明神武堪比朱元璋;也有人说他昏庸无能,痴迷于炼丹。但是,不可否认,嘉靖皇帝在他最初登基的几年确实是有所作为的。他除采取了历代新君例行的大赦、蠲免、减贡、赈灾等措施外,还扭转了正统以来形成的内监擅权、败坏朝政的局面,并曾下令清理庄田,“不问皇亲势要,凡系冒滥请乞及额外多占者悉还之于民”等。可是,时隔不久,他就变得日渐腐朽。不仅滥用民力大

  2. 武力统一成笑话,北洋军阀的另类战争

    袁世凯死后,中国的国家机器由他培养起的北洋系军官们掌握,然而这些军官们并不是铁板一块,很快中国就进入到了军阀割据的北洋时期,国家出现「”五代”式分裂局面。这一时期,皖系及直系军阀先后控制北京中央政权,但号称「”中央”并得到「”国际承认”的直、皖北京...,实际统治区域并不大。时人指出:「”就民国全体言,则为无...,因为事实上国中已无一权力的中心可以支配全国或其大部分”。为改变中央...号令不出京

  3. 云梦闲情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yúnmèngxiánqíng【解释】指男女欢会之事。【出处】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序:“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其上独有云气……王曰:‘何谓朝云?’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原荐枕席。”【例子】不比那云梦闲情,姑苏醉宴,章华骄态。明·叶宪祖《易水寒》第二折【相关】百度“云梦闲情”

  4. 《菩提心之七重因果的修法》第一章

    第一章子二、修菩提心次第分三:一、修七种因果教授二、依寂天佛子着述所出而修三、摄义[1]【第二,修菩提心次第者,从大觉沃所传来者分二:一、修七种因果教授;二、依寂天佛子着述所出而修。今初】从阿底峡尊者传下来的菩提心修法,总共有两种:一、修习七种因果的窍诀;二、出自寂天菩萨《入行论》中自他相换的修法。为何要不远万里去印尼金洲岛依止金洲大师,求受菩提心的教授呢?

  5. 梦见语文梦到语文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语文好不好

    梦见语文有现实的影响和反应,也有梦者的主观想象,请看下面由小编帮你整理的梦见语文的详细解说吧。梦中的语文,是旅行与工作之意。梦见上语文课,表明会有一次令你终生难忘的旅行。梦见写语文作业,预示你有可能会从事文案工作。梦见英语,代表的是旅行与成功。梦见刺梦到刺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刺好不好梦见体育,是健康与竞争的象征。梦见语文考试,人际关系运上升。求学者梦见语文考试,主考试成绩好,但必须继续努力。

  6. 提神最佳的七种食物

    一项研究表明,多吃含钙丰富的食品,如脱脂酸奶等,可以明显改善这种状况。如果每天吃3小杯脱脂酸奶或两大杯牛奶,就可使腹痛、疲乏,心情烦躁等症状有所减轻,因为钙具有缓解肌肉紧张、调节内分泌的作用。

  7. 地藏菩萨灵感大事记

    地藏菩萨灵感大事记五年前,地藏菩萨请入我家,原因是家中一直不安宁,...事,在地藏菩萨本愿经中得知地藏菩萨就是保护家宅平安的,于是我请了一尊。撰写此文旨在感慨赞叹地藏王菩萨不思议之愿力,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梦中惊醒后打开网络: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还有很多的灵感事记,这里也不一一列举,选择几件有意义的大事记让修行地藏菩萨本愿经的人更加精进,谢谢大愿力的地藏王菩萨!

  8. 【辂挽】的意思是什么?【辂挽】是什么意思?

    的意思是:★「辂挽」在《汉语大词典》第13765页第9卷1248辂挽lùwǎn牵挽车子的横木。汉·刘向《新序善谋下》:「高皇帝五年,齐人娄敬戍陇西,过雒阳,脱辂挽,见齐人虞将军曰:‘臣愿见上言便宜事。’」词条推荐

  9. 梦见很多苍蝇在飞

    周公解梦梦见很多苍蝇在飞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很多苍蝇在飞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10. 俄罗斯全国仍有10座切尔诺贝利式反应堆在运行。我们怎么知道他们是安全的?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然而,俄罗斯仍有10座同类型的反应堆在运行。我们怎么知道他们是否安全?专家们说,这些反应堆已经进行了改造,以减少切尔诺贝利式灾难的风险,但它们仍然不如大多数西方式反应堆安全。当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满负荷运行时,会引发灾难,莱曼说,这不是一个大问题。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前,运行人员正在做一项测试,看核电站的涡轮机是否能在停电期间运行应急设备。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