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 元 耀州窑青釉印花花口碟 [专家点评]元耀州窑青釉印花花口碟元耀州窑青釉印花花口碟(底部)元耀州窑青釉印花花口碟(侧面)元耀州窑青釉印花花口碟(侧面)元耀州窑青釉印花花口碟(侧面)元耀州窑青釉印花花口碟(细部)元耀州窑系青釉印花花口碟(足)此碟高3厘米,口径13.8厘米,底径6.3厘米。正面盘心采用先印后刻形式装饰折枝菊花纹,盘沿铲刻瓣纹,圈足内墨书,为金/元时耀州窑物。
[专家点评] 明文徵明 山水图 [专家点评]明文徵明山水图此为文徵明的《山水图》,泥金扇面,广东省博物馆藏。文徵明的扇面作品题材不拘,人物、山水、花鸟皆有,早年多细谨,中年趋于粗放,晚年粗细兼备。此件扇面画风颇受赵孟影响,设色近乎青绿。用笔介于工细与粗放之司,山石皴法洒脱秀润,构筑一派清新宁静之意境。画面采用放射性构图,却能克服不和谐的视觉效果,实在难得。
[专家点评] 清李文田 八言行书对联 [专家点评]清李文田八言行书对联此为李文田的《八言行书对联》。此联酣畅饱满,工稳华滋,可以见到其在唐碑临...基础上,在魏碑上也下了很大的功夫。李文田字余光,一字仲约,号若农,一作芍农。官至直隶学政,经筵讲官,领阁事。博学多识,精通金元故实,西北地理,明医方,名重海内。善山水,得宋元意境。工书,楷书宗尚北魏,篆、隶豪迈,行书自成一家,为清代著名的杂家。传世作品未能得到广泛流传。
[专家点评] 竹雕饕餮纹三足双耳鼎 [专家点评]竹雕饕餮纹三足双耳鼎竹雕饕餮纹三足双耳鼎,通高15厘米,口径13.2厘米。竹鼎圆形,腹外有一圈回纹地饕餮纹装饰带,鼎盖及三足荷叶底座为紫檀木制。盖钮以蜜蜡雕成,刻兽面纹及蕉叶纹。竹雕制品中仿青铜彝器是一大品类。造办处遂创仿青铜器竹雕,尤以文竹制品为多见。此鼎造型从周鼎中化出而加变异,线条纤柔圆润,已丝毫不见青铜器的庄严意味。
[专家点评] 明 黄花梨画桌 [专家点评]明黄花梨画桌明黄花梨画桌,高79.5厘米,长176厘米,宽83.5厘米。画桌黄花梨木质,桌面长方形,攒框作,面下四角腿外侧有角牙,牙条下安罗锅枨,成一腿三牙结构。桌腿使用粗硕的圆材,外撇,侧脚收分明显。线脚的使用极有分寸,决不喧宾夺主,使观者的视线自然地集中于黄花梨优美的纹理之上,足见古代工匠对于家具之结构、造型、材料的理解之深。
[专家点评] 清晚期 象牙雕竹节式臂搁 [专家点评]清晚期象牙雕竹节式臂搁清晚期,象牙雕竹节式臂搁长24.5厘米,宽6厘米。臂搁雕作纵剖竹节式,符合臂搁覆瓦式形制的要求,较厚重,下部稍宽,上部略窄,有自然弯曲的轮廓线。雕刻以浮雕及镂雕为主,于写实中见剪裁功夫,将竹节、竹鞭等刻画得惟妙惟肖。较长的根须集中于一侧,相互叠压,很有节奏感。显然,其观赏意义已远远超过实用价值,属晚清同类工艺制品中的佼佼者。
[专家点评] 清十八世纪 白玉雕松鹤延年笔筒 [专家点评]清十八世纪白玉雕松鹤延年笔筒此件清十八世纪白玉雕松鹤延年笔筒高20.6厘米。笔筒形如一段松椿,高浮雕一对松鹤缱绻于树旁,其一口衔仙草回首而望。以浅刻、深雕饰树干、松皮及树瘿,口沿处有松枝垂下。笔筒另一面饰一磬,高高悬挂于树枝之上。鹤则称“百羽之宗”,据说乃凡人登仙后所化。再加一磬,“磬”谐“庆”为喜庆奏器之一,吉庆象征。整体寓吉庆延年,松鹤长春之意。
[专家点评] 清十八世纪 吉庆有余白玉珮 [专家点评]清十八世纪吉庆有余白玉珮此件清十八世纪吉庆有余白玉珮,长9.8厘米。白玉带褐色沁斑,光泽莹润。浮雕子母龙鱼相对,口衔穿着磬和长矛绶带,绶带结顶透孔,可穿系佩掛。“磬”寓意喜庆,龙头鱼寓意高升一级。此佩服琢造细致可爱,寓意吉祥。吉庆有余为传统吉祥纹样。纹饰以一儿童执戟,上挂有鱼,另手携玉磬组成。亦有的在类如“八”字的磐形中,作双鱼纹,取“磬”与“庆”、“鱼”与“鱼”同意的寓意。
[专家点评] 编织象牙席 [专家点评]编织象牙席编织象牙席,长216厘米,宽139厘米。席面通体编织成人字形纹,由薄如竹篦、宽仅0.2cm的扁平象牙条编织而成。象牙席夏天铺垫时较草席、竹席更为凉爽宜人。编织象牙席是明清时期广州的传统工艺。象牙席用料多,编织工序艰巨,劳民伤财。禁广东象牙席,禁民间购用。由于编织象牙席传世者稀少,而传统象牙劈丝技术又已失传,故这件象牙席在中国象牙工艺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专家点评] 北宋 龙泉窑青釉刻划花纹水丞 [专家点评]北宋龙泉窑青釉刻划花纹水丞北宋龙泉窑青釉刻划花纹水丞(另面)北宋龙泉窑青釉刻划花纹水丞(另面)北宋龙泉窑青釉刻划花纹水丞(里内)北宋龙泉窑青釉刻划花纹水丞(足)北宋龙泉窑青釉刻划花纹水丞(细部)这件北宋龙泉窑青釉刻划花纹水丞,高4.2厘米,口径8厘米,底径6厘米。腹部刻单页莲瓣纹,为典型北宋龙泉窑早期物。北宋时越窑逐渐衰落,浙江制瓷工业中心南移至龙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