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 明 黄花梨矮靠背南官帽椅

[专家点评]明黄花梨矮靠背南官帽椅明黄花梨矮靠背南官帽椅座面为59×47厘米、通高82厘米。藏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凡搭脑和扶手都不出头的椅子,北京匠师称之为“南官帽椅”。此椅属于矮靠背一种,外形近似玫瑰椅。唯玫瑰椅的靠背及扶手皆与座面垂直相交,而此椅是不具备这一特征的。靠背用直棂三根,乃从木梳背椅简化而来。

[专家点评] 西汉 玉质皇后之玺

[专家点评]西汉玉质皇后之玺西汉玉质“皇后之玺”印为白玉质,螭虎钮。1968年发现于陕西咸阳市韩家湾狼家沟。出土地点距汉高祖和吕后的长陵约一千米。有人推测可能原为吕后便殿内供祭之物。但也有人认为不会是吕后用印。不管如何,这枚玉印的出土,却验证了《汉旧仪》中“皇后玉玺,文与帝同,皇后之玺,金螭虎钮”的记载并非传说。此玉玺印文对角疏密呼应,转角圆和,线条温润典雅,为玉印之上品。

[专家点评] 西周 倗季凤鸟大尊

[专家点评]西周倗季凤鸟大尊西周倗季凤鸟大尊通高达49厘米,身长达41厘米,胎体厚重,质地精良,保存状况良好。大小凤鸟通身均装饰鳞状羽纹,繁复而美观。这件凤鸟大尊的时代为商周之际,应出自陕西、河南地区的贵族墓中。

[专家点评] 汉 雕蟠螭剑饰

[专家点评]汉雕蟠螭剑饰东汉雕蟠螭剑饰长9.8厘米,玉白色。俯视呈长方形,侧视呈拱形,一端下部有长方形穿孔。上面饰浮雕大小螭虎各一只,曲身卷尾,侧首相望,作奔戏状,形象生动。该器物1973年出土于江西省南昌市塘山乡七里村汉墓,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专家点评] 清吴大澂 手札

[专家点评]清吴大澂手札近年拍卖会上名家手札升温,是有其道理的。名家手札不仅是书法,还是珍贵的历史文献,里面往往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史料乃至“不可告人”的勾当。因书札的实用性,书写者往往比较随意,较多流露本性,常常比正规书法要自然、真实。这件吴大澂信札便是写在印有人物的信笺上。字体为吴大澂一贯风格,书风工稳、不激不励。吴大澂字清卿,号恒轩,苏州人。甲午中日战役因督师失利,被遣回籍,为龙门书院院长。

[专家点评] 近现代吕凤子 仕女图

[专家点评]近现代吕凤子仕女图吕凤子的画属于传统评画之“逸品”,这和他的人品高尚有极大的关系。吕凤子书法取法钟鼎、汉隶,高古的很,和他后来的画风十分协调。这幅“仕女图”如果不说是吕凤子所画,人们是不会将二者联系在一起的,虽然题款的字还有点影子。吕凤子当然能画工整细腻的工笔,如这幅“仕女图”便是。但这些画不能表达吕凤子后来的脱俗思想,他便舍弃了这些华丽的外表,直入艺术和人生真谛。

[专家点评] 东汉 虎形座釉陶博山炉

[专家点评]东汉虎形座釉陶博山炉这只博山炉通体施酱黄色釉,红色陶胎,胎质极硬。底座为浮雕虎形,虎作侧回头咬盘柱状。虎背上驮柱盘,盘柱中部浮雕菱形纹样。炉上部为镂空浮雕执钺力士、豪猪、凤、虎、蛇等山峦炉盖,其中力士左手按住豪猪颈部,右手执钺举过头顶,怒目圆睁,正欲砍向豪猪。炉盖顶端为两只相互叠压、撕咬的老虎。2004年出土于洛阳市东汉墓葬。

[专家点评] 明 剔红楼阁人物圆盒

[专家点评]明剔红楼阁人物圆盒这件剔红楼阁人物圆盒通高4.5厘米,口径12.9厘米。盒体圆形,平顶平底,直壁,通体雕朱漆。盖面在天锦、地锦、水锦三种不同锦纹之上雕楼阁人物图景,布景充实,画面生动。盒壁在黄漆素地上雕饰牡丹、山茶、菊花、石榴等。器内及外底均髹褐色漆。漆质细腻,漆色纯正,髹漆肥厚。雕刻刀法娴熟流畅,纹理清晰,属明代永乐时期典型作品。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专家点评] 清乾隆珐琅彩“古乐轩”花石锦鸡图双耳瓶

珐琅彩在康熙时首先创烧成功,在雍正、乾隆朝得到大力发展。康熙珐琅彩和铜胎珐琅一样作色地装饰,少见白地画珐琅的。雍正珐琅彩在康熙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料彩更为丰富,多绘于素白器上。雍正珐琅彩所绘图案,大多配有相应行书诗句。在珐琅彩中,雍正珐琅彩最为名贵,但传世较少。乾隆早期珐琅彩继承雍正的...精美,而后期则渐趋粗率,乃至停烧。

[专家点评] 清阮元 石画记(底稿一)

[专家点评]清阮元石画记(底稿一)清阮元石画记(底稿二)清阮元石画记(底稿三)阮元工诗文、精鉴赏,善书法,亦作花鸟。阮元在任云、贵总督时,曾在许多具有天然图画的各色大理石上题识,后来曾编《石画记》一书,书有刻本传世。底稿大小不一,达一百多张,大者如一页稿纸,小者仅火柴盒大小,纸张质量也是不一,可见是阮元灵感一到,随手写来。字体以行书为主,也有隶书、篆书、楷书,反映了阮元书法的多种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