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唐高宗显庆四年,西突厥思结俟斤都曼叛乱,唐朝派出苏定方率军讨伐。这次叛乱,背后隐约存在吐蕃介入的身影,而唐朝平定叛乱,相应也就成为唐朝与吐蕃在西域的第一次交锋。本文就对这次交战的情况做一简单梳理。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西突厥思结俟斤都曼叛乱,唐朝派出苏定方率军讨伐。这次叛乱,背后隐约存在吐蕃介入的身影,而唐朝平定叛乱,相应也就成为唐朝与吐蕃在西域的第一次交锋。本文就对这次交战的情况做一简单梳理。 一、背景情况 唐太宗 ... 去世后,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叛乱,并自立为沙钵罗可汗,统领西突厥各部。当时,西突厥大致有10个部落,分为五咄陆部(首领称为「 ”啜”)和五弩矢毕部(首领称为「 ”俟斤”)。据《旧唐书》列传144突厥传记载,五咄陆和五弩矢毕的具体情况为: 其咄陆有五啜:一曰处木昆律啜;二曰胡禄居阙啜,贺鲁以女妻之;三曰摄舍提暾啜;四曰突骑施贺逻施啜;五曰鼠尼施处半啜。弩失毕有五俟斤:一曰阿悉结阙俟斤,最为强盛;二曰哥舒阙俟斤;三曰拔塞干暾沙钵俟斤,四曰阿悉结泥孰俟斤;五曰哥舒处半俟斤。 五咄陆居住在碎叶水以东,五弩矢毕居住在碎叶水以西,大致位置可参看下图: 五咄陆与五弩矢毕 显庆二年(657),唐高宗派出苏定方率军讨伐阿史那贺鲁。讨平后,唐朝设立了濛池都护府和昆陵都护府管理西突厥各部,「 ”以阿史那弥射为左卫大将军、昆陵都护、兴昔亡可汗,押五咄陆部落;阿史那步真为右卫大将军、濛池都护、继往绝可汗,押五弩失毕部落”(《资治通鉴》)。 为便于大家更加直观的掌握信息,我做了简表如下: 从唐朝的上述安排可以看出,唐朝对于西突厥,是采取了「 ”分而治之”的政策,有意设立两个可汗,分别管理五咄陆部和五弩矢毕部。特别是,阿史那弥射和阿史那步真虽然是同族兄弟,但是,两人的关系并不好,早在贞观年间,当时弥射被唐太宗册封为奚利邲咄陆可汗,步真就曾试图取代弥射,并下了狠手,「 ”其族兄步真欲自立为可汗,遂谋 ... 弥射弟侄二十余人”(《旧唐书》列传144)。用关系不好的两个人分别管理西突厥各部,这里面也包含着让两人互相监视、互相制衡的意思。当然,这种安排,后来在龙朔二年(662)的时候出了大事,弥射遭到步真诬陷,被唐军将领苏海政 ... 害,直接导致了西域局势的失控,这是后话,以后有机会再详细分析。 在显庆年间,弥射和步真还能够勉强共事。但是,据史书记载,这二人都没有统御下属的才能,在二人的治理下,西突厥各部颇有怨言,「 ”弥射、步真无绥御材,下多怨”(《新唐书》列传140)。 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显庆四年(659),西突厥思结俟斤都曼带着疏勒、朱俱波、谒般陀三国举行了叛乱。 二、都曼叛乱 据《资治通鉴》记载,显庆四年(659): 思结俟斤都曼帅疏勒、朱俱波、谒般陀三国反,击破于阗。(十一月)癸亥(二十三日),以左骁卫大将军苏定方为安抚大使以讨之。 关于都曼叛乱,史书记载比较简单,但是,结合当时情况分析,确有很多值得探究之处,下面我们就具体看看。 (一)时间 从《资治通鉴》记载来看,似乎唐朝是在十一月二十三日命令苏定方前去讨伐都曼叛乱的。 但是,结合地理信息来看,这是不可能。综合《新唐书》高宗本纪和《资治通鉴》记载来看,苏定方讨平都曼以后,于显庆五年(660)正月癸卯(初二),正式回到洛阳,献俘于干阳殿。从十一月二十三日到正月初二,前后不过40天。而都曼叛乱之地大致距离洛阳有多远呢? 查《旧唐书》志20,安西都护府距离瓜州三千里,而瓜州距离东都洛阳四千三百里,二者相加就是7300里。而都曼叛乱之地,很可能还在安西都护府以西,距离洛阳更远。 而唐军一天能走多少里呢?查苏定方在进攻都曼时,创下了「 ”一日一夜行三百里”的记录,但那只是他率领轻兵昼夜前进的记录,如果率领全军(含辎重)连续行军,则不可能昼夜行军,行军速度必然也会慢很多,我们假设苏定方一天行军150里(这已经是非常快的、实际上几乎不可能),则苏定方从洛阳出发,大约需要50天左右才能达到安西都护府,再加上作战时间、休整时间,一来一回,差不多需要4个月。 因此,十一月二十三日必然不是唐朝命令苏定方出征的时间,结合上面的分析,应该是苏定方捷报抵达洛阳的时间。都曼叛乱、苏定方出征以及整个平叛过程,均应在此之前。 其实,类似的问题,《资治通鉴》在记录显庆元年(656)程知节讨伐西突厥时也出现过,岑仲勉先生在《通鉴隋唐纪比事质疑》「 ”程知节征西突厥”条有详细分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二)都曼其人 对于都曼,《资治通鉴》记为「 ”思结俟斤都曼”,据此看,应该是思结部的首领都曼,而「 ”俟斤”的称号,说明思结部应该属于五弩矢毕部之一。但是,查上表列示的五弩矢毕部,并没有一个思结部。据《旧唐书》列传149北狄传记载,漠北的铁勒部倒是有一个部落叫思结,但是距离安西都护府过于遥远,如下图所示: 铁勒思结部 那么,都曼所在的这个思结部,到底是指什么呢?查《新唐书》高宗本纪,都曼被记成「 ”贺鲁部悉结阙俟斤都曼”,而《资治通鉴》在咸亨四年(673)追述往事时提到,「 ”西突厥兴昔亡可汗之世,诸部离散,弓月及阿悉吉皆叛。苏定方之西讨也,擒阿悉吉以归”。而上表中,五弩矢毕俟斤中,确有一个名叫阿悉结阙俟斤。综合上述记载可知,思结、悉结、阿悉吉、阿悉结,均为同一个部落,那就是五弩矢毕部落之一的阿悉结部,都曼就是五俟斤中的阿悉结阙俟斤,他在五弩矢毕部中的力量是比较强大的,「 ”阿悉结阙俟斤,最为强盛”(《旧唐书》列传144),而且还有管理诸胡的权力,「 ”思结阙俟斤都曼先镇诸胡”(《旧唐书》列传33),因此,其整体实力是比较强的。 (三)叛乱势力及地点 参与此次都曼叛乱的,除阿悉结(思结)本部外,还有「 ”疏勒、朱俱波、谒般陀三国”,因为都曼此前有「 ”镇诸胡”的权力,因此也就裹挟了几个小国一并叛乱。阿悉结部的具 ... 置已不可考,只能大致参看五弩矢毕的大概范围,疏勒、朱俱波、谒般陀三国的具 ... 置详见下图: 疏勒等三国 (四)叛乱意图 都曼叛乱后,采取的最大的动作是「 ”击破于阗”。都曼为什么其他地方都不打,专门进攻于阗呢? 我认为,都曼南下进攻于阗,很可能是要打通「 ”五俟斤路”,进而得到吐蕃的直接支持。 所谓「 ”五俟斤路”,是吐蕃前期通西域的非常重要的一条通道。据《通典》卷190记载,吐蕃的论钦陵后来在会见郭元振的时候说: 俟斤诸部密近蕃境,其所限者,唯界一碛,骑士腾突,旬月即可以蹂践蕃庭,为吐蕃之巨蠹者,唯斯一隅。 可见,论钦陵认为,五俟斤部落靠近吐蕃边境,中间只相隔一个沙漠,骑兵快速行军,差不多1个月之内就可以攻入吐蕃,对吐蕃威胁极大。 论钦陵还举出了仪凤三年(678)青海之战后唐军通过五俟斤路偷袭吐蕃的实际例子: 好功名人崔知辨从五俟斤路,乘我闲隙,疮痍我众,驱掠牛羊,盖以万计。 可见,后来唐军将领崔知辨就是通过五俟斤路袭击吐蕃,给吐蕃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那么,「 ”五俟斤路”具体在什么位置呢? 结合地理信息分析,我认为,五俟斤路,大致与建国后修建的新藏公路(219国道)重合:自于阗向南,通过现在的阿克赛钦荒漠(这就是论钦陵所说的「 ”唯界一碛”,这里恰好是喀喇昆仑山与昆仑山之间的一个缺口),到达 ... 的日土,再向南即可进入吐蕃统治下的羊同(象雄)。 五俟斤路 阿克赛钦 可见,于阗是五俟斤路北段的一个重要据点,而都曼叛乱之时,于阗臣服于唐朝,唐朝在此还设有于阗镇,留兵镇守。因此,都曼要想打通与吐蕃的直接联系,必然进攻于阗。 此后,唐朝与吐蕃围绕于阗,还曾发生多次争夺,于阗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三、苏定方平叛 苏定方 根据《旧唐书》列传33苏定方传的记载,平叛过程是这样的: (苏定方)至叶叶水,而贼保马头川,于是选精卒一万人、马三千匹驰掩袭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里,诘朝至城西十里。都曼大惊,率兵拒战于城门之外,贼师败绩,退保马保城,王师进屯其门。入夜,诸军渐至,四面围之,伐木为攻具,布列城下。都曼自知不免,面缚开门出降。 《资治通鉴》、《新唐书》记载略同。 从上述记载看,苏定方率军进至叶叶水(《资治通鉴》作「 ”业叶水”,自庭州轮台县西行三百许里,至业叶河),都曼退守马头川。苏定方采用了轻兵急进的战术,率领1万精兵、3000匹战马,快速奔袭,一天一夜走了300里,至次日清晨到达城西十里的地方。都曼猝不及防,率军在城外与苏定方交战,被苏定方击败,都曼退守马保城,苏定方进逼马保城。当天入夜后,苏定方所部后续诸军陆续赶到,将马保城包围,并伐木 ... 攻城器械。都曼自知无法脱身,只得开城投降。 应该说,与苏定方讨伐阿史那贺鲁和百济相比,讨伐都曼的记载相对简单,但其中仍有值得探讨的地方。 (一)苏定方最初进抵的是否是业叶水(叶叶水) 按照史书记载,苏定方进抵业叶水后,急进300里,到达都曼驻扎的地方马头川。但是,根据《中国历史地图集》来看,从业叶水向西推进300里,大致在嗢鹿都督府一带(平贺鲁后,以五咄陆之一的突骑施索葛莫贺部为嗢鹿都督府)。 业叶水 这里属于五咄陆的地盘,而都曼所在部落阿悉结部是五弩矢毕部之一。就算当时都曼力量比较强大,但阿史那弥射和阿史那步真那时候毕竟都活着,怎么能容许都曼从碎叶水以西的五弩矢毕部一路向东 ... 入五咄陆部的地盘那么深呢? 因此,我怀疑史书记载的「 ”业叶水”是有问题的,而查《册府元龟》卷420记载,「 ”定方受诏讨之,兵至叶水,而贼保马头川”。「 ”叶水”,安西都护府境内似乎并无此河,「 ”叶”前当有脱字。再结合五咄陆和五弩矢毕以碎叶水为界的史实,我推测,史书记载的「 ”业叶水(叶叶水)”,是否可能是「 ”碎叶水”之误。都曼所部为五弩矢毕部之一,位于碎叶水以西,苏定方抵达碎叶水,引起都曼警觉,因此退保马头川,似乎更为合理。在此聊备一说。 (二)苏定方的战术 苏定方在此采用的战术是:以少量精兵急袭敌军心脏,给敌人造成极大的震慑和恐慌,再等待己方后续主力赶到,包围歼灭敌人或迫使敌人投降。 这种战术,可以说深得 ... 和李靖的真传,苏定方此前讨伐阿史那贺鲁、此后讨伐百济,也都能看到这种战术的身影,后来唐军主将薛仁贵等人,也都善于使用这种战术,可以说,在咸亨元年(670)大非川之战前,唐军的这一战术,几乎是所向披靡。 四、乌海破吐蕃 如果按照汉文史书的记载,苏定方讨伐都曼的战役,至此就胜利结束了。但是,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记载,就在显庆四年(659)当年,苏定方还曾在吐谷浑与吐蕃交界的乌海与吐蕃交战: 达延莽布支于乌海之东岱处与唐朝苏定方交战。达延亦死,以八万之众败于一千。(该段文字有另外译法:「 ”达延芒波结在且拿洞如与汉将苏定方战,达延被 ... ,其士卒千人为汉军八万所消灭”。该译法引自《新唐书吐蕃传笺证》)。 两种译法互相有矛盾,但是基本可以确定以下情况: 在显庆四年(659),苏定方在吐谷浑与吐蕃交界的乌海与吐蕃交战,击败吐蕃军,并 ... 死了吐蕃将领达延莽布支。 乌海 对于这一情况,汉文史书完全没有记载,有学者也因此认为这是吐蕃的误记。但是,时间、地点、人物均非常清楚,而且达延莽布支并非无名小辈,而是吐蕃的一名高官,《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在此前的永徽四年(653)还曾记载「 ”达延莽布支征收农田贡赋”,可见是地位比较高的一名吐蕃官员。说吐蕃把他的死给弄错了,似乎也说不过去。 如果当时苏定方与吐蕃确有这一次交战,那么,具体又是什么情况呢? 我个人推测,此事可能发生于苏定方班师途中,而且可能是苏定方个人的行为,而非唐高宗的安排。 唐高宗 此前已经分析过,都曼进攻于阗,是在打通与吐蕃的直接联系,但是,关于都曼与吐蕃勾结的情况,唐朝当时未必掌握,很可能将其认为是平定贺鲁后的一次余波。但是,苏定方俘获都曼后,可能从都曼口中获得了吐蕃参与其中的消息,因此,在班师途中,通过吐谷浑领地,趁机在乌海进攻吐蕃,给吐蕃一定的教训。而当时吐蕃正在筹划进攻吐谷浑,就在659年当年,「 ”大论东赞(禄东赞)前往吐谷浑”,因此,在吐谷浑与吐蕃边境地区,应该是集结了吐蕃的不少高级将领和军队。苏定方这次进攻,正好碰上了一条大鱼,教训了吐蕃,也给了吐谷浑一定程度的支援。 说此事并非高宗安排,主要是因为当时高宗在平定贺鲁以后,目光已经转向了东线,在苏定方回洛阳后不久,高宗就在显庆五年(660)三月任命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讨伐 ... 半岛南端的百济。此后,吐蕃大举进攻吐谷浑以后,高宗也在很长时间内采取息事宁人的政策。可见,高宗当时并不想与吐蕃开战。 由于没有获得高宗的授权,因此,苏定方在回到洛阳以后,很可能也并未将乌海击破吐蕃的事情作为重点向高宗汇报(甚至有可能就没有汇报),因此,汉文史书均未记载。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种推测,仅供参考。 五、献俘 显庆五年(660)正月癸卯(初二),苏定方回到洛阳,献俘于干阳殿。 干阳殿 此时法司请求诛 ... 都曼,但苏定方提出,当时都曼投降时,他曾许诺都曼不死,希望高宗能饶都曼一命。高宗同意了苏定方的请求。据《资治通鉴》记载: 春,正月,定方献俘于干阳殿。法司请诛都曼,定方请曰:「 ”臣许以不死,故都曼出降,愿丐其余生。”上曰:「 ”朕屈法以全卿之信。”乃免之。 苏定方此次迅速平定都曼叛乱,得到了高宗的肯定和封赏,「 ”以功加食邢州钜鹿真邑五百户”(《旧唐书》列传33)。 六、成功原因分析 与此后和吐蕃在西域的历次交锋相比,这一次交锋,唐朝干脆利索的平定了都曼叛乱,挫败了吐蕃染指西域的企图,并给了吐蕃一定的教训。那为什么唐朝这一次能获得如此成功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弥射与步真尚在,西域局势大体可控 当时,阿史那弥射和阿史那步真都还在,而且勉强可以共事,因此,西域大体局势可以控制,苏定方率军进入西域后,能够得到当地的及时支持。不像后来弥射被 ... 后西域局势整体失控那样困难。 (二)唐朝注意力尚未转向东线 当时,唐朝尚未开始大举进攻东线的百济、高句丽,因此,军力、财力、以及高级将领,均可以优先和及时的投入到西线。 (三)苏定方战术得法 苏定方轻兵急进的战术,并不是人人都能学得来的,必须要确保这支部队不至于在急进中被拖垮,确保不被敌人过早发现,确保准确找到敌军心脏位置,确保达到后能够击败和拖住敌军以坚持到主力部队赶到,而这些,都需要坚强的领导和仔细的布置。就此而论,苏定方不愧是唐军名将。 以上是我对显庆四年(659)苏定方平定都曼叛乱的分析,欢迎大家讨论。 如对唐朝历史感兴趣,请关注我,继续深入讨论。
本文标签:西突厥吐蕃唐朝历史突厥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吐谷浑西域隋朝二十四史明朝历史宋朝元朝鲜卑族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