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释迦牟尼佛广传:一、功德品简介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是全知麦彭仁波切著,索达吉堪布译。凝集全知麦彭仁波切甚深智慧之结晶,是整个佛教史上前所未有、圆满齐备宣说释迦牟尼佛生平事迹之巨著。全知麦彭尊者以超拔的智慧与由衷的敬仰,为后世留下一部记载佛祖行持的光辉论典。以下简述佛祖释迦牟尼传记。 本集是释迦牟尼佛广传一、功德品。 >总体说来,以业力感召而轮回于三界中之众生,无有能摆脱三大痛苦、抛开束缚的自由,因而也得不到任何究竟的安乐自在。(正因为他们从无始劫来始终接连不断地在漂流、轮转,)故而他们获得暇满难得的人身,并值佛出世、闻佛说法的机会也就微乎其微。 >而我们恰好幸运地拥有了暇满人身,还值遇了如意宝般的佛法,实乃可堪庆幸之事!但值此浊世之际,人寿短暂,而疾病又轮番相煎,再加上烦恼等一切不利因素的逼迫,因此,能调伏自心、如法修持之人就更显寥寥无几。如此一来,能生生世世利益众生的佛法也就丧失了自己本该发挥的价值与意义。大多数人终日费尽心机于无意义之事,以靠追求今生琐事及世间八法而散乱度日。原本世事无常、逝如闪电,无有任何可依靠之处。但众生却耗费太多精力用于规划如此短暂脆弱之今生,丝毫也意识不到自己的肉身似水泡般消散的无实质内涵。若善加观察,亲友、怨敌、财物等一切人、物皆属梦幻泡影,从来就无实质,也不稳固、恒定,皆属分离毁灭之性,并且本身就是诱发痛苦之因。但可怜而愚痴的众生却不自知,反将之当成常有、安乐、值得绞尽脑汁算计的因素,从而执著于此而虚度难得人身。 >许多人永远生活在希求不断的欲望与目标受挫的交相挣扎中,结果出乎他们意料的是,总是在某个突然时刻,他们的生命就像遭受霹雳一样,瞬间就被炸裂、击碎。从古至今,还未有一人能逃离得了死主的最后审判。尽管人人都不愿感受死亡阴影,但在无人预知也无人预报的情况下,阎罗王却总是不期而至。而在肉体生命消殒之后,个人之业力并不就此终结,随着他所造作的黑业白业,他也必将流转于相应的恶趣善趣。无欺之因果规律超越所有人、天众生的跨越能力,即就是得到阿罗汉果位的大圣者,也无法违越他自己前世所造之因,更遑论其他众生。因此,任何众生所造之善业恶业都将必然成熟、毫厘不爽。 >可怕的是,末世众生大多禀性顽劣,所造之业尽属黑多白少,因之而将轮转于三恶趣中。想想看:地狱有难忍长久的寒热之痛;饿鬼的饥饿则广大无边;旁生更要受愚痴、互啖及被人役使之痛……,如果我们在人间连一天的饥寒酷暑都无法承受的话,若是转生于恶趣,那些万倍于此的苦痛感受又如何消受?最令人不安的是,在某个众生业力未穷尽之前,他根本无法解脱相应的种种痛苦。因此,每个稍有智慧之人都应审慎思维恶趣之惨痛、可怕,但可惜的是,能如此思索的人在现世实在是少之又少。 >再说三善趣之痛苦——人有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诸苦;非天有争斗之苦;天人有死堕之苦,三界之中,何有例外?到处充满苦苦、变苦、行苦,众生何来欢乐与自在?所以说轮回真似火坑、魔女洲,无始无终如旋转的火轮一般的众生,在如此众多之苦痛煎熬中,要想彻底脱离苦海该怎么办? >结论只能是依赖、皈依佛法僧三宝,舍此定无他法可满自己离苦得乐之愿。因此,我们首先应明了随时忆念佛陀有非常大之意义,此即需要我们对佛陀生起坚定的信心,而这一切均来源于对佛祖身世的了知。 >所谓的佛陀在无数劫之前,为利益所有众生而发起了无上菩提心,后又圆满了福慧资粮并最终获得了远离一切过患的智慧身果位;他真正是众生皈依处、唯一怙主,还是他们最无私之亲友;他的法身具足十力、四无畏等如大海一般之无漏功德;他能现量通达三世一切万事万物;他的声音具备六十种美妙梵音;他能于无量世界中显现佛法光明;他的三十二相、八十好,以人、天为主的众生若见之,定会感到像灿烂的太阳一般无比庄严、圆满;他一根汗毛孔或者一线光芒所显之光的功德,十方诸佛宣说无数劫也诉说不尽,更何况其余功德。如是具无量功德之佛陀,谁若亲睹其形、亲闻其声,或亲身供养过,哪怕仅就是见到佛像、聆听过名号,也都能在心间植下将来成熟的菩提种子,保证他在未得佛果之前尽享各种安乐。 >据《大悲妙法白莲经》记载:观想佛陀后再供养一朵花;观想佛陀后对之生起哪怕是一刹那的恭敬心;或者在旁生的心里也能生起对佛陀的忆念的话,这些有缘众生的涅槃果报则定可现前,此乃佛陀亲口宣说。 >在遍满三千大千世界的获得预流果、一来果、无来果、阿罗汉等境界的圣者面前,善男善女进行供养或以种种方式承侍之功德,与对佛陀生起信心,或对佛陀磕头、合掌、称南无佛之功德相较,那就实在是千万分不及其一了。 >如果在遍满三千大千世界的缘觉前供养、承侍,或在其涅槃后以七宝供养缘觉之遗体,还在有生之年用各种妙香、鲜花、宝鬘等物进行种种严饰,凡此所积功德,与忆念佛陀、对佛陀生起清净信心,或在对佛之功德生信后仅说一句“佛之智慧真乃不可思议”等行持相较,其不可以里计之差距用比喻也无法言说,因佛祖所具有的是无量慈悲与清净戒律等无漏功德。如有众生对佛不可思议智慧产生信心的话,这种信心的异熟果报也同样不可思议。无论何等众生,只要听闻过佛的名号或者真实法语,那么在他们得到最终佛果之前,凭此因缘所得到的种种功德都不可能无意义地消散。 >曾有多名商人前往海中探宝,当轮船驶至大海中心时,突然从水中跃出一条巨大鲸鱼,并妄图残忍吞噬掉船上的所有人。正当有人惊恐哭叫,有人无望地祈祷他们所信奉的各种天神时,一位具智且诚信三宝之商主,为了救护同船所有伙伴,便以恭敬心开始观想佛陀,并要求大家也一同观想且顶礼,还要齐力念诵佛号。当称诵佛陀圣号的音声传开来之后,听到佛号的鲸鱼立刻打消掉此前的损害众生之意,并在生起对佛陀欢喜心之同时,紧闭嘴巴离开了这条商船,最终未伤害船上的一个众生。当商人们顺利返回南赡部洲以后,那条鲸鱼也因听闻佛号的利益而开始恒享安乐。它不仅停止了对其它动物的 ... 戮与食用,更在死后转生为人,又值遇佛陀教法。他对律藏生起信心后便出家求道,依止善知识广闻专修,最终获得具六神通的阿罗汉果位,且无余涅槃。 >像这样转生在旁生的众生都能因听闻佛号而再得人身、获证涅槃果位,从中我们就可了知听闻称诵佛号的威力与可产生的神变。根据每个人的信心和对佛陀的忆念程度,听闻持诵佛号所产生的功德也各有不同:有人因之而获声闻、缘觉诸果位,也有人从此种下无上菩提之因。 >佛陀在经中说:“阿难,吾乃可怜众生皈依处、怙主、无偏亲友、人天导师、度化众生者、悲悯众生者。此说为何?因法欲灭时,于我教团中,不如法之形象出家人纷纷应世。彼等众生为一瓢酒诱惑,常牵其所生儿子之手往酒肆沽酒。劣陋如此之人亦能于贤劫中成就圣果,更何况如理修行之人。此假相比丘为何能得涅槃?因凡受我比丘戒之出家人均可一个不剩全得解脱,皆因此类众生曾随如来所证法界而起信心及正念,并发心顶礼,或口诵‘顶礼佛’。”又经中云:“如是如来不可思,佛法亦为不可思。若于不可思生信,异熟果亦不可思。” >对佛陀生信的善根果报受用不尽,如以喻说明,则像一滴水汇入大海从而变成与无尽汪洋一体般相似。如果有众生因前世业力转生三恶趣中,但仅凭以前曾对如来有过信心的缘故,在此善根成熟后便会遇到佛法,并进而从恶趣中转生,最后又因忆念世尊而得解脱。 >佛陀自己说过:“阿难,对佛陀生信之再微小善根也永不会耗尽,对佛生起最短暂信心之善根一定会成为成佛之因。就如已上钩之鱼虽身体暂停于水中,但不久就会被钓离水面。于佛起信之众生亦如是。”有些众生会被业力拖下恶趣,但凭曾对佛有过的信心善根,等佛出世时,当佛以无漏智见之后,立刻就能解脱他所受之束缚。还有些人虽供养如来,却由于贪执轮回而不愿立定成佛之志。实际上不管他本人愿不愿意,就如同我们在良田里播下种子,只要因缘际会它就会自然而然地生长壮大、不理会我们的主观意愿一样,这些人也决定会成就,因他供养的对境是最无上的福田,这样的善根岂能不开花发芽? >佛陀还说过:“阿难,将来会有许多恶性国王及统领佛法边地之国主出世,他们以及随顺他们之眷属从不懂佛法,更不知佛陀功德。即便如是,彼亦能于见到佛塔、佛像后生起净信,因佛过去世时即以四摄法度化其人,以此因缘而必获解脱。佛行菩萨道时,就曾供养过无量十方诸佛,依止甚多善知识,且依教奉行,又发下以四摄法摄受一切众生之宏誓。他所造之不可思议善法无量无边,凡此种种才使佛获得了如金刚般之身相。”虽有众生能变幻须弥山等七大山王如金刚一样坚固,但此等神变却连损伤及拔出佛一根汗毛之能力都不具备。佛陀悲悯众生,又以前世愿力将自己遗体做成芝麻粒许的舍利子以饶益有情,谁若恭敬供养舍利子也必获佛果。对舍利子、佛塔的实际亲近,包括于梦境之时对它们生起恭敬、瞻仰、信奉之心,都能让此人获得究竟果位。 >此外,佛陀又说:“供养佛陀功德亦永不会耗尽。观想佛陀后于面前虚空中,或佛像前供养一朵花,此种功德若以如来之智慧衡量都不可测尽、无法言说。”这样的众生在万劫之中于轮回中漂转,以这朵花的供养善根之成熟也可转生成帝释天王、梵天天主、转轮圣王,所享安乐一直在他达于究竟佛地之前,都会享用不尽。因此经中还说:“善男子善女人欲获帝释天、梵天、四大天王、转轮王之地位,或欲成为天龙夜叉等世间怙主,甚或欲成就声闻、缘觉之果位乃至无上菩提之众生,都应恭敬、供养、承侍如来。” >佛陀对阿难又说过:“且不论我获佛果之功德,单言我行菩萨道时功德,声闻、缘觉就未曾有,何论众生?!我行菩萨道时,将王位、儿女、妻子,甚至自己生命骨肉全部布施、舍弃,心甘情愿感受痛苦,此等极难让凡夫相信之事皆为利益众生。听闻此番话后,如有众生能意识到佛为众生苦行之用心,于我所说四句法深信不疑,也必获果地。” >如果忆念如来种姓之高贵、种种相好庄严、十力四无畏之功德、行菩萨道时的感人事迹、实施六度万行的决绝态度、严持戒律的风范,还有真实无伪的大悲心性,则这样做的异熟果报定可使我们获取神变、威势及如甘露般之妙法。一切生必有死,一切法均无常。故而我们应不放逸地勤行善法。 >佛又说:“阿难,如有众生忆念佛陀后感慨不已、汗毛直立、因生信而掉下热泪,此等众生皆不会再堕入恶道。所以众生皆应精进行持不放逸法,如来之菩提及余善根也依此而得。” >《生起佛力神变幻化经》云:“世灯隐没后,沉沉暗数劫,为利诸有情,如来住此世。犹如空中月,及与幻化相,无性亦来去,如是佛亦然。佛陀亦示现,佛塔佛像等,何人敬供养,忆念其名号,发愿求菩提,彼等皆解脱。若人顶礼佛,听闻其妙法,供养受持者,离苦得解脱。” >其他佛经中说:“天人妙衣饮食等,恒沙劫中供众生,不若布施一居士,一日所获功德大。随信比丘与预流,一来无来阿罗汉,十方圣者缘觉前,供养恒河沙数劫。所积功德虽广大,不若偶听佛音声,甚至一睹诸佛像,所获功德超胜彼。若论见像后合掌,赞叹说偈以供养,此等善行皆积福,功德增上无等伦。何人持诵佛名号,生起信心不退转,功德超胜汝诸人,用尽珍宝供如来。仅持名号利今生,来世也得无量益,何况赞叹念诵佛,生信功德无须说。” >《律藏经》云:“与佛所结诸缘分,称诵供养微细事,皆得享用善趣乐,甘露佛果最终得。” >《贤劫经》中则说道:“虚空边可量,大海深可测,于佛起信心,功德实难诠。从今至菩提,永断恶趣苦,如欲得利益,应勤种福田,精勤不放逸,恭敬供养佛。” >而《入定不定手印经》则云:在十个三千世界如微尘数一般之缘觉前,用赡洲纯金制成的宫殿进行供养,并且还在这样的处所上严饰以种种宝灯、鲜花与妙香;再加上天人百味甘美饮食、精致妙衣的奉献,以此种种于恒河沙劫中恒时供奉所获之功德,远远不能与有人仅仅听闻到一声“佛陀”或“世间怙主”、“一切智智”的声音所得功德,或者目睹佛之画像、塑像所获功德相提并论。而能亲手合掌、供养香、花、灯的功德就更难诉说,甚至对佛陀仅说一句赞叹偈的功德都广大难测。这种善因哪怕只种下一次也能令人成就许多受用,并引发未来的获取佛果、成为遍知等目标之实现。就像一滴水融入大海后,在劫末大火之前永不会干涸那样,同理,因如来而生起的再小善根,于一切智智火未出现前也不会消散。正如月轮虽小,但却明然突显于群星中灿烂赫然一般,依靠对佛所做的微小善事而生之善根,即就是细微渺小,也远比其他善法而生之善根高广博大。如是如来具足不可思议功德。 >以上所叙仅是归纳诸经大概,如欲详细了知,请翻查原经。 >又《华严经》云:“嗟,佛子!何人见闻忆念如来无上正等觉,皆生巨大善根功德,此种功德于此众生修持无上菩提具真实难言之大意义。能助其除障、满愿、去一切诱惑、所求皆得承办、享用所有有为法之安乐,直至取无为法之智、圆满最究竟愿望、得自然本智之果。” >这就好比一个人吃了金刚,金刚绝不可能马上就消失得无影无踪;草堆里只要有一点星火,薪不尽火就不灭一样,凭借佛陀而来的小小善根亦不会在轮回中耗尽,它最终会成为成就如来无为法之因。为何如此?因此种与如来有渊源关系的善根有不共能力之故。 >《华严经》中还说道:“嗟,佛子!汝应了知且深信不疑:任何众生听闻如来名号皆得遣除一切罪障。此等众生偶或于如来生不恭敬等邪见,但见闻如来之善根力,在彼未得菩提前定不会因之而丧失。如来涅槃后,再过无数劫,听闻佛号后生善根之力,与如来显化时无有二致,且此善根永不耗尽。如来虽住于他世界,如若忆念,所得加持力与亲在如来前无有二致。一切如来因安住于无量前际、后际故,依他所生之福德也无有边际,因佛陀乃一切众生中最清净、无有任何垢染罪障之觉者。” >《屋室经》中说:“阿难,若向如来合掌、口诵‘南无如来正等觉’且顶礼者,此众生我已摄受,并将得佛果。于此众生,我必关注有加。何以故?如来安住法界中,而合掌功德不可耗尽,何况布施等余功德。阿难,依靠佛、法、僧所生善根,轮回中永不耗尽,皆为成就佛果之因。” >《宝积经·无量法门陀罗尼品》则云:“称诵‘南无佛’、顶礼佛是大灯火,因能烧尽烦恼故。而任何众生只要闻到佛号亦能成为得大佛果之因,如称诵、念说佛号,则可远离一切无明 ... ,仅闻佛名皆得使闻者远离无明 ... 。” >《华严经》中又说:“诸佛为利益众生而做如来事业。” >《不退转 ... 经》则阐释道:“任何听闻无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名号之众生都将获证不退菩提之果位。若仅听闻名号都能获如是功德利益,则供养一朵花于佛舍利塔前之功德自不必多言。不幸堕入旁生类众生,以听闻佛号故亦可种下无上菩提之因,且得以依次第证取佛果。这皆因诸佛发愿力及发心不可思议所致。” >无论观想佛陀、对之起信或祈祷佛陀等善根大小,都有永不会耗尽的无量功德。在轮回中,它们会成为众生生生世世获取快乐之因。不唯如此,圆满菩提果之前,它们将一直为得大菩提之因。 >这些道理在众多佛经中都已被再三宣说过,我们对佛陀教言理应生信。 >《法门经》记载了这么一则故事:一个人正要被人们 ... 掉以祭祀供神时,他在此生死存亡之际才对佛陀生起了信心,并口诵了一句“南无佛”。结果就这么一个善根也使他于六十劫中都转生在三十三天做天人,八十劫中能忆念起前世,而且生生世世都无有忧恼苦痛,且于转生后还能帮助别人遣除痛苦。 >其他经中也有如下公案:一次,大海中一条巨鲸正要张开血盆大口吞食一条船上的商主们,此刻的商人们各个惊恐不已,他们于情急之中便念起佛号。结果在听到佛号后,这条鲸鱼就闭上了它那正准备大开 ... 戒之嘴。后来,此鲸鱼于安乐中死去并转生为人,在值遇佛法后获证阿罗汉果。此人名为法政。 >还有一个记载:以前有一女仆,亦曾听闻过佛名。她在被一头牦牛顶死后转生于斯里兰卡,成为一个名叫珍珠之女士。身体、财富的庄严与圆满自不必说,并且一生就获得圣果。 >如此事例都为如来亲宣于诸多佛经中。 在懂得以上道理后,我们于未遇死亡恐怖、尚能自由自在时,就必须以不放逸之态度好好忆念佛陀、珍视佛陀。其实无论我们观想的是十方三世的哪一尊佛,他们的法身都是平等的,他们的断证都是圆满的,并无任何差别。只不过因为我们这些娑婆世界的众生太难调化,当其他佛陀纷纷舍弃我们后,释迦牟尼佛仍以强烈之大悲心摄受我们。因此,我们观想释迦牟尼佛,一方面是有智慧的行为,一方面也是本着报恩的态度。如来所以出兴于世,本身就为度众生。只要有一个众生得到利益,如来的出世都会成为有意义。所以我们依赖佛陀所种的种种善根,才是对佛陀最好的报恩。如果我们了知了释迦佛的恩德再去祈祷他的话,世尊便会以特殊方便慈悲摄受我们,因而我们很容易就会得到他的悲悯摄受与加持,这是必然而然的一个规律。因释迦佛过去就曾发过愿要摄受我们这些浊世众生,此中缘由下面就要广述一番。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释迦牟尼佛广传:一、功德品简介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揭秘:貔貅就是大熊猫?史书这样记载,值得收藏

    貔貅在我们心中是一种招财的神兽,今天小编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历史记载的貔貅的故事,传说中貔貅和周武王见过,还是姜子牙的坐骑,还被封官,今天小编带大家一起去了解,咱们一起往下看!貔貅凶猛威武,它在天上负责巡视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扰乱天庭。当年姜子牙助武王伐纣时,一次行军途中偶遇一只貔貅,但当时却无人认识,姜子牙觉得它长相威猛非凡,就想方设法将它收服并当做自己的坐骑。

  2. 日本专家挖出千年古墓,只见墓中织锦上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作为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更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了无尽的珍贵文物。1901年,他成功发现精绝国遗址,并将大批珍贵文物带回国内,因而声名大噪。他的低呼很快便惊动了周围的考古学家,而当他们将织锦打开后,里面的内容则令他们大吃一惊,因为这块织锦上竟赫然写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3. 揭秘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8件艺术品伪造案

    无论是为了金钱上的利益,还是仅仅为了...,艺术品伪造者伪造了丢失的艺术品,精确地复制了原作,并以著名创作者的风格想象了全新的物品。

  4. 他用一支笔复活了麦田里的汉魏洛阳城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张丛博当陇海铁路线的乘客,穿过洛阳市区与偃师之间的一片麦田时,很少有人知道,窗外曾经有中国古代最辉煌的都市之一——汉魏洛阳城。

  5. 《织锦记》戏剧中的董永,是一个父死不能葬,而只得卖身的穷人

    本文系作者单衫杏子红影视原创作品,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从《万曲合选》看明代民间的时尚与万历间罕见选本相类的,还有署名「”莆阳奎璧斋”梓刻的《新镌南北时尚乐府雅调万曲合选》(一名《万家锦》,称《南词一枝》)辑选的年月虽未注明,但从所选三十种散出的内容看,诸如《李逵下山》《焦赞祭主》《周氏拜月》《河梁救驾》《十朋祭江》《荫分别》《山伯访友》等出,多见收于万历选本《词林一枝》《八能奏锦》《玉谷新簧》《摘锦奇

  6. 一分钟弄明白,山海经的三大体系,山经海经大荒经到底指的是什么

    山海经里的大荒,海内与海外,大荒到底是哪里请看丫丫图说山海经。《山海经》——是一部先秦典籍,自古以来被视为一部奇书。书中记载了荒诞离奇的人物志怪,匪夷所思的奇异禽兽,天马行空的神话传说,千百年来让人们对山海经里描述的世界充满了好奇。然而山海经中涉及到了诸多自然科学无法解释的事物,这些内容自然是不能写入到正常的历史典籍里的。

  7. 元代赵孟頫两信札成交2.67亿

    2019年11月19日晚,赵孟早期书札《与郭右之二帖卷》在中国嘉德「”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古代”历时一个小时7分多钟的漫长竞价后以2.67亿元成交。这一价格创下赵孟作品在拍卖市场的价格新纪录。拍卖现场,历时一个多小时的竞价赵孟《与郭右之二帖卷》以2.67亿元成交赵孟《致郭右之二帖卷》,此卷凡二帖,名为《应酬失宜帖》和《奉别帖》,皆写给元代大藏家右之(郭天锡),为赵孟早年书法作品。一通写赵孟在

  8. 清末蒙古兵为何「 ”不能打了”?乾隆:一座喇嘛庙,胜养兵十万

    但到清末的时候,蒙古兵的战斗力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明百姓,要么负债累累,要么陷入破产的境地。我们难以想象,当年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的后人对沦落到如此境地,而这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藏传佛教的文化影响了蒙古。一则数据显示,清初时期的蒙古人口达到了两百多万人,而到了清末后只有一百七十多万人口,整整减少了近20%。

  9. 民国画坛国粹派的代表——金城「 ”山水花鸟,师法宋元,笔墨谨严”

    在民国画坛上,金城作为国粹派的代表,称誉当时,允为翘楚。这主要缘于他的艺术成就以及组织画会,对艺术的传播发展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再重新审视民国初期的北京画坛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不难发现,毕生尊崇传统的一代艺术巨子金城在当时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10.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 ”颜值逆天”的文物?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拜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积淀所赐,每当有文物亮相,都不知会惊艳多少观众的目光。

随机推荐

  1. 文保单位里点火炬:文物防火这跟弦,咱们绷得还是太松

    近日,一则体育新闻引发了文物圈的热烈讨论。在雕梁画柱的文保单位边上点火炬?!虽然永乐宫顶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头,但它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迹中并不突出。要知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共有4296处,仅山西一省,就有452处。青运会没有选择其他古迹,而选择了永乐宫作为火炬传递的起点,其实是为这座少有人知的文物古迹做了一次广告,甚至运城市和芮城县为了争取这个机会,可能费了很大劲,做了很多工作。

  2. 夏季预防中暑,为何首选大麦食物?

    说到大麦的好处,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大麦能降血脂、降胆固醇。其实,大麦也是闷热的夏季里降暑效果很好的食物,它的降暑作用与绿豆粥差不多。但它的保健作用又比绿豆要综合,除了去火解暑外,还能保胃、健脾、利尿、助消化、治疗冠心病等,最重要的是,大麦是一种健康的粗粮,所以,体质比较弱的老年人在选择解暑食物时,最好常吃点大麦食物。

  3. 中国历代300位皇帝列表!「整理不易,值得收藏」

    历代中国的皇帝中,由于早殇、累于政事等种种原因,短寿的皇帝很多。中国历代皇帝,最长寿的皇帝是谁?超过60岁的皇帝中,一般认为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为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享年89岁。而在中国历史上,他只做了1小时皇帝,而他只活到1岁!古代中医虽然可以为皇宫贵族医治疾病,但并不是延长皇室成员的必然条件,皇室成员寿命更多取决于政治争斗、日常生活等等。

  4. 少康复国

    少康自幼受到这种报仇雪耻的教育,果然立志发愤图强,为复兴夏朝做准备。少康就有了恢复夏朝的根据地和武装力量。少康在给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宣扬他的高祖夏禹的功德,争取人们支持他复兴故国。这件事,历史上称为“少康复国”或“少康中兴”。据推算,从太康失国到少康复国,共约六七十年。关于少康复国的故事,《左传》中有具体的记载,但是时间已经相隔一千五百多年,所以有些历史学家不相信这件事情的真实性。

  5. 皮质衣物和丝质衣物的保存收藏 ...

    皮质和丝质等高级衣物,愈是纤细就愈不能放在塑胶袋里。因为皮质和丝质等高级衣物在密封的情况下,无法接触空气,湿气就会积在里面,当然发霉就无可避免了。所以从洗衣店取回的衣物,最好除去塑胶袋,在上面盖上薄纸,才收存起来。

  6. 志坚行苦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zhìjiānxíngkǔ【解释】行:行为。指意志坚定,行为刻苦。【出处】唐·李公佐《谢小娥传》:“娥志坚行苦,霜舂雨薪,不倦筋力,十三年四月,始受具戒于泗州开元寺,竟以小娥为法号,不忘本也。”【例子】【相关】百度“志坚行苦”

  7. 戚继光为什么要斩 ... 自己的儿子?戚继光是个怎么样的人?

    戚继光是个怎么样的人?不过,有这种仗着自己权势大就为所欲为的人,却也有即便身为主帅,面对自己不听军令的儿子,直接下令斩首的,比如戚继光。戚继光依靠这支能征善战、纪律严明的军队,在抗倭的斗争中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也有人认为戚继光斩子的故事发生在浙江台州地区。为了彻底消灭这股倭寇,戚继光立即命自己的儿子戚印为先锋,率领军队抄近路在白水洋常风岭一带伏击。但戚继光却在在听完儿子禀报之后,勃然大怒。

  8. 梦见丈夫笑

    周公解梦梦见丈夫笑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丈夫笑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9. 阿閦佛头回故里

    阿閦佛头回故里2002年12月30日星期一播出主持人李峰:近日,一尊被盗的古石雕佛头在两岸民众的共同努力下,回归故里的消息,吸引了两岸民众的关注。1997年3月7日夜,山东济南四门塔塔心柱东侧阿閦佛佛头被盗。而在国父纪念馆展场中的祈福木也以23个包装成一盒,代表台湾省2300万民众祝福,将随着阿閦佛佛头一起返回,成为最好的历史见证。

  10. 不约而同是什么意思?

    【拼音】bùyuēértóng【解释】约:相约。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出处】《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应对而皆动,不谋而俱起,不约而同会。”【例子】中军元帅栾书,不约而同,亦至朝门,正遇胥童引兵到来。(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九回)【近义词】不谋而合,殊途同归,异口同声【反义词】众说纷纭,言人人殊,见仁见智【相关】百度“不约而同”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