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林贤治主编烙印把历史的记忆正常化

林贤治:把历史的记忆正常化 《烙印》从无到有历经12年,其中6年间是在不同的出版社之间流传,因为题材特殊,众多出版社选择了放弃 >本刊记者/杨时旸 (发自广州) >林贤治最近见到来访的陌生朋友都会问一句,“你是什么出身?”然后露出恶作剧般的微笑。 >这是让人时空错乱的提问,一个带有中国烙印的玩笑。但是把时间向前推40年,这个问题绝没有任何玩笑的意味,那时人们要填写的各种表格中,“家庭出身”和“本人成份”是必不可少的项目。“出身”和“成份”捆绑着一个人的前途,它们甚至能决定一个人是否有机会进入大学深造、是否能够在重要岗位工作或者担任领导职务……总之,“出身”和“成份”是一个人改不掉的政治标签。 >“所以我编这本书。”上中农出身的林贤治对记者说。他面前的书有着猩红的封面,暴露着皮肤般的肌理,正中央一道伤疤翻露着,上方有两个黑色的大字《烙印》。这是一本“黑五类子女”的集体回忆录。 >林贤治决定做一次历史填空。他的童年在摇摆和恐惧中度过,“上中农”的出身是一个奇妙的边界,推一推就走向敌人的阵营,所以,他的父亲终其半生都在维护这个家庭能留在 “自己人”的阵地。但是年幼的林贤治从手指缝中看到了批斗会上“像下雨一样的拳头”。 >在林贤治看来,作为一个庞大群体,“黑五类子女”应该留下对那段历史的口述和回忆。这是对文革史的补充。“我做的工作其实就是呈现。”他对记者说。 >他提着一个小录音机走访一位老家的妇女,但对方因为害怕留下自己的声音,拒绝采访。彼时是2003年,文革结束20余年之后,恐惧仍未完全消散。 >林贤治决定换一种方式。他与身边的朋友联系,鼓励对方自己写下作为“黑五类子女”的回忆文章。他利用自己学者和编辑的双重身份,找到了“反革命钦犯”胡风的女儿、作家路翎的女儿以及经济学家章乃器的儿子等一系列“大右派”的子女,又通过同学联系到更为底层的普通“黑五类子女”。这些“阶级异己分子”的后代中,有些人改写命运成为学者、教师和跨国公司高管,有些人的命运彻底被历史摧毁。 >对于不少“黑五类子女”来说,与家庭脱离关系是当年摆脱政治歧视的唯一途径,而这种行为造成的伤害却在多年之后才渐渐露出血痕。著名文学批评家孙郁叙述了一段他从未提及过的记忆,“我不愿意回忆和讲述那一段历史,还有着悔愧感在起作用。说出来,也是一种折磨。我三岁的时候,父亲因反革命罪被发配到农场去了。为了划清阶级界限,我遂改了姓名。我还记得老师宣布我更名的情形,那一刻,我好像一下子解放了。身份对那时的我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多年之后,孙郁反思那段经历,他说,“在对历史的叙述里,我属于没有主语的人。” >《烙印》从无到有历经12年,其中6年间是在不同的出版社之间流传,因为题材特殊,众多出版社选择放弃。这本回忆录弥漫着受害人伤痛和控诉的气味,但始终缺少另一条声线——那些“加害者”一直缺席于历史。受害者尚不愿回忆的一段经历,那些加害者又怎能站出来公开忏悔? >中国新闻周刊:你在书的序言中说,历史不可能为沉默的人们作证,说还是不说,就成了问题。你举了德国的例子,战后,无论是纳粹子女还是犹太人幸存者,在一段时间内都选择沉默。他们现在为什么仍然不愿意开口? >林贤治:德国也遇到过这个问题,战后1945年到1965年的二十年间,人们都选择沉默。但在那之后,德国能够正视以前纳粹大屠 ... 的问题,正视那段历史。从那开始我认为是一个民族灵魂的重生。但在中国,我认为人们是回避历史的。德国通过不断的记忆追溯、保存,把个人的记忆变成社会和集体的记忆的时候,已经把这段记忆正常化,保持了他的记忆的有效性。历史也通过这种记忆呈现出一种稳定性。但是我们回避,掩盖它。 >现在“黑五类”子女不愿意说、羞于说、早十多年甚至害怕说,现在认为说了没有意义。他们的荣辱不能融进社会的历史里去。 >中国新闻周刊:书中有的人,他本人是政治运动的受害者,但当时为了向体制表达忠心,会做出一些再伤害别人的举动,这时候他又变成了加害者,你在让他们写文章的时候,会要求他们把两个身份都表达出来吗? >林贤治:无论是受害者还是加害者,我想都不能改变他们作为“黑五类”子女的身份。到今天,你去回顾、去判断的时候,是否能真实地说出过去的经历,取决于叙述者自身的素质。比如,孙郁跟我说,从来没对人说过这些。这是非常隐私的部分、疼痛的部分,这里面多少还有忏悔的一面。但是我认为,忏悔是非常私人的事情,是灵魂的事情。我们不能强迫别人去忏悔。 >中国新闻周刊:现在一些人有一种观点,认为过去在政治运动中的一些暴力举动或者告密行为是被运动卷入的,不可能要求每一个人都高尚到宁可舍弃生命也要维护一种尊严,所以对于特殊年代的一些人、一些举动不要再追究,你怎么看? >林贤治:有人说那些比如告密等等行为是普遍的、是被迫的,所以不要再说了。这种理论是非常荒谬的,而且非常坏。历史的真实必须呈现出来,唯有这样我们才能严肃地面对历史。那样的想法都非常不诚实。我们应该从上到下勇敢面对历史,否则对一个民族的前途是有伤害的。 >首先我们要呈现真实的、整体的历史,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再说怎样评估这段历史,它的公正性、合理性和合法性。 >中国新闻周刊:这本书给人的感觉是一群受害者在控诉,你有没想过让那些所谓的“加害者”也做一个类似的口述? >林贤治:你这个想法太好了,但是难度很大。连受害者都不愿意说的事,他们怎么会愿意说。那个时代很难做运动中的逍遥派,现在,那些人很多都把那段历史当作笑谈,没有人严肃地看待这个问题。 >中国新闻周刊:不得不承认,有些曾经的所谓右派子女现在承继了父辈的荫庇,成为了社会上层。 >林贤治:没错。你说的这个问题是我过去没想过的。但是,我们这本书里谈的还是一个历史问题,过去的阶级是官方给你规定好身份,允许和鼓励以阶级斗争为纲、鼓励所谓具有合法性的暴力,带有政治歧视性。 >现在的阶级区分,是以财富为区别的。一些人凭借自己父辈留下的资源和自己努力改写了自己的命运,是一种社会分化。但是和过去那种官方介入的,带有政治歧视的阶级区分是不一样的。 >中国新闻周刊:你曾经说过,德国对于大屠 ... 的反思,是由没经历过大屠 ... 的一代年轻人把问题扔给父辈,让人们反思历史。但是在中国,年轻一代对于那段历史已经不再清楚,或者根本没有兴趣再去搞清楚了。 >林贤治:这是事实。我也非常悲观。我们的民族和德国不一样。我们一方面尚有过去专制主义的残余,另一方面我们物质主义商业主义的东西甚嚣尘上,这样对社会的健康、对道德重建,没有任何好处。没有一个民族会搁置历史问题,甚至认为历史是禁区。 如果没有历史作为坐标,我们是没有方向的。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林贤治主编烙印把历史的记忆正常化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林贤治主编烙印把历史的记忆正常化

    林贤治:把历史的记忆正常化《烙印》从无到有历经12年,其中6年间是在不同的出版社之间流传,因为题材特殊,众多出版社选择了放弃>本刊记者/杨时旸>林贤治最近见到来访的陌生朋友都会问一句,“你是什么出身?”>林贤治决定做一次历史填空。>在林贤治看来,作为一个庞大群体,“黑五类子女”应该留下对那段历史的口述和回忆。

  2. 臧克家的个人成就有哪些 他主要的作品及格律诗有哪些

    臧克家的作品多次获奖,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臧克家是一位中国韵味十足的诗人。仅此一首,“农民诗人”臧克家的成就不需再置一词了。>臧克家非常强调只写自己熟悉的,这是他的现实主义的很大的特点。1942年他完成了《泥土的歌》——这是臧克家除了《烙印》之外最重要的、也是诗人自己最满意的作品。>臧克家的诗是酝酿于抒情之中的哲学,是哲学的诗。

  3. 臧克家生平简介 臧克家的作品

    臧克家臧克家出生于山东潍坊一个封建中小地主家庭,父母早年都去世了,他受家庭熏陶从小就爱作诗。臧克家著有诗集《烙印》、《宝贝儿》、《难民》、《老马》等作品,尤其是《有的人》为世人熟知,曾经获得中国作家协会首届文学期刊编辑荣誉奖。臧克家生平简介>臧克家山东潍坊诸城人,曾用名臧瑗望,笔名少全、何嘉。

随机推荐

  1. 为什么都说郭沫若有才无德?

    郭沫若此人有才,这个是有目共睹的,而郭沫若的德行,也是有目共睹的。下面罗列几事,说说郭沫若失德的地方。但郭沫若事后也被鲁迅回击,鲁迅称郭为“才子加流氓”。不说别的,郭对女人的人品可见一斑。NO4,墙头草,这个从郭沫若在某个时期中写的诗歌中就可以看出,其人品实在“变色龙”。有些文人在这场风暴中宁折不屈,而郭沫若是尽显墙头草的本质。

  2. 乾隆皇帝因何停下了文字狱运动的杀戮之手?

    乾隆皇帝因何停下了文字狱运动的杀戮之手?  文字狱的消失和它的兴起一样猝然。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全国的封疆大吏在皇帝的一再鞭打下,集体陷入了亢奋乃至疯狂状态。他们放下日常工作,昼夜不息地审查着帝国内所有的汉字,而皇帝却在这个时候不动声色地转向了。  这年年初...

  3. 【临行】的意思是什么?【临行】是什么意思?

    12.这不,临行前来看看你,看看你的坨子。

  4. 捕捉到了一条大鱼

    国王派了一个暗访团,到各地物色一名可以被任命为喀孜的谦虚的人选。阿凡提听到风声,就把一张破网罩在自己的双肩上站在海边。>>“我曾经是渔夫,常常怀念我那时低微的身世。”>>他的诚实与谦虚感动了暗访团,经他们推荐,阿凡提被国王指命为喀孜。>>后来的一天,暗访团的人见了已当上喀孜的阿凡提,便问道:“喀孜先生,您的那张破鱼网还在吗?”>“我现在还要鱼网干什么?我已经用它捕捉到了一条很大的鱼!”阿凡提笑着答道。

  5. 已经奇怪的原子变得陌生,可能拥有与“无”结合的能力

    绿球代表里德堡原子核,而蓝球代表里德堡电子最有可能的位置。“里德堡原子”从化学角度来看是不寻常的。这是因为一个离原子核非常远的受激电子可以与附近基态原子中的一个电子反复碰撞,或者它的所有电子都处于可能的最低能量状态。他怀疑这些原子,毫无联系如果被提示进行化学反应,ng的行为可能会有所不同。

  6.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jūgōngjìncuì,sǐérhòuyǐ【解释】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为革命,为人民奋斗终身。【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例子】【近义词】全心全意,诚心诚意【反义词】三心二意,敷衍塞责【相关】百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7. 雾涌云蒸是什么意思?

    【拼音】wùyǒngyúnzhēng【解释】云雾蒸腾的样子。亦比喻盛多的样子。【出处】南朝·梁·刘孝标《广绝交论》:“故絪緼相感,雾涌云蒸。”元·王王恽《游泰山杂诗》之六:“绾茁元气同沧海,雾涌云蒸一水山。”【例子】呈材进技,雾涌云蒸。明·蘅芜室主人《再生缘》第四出【相关】百度“雾涌云蒸”

  8. 魯迅後代現狀如何?兒子成爲官員,還有個成了明星,如今家喻戶曉

    魯迅先生的名字是家喻戶曉的,就算是到了今天它的文學作品都被人尊敬,在當時那個特殊時代,魯迅堅決果斷的棄醫從文,他開始用文字去安慰人心,也許很多人都迷失了自我,但魯迅一直都清醒着,後來魯迅去世了,人們都開始緬懷他,而他的後代也一直存在,把他的精神發揚光大。他有兩個老婆,之一個是朱安,魯迅也沒能逃得過包辦婚姻,他早早被母親定下婚事,希望他能穩定下來,而朱安性格老實憨厚,魯迅是讀過書的,朱安是封建傳統女

  9. 打遍欧亚无敌手却死在征服中国的路上,明朝势力因何撤入嘉峪关

    十四世纪,朱元璋将蒙古人赶回老家,逐步掌控了长城沿线时,一位叫帖木儿的突厥化的蒙古军官在中亚崛起。

  10. 胃癌年轻化?医生:4类食物要少碰

    现在胃癌有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甚至很多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也出现了胃癌,很多人不知道这究竟是由于什么原因导致的,其实这就是由于不恰当的饮食导致的。胃癌的发病率不断升高,还有年轻化的趋势,医生:4类食物要少碰。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都会引起胃癌,不仅仅是上面的饮食习惯会引起胃癌,经常熬夜也是引起胃癌的一大原因。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