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都說有人的地方,便有江湖。江湖浩瀚,然衆多文人墨客或仍深處江湖飲酒作詩,或歸隱林間不問世事。但不論如何他們的故事卻在一直永存江湖之中,他們的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都說有人的地方,便有江湖。江湖浩瀚,然衆多文人墨客或仍深處江湖飲酒作詩,或歸隱林間不問世事。但不論如何他們的故事卻在一直永存江湖之中,他們的作品也爲人們所世代傳訟。中國自古至今的文人墨客數不勝數,而蘇軾在我的心中卻是各獨特的存在,通過其詩詞作品結識他,品析其詩詞作品而仰慕他,感悟其文風內涵而被其超脫蕩然的處世態度所深深吸引。
那麼接下來,我將圍繞我最喜歡的蘇軾所作之詞——《定風波》,走進蘇軾的世界,解讀蘇軾的故事,感悟其曠達豪放的精神,品味其人生信念和精神追求。
一、蘇軾的曠達從何體現?
衆所周知,蘇軾這一生仕途坎坷,宦海沉浮。這一路走來不可不謂艱難,而其內心所飽受的精神苦痛自然不是一般人所能感悟的。但儘管命運多舛,仕途不順又如何,只要活的自在,過的瀟灑,人生又有什麼坎是過不去的呢。有人曾說,“心有東坡詞,人生無難事”。我想確實如此,因爲我每次在失意之時就會反覆誦讀蘇軾的詩詞,慢慢的似乎心中的烏雲也漸漸消散的,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若總是那麼輕易就受挫,那麼又如何有勇氣去走好未來的長遠道路呢。
正如蘇軾在《定風波》中所言——“也無風雨也無晴”心中想明白了,一切都看開了,自然也就曠達了,一切也就雨過天晴了。也正應了蘇軾所言“須臾便堪笑,萬事風雨散”。
1.《定風波》的創作背景
縱觀蘇軾的一生,衆人皆知其所表現的都是在順境時淡泊,在逆境時從容。而在蘇軾創下這爲世人所歌頌的,最能體現蘇軾曠達風格的作品前。其所遭受的不管是肉體還是精神的折磨都是非人的,此刻的他飽受悽苦、恐悸、孤獨、苦悶糾纏。這些消極的情緒一一將其淹沒。但好在他能從中掙脫,找回生活的意義,活着的意義。
至此,他開始經常出入佛寺道觀,經常一個人策杖江邊,踽踽獨行。我想,此時的蘇軾是否如唐代王維一般“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呢?也是,人生處處有風景,當苦悶不知何處爲出處時,不妨出去走走,看天上雲捲雲舒,看水流嘩嘩而過,這也不失爲一種風趣。很多時候,人一旦融入自然,往往最容易進入忘我的境界,蘇軾之所以能夠有如此曠達的胸襟,顯然與他與自然的親密接觸有很大的相關性。
仕途之路坎坷,那不妨走入江湖,做個瀟灑自由的蘇軾。來到黃州蘇軾已然能將所有消極情緒化爲
“此間但有荒山大江,修竹古木,每欲村酒醉後,曳杖放腳,不知遠近,亦曠然天真,與武林舊遊。未見議優劣也”了。
而這也爲其寫下《定風波》奠定基礎,其一貫曠達、脫俗的性格和修養也由此表現的淋漓盡致。“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是了,誰怕呢?
2. 外儒內佛思想對蘇軾的影響
可以說被貶於黃州是蘇軾思想和創作的一大重要轉折點。此時深受重創的蘇軾已看破世俗,對於生死、榮辱、功名權利的都看的很淡,而這也與其受佛理禪有很大的相關。再加上其自身的樂觀豁達,對人看事都始終保持着對現實的清醒認識和對生活和美好事物的詩意追求,他一直保持着以儒家的忠義思想來進行自勵自勉。由此看來,此時的蘇軾已然進入了另一個境界。既有儒家積極入世的精神所咋,又融匯佛、道的看淡一切的曠達胸襟。這場磨難使得蘇軾重新看待出世入世問題,重新對自身進行剖析反省,是蘇軾正真意義上的脫胎換骨。此客的蘇軾正如一直慾火的鳳凰,在黃州得以起死回生,重新領悟人生的真諦。“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的道出就是更好的證明。
二、透過《定風波》看蘇軾的詞風和人格
《定風波》這首詞本事蘇軾之一件小事的感概之作,但從詞中內涵和縱觀蘇軾的人生經歷來看。顯然這首詞並非蘇軾單純的對一事件的感慨興起之作,其中所蘊含的是蘇軾對其自身前半生所經受的風波曲折的自我反省,更是其通過自然所獲得的大徹大悟。
沙湖道中遇雨,一行之人都在風雨的侵擾下,狼狽不堪,四處躲避。其中有人或哀嘆或抱怨,能從容不迫,泰然處之的能有幾人?但蘇軾是如此的,此時的蘇軾在經歷了前期的風浪後,已然能夠十分坦然的直麪人生的風雨。“一蓑煙雨任平生”便直接將其對人生路上所能遇到的風風雨雨的坦蕩自若的態度顯露出來。而詞中的結尾句“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此句可謂是包含人生哲理的點睛之筆,不僅道出了蘇軾對大自然微妙的變化所獲得的頓悟和醒悟:自然界的雨晴再尋常不過,毫無差別,而相對於在政壇上所受的風波又何足掛齒呢?
三、從《定風波》中看蘇軾的人生態度
若要細緻研究討論,我們能夠看出蘇軾對於人生價值的取向是多元化的。從其詩中的人生感悟中能明顯感受出其對積極入世和消極出世的矛盾。但從《定風波》來看,我們確實能從中深刻體會出蘇軾在面對人生挫折時所表現出了瀟灑從容,與其曠達自在。走進詞中情境,你是否看見穿着草鞋,拄着柺杖在雨幕中一面吟詩一面悠然前行的蘇軾,這漫天的風雨似乎與他毫無瓜葛,他並非走在雨幕中,而是走在自我的境界裏,外界的一切都不能對他造成絲毫的影響。
從“穿林打葉”可知,當時的雨確實很大,但隨後的“吟嘯且徐行”則顯示出詞人的悠然自得,似乎此刻並非是陰雨連連,而是晴空萬里。在外物沒有發生變化的情況下,而對於同一事件產生不同的看法、不同反應,只是當時人們的心態不同罷了。
“一生煙雨任平生”語出《漁歌子》:“青著笠 , 綠蓑衣 , 斜風細雨不須歸。”意思便爲面對人生所遇的風風雨雨,只要有一件蓑衣舊夠了。
而蘇軾言出“一生煙雨任平生”正是其對人生的最終態度。經歷過浴火重生的蘇軾,已然沒有什麼風雨能夠再將其撼動,處世從容,安然淡定,這就是蘇軾。
結語:
總而言之,蘇軾在經歷過一生坎坷,仕途不順,宦海沉浮的情況下,仍保持有無比的曠達胸襟,並將其曠達、從容、灑脫的精神通過詩詞作品展現出來,在歷史上衆多文人墨客中都是不可多得的。讀古人之詩詞,品其中之內涵。蘇軾從其作品中給我們所傳達的處世態度,值得我們每個人借鑑學習。世事無常,唯有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從容看待,才能更好的走好腳下之路,未來之路。如蘇軾這般,也無風雨也無晴。
參考文獻:
《也無風雨也無晴——從‘定風波’看蘇軾詞的曠達風格》
《蘇軾的曠達人生研究》
《也無風雨也無晴——從‘定風波’看蘇軾對待挫折的態度》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