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侃 陶侃,中国东晋名将。永兴二年,陈敏反晋,攻武昌,陶侃任江夏太守,击败之。建兴三年陶侃说降杜弢部将王贡,击溃杜弢,陷长沙,湘州平定。永昌元年王敦反晋,起兵武昌,朝廷命陶侃领江州刺史,率所部追蹑。成帝即位,外戚庾亮辅政,顾荣深以陶侃在荆湘的实力为患。苏峻、祖约反晋,建康失守,庾亮不得已,与温峤共推陶侃为盟主,平定叛乱,收复建康。陶侃封长沙郡公。陶侃在军41年,忠顺勤奋,明语善断,珍惜物力。
庾亮 庾亮,中国东晋外戚,大臣。后以亮妹为皇太子(晋明帝)妃,庾亮侍讲东宫,与太子交好。太宁三年明帝卒,庾亮为中书令,与王导共辅6岁太子司马衍(晋成帝)继位,庾太后临朝,政事决断于亮。咸和二年,庾亮拟夺其兵权,苏峻与祖约以诛执政庾亮为名,联合举兵反晋,亮任都督,专征讨事。九年六月陶侃卒,庾亮以帝舅领江、荆、豫三州刺史,都督六州诸...,镇武昌。庾亮不就,以弟庾冰为中书监。
殷浩 殷浩(汉语拼音:YinHao,?次年,桓温灭成汉,威震朝廷。会稽王司马昱(简文帝)执政,以殷浩声名影响朝野,引为心腹,参预朝政,统率扬州之众以抗衡荆州的桓温。殷浩以恢复中原为己任,就任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并广开屯田,以为军储。他无...经验,庾亮又为桓温掣肘,八年进军至许昌,处置失当,败于前秦。次年又大举进军,派羌族酋长姚襄为前锋,十月至山桑,姚襄反叛,伏击浩军,辎重尽弃,死伤万余,溃退谯城。
桓温 九年,殷浩大败而回,免为庶人,内外大权遂集于桓温一身。四月,桓温在今陕西蓝田击败前秦派来堵截的数万大军,前秦主苻健以数千人退守长安。但桓温未乘胜进攻长安,而是坐待敌军自溃,终因军粮不继而于六月被迫撤退。四月,桓温率步骑自姑孰出发,仅数月,就以惨败告终。次年,简文帝死,桓温要求加九锡,作代晋的图谋,但不久即病死,由其弟桓冲代领其众。
谢安 谢安与王献之之间关于羲、献孰胜的讨论在书法史上尤有影响。王僧虔《论书》曰“谢安亦入能流,殊亦自重,乃为子敬书嵇中散诗。得子敬书,有时裂作校纸。”谢安向来擅长于书信的书法艺术,瞧不起王献之的书法。不料谢安却在背面写了复信,王献之深感遗憾。谢安的作品存世不多,仅散见在《宣和书谱》、《宝晋斋法帖》、《淳化阁帖》中。魏晋人作书,书中自然有种风流萧散之气,此帖亦然,足以见谢安书法纵任自在,龙盘虎踞之势。
谢玄 谢玄,中国东晋将领。少为谢安所器重。东晋太元二年,为抵御前秦袭扰,经谢安荐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进号冠军将军,加领徐州刺史。八年,在淝水之战中,任前锋都督,先遣部将刘牢之率部夜袭洛涧,首战告捷;继而抓住战机,计使前秦军后撤致乱,谢安乘势猛攻,取得以少胜多的巨大战果。玄自以处分失当,上表求解职,又以疾辞,皆不允。玄舆疾至郡,太元十三年,卒,年四十六。
刘牢之 太元二年应募参加兖州刺史谢玄统辖的北府兵,初任参军。八年,淝水之战时,以精兵5000破前秦前锋1.5万,升龙骧将军、彭城内史。九年,随谢玄北伐,收复了今河南、山东、陕西南部等地区。淝水之战后,谢玄东晋朝廷纷争屡起。兖、青州刺史王恭、骠骑大将军司马元显、荆州刺史桓玄等为争夺朝权,都拉拢手握强兵的刘牢之。牢之对他们忽靠忽反,反复无常,致使将佐逐渐离散。元兴元年,其兵权为桓玄所夺,自缢而死。
桓玄 桓玄,中国东晋末权臣。次年,朝廷以桓玄为广州刺史,受命不赴。王恭又与豫州刺史庾楷起兵反对当国的司马道子、元显父子,桓玄与殷仲堪及雍州刺史杨佺期联兵响应。王恭败死,朝廷诏桓玄为江州刺史。桓玄军屯浔阳,被殷仲堪等推为盟主,势力始大。北府兵将领刘牢之投降,桓玄进入建康,先后...司马元显和道子,诛戮北府兵部分将领,专擅朝政。次年二月,北府旧将刘裕与刘毅、何无忌等起兵征讨,桓玄败退江陵,又退回荆州。
前凉 314年病死,长子张寔继任,西晋亡后,自317年起,张氏世守凉州,长期使用晋愍帝的建兴年号,虽名晋臣,实为割据政权,史称“前凉”。张骏、张重华父子统治时,前凉达于极盛,境内分置凉、沙、河三州,设西域长史于海头,在今吐鲁番地区设置高昌郡。376年,前秦天王苻坚以十三万步骑大举进攻,张天锡投降,前凉灭亡。是岁,当时掌握前凉大政的张天锡政变,派兵入宫,潜害玄靓,宣言暴薨,时年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