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 律诗,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即10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律诗的这种变化被称为拗体。
近体诗 近体诗,,中国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由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求四声、八病等声律、对偶的新体诗发展而来,至唐初沈佺期、宋之问时始定型,为唐以后人常用的诗体。其字数、句数、平仄、对仗和押韵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类别有律诗和绝句,乐府其中又各有五言、六言、七言之别。绝句每首4句;律诗每首8句,10句以上的称排律或长律,偶有六句三韵的律诗,称为三韵律诗或小律。
乐府 汉魏六朝以乐府民歌闻名。“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用来训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其中采集了大量民歌,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今保存的汉乐府民歌的五六十首,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诗经根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名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
易经 汉代人所说的《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传是对经的解释。《易经》则指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爻辞而言。从《易经》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萌芽,因而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至汉代,经学兴起,其中关于《周易》经传的解释,称为易学。《易经》的版本,流传下来影响大的是三国魏王弼注本、唐孔颖达疏,亦称《周易正义》,收入《十三经注疏》中。
中国神话 由于各地区的部族不同和文化差异,中国古典神话具有不同的地域系统。作为文明古国,中国的文化起源神话值得关注。演变中国神话源远流长,一些古典神话至今依然流传在某些不发达地区。学术界对中国神话人物演变的认识存在分歧。中国古代神话中反抗者的结局往往只有失败,最高统治权的获得只有合法继承一条路,其中显示出皇权政治的某些特征。他的《中国神话传说》首次尝试了对中国古代神话的系统叙述。
中国文学 在中国传统的文学观念中,与诗词并列为文学正宗的是散文。因此,《史记》不仅被视为史书杰作,而且纪传部分也是中国传记文学的典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由于政治和历史的原因,台湾省文学及港、澳地区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另一轨道上相对独立地发展。这些珍贵的文学遗产,填补了中国文学史的某些空白,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新教 中国人则称之为基督教或耶稣教,新教一词通用于学术界。这三个新教宗派的出现,得到了世俗政权与民族国家的支持。新教反对圣母及圣徒崇拜,一般也不赞同炼狱之说。新教还废除了神职人员不许结婚的规定,取消了隐修制度。新教的节日与天主教一致,尤其重视耶稣诞生与复活的庆典。因着教权与王权的权利争夺,新教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许多民族国家或世俗政权的支持与保护。他被称为新教现代神学之父。
基督教 众门徒领受圣灵后以使徒保罗为代表四出传教,基督教走出犹太社会,开始在罗马帝国境内迅速传播,并成为地中海沿岸各国的跨民族的世界性宗教。罗马统治者为了维护垂危的罗马宗教在思想上的统治地位并防范异己力量的壮大,对基督教进行了长达数百年的迫害。基督教实际上已成为取代衰落的古代文化的新兴力量。392年,狄奥多西一世以帝国名义宣布基督教为国教,由此完成了基督教在西方世界从非法变为合法,又从合法变为独尊的过程。
天主教 中国人根据明末耶稣会传教士的翻译,称之为天主教、罗马天主教。牛津运动旨在英格兰教会里天主教的精神。天主教会的组织形式严格集中。天主教严格规定神职人员不得结婚,与俗人有明显界限。12世纪至今,天主教已召开过13次公会议。天主教信奉天主和耶稣基督,并尊玛丽亚为圣母。天主教认为教会为基督所创,乃基督之身,人只有通过教会才能获得拯救。
正体中文 正体中文,是台湾省教育部门官方明令使用的一套有明确准则的繁体字,制定有明确的书写规范以及选字原则供...各级单位与民间遵循。另外有人认为其所谓“繁体”只是相对简化字而言,其本身是由古代中国传承而来,故应称为正体中文、正体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