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雍正元年,雍正对各省督抚发布了这样一个圣旨,全文如下:每见各省地方,有力之家,尚能上达,而乡村贫篓之人,则多湮没无闻。这道圣旨颁发的背景是雍正斥责地方...,往往只向朝廷上报有权有势家庭的高寿恩赏名单,而删除了穷苦人家可获恩赏的名单,这是怎么回事呢?

雍正元年,雍正对各省督抚发布了这样一个圣旨,全文如下: 每见各省地方,有力之家,尚能上达,而乡村贫篓之人,则多湮没无闻。故该督抚学臣及有司,遍加查访,务使苦寒守节之家,同沾恩泽。 这道圣旨颁发的背景是雍正斥责地方 ... ,往往只向朝廷上报有权有势家庭的高寿恩赏名单,而删除了穷苦人家可获恩赏的名单,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清朝,朝廷对年龄达到70岁、80岁、90岁、100岁及以上的高寿之人,每隔十年会给予一次丰厚的固定赏赐,但是雍正从各省督抚上报过来的恩赏名单发现了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所有上报的受赏人员,大多都是当地的「 ”有力之家”,「 ”有力之家”就是指当地有权有势的家庭,而达到年龄的「 ”乡村贫篓之人”(贫苦百姓)很少被上报给朝廷,针对地方 ... 这种错报瞒报的行为,雍正皇帝专门下达了这道圣旨。 从这道圣旨可以看出,雍正皇帝对普通百姓的利益,还是非常重视的。 那么在清朝,针对高寿之人具体的赏赐是多少呢?我们一起围观一下。 根据《大清会典》记载: 70岁:允许一人免除一切杂役,以照顾供养老人; 80岁:赏绢一匹,棉花一斤,大米百斤,肉10斤; 90岁:赏绢二匹,棉花二斤,大米二百斤,肉20斤,白银30量(建牌坊之用) 100岁:在90岁的基础上,增加《升平人瑞》匾额 以清朝当时的生产力条件来说,这样的赏赐比较已经非常丰厚了,但是,以上只是康熙朝的定例, ... 在雍正朝。 雍正四年,雍正觉得百岁之后实为稀有,对于高寿之人的旌奖政策进行了修改补充,主要是增加了现银数量: 100岁以前的待遇未发生变化,但是对于百岁之后的恩赏发生了重大变化: 110岁:赏绢二匹,棉花二斤,大米二百斤,肉20斤,白银60量(翻了2倍) 120岁:赏绢二匹,棉花二斤,大米二百斤,肉20斤,白银90量(翻了3倍) 此后每隔十年,持续翻倍一次,由此可见,雍正是担得起「 ”执政爱民”这个四个字的。 纵观雍正执政的这十三年,他执行政策的基调是「 ”严官而宽民”的 1.摊丁入亩 雍正之前的农业税收政策采取按人头收税,「 ”摊丁入亩”就是取消将人头作为收税的考量,而将土地所有权作为收税的基础,这项政策实际就是将税收主体从百姓变成了地主,这在最大程度上伤害了地主阶层的利益。 2.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在雍正之前的封建时代,官员士绅虽然拥有绝大部分的土地,但是凭借当时优厚政策他们是不用服徭役,也不用缴税的,雍正当政后要求「 ”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严重损害了这些掌握社会话语权的人的核心利益。 3.火耗归公 火耗是指官员将百姓交来的散碎税银熔铸成官银上交给国库,但是在熔铸银锭时必然导致一定的损耗,而这个损耗是以前是朝廷认可,并从上交税银额度里扣除的,这个有很大水分的差额就归地方所有,成为地方 ... 最大的经济来源,而「 ”火耗归公”把官员来财的路子给彻底堵死了。 这一波操作下去,百姓赋税免去了一大半,人们再也不用担心生一个孩子加一份税了,这也直接导致中国人口从千万级别向晚清时期的「 ”四万万同胞”迈进;于此同时,火耗归公使国库增收开源了,也给乾隆皇帝留下了一个厚厚的家底,但唯一的弊端,就是得罪了全天下的地主、官员、和知识分子,这样一来想不挨 ... 都不可能了。 在挨 ... 这个问题上,雍正的处境和今天的特朗普多少有些神似,同为国 ... 首,但是掌握话语权的宣传机器却不向着自己说话,逼着雍正亲临宣传一线,自己写了一本《大义觉迷录》为自己辩护,即可笑,也可叹! 那可是封建专制的巅峰时代呀! 而那些在雍正夺嫡过程中,一众受伤害的皇族兄弟,和他们的亲属、门人,也为诋毁雍正,提供了炮弹的加持,就这样,一位堂堂的大清皇帝,在众口铄金下,历史形象越来越模糊,越来越阴暗。 但是,历史总是在蛛丝马迹下,被抽丝剥茧,最终大白于天下,而雍正皇帝本人的真实面目,也必将逐渐清晰的展现在世人面前。
本文标签:雍正中国古代史清朝历史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