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在吗”「”发张照片来看看,素颜的哦!”这种让现代女性内心疯狂咆哮并迅速截图发朋友圈的发言,要是换到古人那里,尤其是古代考生那边,情况可就不一样了。因为,对考生而言,会如此「”直男式看脸”的人,正是他们的最高考官——皇帝本人。我们都知道,古代科举考试主要靠的是才华,万千学子十年苦读,经历院试、乡试、会试层层筛选之后,由皇帝本人亲自进行殿试,并在殿试上,开榜公布谁是状元、榜眼、探花。殿试有两条潜规

「 ”在吗” 「 ”发张照片来看看,素颜的哦!” 这种让现代女性内心疯狂咆哮并迅速截图发朋友圈的发言,要是换到古人那里,尤其是古代考生那边,情况可就不一样了。 因为,对考生而言,会如此「 ”直男式看脸”的人,正是他们的最高考官——皇帝本人。 我们都知道,古代科举考试主要靠的是才华,万千学子十年苦读,经历院试、乡试、会试层层筛选之后,由皇帝本人亲自进行殿试,并在殿试上,开榜公布谁是状元、榜眼、探花。 殿试有两条潜规则: 潜规则一、能进入殿试的考生,都是要面圣的,自然不能长得过于歪瓜裂枣,让皇帝看了心烦。 比如在明朝,嘉靖皇帝就非常看脸,直接在选举人才的条件里加了一条「 ”有颜值”。 嘉谟请以六事定官评:一曰守,二曰才,三曰心,四曰政,五曰年,六曰貌。各注其实,毋饰虚词。帝称善,行之。 不过这个貌可不是我们今天所想的花美男,貌的要求是「 ”声音洪亮、丰姿笃厚 长躯伟干、音吐洪亮”,总得来说要端正,不能丑。 潜规则二、获得第三名探花称号的进士,不仅是对其学问水平的肯定,还是对其颜值的最高肯定,代表了风流倜傥学富五车人生赢家。(古龙小说《小李飞刀》里风流潇洒的主角李寻欢,家里三代都是探花) 之所以把美貌与才华都交给探花,是有点原因的。 隋朝创立科举制,唐朝进而完善科举细节,按唐制,进士考试(会试)在秋季举行,发榜时间则在次年春天。 这时候的长安城,正是春风拂柳,百花盛开之时,城东南的曲江、杏园一带春意更浓,而新登榜的进士们,会在这里与同年登科的同僚们相聚宴饮。 这场宴会就被称为探花宴,探花宴上有这样一个饮酒规则,众人推选进士中年轻好看的「 ”少俊”者二人,称为探花使,让他们遍访长安城各处名园,探花折花。如果被其他人先折取了名花,这两位探花使便要被罚酒。 唐代李淖《秦中岁时记》:「 ”进士杏园初宴,谓之探花宴。差少俊二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若他人先折花,二使者被罚。” 唐代诗人孟郊有一首很有名的诗,描述自己进士及第之后的喜悦「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说的就是相聚宴饮时探花赏花的场景,并不是说诗人考上进士之后高兴地满城骑马狂奔。 ▲孟郊《登科后》全诗 到了北宋时期,仍然有这个习俗,并且将「 ”少俊者”称为探花郎。 宋魏泰《东轩笔录》:「 ”进士及第后,例期集一月,共醵罚钱奏宴局,什物皆请同年分掌,又选最年少者二人为探花使,赋诗,世谓之探花郎。” 但北宋时候,是有「 ”探花郎”的称呼,却没有「 ”探花”这个名次。 直至南宋,官方开始称呼科考殿试第三名为探花,之后元、明、清三代沿袭不变。 ▲清朝时期探花牌匾 所以,在科举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这「 ”三鼎甲”中,当状元固然是学问最好的,位居榜首。 状元这个称呼唐朝时就有了,唐朝的科举考试结束后,要由主考官将录取档案交到门下省,再由门下省写成状子呈报给皇上,状子里的头名就叫状头,后来人们觉得状头不好听就改叫状元了。 榜眼仅次于状元,并且到了宋代第二名才有了这个称呼。 到了宋代,以殿试第二名和第三名进士为榜眼,这么称呼的原因是进士榜上,状元的名字在正中间,第二名第三名分列左右,如同人眼部位置,所以称榜眼。 到了南宋后期,第三名改称为探花。 由于探花两字的来历,所以第三名都是美貌智慧并存,可以说,榜眼虽可贵,状元价更高,若为探花故,两者皆可抛~ 想要看看更多?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本文标签:探花中国古代史唐朝宋朝历史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