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 元倪瓒、王铎 杨竹西小像 [专家点评]元倪瓒、王铎杨竹西小像杨竹西小像(细部)杨竹西小像(题跋)王绎是元代画家。《杨竹西小像》由王绎执笔画人物,倪瓒补景。画的是元代松江高士杨竹西。杨竹西目光平视,面带微笑,神情和蔼,颇有长者风范。倪瓒为之补景,以几块小石和一棵疏落的孤松,烘托了特定环境中的特定人物,更显示了杨竹西在宋亡后,身着野服,不肯趋炎附势的气节和情操。
[专家点评] 五代杨凝式 韭花帖(拓本) [专家点评]五代杨凝式韭花帖(拓本)此为杨凝式的《韭花帖》,行书,墨迹麻纸本,高26厘米,宽28厘米,共7行,63字。内容是叙述午睡醒来,恰逢有人馈赠韭花,非常可口,遂执笔以表示谢意。目前所知《韭花帖》有三本:一为清内府藏本,今藏无锡博物馆,曾刻入《三希堂法帖》中;一本为裴伯谦藏本,见于《支那墨迹大成》,今已佚;一本为罗振玉藏本。据考证,三本中只有罗振玉藏本为真迹。
[专家点评] 清前期 紫檀百宝嵌松羊图长方盒 [专家点评]清前期紫檀百宝嵌松羊图长方盒清前期紫檀百宝嵌松羊图长方盒,长25厘米,宽17.8厘米,通高6.7厘米。盒紫檀木质,长方形,子母口,盖与盒体口沿处均凸起边线一匝,上嵌银丝扯不断纹。盒盖面为百宝嵌图案,图中3只羊二大一小,羊身以螺钿雕刻,并镶嵌玳瑁,形成黑白相间的色斑。公羊昂首挺胸,信步而行,母羊温顺地卧于松树下,小羊羔则依偎在母羊身旁,其乐融融。
[专家点评] 清乾隆 剔红福寿纹炕几 [专家点评]清乾隆剔红福寿纹炕几清乾隆剔红福寿纹炕几,高34.5厘米,横94.5厘米,纵25.5厘米。炕几长条形,以红雕漆工艺制成。通体剔红花纹,几面回纹边内浮雕拐子纹及卷草纹,正中饰蝙蝠及鲶鱼纹。几面下镂空拐子纹托角牙,侧沿及腿浮雕蝙蝠、卐字、桃及拐子纹。几底面正中刻楷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竖行款。清代家具署款识的极少,故此几对研究清乾隆年间家具工艺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专家点评] 新石器 马家窑文化彩绘双系陶壶 器身为夹砂红陶,口沿与腹部以红白双色彩绘几何图像,纹饰连续、清晰,虽有氧化但保存完好未有褪落,为马家窑文化之中的马厂类型彩绘陶器。马家窑文化陶器是仰韶文化的一个地方分支,主要分布在甘肃省,民间俗称其为“黄河彩陶”,上下延续千年左右,又可细分为石岭下、马家窑、小坪子、半山、马厂五种类型,陶器多为夹砂红陶或夹砂灰陶,以黑彩绘画为主要装饰,喜用水波纹、几何图型,器身饱满,韵味无穷。
[专家点评] 清 牙雕松荫策杖笔筒 [专家点评]清牙雕松荫策杖笔筒清牙雕松荫策杖笔筒,高15.8厘米,口最大径7.8厘米,底最大径8.6厘米。笔筒随牙形,体近椭圆,上小下大,口壁厚而足壁薄,后嵌底,腰部一周收分较大,将器身分作上下二部分。二人立于山间隙地,一侧山石丛树,限于下部区域内,另一侧巉岩峻峭,松干夭矫,直入云端。以阴刻法刻画远山苔点和云气缭绕,层次清晰。雕刻多在一侧,笔筒背面有大片留白,以备题记。
[专家点评] 商晚期 牛方鼎 [专家点评]商晚期牛方鼎牛方鼎(附图)此器为商代晚期牛方鼎,通高73.2厘米,口长64.4厘米,宽45.6厘米。1935年河南安阳武官北地1004号墓出土,此器长方形体,深腹平底,圆柱形空足。口下饰一周龙纹,四面中央饰牛角兽面,两侧立鸟,足饰兽面纹,三角纹。此鼎出自商王陵,底部有牛纹,见附图。现藏于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专家点评] 新石器时代 凸缘六边器 [专家点评]新石器时代凸缘六边器此件为新石器时代凸缘六边器,孔径6.7厘米,高3.5厘米。迄今为止,在同时期遗址或墓葬中均未见过这类器物,为首次发现,总的特点接近琮和凸缘环的结合体。该器物也是具有较高身份的人才可能随葬的器类,应该属于礼器的范畴。
[专家点评] 清 匏制莲瓣纹瓶 [专家点评]清匏制莲瓣纹瓶清匏制莲瓣纹瓶,高13.9cm,口径4.2厘米,最大腹径9.5厘米,足径3.9厘米。瓶直颈,圆鼓腹,圈足,内有铜管从瓶底至口沿,管口外翻微侈。口沿处饰回纹一周。颈下部饰仰莲纹,莲瓣上接卷草纹。腹部上下两端饰对应的变体覆莲纹一周,中部环饰浅卷草纹组成的如意头纹4个,内分别阳刻楷书“康”“熙”“赏”“玩”四字。此器形仿晋代青瓷莲花尊,系模范合成,范线明显,纹饰清晰,线条柔和,层次分明。
[专家点评] 明 黄花梨螭纹圈椅 [专家点评]明黄花梨螭纹圈椅明黄花梨螭纹圈椅,高103厘米,长63厘米,宽45厘米。此椅弧形椅圈自搭脑伸向两侧,通过后边柱向前顺势而下形成扶手。背板稍向后弯曲,形成背倾角,颇具舒适感,板满雕双螭纹。座面下装壸门卷口,雕卷草纹。腿间管脚枨自前向后逐渐升高,称“步步高赶枨”,寓意步步高升。四腿外撇,称侧脚收分,意在增加器物的稳定感。圈椅为明代常见椅式,由交椅演变而来,上半部还留有交椅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