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陶瓷 第五章 下

福建陶瓷第五章下第三节雕塑艺术成就刘华墓出土随葬品中,有42件陶俑及陶镇墓神煞俑,最大者高达103厘米。由此俑看,可知袍亦是五代女子时服。身穿交领广袖长袍,露内衣袖,足蹬云纹鞋,腰系长带垂于足下尾作剑锋形。这种形象,代表原始人类是由这一对半人半兽的天神滋生繁衍下来的。雕塑手法完全继承了中国地区盛唐以来的写实作风,人物面部圆满丰腴,肌肉肥胖,五官端正,体态比例准确严谨,发式衣冠雕工流畅熟练。

福建陶瓷 第五章 上

福建陶瓷第五章上闽国的豪华与气派从唐末天祐三年朱温灭唐到宋初建隆以前,中国分裂为五代十国。这一时期的福建陶瓷手工业,承前启后,其主要窑场,集中于闽郡,取得了高度的成就。闽国政权在拓展福州城的同时,大兴土木建造宫署御苑和寺院宫观。

梅清、梅氏家族与“黄山画派”

梅清、梅氏家族与“黄山画派”前人在谈到梅清、弘仁、石涛三人所画的黄山时评价道:“石涛得黄山之灵,梅清得黄山之影,弘仁得黄山之质。”梅清、渐江、石涛三人都是善于“师化工”的,他们都在师法黄山而得到益处。结合具体作品来看,愚以为梅清似更得黄山的形和韵,无疑这个“影”字是赞赏之语了。石涛不屑形似,无非借尸还魂,唯有梅清在形、神、韵上逼似黄山,冠之“黄山画派”当仁不让。

福建陶瓷 第四章 下

福建陶瓷第四章下二、士族的精神生活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根据门第高低选拔官吏,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门阀制度。流寓福建的士族多属中下级士族,很少能够跻身高级士族,《福州府志》所称“六朝间仕宦名迹,鲜有闻者”,指的就是这种状况。福建的士族,包括担任郡县职官的官僚,这在少数墓砖铭文中已直接标明其身份,其余未见标明的,多属地主富豪型的一般性士族。这件青瓷魂瓶系浙江越窑...输入福建地区的产品。

福建陶瓷 第四章 上

福建陶瓷第四章上士族地主生活的缩影三国两晋南朝隋唐时代,福建地区的封建郡县制逐渐推广开来,耕织日滋,旷土尽辟。作为手工业部门的陶瓷生产,取得长足发展。与浙江毗邻的福建地区,受越窑系统工艺影响,瓷业规模逐渐扩大。经考古调查,在下官路村双溪山发现南朝窑址一处,窑址因造田破坏严重,遗物分布范围约3600平方米。福建各地发现的士族地主墓葬,常见瓷器产品出土。

福建陶瓷 第三章 下

福建陶瓷第三章下第三节庙后山类型的东汉墓陶器庙后山类型的陶器,是在福建地区东汉时期墓葬的遗存。其余大部分器物的形制则与全国各地尤其是邻近的江南省份趋于一致。其中灶、仓、釜及铁三脚架、耳杯、臼等汉族文化的特征尤为显著。金鸡山墓出土的陶耳杯,平面接近双手合掬所形成的椭圆形,左右拇指则相当于杯耳。西汉建立之初,册封无诸为闽越王,治理闽中故地。无诸时代的政治中心,处于闽江下游的福州地区。

福建陶瓷 第三章 上

福建陶瓷第三章上汉越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据《史记》《汉书》等史籍的记载,自秦统一中国置闽中郡到东汉末年建安郡的设立以前,福建地区一直是闽越族及其后裔山越人的居住地。从楚国的政治势力及其文化消长趋势分析,战国晚期至西汉初年,楚国遗民的一部分有可能迁徙进入福建地区。筒瓦称牡瓦,板瓦称牝瓦,二者俯仰扣合,以复屋面。3、筒坯放在陶车上后,还要将一侧口沿向里压下伸出前端做出唇口。

福建陶瓷 第二章 下

福建陶瓷第二章下第三节原始瓷器原始瓷器,出现并流行于我国商周时代,以往一般被称为釉陶器,本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对其化学结构和物理性能等方面的测定分析,认为它是我国古代陶器向瓷器过渡的一种形态,所以学术界比较倾向应用原始瓷器这个名称。在福建地区考古调查发现的古文化遗址中,有原始瓷器出土的遗址约占总数的20%左右。福建地区原始瓷器的遗存分布范围广泛,出土标本数量众多,但烧成的窑炉遗迹尚未通过考古发掘。

福建陶瓷 第二章 上

福建陶瓷第二章上青铜文明的烙印商周时代,是中国奴隶制高度发展并最终完成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福建地区的文化,从新石器时代进入青铜器时代,大量的几何形印纹硬陶器和原始瓷器,构成了青铜时代文明的重要标志。陶色因火候关系,呈现深灰、浅灰、黑灰色,以黑灰色火候最高,叩之发出清脆的金属色。类似的装饰,也见于本省建瓯出土的西周青铜甬钟上,反映地方青铜与陶瓷工艺互相借鉴的共性特征。

福建陶瓷 第一章 下

福建陶瓷第一章下一、先闽族文化的发祥地与社会形态闽,是当今福建省的简称,这个名称的渊源应追溯到古代活动于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经鉴定的人骨遗骸,明确为男性的29座,女性的23座。女性墓葬中,陶纺轮的出现频率高于男性,用猪颌骨随葬的仅见一例,也在女性墓中。溪头遗址出土的一座夫妻合葬墓,男子仰身直肢,女子面向男子下方仰身屈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