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梁启超梁启超,清朝光绪年间举人,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与其他五人,并称「”戊戌六君子”。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就中了举人,师从康有为,一生倡导革命事业,主张新文化运动,是近代文学革命理论的倡导者。张之洞张之洞,晚清重臣,后成洋务派主要代表人物,政治上: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体”;教育上:创办了多个学堂;工业上:办过著名的汉阳铁厂。作为晚清四大重臣之一,曾被多位名人赞誉,中华民国大总统孙中

梁启超 梁启超,清朝光绪年间举人,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与其他五人,并称「 ”戊戌六君子”。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就中了举人,师从康有为,一生倡导革命事业,主张新文化运动,是近代文学革命理论的倡导者。 张之洞 张之洞,晚清重臣,后成洋务派主要代表人物,政治上:他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体”;教育上:创办了多个学堂;工业上:办过著名的汉阳铁厂。作为晚清四大重臣之一,曾被多位名人赞誉,中华民国大总统孙中山先生曾说过:「 ”张之洞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 而这两位历史上举足轻重,又家喻户晓的名人,他们之间发生过怎样的趣闻呢? 一个是代表维新派资产阶级利益的宣传家,一个是维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两广总督,两人都是才华横溢却又政见不一,若是见面,免不了一番舌灿莲花,精彩之争。这不,在武汉碰到的两人,仅凭一副对联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张之洞虽才华横溢,专注学问,但待人接物上比较傲慢不羁,平时又有些不拘小节,尤其是对待那些未展头角的后生晚辈。 梁启超和王国维、陈寅恪等都是国学大师,他这个人的才华好到什么程度呢?简直是惊为天人。 维新变法时候他成为主力干将,曾经到上海办《时务报》,把维新思想传到上海。 另外他还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把维新思想传到湖湘,毛主席等后来的热血青年都很爱背诵他的《少年中国说》等文章,李宇春后来还据此创作了音乐。可见梁启超的作品对湖湘的文化思潮影响有多大。梁启超在未及弱冠时曾跑到武汉游历,当时他还没有出名,但是身为文艺青年就很想去拜会下当地的学界泰斗-张之洞。 他是当时湖湘军政界及学界的领袖人物,声望如日中天;另外张之洞曾经还是探花郎出身,相当于现在全国高考第三名,多年浸淫瀚海,官场沉浮,见识非凡,一支笔写遍天下,难有匹敌。 以张之洞当时的身份,见拜帖上只题了「 ”新会士子梁启超”这几个字,便有些不悦,就有意考他一考,于是命人关上大门,捧出一幅对联来让梁启超对。显然张的态度就是对得上对联可以进门,对不上则哪来哪去。这对联的上联是: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 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四水为江河湖海,四时为春夏秋冬) 你梁启超不是学士吗?老夫当年可是名动京师文坛,咱俩谁第一,谁第二啊?这时如果梁启超回答:「 ”您第一,我第二。”那老张夫子就可以说:「 ”那你就不用见我了,没必要。"如果回答:”我第一,你第二。”那就更不用见了。”这不是不把老夫子放在眼里吗? 梁启超不愧是少年才俊,文思敏捷,没有打愣,提笔就对「 ”三教儒在先,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不敢在后,不敢在先”(三教儒道释,三才天地人) 看看这对的够牛吧,一句废话没有,肯定地表达了在声名显赫的总督大人面前自己毫不畏惧、不卑不亢的态度。「 ” 此对子送进府门后,不多时张之洞便大开中门,亲自下阶相迎。把这青年才俊请进府门,促膝长谈。老夫子有如此举动,说明他对梁启超的才华是相当佩服 了。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 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四水为江河湖海,四时为春夏秋冬) 「 ”三教儒在先,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不敢在后,不敢在先”(三教儒道释,三才天地人)
本文标签:梁启超中国近代史历史八国联军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