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谈“刑不上大夫”的历史演变

  文/王广田

  [摘要]“刑不上大夫”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一项法律原则。时到今日,我们似乎仍然可以感受到古代中国“礼”与“法”之间那种既有明显区别,又有共同深嵌于传统社会背景之中的微妙关系。

  [关键词]“刑不上大夫” 法律体系 礼与刑

  “刑不上大夫”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一项古老而又一直在适用的法律原则。史料记载其最早起源于西周时期,在古代文献资料中,最早记录它的是《礼记》。据其中的《曲礼》记载:“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则”。对“刑不上大夫”的意蕴,孔子曾经作出过经典的阐释。《孔子家语》记载,孔子的学生冉有曾求孝于孔子:“先王制定了法律,规定刑不上大夫。如果大夫犯了罪,就可以不适用刑罚了吗?”孔子解释道:“不是这样的,对于君子的治理,通常以礼教驾御其内心,从而赋予其廉耻之节操。古代的大夫,如果有违法乱纪的犯罪活动,不必直接定其罪名;以避讳不名之耻,因此,大夫犯了罪,如在五刑范围之内,不必派司法官吏对其加以捆绑羁押,而令其自已请罪;如属于重大犯罪,也不必派司法官吏对其施以死刑,而令其跪拜自裁。所以,即使刑不上大夫,而大夫也不会因有罪而逃避惩罚,这实际上是教在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

  “刑不上大夫”这一法律原则的确立是由当时的法律体系的构成所决定的。纵观西周的法律体系由礼与刑两部分构成,二者具有同样重要的法律地位。但是,礼与刑并非完全等同,它们既有互相联系和相同的一面,也有彼此区别和不同之处。所以,二者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关系。这种关系构成了西周法律体系的基本特征。首先,礼与刑有着相同的一面,二者关系密不可分。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礼是刑也就是法的基础和渊源。在中国古代法制文明的起源过程中,法以刑为主要内容,刑与法是相通的。西周时期的法律中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习惯法,习惯法主要从原始社会末期形成的习惯习俗发展演变而来,其中也包括以祭祀习俗、礼仪规范等形式为代表的一部分礼。这部分礼经过改造,逐渐上升为法。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律出于礼”。二是西周以礼为法,礼是法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礼本身就是广义中所说的法。礼尤其周礼的制定与实施,是为了满足统治阶级需要,维护宗法等级制度。这不仅具有法的目的和性质,而且由于礼是经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以国家机器的强制力作为后盾,因而它也具有法的强制性。违反礼的规定和要求,就是违反国家法律制度,同样要受到严厉制裁。如《礼记•王制》所载周礼规定:“山川神祗有不举者为不敬,不敬者君削以地。宗庙有不顺者为不孝,不孝者君绌以爵。变礼易乐者为不从,不从者君流。革制度衣服者为畔,畔者君讨。”不遵守礼的规定或违背礼的规范要求的,即使是贵族也要受到削地、夺爵、流放、讨伐等严厉处罚。所以,礼作为法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以刑的强制力为后盾保障贯彻实施,而且其本身也包含着刑法体系中的规范要求。这是我们在历史读物中所能经常看得到的,同时也正是在历史中古人所经常说道的“寓刑于礼”。

  另一方面,礼与刑又并非完全等同,二者毕竟是有区别的。这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礼与刑作用不同。礼是要求人们自觉遵守的规范,主要侧重于积极的预防;刑则是对犯罪行为的制裁,主要侧重于事后的处罚。这就是西 *** 贾谊所提到的:“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 由于礼的作用在于强调道德教化,刑则强调惩罚镇压,道德教化不成方才使用刑罚镇压,故二者之间的关系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二是礼与刑适用原则不同。西周宗法等级制度以维护统治阶级特权利益为核心,奉行“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的基本原则。(1)制定礼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调整社会的宗法等级秩序,不同的社会关系使用不同的礼进行调整,不同社会阶层的人适用不同等级的礼;各级贵族享有的特权性礼,庶人以下平民百姓不得违法享用。(2)各级贵族的活动主要靠礼进行调整,而庶人之类普通民众则主要使用刑来威慑。由于礼本身也是一种强制性行为规范,因此,“礼不下庶人”绝不是说礼的规范要求对庶人没有约束力。《左传•庄公二十三年》所说的“夫礼,所以整民也”就清楚地表明,作为强制性社会规范的礼,不仅适用于庶人,而且是整饬、治理他们的工具。庶人以下平民百姓,既要遵守强制性社会规范的礼,又不得违法僭越享用贵族适用的特权性礼。一旦他们违反了礼的规范要求,同样受到是要受到最高统治者按当进相关的法律进行严厉的制裁。

  所谓“刑不上大夫”,所强调的就是平民百姓与贵族官僚之间的不平等,强调官僚贵族的法律特权。其原指大夫以上贵族的犯罪,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获得某些宽宥,在适用刑罚时享有某些特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刑罚的制定主要不是针对大夫以上各级贵族,而是为了防范庶人以下平民百姓。2.不同社会等级的人实行同罪异罚原则,大夫以上各级贵族违法犯罪,一般不适用普通平民百姓所使用的刑罚。也就是说,一般刑罚不是为大夫以上各级贵族制定的,大夫以上各级贵族违法犯罪不适用一般刑罚,而并非大夫犯罪一律不使用刑罚。这方面同罪异罚的特权规定很多,如前述适用“八辟之法”特权规定者“犯法,则在八议,轻重不在刑书” ,实行临时议决减免;享有司法特权的“命夫命妇不躬坐狱讼” ,不亲自出庭受审;王公贵族不当众受刑,由甸师氏秘密处死或赐其自裁,且免受宫刑;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在广大被统治阶级面前保持贵族作为一个整体的尊严。但这些礼遇绝不等于大夫以上贵族可以不受罚的追究和制裁。在实际生活中,官僚贵族犯重罪的同样要加以惩罚,特加是那些“犯上作乱”的贵族,更是严加惩处。

  但是,总体而言,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中,“刑不上大夫”这一古老的法律原则始终得到了普遍的遵循,尽管在一些特定的时期,这种遵守并不严格,例如,在隋朝就经常发生于朝廷之上责打大臣的情况,唐代也有个例。相对而言,无论在治国理论还是在法律实践中,宋代均始终严格遵循着“刑不上大夫”这一基本原则。

  据宋史中《苏颂传》记载,北宋时期熙宁二年,金州知州张种宣因贪赃枉法而被判处死刑,司法官援引判例,对其处以脊杖和黥刑,然后发配海岛,审刑院知院事苏颂听闻此案后,向宋神宗上秦说,在古代刑不上大夫,张仲宣官居五品,如果现在对其处以黥刑,并令其与徒隶为伍,即使是他这个人不值得怜悯,但仍然处罚过重,因为这使大夫名誉受到了污辱。宋神宗认为其说的有道理,于是免除此之外张仲宣的脊杖和黥刑,将其流放于贺州。此后针对官吏不适用杖刑法,成为宋朝固有的法律制度。这是对“刑不上大夫”的具体制度化。

  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章经常与侍臣谈论对待大臣的礼节问题,太史令刘基对朱元章说:“古代公卿有罪,通常诣请自裁,从不轻易施以污辱之刑,目的在于保存大臣的体统。”侍读大学士詹同也说:“古代适用刑不上大夫的原则,以鼓励形成廉耻之节操。如果能做到的话,则君臣之间的恩与礼就都可以实现了。”朱元章对此深表赞同。在工部尚书王肃案中,王肃依法应当被处以笞刑,但朱元章以“六卿贵重,不宜以细故辱”为由,命令其以俸禄赎罪。然而,极为矛盾的是,明朝廷杖之刑也是从朱元章开始适用的,再加上之后的厂卫制度,明代对士大夫可谓是尽极戮辱之能事,这又是与“刑不上大夫”的原则格格不入的。

  清代尽管是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政权,但经顺、康、雍、干四代之后,已经接受并认可了传统中国社会之主流的文化思想,或者说被传统中国文化所吸纳与融合,故而“刑不上大夫”的古老原则也清晰地体现于清代的法律之中。据《大清律例》,“名例律”中“应议者犯罪”律文之后附例规定:“三品以上大员革职拿问,不得使用刑夹,有不得不刑讯之事,请旨遵行。”此外,在涉及到文武官员犯罪的法律规定中,凡文武官员犯罪应当处以笞杖之刑的,均可以罚俸、降级、降职、革职等方法替代刑罚的直接适用。可以看出,到清代,“刑不上大夫”的原则已经非常具体的体现于法典的律文规定之中了。

 

  综上所述,在中国古代法中,“刑不上大夫”是一项古老的法律原则,虽然历经几千年的演进、变革,但是未曾发生实质上的变化。透过围绕此项原则而展开的讨论及其在古代司法领域中的适用,时到今日,我们似乎仍然可以感受到古代中国“礼”与“法”之间那种既有明显区别,又有共同深嵌于传统社会背景之中的微妙关系。

谈“刑不上大夫”的历史演变的更多相关文章

  1. 一生几乎没有打赢过官司的传奇律师—张思之

    提起张思之先生,恐怕现在并没有多少人知道。作为律师,张思之并不特别为公众所知,所办案件也多因敏感而少有公开,更不为媒体报道。

  2. 国家珍宝,贵族象征,古代玉具剑鉴赏

    古人云:「”君子如玉”,在古代,玉一直是德行的象征,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公卿大臣,无不以配玉为荣,正所谓:「”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出自《礼记·玉藻》)除玉外,配剑也是我国古人的雅爱,周、秦、汉、唐两千余年中,佩剑之风一直盛行不衰。西周至春秋时期,剑除佩带...外,腰间悬剑也是当时表现地位身份的一种方式,非王侯、贵族不能佩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的发展,使铁剑开始投入使用,其锻制技

  3. 揭秘:中国《继承法》诞生的背后,有这样一个故事

    张荆律师告诉记者:没有当事人自己的事前安排,在继承法也没有出台的情况下,当时是没有关于法定继承代位继承的先例。像曾昭抡这样没有孩子,却有这么多的财产,再加上曾先生和他的妻子两边的亲属又都比较多,这就凸显出来我们的继承法其实是一个缺位的空白的状况。1985年10月1日,《继承法》正式实施,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将私有财产合法继承给子女和其他亲属的权利,《继承法》确立了四项原则。

  4. 话说世界系列:贵族之中的贵族——公爵和伯爵

    本文已经获得话说世界公号授权发布本内容即将在2019年9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话说世界》20卷丛书2018年5月19日,英国哈里王子在婚礼前受祖母册封为萨塞克斯公爵,梅根也相应地成为公爵夫人。对于很多人来说,公爵和伯爵或许只是史料中苍白的记录,而对于欧洲人而言,贵族不仅是过往的历史,更是活生生的现实。

  5. 《1984》:谁控制了过去,谁就控制了未来?

    「”谁控制了过去,谁就控制了未来;谁控制了现在,谁就控制了过去。”《1984》中的极权国家通过改写历史控制国民的心智,这一情节夸张地体现了历史塑造政治认同的作用。古往今来,各派政治力量争夺历史话语权的故事时有发生。纪念碑、回忆录和教科书,都可以把某种特定的历史叙述记录下来,传诸后世,从而影响后人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判。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那些精心打造的东西可能湮没无闻,那些被前人冷落的东西也可能

  6. 外刊扫描|谁控制了过去,谁就控制了未来?

    整理、编译:宋舒杨《东方历史评论》微信公号:ohistory「”谁控制了过去,谁就控制了未来;谁控制了现在,谁就控制了过去。”《1984》中的极权国家通过改写历史控制国民的心智,这一情节夸张地体现了历史塑造政治认同的作用。古往今来,各派政治力量争夺历史话语权的故事时有发生。纪念碑、回忆录和教科书,都可以把某种特定的历史叙述记录下来,传诸后世,从而影响后人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判。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

  7. 从一场人口普查看奥地利女大公如何修正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机制

    不同寻常的人口普查1770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后、奥地利女大公、波西米亚国王玛丽娅·特蕾莎准备在哈布斯堡家族的西部领地内进行一次精确的人口统计工作并尝试从城镇到乡村推广一种全新的门牌编号制度。

  8. 睡虎地秦简说秦朝徭役遇雨免罚,那么是陈胜和司马迁撒谎了吗?

    过去我们对秦朝的认识,一般来源于传世文献资料,而这些资料又大多从汉朝人的角度来描述,最典型的就是《史记》。

  9. 经过子产大力改革,郑国才又出现一段兴盛时期

    郑简公二十三年,郑国子皮请子产执政,子产推辞「”国小而偪,族大宠多,不可为也。”这句话点出郑国当时的问题所在。郑国是一个小国,北方有强晋,南方有雄楚,又恰逢晋楚争霸,郑国被夹在两国之间,可以想见当时的情况有多么紧张。晋楚争霸外患的问题已经相当严重了,但是郑国国内还有问题,国内公族多又尊贵,难以得罪。经过子产大力改革,郑国才又出现一段时间的兴盛。子产于郑简公二十三年为相,他上任之后就施行了一系列的政

  10. 纽约周刊「 ”曾格案”:「 ”新闻自由”的立法原则是怎么产生的

    马克思在《论普鲁士书报检查制度》上说:「”新闻自由就是人类自由的实现。没有新闻自由,其他一切自由都会成为泡影。”余定宇先生说,「”新闻自由”这个全世界宪法里的原则,竟产生于200多年前在纽约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曾格案”。这宗经典案例发生在1735年。故事的主角是个出版商,名字叫约翰·彼得曾格(J.P.Zenger)。英国...控告他在《纽约周刊》发表的文章中,「”批评和诽谤”了英国皇家总督柯斯比。

随机推荐

  1. 以色列的军力到底有多强?超过了世界大多数国家

    1948年,以色列正式成立,犹太人正式建立起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国家,不再过漂泊流浪的日子,正式有了自己的家园。但是以色列了没有像国土那样弱小,相反他很强大。以色列一直是全球无人机出口量最多的国家,大约占据全球市场的60%,目前能研制无人机的国家屈指可数,而美国的市场占有量低于25%。以色列无人机客户遍布世界各地--韩国、澳大利亚、法国、德国和巴西。来看一看以色列的武器吧,绝对让你大开眼界。

  2. 佛陀PK孔子:救人又何尝不是救世?

    与孔子不同,释迦牟尼是古代印度的一位杰出的宗教领袖,其生活年代和孔子差不多同时,他们被后世并称为东方的两位圣人。从上述可知,孔子的教育是基于救世的初衷,办学培植人才,乃是手段和途径,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但若细加体察即可发现,孔子的救世主张是纯粹为了人世间的喜怒哀乐的,而佛陀的救人教义则不仅关注世俗的忧悲苦恼,且具有超脱现实人生的深刻内涵。

  3. 芸芸众生造句

    芸芸众生造句一:在她家乡,她很了不起。

  4. 斯大林死后,贝利亚已经掌握了大权,为何仅四个月后就被逮捕处决

    然而仅仅四个月之后,苏联当局就宣布了逮捕贝利亚的消息,不仅解除了他的一切职务,甚至还直接开除了他的党籍。看到这里,可能有些朋友就会提出疑问了,贝利亚不是已经掌握了苏联的大权吗?实际上,他的危机并不是突然间出现的,早在斯大林执政后期的时候,贝利亚的危机就已经初现端倪。正是由于这些镇压活动,使得贝利亚得到了斯大林极大的肯定。

  5. 中国武术家霍元甲逝世

    霍元甲生在一个迷踪拳的世家。“精武体育会”是1910年由霍元甲在上海创立的武馆,霍元甲在创立精武体育会之后数月内即逝世。元甲被商会下毒而死。孙中山先生赞扬霍元甲“欲使国强,非人人习武不可”之信念和将霍家拳公诸于世的高风亮节,亲笔写下了“尚武精神”四个大字,惠赠精武体育会。>霍元甲逝世后,当时精武会弟子和上海武术界爱国人士为霍元甲举行了隆重葬礼,敬献了“成仁取义”挽联,安葬于上海北郊。

  6. 脂膏不润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zhīgāobùrùn【解释】比喻为人廉洁,不...。【出处】《东观汉记·孔奋》:“直脂膏中,亦不能润。”【例子】【近义词】脂膏莫润【相关】百度“脂膏不润”

  7. 畏字结尾的成语

    第四个字是“畏”的成语、最后一个字以“畏”结尾的四字成语及解释: 后生可畏——后生:年轻人,后辈;畏:敬畏。年轻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过前辈。 人言可畏——人言:别人的评论,指流言蜚语;畏:怕。指在背后的议论或诬蔑的话很可怕。 望而生畏——畏:恐惧,害怕。看...

  8. 柏林简介 历尽沧桑话柏林

    柏林简介  第一次到欧洲的旅客绝对不会考虑柏林是其中的一站。二十一天欧洲九国游的路线通常也不会经过柏林,而柏林是本世纪声名甚噪的名城,但总不能和伦敦,巴黎,维也纳比肩。历史的悠久,远追不上雅典,罗马,伊斯坦堡,甚至不及其他德国古城如科伦,汉堡,法兰克福,纽伦堡…等。风景...

  9. 三个媳妇

    有一个员外爷,有三个儿媳妇,一个个伶牙利齿、谈笑风生,旁若无人。有失检点,坏了家风,便想整治一下三个媳妇。一天,员外叫三个媳妇到地里去薅草。三个媳妇知道是公公在整治他们,便一齐在树荫下歇凉。三个媳妇嘻嘻哈哈地走到家门口。

  10. 佛祖和佛教

    在他35岁那年,他终于想通了解脱人间痛苦的道理,创立了佛教。佛教就这样产生了。作为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被他的弟子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佛教主张人人生而平等,同情不幸的受苦人,宣扬只要今世做了善事,来世就有好报;今世做了坏事,来世就有恶报。释迦牟尼的遗体火化以后,骨灰结成许多五光十色的颗粒,佛教把这种颗粒叫做“舍利”。今天,全世界有两亿多人还在信奉着佛教。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