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陶瓷 第一章 上 福建陶瓷第一章上第一章来自远古的信息福建地处祖国东南,负山面海。至迟在6000多年以前,福建的先民已经开始制造和使用陶瓷。1985年至1986年,福建省考古队在这里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考古发掘,实际发掘面积772平方米,出土石器、骨器、玉器、贝器、陶器等遗物200多件,以及数以千计的陶片标本。也有利用手的指甲直接在陶坯上压印,称为指甲纹。陶窑结构的发展与变化,是衡量制陶工艺水平的一个标志。
福建陶瓷 绪论 福建陶瓷绪论福建陶瓷文化是福建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陶瓷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根据40多年来的调查发现,福建省境内的陶瓷窑址分布密集,数量很多,可以说仅次于浙江省。福建陶瓷文化中,新石器时代出现的印纹陶,或称为几何形印纹陶器,明显有别于中原等地发现的表面施加彩绘的彩陶和黑陶。福建同安等窑烧造的珠光青资及其对外输出,是宋元时期福建陶瓷文化的另一特色。
工艺美术教育家—陈之佛 在这之前,学校的工艺课程多聘日本的教员担任,他是我国最早一批从事工艺美术教育的人。如果说,这时陈之佛走上了工艺美术教育之路是偶然的机遇。那末,一九一八年他东渡日本,下定决心学习工艺,则是他自觉献身工艺美术教育事业的表现。这要从他留学动机谈起,当时工校打算设立图案科,培养工艺设计人才,计划改变靠日本教员的状况,培养一批自己的教师,经校长推荐,陈之佛报考了留日官费生。
论越窑 下 上林湖作为越窑的代名词,也是越窑的中心产地。2、越窑新观点的确认上林湖1957年建水库时,共发现20多处古窑[43]。经科学研究后,对越窑新观点得到确认。已构成了一个庞大的越窑烧造中心区。关于越窑中设“贡窑”。
论越窑 上 论越窑上越窑,是中国唐代五大名窑之冠。当时越州地方出现的瓷窑,史诗上就称为“越窑”又名“越州窑”。如台州地区的黄岩沙埠窑制品,不论从器物品种、造型、纹样、胎质和釉色以及窑炉结构、装烧工具,与越窑相似,有的如同一辙,属于越窑系制品。说明该地作坊虽仿烧越窑制品,但是其发展过程与上林湖仍然不同。越窑在当时凌驾于其他青瓷窑之上,无疑成为其他窑场造型、...工艺、装饰纹样等作为模仿引进的对象。
董其昌所谓的 “文人画”与“南北宗” 董其昌所谓的“文人画”与“南北宗”山水画的历史行程,到唐,是风云谲幻的一代。董其昌的上述两点论证,归纳起来,所谓“文人画”,就是他所发明的“南北宗”之“南宗”,反过来说,北宗不是“文人画”,这两派之首,北宗是李思训父子著色山水,南宗是王维变钩斫之法,用渲淡。董其昌所说的“钩斫之法”他没有解释,顾名思义,应该是指画山与石的轮廓线。董其昌所说的“渲淡”,他在另一条中说:“自王维始用皴法,用渲染法。”
磁灶窑 磁灶窑磁灶是我国著名的陶瓷之乡,因陶瓷而得名。宋元时期的蜘蛛山窑址、童子山窑址、土尾庵窑址、大坪山窑址统统称为磁灶窑址,列为福建省第一批省级文物单位。通过对磁灶窑的实地调查和有关考古资料证实,历年来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斯里兰卡、肯尼亚等东亚、东南亚、南亚和东非国家中多有磁灶窑产品出土。
论杂彩和素三彩 论杂彩和素三彩近些年,福建地区的陶瓷考古取得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漳州境内一批古窑址的发现,使长期以来中国古外销瓷研究领域中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得以应刃而解。另外,以往人们仅知景德镇烧造素三彩瓷器,田坑素三彩瓷窑址的发现,则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认识。笔者认为,明代素三彩瓷器是在杂彩瓷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田坑素三彩瓷器既受到景德镇同类产品工艺的影响,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收藏明代德化窑--双龙夺珠笔架 收藏明代德化窑--双龙夺珠笔架笔者偶然之机会,收藏有一件明代德化窑双龙夺珠笔架。清代早期后,德化窑白瓷的生产质量下降,其原因是明代晚期后,因国力衰退,为应付出口需求,德化窑开始生产青花瓷。除上述明代的窑场继续生产外,据统计,目前已查明明代窑址共有一百多处。这是判定真伪德化瓷器的一项重要依据。
宋元时期外销东南亚陶瓷初探 下 宋元时期外销东南亚陶瓷初探下上表排列的这些宋元明时期外销东南亚陶瓷的实物资料,已包括了东南亚的主要地区,从而可以证实这个时期中国陶瓷外销东南亚的范围的确相当广泛;同时,各个时期输出的陶瓷,其数量级明代为最多,这也大体反映出宋元明中国陶瓷外销东南亚的趋势。所以,宋元明各个时期的有关文献记载中的外销东南亚陶瓷,无疑是包括闽南古代的瓷窑产品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