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

横扫中亚:锡尔河战役与亚历山大的东方征服之旅

公元前329年,亚历山大大帝的军队已深入伊朗高原。最终,马其顿军队在诸如锡尔河战役之类的冲突中获胜,并为征服这里而永远的改变了地区历史进程。大流士的遇刺成就了对手亚历山大政治瓦解亚历山大准备同时征服波斯的所有东方省份公元前329年,亚历山大率军从黑海南岸踏入中亚世界。深入中亚腹地的马其顿骑兵锡尔河战役南下的斯基泰骑兵让马其顿人防不胜防起初,亚历山大的策略是派部将带着少人马出击。亚历山大巧妙的用步兵包围了

一战前的德国为什么那么「 ”狂”?经济强、兵力足、素质高

自从统一之后,德国就一直在超高速发展,同时德国没有忘记普鲁士时代军国政策的根本,大力发展军队。1893年德国国会通过扩军法案,把陆军平时编制增加到589000人,后来又增加到619000人。1896年德国率先在军队内装配了77毫米速射重炮,使得德军火力显著增强。

一战前欧洲只有18个国家,一战后变两倍,二战后变三倍

我们知道欧洲目前有48个国家,看世界地图的时候我们能发现整个欧洲是支离破碎,到处都是国家。也就是一战结束前的时候,整个欧洲都没有几个国家,加起来也就18个国家。一战前的欧洲国家是非常少的,西面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北面是挪威瑞典、丹麦,西北只有一个英国,东面只有一个沙俄。二战后世界就再次分裂了,主要就是冷战结束后。从二战前的27个国家,变成现在的48个国家。

席卷欧洲的大战场,近代欧洲格局的决定战——三十年战争

矛盾激发了下一场战争,最终演变成几乎席卷整个欧洲,造成了欧洲尤其是中欧地区无尽苦难之殇。西班牙贵为欧洲一大霸主,希望借助战争打压敌手,巩固霸权;奥地利则希望借助战争统一神圣罗马帝国。三十年战争对近代欧洲军队训练和战术的变革也起到了一定影响。

钱乘旦:所谓「 ”修昔底德陷阱”,其实是来自美国人的杜撰

近年来,「”修昔底德陷阱”成为一个热词。要搞明白「”修昔底德陷阱”是什么,必须了解一些历史知识。「”陷阱”并非修昔底德的本意公元前431年到公元前404年古希腊发生过一场战争,交战的双方是两个城邦国家斯巴达和雅典,以及各自领导的城邦同盟。古希腊有几百个城邦,各自为政,相互间经常械斗,战争频繁。但这场战争的特殊之处是几乎所有的希腊城邦都卷入了战争,而且分成两个阵营,即斯巴达领导的伯罗奔尼撒同盟和雅典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堑壕为什么这么难打?

什么是堑壕僵局总所周知堑壕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形式,尤其在西线战场,同盟国军队和协约国军队在南起法瑞边境北到英吉利海峡的漫长战线上鏖战四年,大部分战线从1914年马恩河战役结束后一直到1918年都没太大变化。这个局面被称呼为堑壕僵局。即使英勇的士兵们可以继续向前突破敌人的第一道堑壕也是于事无补,后面还有第二道第三道防线,而这时候进攻方往往已经受到了巨大的人员伤亡,无力进攻了。

曾经的终极防御,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壕设计和布局

堑壕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大特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中东战壕中作战的士兵堑壕战的出现在西线,堑壕战的出现非常偶然。交通壕绝大多数是直线型的,因为士兵并不在其中躲避攻击,而直线有利于士兵快速的在战壕之间移动。德军的战壕不再是为了抵抗盟军在广阔战线上的全面进攻而设计。临时战壕狭窄的临时战壕被称为saps,是进攻中用于临时防御的简易战壕。毫无疑问,战壕的巅峰留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羸弱的北洋 ... 为什么敢派十万劳工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的步步进逼?

本文刊载于《历史认知网生活周刊》2018年第43期,原文标题《通往参战之路:北洋...的危机与转机》,严禁私自转载,侵权必究1918年11月13日,在西什库天主堂出席终战庆典的「”安福国会”参议院议长梁士诒(中)。绰号「”梁财神27岁这一年,伍朝枢终于体会到了父亲伍廷芳在前清时代为李鸿章参谋外事谈判时的心理感受:沮丧,苦恼,但又不得不为之。更令他郁闷的是,抛出这道难题的,正是19年前令父亲名誉蒙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