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至唐郊祀制度沿革与郊祀歌辞研究 郊祀祭天是中国古代国家宗教的中心,帝王通过“绝地天通”,获得沟通神圣世界与世俗国家的独占权,以之作为王权合法性的基础和终极来源。汉唐郊祀礼仪经过了复杂的演变过程。汉武帝定郊祀之礼,具有方术和游仙色彩;汉末王莽确定了儒家祭祀体系;魏...
“宋无罚金之刑”质疑 沈家本《历代刑法考》提出“宋无罚金之刑”的论断不妥。宋代有罚金之刑,且适用于司法、教育、人才选拔等方面,所罚数量从6斤、8斤、10斤到100斤不等,适用罪名有失职渎职罪、擅权罪及欺诈罪等。而普遍存在于宋代的“罚铜”其实...
西汉国家与私商的博弈 西汉私营商业具有促进农业手工业生产、加强区域分工、实现社会储备、帮助国家财政货币化等重要经济功能,这使其有条件与国家进行博弈。西汉经济发展水平确定了商业的总体规模,从而也限定了私商的发展空间。国家与私商的利益冲突导致抑商政策,其目的是将商利从私商转移于国家手中。在国...
从“天人和谐”论到建设生态文明的伟大实践 在我国历史悠久绵长、内容广博深邃的中华传统文化中,自黄帝倡导“节用水火材物”始,始终蕴含有“天人和谐”的思想,且对我们中华民族与国家的存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经历了五千年的风雨沧桑,由于历史上一些统治集团举措失当,导...
中国历史上的“天府之国” “天府之国”是最适宜于人类生活的地方。古人常把形势险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方称为“天府”或“天府之国”。在中国历史上,曾先后出现过9个“天府之国”。它们是关中盆地、北...
西周都城体系的演变与岐周的圣都地位 从都城体系的角度研究都城政治地位的变化是古都研究中必须的手段。在都城体系中,有圣都与俗都、主都与陪都等都城关系。西周的都城体系中有三个都城:岐周、宗周、成周。岐周是西周的圣都,宗周是西周的主都,成周是西周的陪都。作为周的“圣都”,岐周是国家重...
汉昆明池的兴修及其对长安城郊环境的影响 汉武帝开凿昆明池,给西汉首都长安城郊的自然环境尤其是水文环境带来了深远影响:首先是昆明池以面积300余顷的人工湖面为主景,改善了自身及周边的生态环境;其次为保障昆明池安全蓄水,对其上游的氵高诸水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工整理,使它们改道西流入沣,形成了新的河流&mdas...
墓志资料中的河北藩镇形象新探 陈寅恪先生所谓大唐帝国自安史乱后实分为两部、河北藩镇成为胡化戎区的论断,如实反映了唐代朝野特别是唐皇朝直接控制地区的社会普遍心理,但这并不意味着河北藩镇一律排斥“周孔文教”。除了外来的士子,当地有儒学传统的家族仍承习“世业&rdq...
入唐求法:铸造新罗僧侣佛教人生的辉煌 7——9世纪末,新罗与唐佛教交流频繁。7世纪初入唐求法的新罗僧侣,参与玄奘法师领衔的佛经翻译,对佛教宗派的发展、教义的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8——9世纪来华的新罗僧侣,有些将唐朝作为中转站,前往印度求法取经,有些跟随中国...
隋唐行宫制度与宫廷革命 隋唐时期帝王行宫为数众多,主要集中于京师长安、东都洛阳的周围及两京道上,形成哑铃型分布格局。隋唐时期的行宫在功用上存在明显的不同,其中尤以避暑行宫的数目最多而且也最为重要。唐代都城建置对国家政治格局固然颇有影响,但宫廷革命的成败却并非只表现在宫城北门的得失这一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