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核心提示:聂荣臻为什么让第20兵团整建制的直接从国外回来就去建设导弹发射场呢?于是,寻找并建造能够进行核试验的场地,就成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随后,陈赓领着张蕴钰等专程向聂荣臻汇报情况。1958年底,中央决定,核武器研制基地在青海金银滩秘密建设。来自全国的数万建设大军,陆续开进草原。

核心提示:聂荣臻为什么让第20兵团整建制的直接从国外回来就去建设导弹发射场呢?可能的原因,一是有利于保密,导弹发射场的建设无疑是绝密的,而且工程量大,所需建设者众多,如果从全国各地选调部队和人员前去建设,自然不利于保密。另外,整建制地拉过去搞建设,也有利于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中国第一颗原 ... 爆破成功
本文摘自:凤凰网历史,作者:一点资讯·中国甘肃网,原题:揭秘“两弹一星”在大西北营建的神秘之地 >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地听说过罗布泊、金银滩与酒泉这三个地名,但也仅仅是“听说”而已,绝大多数人并不真正了解。在爱国主义的宣传材料中,这三个地方经常出现,但却很难找到有关此三地的详细信息。 >为什么这三个地方那么神秘呢?这要从新中国研制“两弹一星”说起。
“两弹一星”不是书斋里的学问 >搞原 ... 、导弹,发射卫星,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可以说,原 ... 、导弹、卫星是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工业技术和现场试验的高度结合。也就是说,光掌握了科学原理不行,能造出来也还不能算成功,只有在实践中真刀真枪地使用了,实践证明它是管用的,那才能真正说明咱们的原 ... 、导弹、卫星是成功的,否则就不能算成功。 >那么,怎样来检验我们的原 ... 、导弹和卫星呢?答案就是要真刀真枪地试验。进一步的问题是,在哪里试验?核武器的威力和破坏力是极其巨大的,当年美国凭借其强大的海上力量的护卫,在浩淼大洋上进行了核试验,苏联则在人烟稀薄的西伯利亚进行了核试验。而新中国海上力量薄弱,不可能在海上进行核试验,首次核试验又不可能在地下搞,那就只能像苏联一样,在自己的国土上搞了。于是,寻找并建造能够进行核试验的场地,就成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死亡之海”罗布泊:第一颗原 ... 试验基地 >在原 ... 、导弹的研制正式上马、加紧进行之后,关于原 ... 、导弹基地的建设也提上了日程。时任国防 ... 彭德怀指示:“关于导弹基地、原 ... 试验基地选场问题交给陈锡联,他是炮兵司令,这几年跑的地方多。选好了交给工程兵司令陈士榘,由他的工程兵负责建。安排部队的事情,荣臻同志多操心,最好是成建制拉过去,这样利于保密。”导弹基地的建设主要由陈士榘负责,但前期原 ... 试验场的选址工作,主要还是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进行的。 >陈士榘和几名苏联专家率领一支队伍到甘肃敦煌以西地区勘察原 ... 试验场(又称原 ... 靶场)。1958年下半年,他们勘察过青海西部、内蒙古西部、新疆东南部等多个地区。经过几个月的艰苦跋涉和勘察,根据苏联专家意见,最后定在敦煌以西地区:核爆心定在甘肃敦煌西北方向,直线距离约130公里;指挥区距敦煌80公里,生活区距敦煌10公里左右,试验场区最大试验功能为2万吨 ... 当量。 >与此同时,聂荣臻正在北京考虑组建核试验基地领导班子,副总参谋长陈赓推荐了精干细心、工于谋划的第三兵团参谋长张蕴钰,聂荣臻接受这一建议,并报中央 ... 批准,任命张蕴钰担任即将成立的核试验基地司令员,负责敦煌原 ... 试验靶场的建设。 >张蕴钰奉命来到敦煌,经过调研,他认为敦煌不合适搞原 ... 靶场,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离敦煌石窟太近,只有130公里。敦煌莫高窟是老祖宗留下的中华瑰宝,核试验像地震一样,一下子就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贝给震没了,这可是负不起的大罪过。二是没有水源,松土层太厚,而核爆炸产生的烟尘太大,烟尘太大就会随风扩散,造成核沾染区。三是试验当量太小,只能试验两万吨 ... 当量的原 ... ,显然不能满足中国核事业发展的需要。据后来的核试验基地司令员张志善说:“张蕴钰同志问为什么选在这里,我说苏联专家定的,能搞2万吨。张蕴钰同志说可真是麻子不叫麻子,叫坑人。” >张蕴钰坚持认为,敦煌不合适,尽管是苏联专家定的,也不行,应该另选地方,继续向西,到新疆罗布泊搞靶场建设。张蕴钰立即回到北京,把看到的和自己的想法报给了老上司陈赓。陈赓听后认为,核试验基地眼下只能搞一个,要搞就要搞一个能爆炸百万吨级的。随后,陈赓领着张蕴钰等专程向聂荣臻汇报情况。 >说来也凑巧,就在中国将帅们重新考虑原 ... 靶场选址时,苏联方面来信了。苏联中型机械工业部 ... 斯拉夫斯基在信中表示,敦煌地区不适合建原 ... 靶场,建议将靶场建设移至新疆罗布泊地区。 >1958年12月24日,张蕴钰带领勘察小分队从敦煌出发,经玉门关向西而去,向罗布泊疾驰而去。12月28日,张蕴钰一行抵达罗布泊西北100多公里的地方,打下了第一根木桩,后来这里就是第一颗原 ... 的爆心。 >罗布泊北部是天山博格达峰,南部是阿尔金山,海拔都在5000米以上,简直就是两道天然的屏障,东部是土山和丘陵,往南是一望无际的沙漠。区域内有流水不断的孔雀河,水资源比较丰富,并且方圆三百公里内没有人烟,地势平坦,海拔1000米,常年刮西风,而且下风向东至敦煌420公里之间没有人烟,也还没有发现有价值的矿藏。将这么一个地方建设成核试验基地,真可谓天造地设。 >1959年6月13日,中国人民 ... 总参谋部正式下文,批准核试验基地建设。因当地生长一种名叫“马兰”的小花儿,美丽而且生命力顽强,核试验基地又称“马兰基地”。
金银滩:第一颗原 ... 研制基地 >搞原 ... ,不仅要有试验基地,还要有研究、制造基地,而且这个研制基地也必须找一个人烟稀少的地方。为什么呢? >首先是为了保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对保密工作尤为强调,搞原 ... 研制免不了要进行各种试验,一搞试验,动静就比较大,保密就是一个大问题。原 ... 研制初期,所需要的验证性试验工作,都是在北京郊外的长城脚下进行的,后来,长城脚下已无法满足大型的爆轰试验,不得不外迁。 >其次是组装原 ... 的需要。第一颗原 ... ,按照外电的说法,就是一个“爆炸装置”,总的来说体积比较大,其核心部件——浓缩铀块,是在甘肃原子能联合企业生产的,其他数以万计的零部件都是在全国各地生产的,但只有把这些部件组合起来,才是原 ... 。这样,就必须有一个组装原 ... 的地点,而且这个组装地点还不能太小,出于保密和安全需要,原 ... 装配地点就只能选择比较偏远的地方。 >再次是进行原 ... 爆轰试验的需要。原 ... 正式组装之前,需要进行原理性试验,也就是说,除了原 ... 不装铀核材料之外,其他的所有部件(包括烈性 ... )都必须装配好,进行引爆试验,以检验原 ... 的各种性能指标是否合格。要知道,即便是不装铀核材料,这个准原 ... 仍有巨大的威力,因此,必须有足够大的场地以供模拟仿真试验之用。 李觉、吴际霖、郭英会等在苏联专家指导下,先后在四川、甘肃、青海选点。最初倾向于甘肃张掖,但又认为与兰州铀浓缩厂太近,不利于战备。正在踌躇之际,1958年3月,青海省第一书记高峰建议,青海金银滩四面环山,人烟稀少,水源丰富,是个好地方,建议把核研制基地放在那里。经过勘测,金银滩得到了苏联专家的认可。1958年底,中央决定,核武器研制基地在青海金银滩秘密建设。来自全国的数万建设大军,陆续开进草原。 金银滩的建设同样是异常艰苦的。为适应高原气候条件,基地警卫人员主要从本地招收入伍。出于保密原因,军车拉着新兵在草原上兜了三天三夜,给人以走了很远的感觉。很多士兵退伍后才知道,原来自己就在家乡当兵! 受“ ... ”的影响,直到1963年,金银滩原 ... 研制基地建设仍然很不理想,二机部决定,核武器研究院不能等基地全部建好再搬过去,必须立即搬过去,许多实验工作赶紧做起来。1963年秋,核武器研究院整体搬迁至青海金银滩基地。在那里,进行了各种类型的模拟仿真试验;同时,在那里完成原 ... 的总装。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标签:核试验中国导弹武器罗布泊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