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佛教讲「空」,所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有关论著颇丰,可说是洋洋洒洒,但还是有不少人难解其精义。因为那个「空」,不是没有,而是指与「有」互动后的变化。因此,我觉得这种「空」的描述很好,不但心理上需要它,在生理上也需要它。

佛学,有其状似深不可测,高不可攀,非一般人所能一看就懂的一面,然而,若换个角度看,也有其亲和到可以溶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面。因此我觉得在学佛的历程里,如遇到类似瓶颈,不妨掉转头来,往生活的实践面去寻觅出路,说不定会有柳暗花明之乐。 佛教讲「空」,所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有关论著颇丰,可说是洋洋洒洒,但还是有不少人难解其精义。 > 两百六十多个字的心经,尽管许多人都能琅琅上口、背诵如流,可是据知,仍有人在懵懵懂懂之中。我曾想,凭自己从事新闻工作的习惯,把专业话题作通俗的说明,但对心经就无能为力。因为在心经里的一些字,不能以字面解意,如「色」、「受想行识」、「苦集灭道」等,在那些字的背后,必须有一连串的注释,果若如此,又失去了心经原来的精炼有力风貌。 > 缘起性空,也是佛学常说的道理。意思是指世间人、事、物的形成,无不是由众缘和合而成,缘起则聚,缘尽则散,不论如何轰轰烈烈,到后来都是一场空,听来似乎很是消极,不过,据我领会佛教所说的「空」,在实质上存有积极的意味在。因为那个「空」,不是没有,而是指与「有」互动后的变化。 > 说的更直接些,就是要保持空间。 > 一个容器在空的状态下才能容物,正像一个人的心胸开阔了,才会有包容力,才能接纳别人,进而「有容乃大」,如海之能纳百川之水。 > 我病困卧榻,全身瘫痪,只有在擦澡、拍痰时的翻身才是我唯一的活动,久而久之,我常受便秘之苦,每三天就要 ... 通便一次,苦不堪言。 > 日前经友人推介,服用了一种酵素,果然肠道畅通,也享受到久违了的腹空感觉。 因此,我觉得这种「空」的描述很好,不但心理上需要它,在生理上也需要它。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标签:读书佛学佛教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