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物看明代正德、嘉靖青花瓷

从实物看明代正德、嘉靖青花瓷青花瓷器是高温釉下彩的一种,由于它颜色鲜艳,色彩可变化,又无脱色,有悠久常新的感觉,所以深受广大古陶瓷研究者、鉴赏家、收藏家和爱好者的喜爱。(图一)明正德。明正德青花孔雀穿缠枝牡丹纹鼓缸此件青花孔雀穿缠枝牡丹纹鼓缸的纹饰题材丰富,所绘纹饰既有王者之风尚,又反映当时社会所倡导公德与文明。

法苑艺林--静安寺文物楼

法苑艺林--静安寺文物楼静安寺文物楼位于寺内大雄宝殿东侧,与著名的静安寺密宗坛场相邻。一下子就把我们吸引到了一个高品味的法苑艺林。第一展厅,主要为佛教文物。而静安寺内藏有一对,平面曲腰,中空无底,击之铿锵,大小、花纹,皆与金山寺相同,亦可称为静安寺的镇山之宝了。历代高僧,自身成为诗人,成为书画艺术家,他们也会留下大量文物珍品。以至我们今天看到静安古寺文物楼有如此富赡的文物藏品,也就不足为怪了。

漳浦原始生殖崇拜岩画石刻研究

近年来,漳浦县在野外调查中,相继发现了一批早期的石刻、岩画,可能对于以上问题的研究有一定的启发。岩画的第六组,为一弯曲长线、上有四个圆窝穴,线条极象蛇状,似可认为是原始部落的族徽或崇拜物。

福建陶瓷(第二章)

福建陶瓷(第二章)青铜文明的烙印商周时代,是中国奴隶制高度发展并最终完成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福建地区的文化,从新石器时代进入青铜器时代,大量的几何形印纹硬陶器和原始瓷器,构成了青铜时代文明的重要标志。第一节黄土的陶器黄土文化,因闽候黄土遗址的考古发掘材料而命名。类似的装饰,也见于本省建瓯出土的西周青铜甬钟上,反映地方青铜与陶瓷工艺互相借鉴的共性特征。

如何鉴别真假“火石红”

如何鉴别真假“火石红”收藏古陶瓷的朋友,都会对“火石红”在鉴别元、明、清瓷器真赝中的作用有一定的认识,但近年来随着人工仿制的火石红越来越逼真,如何区别真假火石红也就日益为收藏古陶瓷的朋友所重视。放大镜下观察,真火石红晶莹闪亮,深入胎内,与胎土融为一体;而假火石红则缺乏生气,浮在胎体表面。

蔡伦发明造纸术

新华网报道说,“蔡伦发明造纸术”的根据,来源于中国重要的史书《后汉书》。由于《后汉书》作者对这一事件的记录非常明确,而且《后汉书》在当时和历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和地位,所以在没有其它历史文献为证的情况下,后人认定,是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经专家考证,这张古纸的“生日”是西汉早期,比东汉蔡伦造纸的历史早了300多年。

福建陶瓷(第一章 )

福建陶瓷(第一章)第一章来自远古的信息福建地处祖国东南,负山面海。至迟在6000多年以前,福建的先民已经开始制造和使用陶瓷。1985年至1986年,福建省考古队在这里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考古发掘,实际发掘面积772平方米,出土石器、骨器、玉器、贝器、陶器等遗物200多件,以及数以千计的陶片标本。陶窑结构的发展与变化,是衡量制陶工艺水平的一个标志。

福建陶瓷--绪论

福建陶瓷--绪论福建陶瓷文化是福建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陶瓷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根据40多年来的调查发现,福建省境内的陶瓷窑址分布密集,数量很多,可以说仅次于浙江省。福建陶瓷文化中,新石器时代出现的印纹陶,或称为几何形印纹陶器,明显有别于中原等地发现的表面施加彩绘的彩陶和黑陶。福建同安等窑烧造的珠光青资及其对外输出,是宋元时期福建陶瓷文化的另一特色。

古代书画鉴定的几个问题

古代书画鉴定的几个问题客岁12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陈方正教授通过文物馆长高美庆博士发出邀请,约我在今年二三月间前往作学术演讲,题目自拟,非常荣幸。在博物馆古器物学中,我侧重中国古代书画史的研究。千百年来,为一些传世古代书画作出真赝的结论,谈何容易!书画鉴定固然得力于经验,经验属于认识范畴。迄元代初,赵孟认定为《宣和画谱》中著录之武宗元所画,有宣和

唐欧阳询《仲尼梦奠帖》的流传、真赝和年代

唐欧阳询《仲尼梦奠帖》的流传、真赝和年代据我们所知,最晚从北宋以来,欧阳询的《仲尼梦奠帖》就已经闻名于世了。项元汴从史氏那里劫余的《仲尼梦奠帖》购藏于“天籁阁”。从以上流传过程的初步考察中,可以说《仲尼梦奠帖》自南宋迄于清代,大都是授受有绪,可资稽考。这里,我们考察一下《仲尼梦奠帖》是否临本的问题。照都穆和陈继儒两人的说法,似乎还另有一件《仲尼梦奠帖》的真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