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民窑颜色釉瓷之六紫釉 明代民窑颜色釉瓷之六紫釉紫色釉是以锰元素为主要色剂,以铁和钴起调色作用,将之掺和在含有碱量较高的釉中低温烧成。至成化时期,民窑紫釉只作为素三彩中的一种色彩来使用。弘治时通体一色的茄皮紫釉,其色紫中泛蓝,釉质肥厚光润。如果这一理论能够成立的话,民窑茄皮紫釉器的肉红色、米黄色胎,就可以得到一个圆满的解释。
黄宾虹画语集萃(之二) 黄宾虹画语集萃(之二)画理(一)中国古代优秀的画家,都是能够深切的去体验大自然的。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二十)书画同源,理一也。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二十五)石涛曾说“搜尽奇峰打草稿”,此最要紧。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二十六)作画时,要心在画中之物,石涛深悟此理。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二十八)古人谓山分朝阳山、夕阳山、正午山。
浅谈中国字画的悬挂方式 浅谈中国字画的悬挂方式如今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也愈来愈高,多方位的收藏在大众中不断呈递增趋势。再加上住房面积的扩大,欣赏品位的提高,人们对房间的布置自然也讲究起来,尤其在居室墙壁上悬挂几幅中国字画已经是很普遍的现象了。现略谈一下中国字画悬挂方式的一点体会。老人过生日,应悬挂一些有关“寿”意方面的字画。
黄宾虹画语集萃(之一) 黄宾虹画语集萃(之一)这是宾翁在与同道以及学生讨论绘画时的谈许记录片断,在各个报刊中多所引用,其中有很多精到之论,兹汇编为《宾虹画语集萃》。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五)吾人作画,想得到而画不出,此乃功力欠到。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十一)学书学画都要下苦功,单学古人还不行,学古人还要离开古人,要有自己独特的面貌。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十四)中国文人书画,书中当有画意,画中当有诗意。
湮没的清末瓷刻艺术 湮没的清末瓷刻艺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清末瓷刻。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造成旧时被文人们称为“清玩”的清末瓷刻作品,被视为资产阶级“封、资、修”的产物而被废弃。这是造成清末瓷刻艺术渐渐消失的原因之四。清末瓷刻艺术,距今只有近二百年的历史,但我们却很难见它的“芳容”。
明代民窑颜色釉瓷之五哥釉 明代民窑颜色釉瓷之五哥釉哥釉瓷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产品。它的重要特征是釉面开片,这是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笔者就此,查阅了上海市青浦县元代任氏墓葬出土的官窑贯耳瓶、杭州元代鲜于枢墓出土的青瓷贯耳瓶等资料,并与之器物进行比较,发现三者墓葬中的贯耳瓶,从器型上比较,各有特色,并具有承上启下的关系。而此时民窑受官窑仿哥釉瓷器的影响,生产了许多日用器皿。
明代民窑颜色釉瓷之四酱釉(酱色釉) 明代民窑颜色釉瓷之四酱釉(酱色釉)酱釉又称:“柿色釉,紫金釉”,是一种以铁为呈色剂的高温色釉,其釉料中含氧化铁和氧化亚铁的总量较高,达5%以上。所谓紫定并非紫色,其釉呈棕红色,实际上与今天芝麻酱色调相近的釉,故而得名。与永乐酱釉瓷相比较,同样的器型,宣德酱釉瓷釉色稳定,釉面光洁莹润,无缩釉点,有橘皮纹。而宣德时期的民窑酱釉中,有外酱釉里白釉、外酱釉里青花,尤以外酱釉里青花的品种较为多见。
“苏麻离青”来自伊拉克 “苏麻离青”来自伊拉克中国早期青花瓷器使用的釉下青料通称“苏麻离青”或“苏勃泥青”,其主要呈色剂——钴蓝料是从哪里来的?中国早期青花使用的进口料为苏麻离青、苏渤泥青,这发音与萨马拉及当时普遍使用的叙利亚“Sumra”这个地名发音相同。具体是什么时间钴蓝料被商人带到中国不得而知,但从元代以及明洪武、永乐、宣德等中国早期青花瓷特殊的发色,并结合文献及现代化学分析,可以明证苏麻离青即是来自伊拉克萨马拉的钴蓝料。
明代民窑颜色釉瓷之三仿龙泉釉 明代民窑颜色釉瓷之三仿龙泉釉盛极一时的宋代龙泉窑青瓷,至元代已呈衰退之势,但在明代仍继续烧造民间日用青瓷。3.龙泉窑碗心有暗刻明初同期青花窑中常使用的花卉纹(月华锦),仿龙泉釉碗心则尚未发现采用暗刻纹作为装饰的。但这一装饰技法在明宣德官窑仿龙泉釉器中被广泛吸收并使用。粉青釉是永乐年间仿龙泉釉呈色淡雅的一种。其后的明代正德年间仿龙泉釉,釉色较宣德仿龙泉釉更浅淡闪黄闪绿,施釉较薄,而瓷器以盘碗为主。
汝窑即汴京官窑论悖于事实(下) 汝窑即汴京官窑论悖于事实(下)辨识北宋官窑器文物考证,讲究的是无证不信。大自然肆虐,把北宋汴京官窑遗址,连同古开封城一起深埋于六米深的地下。史称“官窑”即“南宋官窑”。在李先生看来,汝窑“其制非是”,同钧窑“考古制度极为精致”之间的殊异,该是第一座与第二座“缘故”。此类足式于汝窑、龙泉窑上多见,属北宋官窑在汝瓷四方委角盒及大圈足汝瓷盘基础上的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