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天府之国”是最适宜于人类生活的地方。古人常把形势险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方称为“天府”或“天府之国”。在中国历史上,曾先后出现过9个“天府之国”。它们是关中盆地、北京小平原、成都平原、江南地区、太原附近、闽中地区、沈阳一带、武威地区和台东地区。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来看,这些“天府之国”都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它们的形成和演变则与人为因素息息相关。由于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差异,有的“天府之国”长期存在,影响很大,有的则昙花一现,转瞬即失。历史时期“天府之国”的形成与演变,对于我国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历史地理; 天府之国; 环境变迁
  Abstract: Historically, the “Nature's Storehouse” referred to the fittest locality for human life。 The ancient Chinese people usually regarded a locality with hazardous terrace, fertile land and abundant produce as the “Nature's Storehouse”。 Thus, there were 9 localities respectively named “Nature's Storehouses” in Chinese history, namely, the Guanzhong Basin, the Beijing Valley, the Chengdu Plains, the areas in southern China, the areas adjacent to Taiyuan, the Central Fujian, the areas adjacent to Shenyang, the Wuwei region and the Eastern Taiwan。 Owing to respective distinctions in geographical and humanistic environment, some of these “Nature's Storehouses” have endured history and remain influential, but others lasted only momentarily and faded soon。 Thus, the shaping and evolution of these historical “Nature's Storehouses” are of important referential significance to current economic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
  Key Words: histogeography; “Nature's Storehouse”; environmental change
  
  据史书记载[1],战国后期,关中盆地和北京一带就先后获得“天府”的美誉。秦汉之际,关中成为著名的“天府之国”,成都平原开始跻身于“天府”的行列。南北朝末年,太原附近一度被称为“天府之国”。隋唐两代,关中盆地高度发展,成都平原也有了“天府之国”的美名。宋辽夏金时期,北方地区战争频繁,社会动荡,而江南地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新的“天府之国”。到元明清时期,北京作为首善之区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成为文人墨客津津乐道的“天府之国”,而闽中、盛京(沈阳)、凉州(武威)、台东等地也有了“天府之国”的美称。近代以来,关中等老天府或趋于衰落,或有了新的称谓,只有四川盆地仍保有“天府之国”的称号。如此算来,在中国历史上,共有9个“天府之国”。这些“天府之国”分布在西北、西南、东北、华北、华中、华南等不同的地理单元。其中关中盆地、北京一带和成都平原影响较大,其他几个地区知名度则相对较小。本文拟对这些“天府之国”的具体情况加以探讨,希望有助于大家对“天府之国”的认识。
  一、 关中盆地
  
  关中盆地位于陕西中部,被山带河,金城千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古称“陆海”,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天府”和“天府之国”。从文献记载来看,关中作为“天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后期,作为“天府之国”的历史,则可以追溯到秦汉之际。历史上最早把关中称为“天府”的人是苏秦,最先将关中称为“天府之国”的是张良。自战国至于明代,关中盆地一直享有“天府”及“天府之国”的美誉。
  
  关中盆地的基本特点是山环水绕、沃野千里。秦岭山脉、渭北山系与黄河形成天然屏障,泾、渭、、灞诸水从八百里秦川上流过,非常适宜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早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繁衍。夏商周三代,这里曾是西周王朝的统治中心。到春秋战国时期,经过秦人的开发,这里已变得相当富庶。故苏秦在公元前338年对秦惠王说:“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此天府也。”[1]卷69《苏秦列传》战国末年,秦国在渭北地区修建了著名的郑国渠,进一步优化了关中的生态环境,促进了这里的农业生产,提高了秦的综合国力,从而很快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虽然秦朝二世而亡,但关中的统治基础依然很好。正因为如此,楚汉战争结束后,刘敬建议汉高祖定都关中。他认为:“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1]卷99《刘敬叔孙通列传》汉高祖身边的大臣多劝他建都洛阳。认为“洛阳东有城皋,西有肴殳黾,倍河向伊雒,其固亦足恃。”汉高祖犹豫不决。张良对他说:“雒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夫关中左肴殳、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专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刘敬说是也。”[1]卷55《留侯世家》于是汉高祖决定奠都关中。自从张良给关中戴上“天府之国”的桂冠之后,人们便开始将关中称为“天府之国”了。
  
  秦汉两代十分重视对关中地区的开发与经营。秦统一全国后,徙各地富豪12万户于咸阳。汉初徙齐、楚大姓及韩、赵、魏王室成员10余万口到关中,又徙诸郡豪民于关中陵邑。另一方面,在关中大力兴修水利,不仅扩大了旧有的灌溉渠系,而且兴建了白渠、成国渠、漕渠和龙首渠等规模较大的工程。班固《西都赋》云:“郑白之沃,衣食之源。提封五万,疆场绮纷。沟塍刻镂,原隰龙鳞。决渠降雨,荷成云。五谷垂颖,桑麻铺。”[2]卷24班固《西都赋》民谣中也有“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的说法。[3]卷5《郑白渠歌》渠道两岸万顷农田得到灌溉,呈现出一派富庶繁荣的景象。此外,这一时期还在关中推广冬麦,又采用先进的犁、耧等生产工具,推广代田法和区田法,通过集约使用水肥,实现精耕细作,夺取高额丰产。随着中外农业文化的交流,黄瓜、大蒜、苜蓿、石榴、葡萄、胡桃等域外经济作物也开始在关中种植。于是关中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农业区。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1]卷129《货殖列传》由此可见关中盆地的富庶程度。
  
  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中地区多次遭受战争的摧残,但不少人在谈到关中时仍不约而同地称之为“天府之国”。如西晋时,东海王司马越表征镇守关中的王模为司空。王模的谋士淳于定对他说“关中天府之国,霸王之地”[4]卷37《南阳王模》,建议他继续镇抚关中,不到朝廷任职。十六国时,苻登等人与姚苌争夺关中地区的统治权。古成诜对姚苌说:“三秦天府之国,主上十分已有其八。今所在可虑者苻登、杨定、雷恶地耳,自余琐琐焉足论哉。”[4]卷116《姚苌传》北魏末年,孝武帝元修为高欢所迫,欲逃往荆州。柳庆对他说:“关中金城千里,天下之强国也。宇文泰忠诚奋发,朝廷之良臣也。以陛下之圣明,仗宇文泰之力,用进可以东向而制群雄,退可以闭关而固天府。此万全之计也。”[5]卷22《柳庆传》建议他前往关中投靠宇文泰。北周时,防城大都督兼夏州长史于谨对北周太祖说:“关右秦汉旧都,古称天府,士骁勇,厥壤膏腴,西有巴蜀之饶,北有羊马之利。今若据其要害,招集英雄,养卒劝农,足观时变。”[5]卷15《于谨传》这些事例充分说明,在这个大分裂的时代,关中地区虽受到破坏,但在全国仍处于领先的地位,还是当时人心目中的“天府之国”。
  
  隋唐时期,关中作为帝都长安的所在地,受到世人的高度关注。隋朝末年,李密对杨玄感说: “关中四塞,天府之国,有卫文升不足为意。若经城勿攻,西入长安,掩其无备,天子虽还,失其襟带,据险临之,固当必克,万全之势。”[6]卷53《李密传》建议他西入关中,夺取天下。杨玄感未予采纳。刘文静和裴寂对李渊说:“晋阳之地,士马精强,宫监之中,府库盈积。以兹举事,可立大功。关中天府,代王冲幼,权豪并起,未有适从。愿公兴兵,西入以图大事,何乃受单使之囚乎!”[6]卷57《刘文静》李渊接受了他们的建议,起兵晋阳,夺取关中,建立了唐朝。为了解决长安城的物资需求,唐王朝大力发展漕运,同时加大了关中的开发力度。到唐玄宗统治的开元天宝年间,关中达到了繁华的顶点。但安史之乱使关中地区遭受了一场浩劫。程元振劝唐肃宗迁都洛阳。但郭子仪委托兵部侍郎张重光上奏说:“臣闻雍州之地,古称天府,右控陇蜀,左扼崤函,前有终南太华之险,后有清渭浊河之固,神明之奥,王者所都,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兵强士勇,雄视八方,有利则出攻,无利则入守。此用武之国,非诸夏所同,秦汉因之,卒成帝业。”[6]卷120《郭子仪传》显然,尽管安史之乱对关中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但关中在唐人的心目中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唐末长安城为朱全忠所毁,关中的地位随之大幅度下降。
  
  五代以后,关中地区失去了首都的地位,经济形势每况愈下。不过,仍有人将关中称为天府之国。如宋“高宗初以直秘阁知同州兼沿河安抚使,时谋巡近甸金陵、南阳、长安为驻跸计。[郑]骧言南阳、金陵偏方,非兴王地。长安四塞,天府之国,可以驻跸。”[7]卷448《郑骧传》《三朝北盟会编》的作者说,关中“据山河百二之险,自古号天府之国。保关中所以卫京师。脱若关中有警,则所以为朝廷忧者,又不可胜言也。经略左丞忠义一节,勤劳百倍,所以为国家计者,至矣尽矣”[8]卷77。张阐也有类似的说法:“金归我关中,此地古号天府,乃祖宗社稷之灵,天下莫大之福。而议者过计,以为金弃空城以饵我,他日富实敌将复至不,如守蜀之得策,其说矣。”[9]卷28这说明,到两宋时期,关中地区已经衰落,但它的影响依然存在。
  
  元明之际,关中的地位继续下降,但人们还对它保持着“天府之国”的历史记忆。如在蒙古国晚期,宪宗蒙哥大封同姓,让忽必烈在南京和关中之间选择封地。忽必烈的谋士姚枢对他说“南京河徙无常,土薄水浅,舄卤生之,不若关中厥田上上,古名天府、陆海”[10]卷158《姚枢》,建议他选择关中。于是忽必烈据有关中,成为关中的统治者。明初朱元璋与群臣讨论建都之地, “或言关中险固金城,天府之国”。[11]卷45朱元璋对此表示认可,但他最后还是选择了南京。《大明一统志》在讲到关中形势时仍沿用关中是“天府之国”的说法[12]卷32。此外,明代的不少学者在论及建都形势时,也都对关中的形胜表示赞赏。如邱氵睿在其《大学衍义补》中说:“今日京师之势,大非汉唐都关中比也。”[13]卷86武夷熊氏说:“雍州秦地,周之岐丰镐京,汉之三辅,皆此焉……故言定都必先焉。”[14]卷33有人甚至从风水的角度,说关中是“中龙”所在[14]卷33,认为“天下形胜,惟地与兵。汉都长安,阻河山之险,左肴殳右蜀,太华泾渭,表里襟带,金城千里,隐然天府之国矣……可谓兵形地势两兼得之,于以镇安四方,巩固万代,永永无”[15]卷11《汉南北军记》。
  
  但到了清代,关中已失去了“天府之国”的美誉。“天府之国”仅见于方志的记载中:“秦形胜之国,带山河之险,悬隔千里。……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三辅南有江汉,北有河渭,陇以东,商雒以西,厥田肥饶,所谓陆海。东有函谷、蒲津,西有散关、陇山,南有山、武关,北有萧关、黄河,践华为城,因河为池。”[16]卷7清朝灭亡后,再也没有人把关中地区称作“天府之国”了,甚至就连生活在关中地区的一些人,都不知道关中曾经是“天府之国”,只知道它是“八百里秦川”了。这是多么令人伤感的事。
  二、 北京一带
  
  北京小平原东临渤海,西靠太行,南环河济,北枕燕山,水深土厚,自然条件相对较好。这一带被称为“天府”的历史,也可追溯到战国末年,但它真正受到重视,被称为“天府之国”则是明代以后的事。
  
  北京小平原在战国时代是燕国的领地,燕国的都城蓟就座落在这里。苏秦在离开秦国后,奔走于齐、赵、魏、秦诸国之间,设计防止齐国攻燕,并发动五国攻秦,成为燕国的重要谋士。为了鼓励燕文侯争霸的决心,他对燕文侯说:“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滹沱、易水,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车六百乘,骑六千匹,粟支数年。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佃作而足于枣栗矣,此所谓天府者也。”[1]卷69《苏秦列传》因此,北京小平原也有了“天府”的美称。但由于当时燕国自然环境不如关中,经济相对落后,知名度相对较低,苏秦提出的这个“天府”,并没有引起其他人士的共鸣。
  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北京小平原陆续得到开发。秦统一全国后,在燕地设广阳等6郡进行管理,蓟成了秦在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故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夫燕亦勃、碣之间一都会也。”[1]卷129《货殖列传》西汉时北京一带分属广阳国及涿、渔阳诸郡,属幽州刺史部。东汉设广阳、渔阳、涿郡,属冀州。秦汉两代,农业生产有所发展,手工业也有所进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京小平原曾是“前燕”的中心区域。由于社会动荡,战乱不已,北京一带也受到战火的摧残。但当地人民仍努力从事社会生产。如三国时代在北京近郊的永定河流域,修建了拦水坝戾陵遏,开凿了车箱渠等规模较大的水利工程,为北京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由于远离全国的政治中心,加之经济相对比较落后,北京小平原一直处于默默无闻的状态。
  
  隋唐时期,蓟城在北方地区的军事地位重要起来。隋以蓟为涿郡治所,并开通了南迄余杭,北到涿郡的南北大运河。唐代改涿郡为幽州,改蓟城为“幽州城”。唐太宗征高丽,即以幽州城为大本营。唐玄宗时实行重外轻内的军事部署,在北方设置8个节度使,幽州是范阳节度使的驻地。天宝十四载(755),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了叛乱,给中原地区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也给北京小平原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安史之乱以后,北京小平原在全国的地位有所下降。
  
  五代宋辽夏金元时期,北京由辽南京、金中都发展为元大都,逐渐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公元936年,石敬瑭为了当皇帝,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辽太宗派兵占据幽州城,并将它变成辽的陪都,称之为“南京”、“燕京”。在辽代,北京一带虽然与内地缺乏联系,但仍不失为一个人口稠密、市井繁华的大城市。北宋前期曾多次打算收复燕云十六州,结果均以失败而告终。12世纪初叶,金人崛起,灭辽、灭宋,将都城从松花江边的会宁迁至燕京。1151年,金主完颜亮改建燕城,两年后正式迁都于此,改名“中都”,使之成为金王朝的统治中心。金朝末年,中都毁于战火。至元四年,元世祖忽必烈在中都的东北郊外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大都”城。从此,北京一带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
  
  明代迁都北京,有人出于维护统治的目的,对北京的地理形势进行重新审视,认为北京是“天府之国”。史载明成祖即位后,“诏群臣议营建北京……公侯伯五军都督及在京都指挥等官上疏曰:‘臣等切惟北京河山巩固,水甘土厚,民俗淳朴,物产丰富,诚天府之国,帝王之都也。’”[11]卷182《大明一统志》的作者说:“京师古幽蓟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形胜甲于天下,诚所谓天府之国也。我太宗文皇帝龙潜于此,及缵承大统,遂建为北京而迁都焉。于以统万邦而抚四夷,真足以当形势之胜而为万世不拔之鸿基,自唐虞三代以来都邑之盛未有过焉者也。”[12]卷1明人章潢在《图书编》中也说:“古幽蓟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形胜甲于天下,诚所谓天府之国也。……自唐虞三代以来都邑之盛未有过焉者也。”[14]卷35
  
  清代的统治者认定北京是“天府之国”,并有意识地进行宣传。如乾隆十二年敕撰之《皇朝文献通考》云:“京师为古燕蓟之域,地势雄厚,沧海环其左,太行峙其右,喜峰、古北诸关口卫其后,据九州之上游,南面而临天下。自古天府之国无过于此。”[17]卷269乾隆三十九年敕撰《钦定日下旧闻考》云:“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而太行之山,自平阳之绛西来,北为居庸,东入于海,龙飞凤舞,绵亘千里,重关峻口,一可当万,独开南面以朝万国,非天造此形胜也哉!”[18]卷5吴元莱在《畿辅通志》原序中说:“京师故燕冀地,抱卫齐,连晋赵,山海峙其左,居庸扼其右。倚长城为屏障,凭太行为股肱。潞水南趋,直沽东下,达济汶以通漕运,所谓金汤千里,天府之国也。故自辽、金、元、明皆都此而莫之易。”[19]《原序》陆世仪在《思辨录辑要》中也说:“建都之地,自古为关中、洛阳,近则有北平。其余如汴、如金陵,地势偏坦,俱不可用。三者之中,议者以关中为第一,北平次之,洛阳为下。愚窃谓不然。”[20]卷15在他看来还是北京最好。
  
  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北京作为“天府之国”存在一定的缺陷。《五杂俎》的作者说:“今国家燕都可谓百二山河,天府之国,但其间有少不便者,漕粟仰给东南耳。运河自江而淮,自淮而黄,自黄而汶,自汶而卫,盈盈衣带,不绝如线,河流一涸,则西北之腹尽枵矣。元时亦输粟以供上都,其后兼之海运,然当群雄奸命之时,烽烟四起,运道梗绝,惟有束手就困耳。此京师之第一当虑者也。”[21]卷3《地部一》
  三、 成都平原
  
  成都平原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气候温润,“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疏食果实之饶”[22]卷28下《地理志》下,是长江上游古代文明的中心,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在中国古代,最早把成都平原称作“天府”的人是东汉末年的诸葛亮,而最早把它称为“天府之国”的则是唐代的陈子昂。从东汉末年到现在,成都平原一直保有“天府”和“天府之国”的美名。
  
  成都平原的特点与关中相似,具有“沃野”和“险塞”[23]89。先秦时代,成都平原在开明氏的统治之下,时常遭受岷江水患,人民生活颇为艰难。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派大将司马错入川,设置蜀郡,修筑栈道,加强了蜀地与关中的联系,使蜀成为秦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十年后,秦昭王使李冰修都江堰,“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享其利”[1]卷29《河渠书》。都江堰修成后,灌溉蜀、广汉、犍为三郡,既除水害,又利农业,不仅便利了交通,而且使蜀中生态环境得到优化,逐渐成了最适宜人类生活的地区之一[24]。故清代学者朱鹤龄说:“史称岷山之下,沃野千里,与汉中俱号天府之国。盖成于李冰,而肇于神禹也。”[25]卷8
  秦汉时期成都平原有所开发,开始跻身于“天府”之列。秦朝灭亡后,楚汉战争爆发,刘邦以益州、汉中和关中为大后方,最终战胜了项羽。故诸葛亮在隆中对策时说“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26]卷36《诸葛亮传》汉景帝时,郡守文翁发动百姓疏凿都江堰宝瓶口以下河床,引内江水灌溉繁县(今彭县、郫县及新都县部分地区)农田1 700余顷。[27]卷3《蜀志》其后武阳县(今属彭山、蒲江)拦蒲江水修筑大堰,开六水门引水灌溉农田。东汉时,将都江堰的岁修工程从民间自理改为 *** 主持。并在广都等县修建水利工程,(历史论文 www.lishirenzhi.com)引郫江及绵水建造陂塘,造福一方。[28]卷15《广汉太守沈子琚绵竹江堰碑》汉代继续在成都平原扩大水稻种植的范围,大体上形成了北直绵阳,南到乐山的水田农业区,旱作区也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西汉元始二年,成都平原耕地面积有所增加,基本形成了渠——塘灌溉系统和多种经营蓬勃发展的农业景观:“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27]卷3《蜀志》到东汉末年,成都平原的社会经济有了新的发展:“果实所生,无饥而饱。女工之业,覆衣天下。名材竹干,器械之饶,不可胜用”。[29]卷13《公孙述传》上述资料表明:成都平原在秦汉时期开始繁荣。
  
  三国时期,成都平原迅速崛起,成为历史舞台上的一个亮点。从某种意义上讲,成都平原的崛起是与蜀汉政权和诸葛亮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诸葛亮在治蜀期间,对都江堰格外重视,专门设置堰官进行管理,同时征调丁男1 200人对都江堰进行保护和治理,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左思在《蜀都赋》中描绘说:“沟洫脉散,疆里绮错,黍稷油油,粳稻莫莫……夹江傍山,栋宇相望,桑梓接连。家有盐泉之井,户有橘柚之园。”[30]卷4《蜀都赋》由此可以想见蜀国经济的繁荣景象。可以说,诸葛亮治蜀期间,是西南开发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遗憾的是,后来诸葛亮六出祁山,病死于五丈原,蜀汉为西晋所灭。西晋时“蜀有仓储,人复丰稔。”[27]卷7《后主志》但到东晋南朝时期,谯纵一度割据益州,致使“益土荒残”[31]卷47《刘敬宣传》,与江南地区相比,逐渐丧失了领先的地位。好在后来蜀地的农业得到恢复,织锦、井盐等手工业也有了发展。虽然不像三国时期那样受人关注,但仍保持着“天府”的形象。
  
  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螺旋式发展,到隋唐时期,成都平原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区域,成为名副其实的“天府之国”。隋末天下大乱,“唯蜀中丰静”。[32]卷1唐代为了开发四川盆地,曾修建过许多水利工程。这些工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扩建都江堰灌区,增加益州和鼓州的溉田面积[6]卷65《高士廉传》;二是在成都平原北部和涪江冲积平原上兴建水渠,以灌溉绵州和汉州境内的农田[33]卷42《地理志》;三是在成都平原南面的岷江平原上兴建堤堰,以灌溉眉州境内的农田。[33]卷42《地理志》因此,成都平原经济飞速发展,大有后来居上之势。陈子昂多次上疏盛赞巴蜀的富足。他说:“国家富有巴蜀,是天府之藏,自陇右及河西诸州,军国所资,邮驿所给,商旅莫不皆取于蜀,又京都府库,岁月珍贡,尚在其外,此诚蜀国之珍府。”[34]卷211《陈子昂上蜀川军事》“蜀为西南一都会,国家之宝库,天下珍货,聚出其中,又人富粟多,顺江而下,可以兼济中国。”[34]卷212陈子昂《谏雅州讨生羌书》“夫蜀都天府之国,金城铁冶,而俗以财雄,弋猎田池,而士多豪侈。”[34]卷215陈子昂《临邛县令封君遗爱碑》到唐代后期,以益州为中心的成都平原,生态环境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经济仅次于扬州,故当时有“扬一益二”的说法。[35]卷9由于蜀地“土腴谷羡,储从易办”[33]卷140《崔圆传》,故每当中原有事,关中受到威胁的时候,唐代帝王都要驾幸巴蜀。
  
  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政治中心也发生了东移、南移、北迁的变化,远离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的成都平原在全国的地位有所下降。此外,这一地区在北宋前期、宋元之际和明清之际还遭受过战争的巨大创伤。但在战争的间歇阶段,成都平原相对较为安定,在“湖广填四川”的过程中,成都平原的劳动力进一步增加,资源也得到一定开发,曾出现过“家给人足,民庶晏然,年谷丰衍”的局面[36]卷14《碑志八》。元末刘桢建议徐寿辉部将红巾元帅明玉珍在四川称帝,说“西蜀形胜之地,东有瞿塘,北有剑门,沃野千里,所谓天府之国”。[11]卷19《明太祖实录》而明玉珍在重庆建立夏政权后,派人向朱元璋夸耀四川的富庶时也说四川“沃壤千里,财利富饶,实天府之国”。[11]卷21《明太祖实录》明人蔡清称:“蜀西南也,自古说蜀道难,然其险处亦只在蜀门。若到其地,则所谓沃野千里,天府之国,似乎果平易矣。”[37]卷6王樵称:“岷山江源,汉源。岷山之下,沃野千里与汉中俱号天府之国。江汉之源既涤,则岷之墟皆可种艺矣。”[38]卷5彭韶《山川形势述》:山川形胜述彭韶“蜀之地,南抚蛮獠,西抗吐蕃,上络东井。岷镇其域,汶江出其徼,以褒斜为前门,灵关为后户,眉为城郭,南中为苑囿。缘以剑阁,阻以石门,而越负秦,地大且要,诚天府之国也。”[39]卷48
  
  值得注意的是,时人所说的天府之国主要是指成都平原,而不是四川全境。故明人王士性在《广志绎》中说:“川中郡邑,如东川、芒部、乌撒、乌蒙四土府亡论,即重庆、夔府、顺庆、保宁、叙州、马湖诸府,嘉、眉、涪、泸诸州,皆立在山椒水氵贲,地无夷旷,城皆倾跌,民居市店半在水上。惟成都三十余州县一片真土,号称沃野,既坐平壤,又占水利,盖岷、峨发脉,山才离祖,满眼石垄,抱此土块于中,实天作之,故称天府之国云。”[40]卷5四川的富庶更令人称羡。“四川天府之国也,其民数十兆,既庶且富。”[41]卷49《兵政•边防上》当然,成都平原的富庶也是有限的。有人曾对四川这个“天府之国”提出质疑:“送按察王君督四川屯政序:益州古称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非耶。……蜀之赋足以自国……然不闻转巴蜀粟南浮江,北出子午助县官,费库藏甚少,溢羡陈陈之积,其说何耶?”[42]卷56不过,晚清之后,其他“天府”相继衰落,四川地区仍享有“天府之国”的美称。
  四、 其他地区
  除上述地区之外,太原一带、江南地区、闽中地区、沈阳一带、武威一带和台东地区也曾被称为“天府之国”。这些地方往往是因受到某个人的钟爱,或是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被称为“天府之国”的。虽然也具有“天府”的某些条件,但作为“天府之国”,知名度相对较小。
  
  太原古称“晋阳”,位于太原盆地北部,是历史文化名城。春秋战国以来,太原盆地逐渐得到开发。到南北朝时,有 “天府之国”之称。《北齐书》记载:“唐邕,天保初为给事中,兼中书舍人……邕非唯强济明辨,然亦善揣帝意,取进多途,是以恩宠日隆,委任弥重。帝又尝对邕曰:‘太后云唐邕分明强记,每有军机大事,手作文书,口且处分,耳又听受,实是异人’。一日之中,六度赐物……十年,从幸晋阳,除兼给事黄门侍郎,领中书舍人。帝尝登童子佛寺,望并州城,曰:‘是何等城?’或曰:‘此是金城汤池,天府之国’。帝曰:‘我谓唐邕是金城,此非金城也’。其见重如此。”[43]卷40《唐邕传》在隋朝末年,太原成为唐王朝的发祥地,故唐代统治者对太原高度重视。唐太宗和唐高宗都曾亲至太原视察。唐高宗派李责力扩建太原城池。武则天以太原为北都,派精明强干的崔神庆为并州长史,神庆架桥筑“中城”,把东西二城连为一个统一的整体[6]卷77《崔义玄传附崔神庆传》,使并州成了名符其实的北方重镇。但安史之乱后,这一地区呈现出衰落的趋势。已经没有人把这里称为“天府之国”了。
  
  江南地区河湖众多,雨量丰沛,日照充足,是名闻遐尔的鱼米之乡。秦汉以前,江南地区地广人稀,生产落后。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当地注入新的活力。经过吴、东晋、宋、齐、梁、陈等“六朝”的开发,江南经济有了长足发展。盛唐时期,南北经济基本持平。安史之乱后,中原板荡,唐王朝在财政上不得不倚重于“江南八道”。到了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宋人李观说:“嗟乎!江淮而南,天府之国。周世宗之威武,我太祖之神圣,非一朝一夕而得。”[44]卷28《寄上孙安抚书》显然,在宋人心目中,江南地区已经是“天府之国”。明清时期,已经没有人再把江南称为“天府之国”。但江南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却是很高的。当时有“苏湖熟,天下足”,“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民谚[45]卷22《辨证类•苏杭湖》,其推重于此可见一斑。
  
  闽中即福州及其西南一带。福建在宋代有了较大发展,到明代形成八府分治的格局,人们在习惯上称之为“八闽”。位于福建东南部的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四府,自然条件相对较好,人口分布较为合理,粮食作物的种植和经济作物的栽培达到较高水平,商品贸易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景象。明代学者屠本非常喜欢这里,他在《闽中海错疏•原序》中说:“禹奠山川,鱼鳖咸若。周登俎豆,鲂鳢是珍。海镜江珧,虎头脚凭。虾寄、虫解变、蛤化凫,奇形异质,总总林林。闽故神仙奥区,天府之国也。并海而东,与浙通波。遵海而南,与广接壤。其间彼有此无,十而二三耳。”[46]《原序》因此,就有人把闽中称为“天府之国”了。当然,在历史文献中,这种称呼并不多见。
  
  盛京即沈阳,位于辽河平原中部,是满清王朝的发祥地。这里海拔较低,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气候,物产也较为丰富。清代有学者从尊君的角度出发,有意抬高盛京的地位。《钦定满洲源流考》卷19《国俗•物产•御制盛京土产杂咏十二首》:“盛京山川浑厚,土壤沃衍。盖扶舆旁薄,郁积之气所钟,洵乎天府之国,而佑启我国家亿万年灵长之王业也。”清高宗到了盛京,认为该地“洵乎天府之国,兴王之会也”。[47]卷202其后《钦定满洲源流考》卷19《国俗•物产•御制盛京土产杂咏十二首》亦云:“盛京山川浑厚,土壤沃衍。盖扶舆旁薄,郁积之气所钟,洵乎天府之国,而佑启我国家亿万年灵长之王业也。”于是,盛京也就跻身于“天府之国”的行列。但终清之世,将盛京称为“天府之国”的人多。辛亥革命之后,随着满清王朝的覆灭,再也没有人说“盛京”一带是“天府之国”了。
  
  武威古称“姑臧”、“凉州”,地处甘肃河西走廊东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河西相对比较安定,“姑臧称为富邑”[29]卷61《孔奋传》。三国时,姑臧为凉州治所。到十六国,前凉、后凉均建都于此。前凉张轨至张骏时,曾对姑臧进行过大规模的改造[4]卷86《张轨传附张骏传》,使其成为河西地区的政治中心。北魏以后,凉州人口大量内迁,姑臧趋于衰落。至唐代,这里又出现繁荣的盛况。唐人沈亚之说:“唐之盛时,河西陇右三十三州,凉州最大,土沃物繁而人富乐。”[34]卷784《对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策》安史之乱后,凉州一度陷于吐蕃,就像河西地区的其他城市一样,“一沦异域,顿化为龙荒沙漠之区,无复昔之殷富繁华矣”。[48]卷322《古雍州》宋元以降,河西走廊一带的经济有所恢复。清人吴大成对凉州十分赞赏,他在《西夏书事》中写到咸平六年(1003)冬十月赵保吉袭破西凉府时说:“得西凉则灵州之根固。况其府库积聚,足以给军需、调民食,真天府之国也。嗣后保吉身亡,德明终能保守灵、夏,岂非凉州畜牧甲天下,借以养成锐气哉!”[49]卷7这是将武威称作“天府之国”的惟一记载。
  
  至于把台湾东部地区称为“天府之国”,也是清代才有的事。清初郑成功准备 *** 的时候,有“荷兰甲螺何斌负债走夏,盛陈[台湾]沃野千里,为天府之国,且言可取之状”。[50]卷1《台湾通史》的作者连横也说“台湾为天府之国”[50]卷28《虞衡志》,“台东,天府之国也”。[50]卷31《拓植列传》在清代,台湾自然条件较好,且农业较发达的地区主要是台东和嘉南平原。其所谓“天府之国”,主要是指台东而言。
  
  以上是历史时期“天府之国”演变的基本情况。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两千多年来“天府之国”演变的历史轨迹。为什么“天府之国”会有这样的变化呢?这个问题是耐人寻味的。
  
  从关中盆地、北京一带、成都平原和其他地区的情况来看,“天府之国”的形成与演变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有自然的作用,也有人为的影响,有时候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情况相当得杂。如关中盆地在周秦汉唐时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俱佳,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也是最理想的建都之地,因而成为最早的“天府”和“天府之国”。这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了关中地区的开发,但也给关中带来了巨大的人口压力。人们为了生存,长期大规模开发土地资源,茂密的森林被砍伐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地力不断下降。到唐代后期,关中这个天府之国就出了问题。唐末五代战乱频仍,军阀朱温对长安城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致使关中人口外迁,水利失修,土地荒芜、经济衰退,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正如《钦定续通志•都邑略》的作者所说:关中为周秦汉唐古都之所在,“议都邑者以此为首选。然阅世久远,盛极而衰。所谓地绝其脉,水化其味者,非复秦、汉以前之旧”。[51]卷110《都邑略》这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关中生态环境恶化的事实。此后随着全国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转移,关中失去了中心地位,不再受到关注,再加上自然灾害的摧残,残破的景象长期得不到恢复。到了明清时期,江南经济发展起来,关中在全国的地位继续下降,最终失去了“天府之国”的桂冠。
  
  总之,天府之国的形成,首先是当地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其次是人为活动的结果,开发了该地的资源,发掘了该地的潜能,使该地变成了安全、舒适、富饶,并具有较大影响的区域。天府之国的衰落,则与生态环境的恶化有关,而生态环境的恶化,往往是恶性开发带来的恶果。经过千百年的风雨沧桑,历史上的这些“老天府”大多失去了昔日的荣光,但它在我们民族记忆的深处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天府之国”的演变所留下来的历史启示,是值得我们认真总结的。
  [ 参 考 文 献 ]
  [1]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 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
  [3] 杜文澜。古谣谚[M]。北京:中华书局,1958。
  [4] 房玄龄,等。晋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4。
  [5] 令狐德。周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1。
  [6] 刘。旧唐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5。
  [7] 脱脱,等。宋史[M]。 北京:中华书局,1977。
  [8] 徐梦莘。三朝北盟汇编[M]。武汉:广陵古籍刻印社,1987。
  [9] 熊克。中兴小纪[M]。 北京:中华书局,1985。[10] 宋濂。元史[M]。 北京:中华书局,1976。
  [11] 张惟贤,等。明实录[M]。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12] 李贤。大明一统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13] 邱氵睿。大学衍义补[M]。北京:京华出版社,1999。
  [14] 章潢。图书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5] 王礻韦。王忠公文集[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
  [16] 刘于义,等。陕西通志[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17] 嵇璜,等。皇朝文献通考[M]。杭州:浙江书局,1982。
  [18] 于敏中,等。日下旧闻考[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
  [19] 李鸿章,等。畿辅通志[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
  [20] 陆世仪。思辨录辑要[M]。 北京:中华书局,1985。
  [21] 谢肇氵制。五杂俎[M]。 北京:中华书局,1959。
  [22] 班固。汉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62。
  [23] 卢华语,等。古代长江上游的经济开发[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4] 陈瑶。李冰:成就天府之国[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5(3),9——11。
  [25] 朱鹤龄。禹贡长笺[M]。清抄本。
  [26] 陈寿。三国志[M]。 北京:中华书局,1959。
  [27] 常璩。华阳国志[M]。 北京:中华书局,1985。
  [28] 洪适。隶释[M] 北京:中华书局,1986。
  [29] 范晔。后汉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65。
  [30] 萧统。萧统文选[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31] 沈约。宋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4。
  [32] 慧立,彦忄宗。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M]。 北京:中华书局,2000。
  [33]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5。
  [34] 董诰,等。全唐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35] 洪迈。容斋随笔[M]。长沙:岳麓出版社,2006。
  [36] 苏天爵。滋溪文稿[M]。 北京:中华书局,1997。
  [37] 朱柏庐。易经蒙引[M]。民国抄本。
  [38] 余宏淦。尚书日记[M]。光绪刻本。
  [39] 杨慎。全蜀艺文志[M]。北京:线装书局,2003。
  [40] 王士性。广志绎[M]。 北京:中华书局,1981。
  [41] 陈忠倚。皇朝经世文三编[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
  [42] 王世贞。州山人四部稿[M]。济南:齐鲁书社。1997。[43] 李百药。北齐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2。
  [44] 李观。盱江先生全集[M]。清刻本,1665。
  [45] 郎瑛。七修类稿[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46] 屠本。闽中海错疏[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47] 庆桂,董诰,等。清高宗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7。
  [48] 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72。
  [49] 吴广成。西夏书事[M]。台北:广文书局,1986。
  [50] 连横。台湾通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
  [51] 嵇璜,等。钦定续通志[M]。杭州:浙江书局铅印本,1886。

中国历史上的“天府之国”的更多相关文章

  1. 从杨广兴建大运河入手,分析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中华文化的起源地一般认为在黄河流域,在东汉末年孙权建业称帝之前,江东往往被称作蛮荒之地,那时中国的经济中心也一直在中原一代。

  2. 一个兵卒为何要劝说刘邦定都长安

    娄敬在历史上出现得着实奇怪,出场也堪称意外。他可谓乱世奇才,却生卒年不详。

  3. 袁绍麾下三大名将,曹操刘备各得一人,最后那位才最厉害

    袁绍给人的印象,其实非常裂变。

  4. 命中注定要当皇帝?一代明君汉文帝的传说

    皇帝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作为万民的领袖,皇帝理所当然地被赋予神秘的色彩,像刘邦的母亲就据说是在睡觉时有条龙在她的上方,杨坚出生时也传闻头顶生角,紫气冲天。但有一位皇帝,关于他的传说,却是相当得可信,他就是汉文帝刘恒,汉武帝的爷爷,文景之治的开创者。

  5. 一辈子都在抗击匈奴的汉武帝,为什么最后将江山托付给一个匈奴人

    汉武帝而金日磾当时不过是一个匈奴战俘,一次偶然相遇中,将两个地位悬殊的男人联系在了一起。让疑惑的是,这个匈奴人究竟有多大的才能,让汉武帝如此重用,打了一辈子匈奴的刘彻最后把江山交给一个匈奴人来辅佐,在这背后是不是又另有玄机?古代骑兵一手策划匈奴征讨之战的汉武帝,他深知骑兵是战胜匈奴的关键,而马匹就是骑兵的重中之重,想要战胜敌人,就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6. 如果刘邦代替刘备统治蜀汉,能否打败曹操和孙权,最终统一三国?

    刘备一直打着「”中山靖王之后”的旗帜混迹于东汉末年,若是按他说法来算,他也就是汉高祖刘邦的后裔。虽然他并没有取得先祖那样的成就,不过还算没给刘邦丢脸,凭着自己的努力最终还是在汉末占据了一席之地。不过刘邦似乎比刘备要给力一些,从一介乡间小混混到开国皇帝,期间仅花费了7年时间而已,可以说他创造了一个传奇。若是让刘邦来替代刘备统治蜀国,有没有可能让蜀汉焕然一新,最终击败曹操和孙权,进而完成统一呢?首先我

  7. 乱世谋生专家,极品毒士,他才是三国中活得最精明的人

    在三国历史上,有一位非常神秘的人物,他被后世称为毒士,由于他的计策,三国的形势多次发生大变,他也可以说是东汉政权的掘墓人。在乱世里面他这么一个文人,想要谋生并不容易,尤其是贾诩还背负这样的恶名。贾诩在乱世中这一通谋生操作,实在是非常出色,可这都是被逼出来的,没有人愿意到处去投靠别人。

  8. 鸿门宴上出现的三个「 ”二百五”让刘邦360度无死角完美逃脱

    《鸿门宴》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大意是:项羽在鸿门宴请刘邦,原本是想做局...了他,即历史出名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可是项羽这边出了个头号「”二百五”,非上去客串「”英雄救美”,最后刘邦在张良、樊哙的掩护下成功逃跑的故事。#我要上头条##月薪万元---新作者扶植计划开启##历史冷知识#头号人物项伯最出名的「”二百五”到底是谁呢?那就是项伯。项伯和项梁虽然都是项羽的叔叔,可是智商绝对不在一个leve

  9. 羊舌大墓扑朔迷离,墓主是晋文侯吗?答案可能在墓地

    曲沃羊舌墓出土的大师氏姜匜在晋国公侯墓发掘中,晋文侯在曲村的墓葬一直存在争议。后来发掘出羊舌大墓后,这个争论愈争愈烈,至今未搞清雄才大略的晋文侯墓葬,自然成为晋国考古的一大缺憾。两墓遗留的历史碎片在曲村—天马的九侯十九墓墓地,有着严格的昭穆之序。按序排列,m93/m102位置,应是殇叔和他的夫人。

  10. 大臣睡懒觉不想上早朝,朱元璋怒斥:回家种地去,爱睡几时睡几时

    所谓「”朝仪”,指的是皇上上朝时,大臣们必须遵守的各种礼仪。比如大臣们什么时候进宫、什么时候整队、在大殿上应按照什么样的顺序站位,行什么样的礼仪、口中呼唤什么样的敬语等等,都是非常有讲究的。类似这样的日常上朝礼仪就是「”常朝仪”,也叫「”朝礼”,而在重大节日或是需要接待远道而来的外国使节、各地诸侯的时候,大臣们还要遵循「”大朝仪”,也叫「”朝贺之礼”。顾名思义,「”大朝仪”的规格要比「”常朝仪”高

随机推荐

  1. 26、摹仿国王

    他也会摹仿很多畜生的叫声,尤其是狗叫声,更会饲养狗,所以被国王召去,做饲养狗的狗官。佛教被人摹仿的事也很多。我想和那狗官摹仿国王是一样的道理。外道欲摹仿佛教,也只在皮毛里学,学不到佛法的内容,只为两边取利而已。不知佛教可贵之处,在于修行、持戒、梵行。只学佛教仪式唱念,成了不伦不类的教门。

  2. 好听的韩国名字大全–宝宝起名

    很多家人认为给自己的宝宝起名应该要起每个国家应该拥有的名字,特别的洋气,特别的潮。因此由于现如今越来越流行韩流,所以很多爸爸妈妈都会给孩子取一个韩国名字。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听的韩国名字都有哪些吧!

  3. 历史上有卫庄这个人吗 卫庄怎么死的历史名人

    卫庄只是一个虚构的人物。智谋出众、武艺高强,卫庄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嫉妒心强、心高气傲,倔强好胜。因为师兄盖聂号称剑圣,天下第一,卫庄想杀盖聂,取天下第一的称号。当卫庄知晓盖聂对端木蓉的感情时,同病相怜之感陡然在卫庄心里升起。随后,卫庄遇到了同样心高气傲白芊红,白芊红见卫庄对她与常人无异,便芳心暗许。

  4. 曾肉麻说“朕实不知如何疼你”为何雍正仍 ... 了年羹尧?揭“历史真相”雍正布局整整一年…

    甚至让宠爱他的雍正痛下...手?“朕实不知如何疼你”年羹尧集雍正宠爱于一身在许多电视剧中,年羹尧的形象是战功彪炳的大将军、又同时是嚣张跋扈的大贪官,但他其实是靠读书、科举靠是起家的文官!当时雍正所思右想,最后选定了年羹尧。他的带兵实力也没有让雍正失望,一出师便告捷,雍正更是喜出望外,把年羹尧视为自己的“恩人”。成为雍正提倡节俭、整顿吏治的最大障碍。

  5. 唐肃宗登基后,举起平叛大旗身处平叛前线,给军民树立了信心

    在整个安史之乱的八个年头,唐肃宗顽强支撑危局,作了七年的大唐皇帝,尽管太上皇在他登基后仍然不情愿放弃权力,但唐肃宗身处平叛前线,他举起平叛大旗帜,对于天下臣民拥有不可动摇的号召力,唐肃宗重建一个以平叛靖乱为中心任务的中央...和政治核心,在当时给唐朝军民树立了胜利的信心、带来了胜利的希望。唐肃宗对地方将领的姑息又与他严格控制军队交映成趣,为了平叛的需要,经常置国法于不顾,听任士卒拥立节帅。

  6. 低调是一把特别结实的保护伞

    吴王被这个胆大包天的家伙激怒了,拉开弓对着它就是一箭。吴王气急败坏,于是命令部下一齐放箭。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杨修聪明绝顶,才思敏捷,世人公认。一次,丞相曹操去新落成的官邸视察,在大门上写了一个“活”字,未加任何解释便离去了。诸如此类的小聪明,杨修还耍过好多次,这引起了曹操的反感与嫉恨。曹操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以扰乱军心之罪处死了杨修。因为低调是一把特别结实的保护伞。

  7. 情人节祝福语_七夕简单祝福语_情人节语录

    七夕幽默祝福语七夕温馨祝福语七夕经典祝福语七夕个性祝福语七夕搞笑祝福语送女友的七夕祝福送男友的七夕祝福送老婆的七夕祝福送老公的七夕祝福给爱人的七夕祝福送朋友的七夕祝福给闺蜜的七夕祝福七夕情人节表白语七夕送花祝福语七夕告白语以下是由整理的七夕简单祝福语,欢迎阅读。最新送给朋友的经典七夕祝福语最新送给朋友的经典七夕祝福语。祝天下情人七夕节快乐!七夕情人节快乐!

  8. 润知意思是什么 | 历史新知网

    朋友,你是不是写错了。月晕出现,将要刮风;础石湿润,就要下雨。比喻从某些征兆可以推知将会发生的事情。见“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是什么意思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这句话要分开两段来解释.先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

  9. 【新年祝福语】新年短信问候送温暖

    祝福民族大团结,携手欢度过大年。蛇年祝福祝健康,富贵荣华金满堂。春节祝福语★春节来临之际时,发条彩信给朋友。○跨进新年的门槛,延续著幸福的主线,红火的日子翻天,熟悉的笑脸灿烂,吉祥的色彩斑斓,欢乐的颂歌不断,久违的问候温暖,新春佳节,愿你宏图大展!

  10. 北宋文学家陈师道养不起妻儿 与连襟水火不容不肯著渠家衣

    >陈师道>北宋年间,王安石变法激起千层浪,一时间保守派与变法派水火不容,作为王安石变法的拥护者赵挺之与反对者苏轼、黄庭坚等人结怨颇深。赵挺之与陈师道都是郭概的女婿,两人虽为连襟却因派别不同而势不两立。陈师道生活贫困、无力养家,深夜到郊外皇家祠堂守灵却没有御寒的皮衣,于是妻子问妹妹借了一件。陈师道得知后倍感耻辱,死活都不肯穿这件衣服,并大...妻子:“汝岂不知我不著渠家衣耶!”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