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信中竭力称赞况钟的为人和才能。吕震和况钟晤谈后,对况钟的才识有所了解。有关的具体事宜,况钟都参与其中进行安措。况钟支持迁都,替朱棣南北奔走,积极筹备朝贺、祭告等典礼。为此,况钟又一次受到了朱棣的赏识和重视。仁宗亲自挑选皇太子的随行人员,况钟就是其中得力的一位。一路上,况钟头戴纱帽,身穿礼服,扶着朱瞻基的轿子而行。
明永乐四年(14O6年),况钟二十三岁。因为文理畅通,书法端正,被靖安县知县俞益挑选为吏,任礼曹之职,管理礼仪、祭祀一类事务。况钟为人精明,办事干练,为俞益所看重。况钟父母曾表示希望儿子在功名上进取,不愿意让他当书吏(刀笔吏),俞益劝说道:“刀笔吏没有什么不好,汉代的、曹参,的孙伏伽、张元素,都是从胥吏做到高官显爵的。”这反映了俞益对况钟的器重。>> 况钟在靖安故乡做了九年的县衙胥吏,到永乐十二年(1414年)通考之期,循例要赴南京,由掌管任免和考核官员的吏部进行考绩。知县俞益和礼部尚书吕震是旧交,俞益在况钟临行时交给他一封信,让他带给吕震。信中竭力称赞况钟的为人和才能。吕震和况钟晤谈后,对况钟的才识有所了解。有一次,木厂起火,永乐皇帝要吕震报告起火原因。吕震草拟的奏疏说是“烧毁木植”引起的,况钟看过之后,提出在木植前加上“拣退”二字。朱棣看了奏疏后,未加追究。吕震因此更加赏识况钟,并在朱棣面前加以推荐。朱棣以帝王之尊,对刀笔吏本来很鄙视,认为他们知利不知义,知刻薄不知大体,但是,在召见况钟后,独独对况钟改变了看法,决定破格擢用,授职为礼部仪制司主事(正六品)。>> 传说况钟在礼部任职期间,皇帝坐朝的大殿有一面皮鼓破了,按例要由礼部行文通知江南地方机关造换,文书上要将 ... 要求讲明,以便造换之物能符合规格和质量标准。曾有几位官员先后拟了好多遍稿子,都不能使人满意。到了况钟手上,他在稿子中加了八个字:“紧绷密钉,晴雨同声”,就把这一难题给妥善解决了。从此,凡是重要文书,很多就由况钟负责起草。>> 况钟不仅善于草拟文书,而且熟谙典章条例。他在有关典章礼仪等方面的知识特长和精明干练、廉洁奉公的办事效率,使他很快在中央官署办事官员中崭露头角,并且多次引起朱棣的重视。永乐十五年(1417年),朱棣再次北巡北京,礼部就选派况钟随行。那时,南京作为国都,北京是所谓行在,但已经有许多重大活动安排在北京进行了。有的邻国,如南真腊、渤泥、占城、暹罗、撒马儿罕等国派使者来朝贺,那时就安排在北京举行仪式。有关的具体事宜,况钟都参与其中进行安措。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正式迁都北京,朝廷中引起一场轩然 ... 。有人反对迁都,如主事萧仪、侍读学士李时勉等,结果当然无济于事,萧仪被杀,李时勉下狱。况钟支持迁都,替朱棣南北奔走,积极筹备朝贺、祭告等典礼。为此,况钟又一次受到了朱棣的赏识和重视。永乐二十年(1422年),朱棣命太子监国,亲自率兵往阿噜台,有关祭告、庆贺、封策等文件大部分是况钟参与草拟的。况钟任职礼部仪制司主事的几年中,曾经先后受到朱棣的嘉奖三十余次,这在当时中央官署中并不多见。因为朱棣的脾气暴躁,当时一些大臣们常常由于引用条例或行文不当,就会受到这位皇帝的严厉申斥。况钟熟悉文书档案,办事精明廉洁,因而得到重视,朱棣巡游时,况钟常在行列中,以备随时咨询。>> 明仁宗即位以后,重视御史的作用和人选,尤其重视负责领导监察工作的都御史的作用和人选。由于受当时内阁当权的大臣号称“三杨”的杨士奇、杨溥、杨荣的关照,况钟在仪制司任职期满后,被越级提升为仪制司郎中。>> 洪熙元年(1425年)南京多次发生地震。仁宗派皇太子去祭孝陵,实际上是要他坐镇南京。仁宗亲自挑选皇太子的随行人员,况钟就是其中得力的一位。朱瞻基一行人抵达南京才两个月,就传来朱高炽病危的消息,于是全班人马立即从南京赶回北京。一路上,况钟头戴纱帽,身穿礼服,扶着朱瞻基的轿子而行。后来,朱瞻基见况钟千里跋涉太劳累,特别批准他骑马随行。每到一处,朱瞻基停下来休息时,见况钟都安排得有条不紊,就对况钟格外有了好感。>> 仁宗朱高炽病逝后,朱瞻基即位,年号宣德。宣德初,况钟曾经被委派陪同亲王赴南京祭孝陵。宣德五年(143O年),苏州府、松江府等九个地方的知府官出缺。这些称为“雄踞地”的所在,对中央 ... 至为重要,其本身政务、赋税、治安等问题又都很复杂,只有贤劳著称的干才去担任知府,方能胜任。在推选苏州知府时,朝中大臣很多举荐况钟,朱瞻基也对况钟有好感,这样很快就解决了苏州知府的合适人选问题。>> 朱瞻基亲自举行了一次送九个知府赴任的宴会。宴会上,况钟得到了皇帝特地颁赐他的一道敕书:“敕苏州府知府况钟:国家之政,首在安民。安民之方,先择守令。朕临御以来,孜孜夙夜,以安民为心。而比岁田里之民,鲜得其所,究其所自,盖守令匪人。或恣肆贪刻,剥削无厌,或?冗庸懦,坐视民患,相为蒙蔽,默不以闻。致下情不得上通,上泽不得下施。今慎简尔等,付以郡寄,夫千里之民,安危皆系于尔,宜体朕心,以保养为务,使其衣食有资,礼义有教;而察其休戚,均其徭役,兴利除弊,一顺民情。毋徒玩,毋事苟简,毋为权势所胁,毋为奸吏所欺;凡公差官员人等,有违法害民者,即具实奏闻。所属官员人等,或作奸害民,尔就提下差人解京。尔亦宜奉法循理,始终不渝,庶负朕之委任,钦哉故谕。”>> 这道敕书犹如一件法宝,在今后况钟任苏州知府的十三年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