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仔戏 锦歌渐成在台的闽南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人们称锦歌为"歌仔",用来与在台湾省流行的大戏相区别。1990年10月,台湾省成立了"台湾省歌仔戏学会",旨在推动与挽救歌仔戏这一艺术。2.野台歌仔戏粤剧野台戏即为外台戏,多于庙口演出。野台歌仔戏为歌仔戏最普遍之演出型式。本地歌仔吸收其它剧种精华,并穿着戏服,粉墨登场演出,歌仔戏即成为大戏型式。
粤剧 东南亚以及大洋洲、美洲的广东籍华侨聚居地区,也有粤剧演出。目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历史关于粤剧的产生和形成,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普遍认为,粤剧于明朝中叶开始萌芽,孕育于本地班。他们都是粤剧艺人中的佼佼者,对粤剧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面对现代都市文化的猛烈冲击,粤剧的生存空间已大为收缩,处于濒危状态,必须尽快投入力量对之进行保护。
潮剧 潮剧的形成和发展,距今已有四百三十多年的历史。从表演上来看,潮剧的脚色行当中以生、旦、丑最具地方特色。生旦戏《扫窗会》被誉为中国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典型代表;潮剧丑角分为十类,其中项衫丑的扇子功蜚声南北,为世所称。潮剧在过去一直实行童伶制,小生、青衣、花旦均由儿童艺人担任,这些艺人长大后,声音改变,即被淘汰,这一体制严重阻碍潮剧艺术的发展。
弋阳腔 弋阳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在中国戏曲史上,曾与海盐腔、昆山腔、余姚腔齐名,被称为“四大声腔”。目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概述弋阳腔属于南戏范畴。由此可知,弋阳腔又通称为高腔。自诞生以来,弋阳腔即以其"杜撰百端"的连台大戏和"错用乡语"的艺术特色在民间广为流传。据《南词叙录》所载,由于弋阳腔在声腔方面不断与各地民歌、山歌、小调及道教音乐相结合,因而使它极具生命力,来自民间,流传于民间。
梆子 梆子,碰奏体鸣乐器,用于中国各类民族乐队。类型17世纪左右随梆子腔戏曲的兴起而流行,有河北梆子、南梆子、坠梆和秦梆之分。②南梆子又称广东板,广泛流行于南方地区,在戏曲和民间器乐合奏中使用,也用于京剧高拨子唱腔的伴奏。以左手执梆,右手执一竹签或木槌敲击。③坠梆又称脚踏梆子,用于豫剧及河南坠子的伴奏。外形如鸭蛋,梆与槌连为一体。演奏时常绑于桌腿上,用脚控制木槌击梆发音。演奏者常由操坠琴者兼任。
昆曲 发源于江苏昆山,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剧熔北曲和弋阳、海盐等南曲诸腔于一炉,并加以提炼,音乐上的艺术成就是史无前例的。此外,昆剧的曲调乃至成出的戏都大量被吸收入京剧和不少地方剧种中。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昆剧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秦腔 康熙末至乾隆、嘉庆年间,秦腔盛行,几乎遍及全国。秦腔的脚色,分四生、六旦、二净、一丑,计13门,又称“十三头网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秦腔取得了新的成就。"这些班社均为秦腔班社,每个班社均拥有一批有影响的艺人。西安先后成立的还有三意学社等秦腔班社。琴师在秦腔戏班中具有重要地位,常坐于舞台前场后部正中。秦腔的表演自成一家,角色体制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各行又分多种,统称为"十三头网子
汉剧 辛亥革命前仍称“汉调”,从民国初年起开始改称“汉剧”。汉剧曲牌分唢呐、笛子、丝弦3种,共有400余首。汉剧前身为楚调。这时期,汉剧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兴盛时期,汉剧艺人数量大为增加。抗日战争爆发后,汉剧艺人响应中国...的号召,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汉剧再一次获得蓬勃发展的机遇。全省相继成立了二十多个汉剧团。
徽剧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重新建立了安徽省徽剧团,吸收徽剧老艺人,积极进行培养年轻演员和挖掘整理剧目的工作。目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历史沿革徽剧原名“徽调”、“二黄调”,1949年后定现名,是我国安徽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徽戏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90年在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的演出盛会中,徽剧以其特有的艺术风格再次轰动京城。
评剧 目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概述评剧是在“莲花落”和“蹦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此为评剧的前身。早期评剧只有男、女角之分,后逐渐发展为生、旦、丑的“三小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评剧进入了新的繁荣发展时期。解决男女同腔同调问题,发展生、净行当演唱艺术,促进了评剧的变革。评剧除在华北、东北地区广为流布外,中南、西北、西南的一些城市也有演出团体,它已成为一个有广泛群众影响的戏曲剧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