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 红山文化 黄玉人面佩 [专家点评]红山文化黄玉人面佩红山文化玉人面,长4.8厘米,宽3.3厘米。该器物用岫岩黄玉精磨而成。整体呈椭圆形,头顶寄一小孔,长眉,圆眼,大嘴,额头与下颌部有三道平行的凹弦纹。造型生动,为红山玉器中的精品。
[专家点评] 春秋晚期 透雕变形龙纹俎 [专家点评]春秋晚期透雕变形龙纹俎春秋晚期透雕变形龙纹俎,高24厘米,长35.5厘米,宽21厘米。俎面长方形,中间略窄微凹,四足作扁平的凹槽形。禁面及四足有透雕的矩形纹,馀饰变形龙纹。俎面外装饰一周窃曲纹。俎是古代切肉用的几案,是重要的礼器。在考古发现中极为少见。该器物于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二号楚墓出土,现收藏于河南省博物馆。
[专家点评] 清雍正 青花缠枝葫芦飞蝠纹橄榄瓶 [专家点评]清雍正青花缠枝葫芦飞蝠纹橄榄瓶这件雍正橄榄瓶高40.7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12厘米。因形状似橄榄形而得名。通体青花纹饰,绘缠枝葫芦及飞蝠纹,并辅以蕉叶纹和云纹等。外底青花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此器造型端庄秀雅,为雍正时期典型器物之一,代表了雍正青花瓷器的风韵和特征。青花纹饰精美,葫芦枝蔓相互缠绕,密而不乱,极富装饰性。橄榄瓶造型少见,惟其多见于雍正时期。
[专家点评] 辽 鎏金铜面具 [专家点评]辽鎏金铜面具这只鎏金铜面具是依据死者的面容锤揲而成的,长11厘米,宽19.5厘米。。《虏廷事实》记载,契丹人死后有“以金银为面具,铜丝络其手足”的特殊葬俗。我国早在商代就选用玉制材料作覆面遮盖身体了,但普遍使用面具的只有辽代的契丹贵族宗室。考古发现的各类契丹面具已有上百件之多,内蒙古地区出土最多,河北周边及辽西地区也有发现。这只鎏金铜面具现藏于内蒙古博物馆。
[专家点评] 近现代吴昌硕 墨竹图 [专家点评]近现代吴昌硕墨竹图此为吴昌硕的“墨竹图”,纸本,纵135.5厘米,横55厘米。全幅充满了生气及金石气。画面与题款错落上下,具有变化之美。吴昌硕作于1917年5月,为晚年作品,画之左面长题三行。李煜书画世已不存,已难知“金错刀”究竟为何面目。吴昌硕自题“金错刀”,当是他对金错刀的认识。
[专家点评] 近现代韩登安 篆书轴 [专家点评]近现代韩登安篆书轴此为韩登安的“篆书轴”。篆刻家多讲“印从书出”,而韩登安先生却提出“书从印出”,所谓“书从印出”是指所篆书法多为印章中字,这是一种新尝试。当年韩登安为创作毛主席诗词篆刻,设计了不少印稿,偶有将印稿写成书法作品,这些作品无一不带有印章韵味在内。由此也可知,要想成为一位有成就的篆刻家,没有良好的书法功底,尤其是篆书,不啻是天方夜谭。
[专家点评] 清末 红木琴桌 [专家点评]清末红木琴桌清末“红木琴桌”,宽123.8厘米、纵41.6厘米、高84.6厘米。从高度看,此琴桌非供演奏使用,而是用来摆放古琴以示清雅。因非实用而是摆设,故家具做的繁复、花哨、讲究。琴桌两头下卷并饰龙首,剑腿,拐子工牙板。是一件清末较优秀的家具。
[专家点评] 西周恭王 五祀卫鼎 [专家点评]西周恭王五祀卫鼎五祀卫鼎(附图)西周五祀卫鼎,通高36.5厘米,口径34.3厘米,腹深19.5厘米,重11.5公斤。柱足,折口沿,立耳,腹部下垂而外侈,器腹较浅。口沿下装饰一周雷纹填底的窃曲纹。鼎腹内铸铭文207字,记载了裘卫和邦君厉交易土地的事情,并写明了是恭王五年的事情。该器物出土于陕西周原董家窖藏。
[专家点评] 宋 登封窑刻虎瓶 [专家点评]宋登封窑刻虎瓶这件宋代刻虎瓶高31.9厘米,口径7.1厘米,底径9.5厘米。敛口外卷,器鼓腹,形似橄榄,圈足,素底。器身用化妆土敷地,剔刻花纹,并以褐色彩细密地作出圆点纹,覆有釉质,名“珍珠地”。饰刻双虎搏斗的主体纹饰,虎姿凶猛异常,生动有力。现藏故宫博物院。
[专家点评] 清 水烟筒 [专家点评]清水烟筒水烟筒由烟斗、烟仓、烟托、插管、烟钎、镊子、链条组成。一只完美的水烟筒必须是上述各部分完整无缺,且印记一致。水烟筒的印记是店铺的品牌和广告,一般刻于不影响外观的底部或烟仓盖里面,有的烟托、烟仓、烟斗底部三个款识一致,有用钢印凿印而成的,也有手工刻字的。水烟筒的烟托起到固定烟斗,连接烟仓,安装插管、链条等作用,有扁圆形、方形、八角形、双柱形等各种不同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