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佛陀教育 将佛教教育提升,让大家知道佛教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而不是迷信,这个工作非常重要。古人常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因此,我们用“佛陀教育”让大家晓得佛教是教育,而非宗教。所以,我们在台湾省成立的道场叫做“佛陀教育基金会”,在香港成立的机构是“佛陀教育协会”。
佛法与我 在最后一天的结业式中,看到小朋友随着木鱼、磬及宝钟鼓的引导,整齐一致的礼佛诵经,内心对法师及这群大专青年充满了钦佩与感恩。住持见镂法师于法会中开示,四天的禅修活动并不能期望小朋友们就此脱胎换骨,却可藉此因缘在他们的心中,种下一颗与佛结缘的善种子,待因缘成熟,必能成长茁壮,走向菩提大道。
现代因果实录 但是,在我的心里,是把宗教与迷信混为一谈的。这还要从十几年前仲夏的一次五台山之游说起。五台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是文殊菩萨的道场。一踏入苍然深秀的谷中,只见紫气盘盘,嘉木森森,疑为仙境。此时木鱼声已由远及近,却又顿然停歇。我只顾循音,却兀然发现一条清溪已斜陈目前。周匝遍植梨树,老干盘虬,果繁枝茂。老和尚故意在“信”字上加重了语气。是啊,我从来都认为佛教是迷信,更不齿于向神、佛叩拜。
佛法的本生故事 放生十大功德(一)无刀兵劫。放生者善体天地好生之心,故获宜男之庆。(五)诸佛欢喜。一切生物,佛皆视之如子,救一物命,即是救一佛子,诸佛皆大欢喜。(九)现在为人生极危险时代。盖烟酒之癖,恋爱之魔,缠绕众人。如众生报恩,则诸恶消灭,四季安宁。(十)动物由下级进于高阶之状态。与人类由野蛮进于文明之阶级相符合。据生物学家之言曰:凡生物皆应于外界之状态而生变化。
《彻悟人生》第二十四个故事 彻悟人生觉真法师唐池州南泉普愿禅师,对赵州从谂(禅师)十分器重,因而赵州成为南泉禅师的入室弟子。“平常心是道”这句着名的禅语,便是南泉和尚对赵州说的。有一天,赵州又来问他的老师南泉,说:“道非物外,物外非道。那么,什么才是物外的道呢?”
《解脱之道》佛陀的思想 佛陀的思想对于「苦」的看法,佛不以「无快乐」为苦,也不以肉体或物质为苦因,佛认为「苦」的原因,在于我们精神的主观,并不在客观的事物上。&rdquo印度所有外道的思想归纳成三种观念――修定、苦行、享乐。佛陀并不以为没有快乐是苦,也否认物质和肉体是痛苦烦恼的原因。在《杂阿含经》里,外道问佛陀苦乐是从哪里来的?佛陀回答说“苦乐从缘起”,是缘起条件来组合的。
人间菩萨(二)中元节的故事 今天是农历的中元节,在民间家家户户都办“普度”。七月十五日是“佛欢喜日”为何有中元普度的节日呢?从佛教的公案中,我们可以找到其根源;流传至中国就成为“普度节”,也就是民间所谓的“拜好兄弟”、“拜普度公”,这是传入中国后的一些俗称。反观现在民间七月十五日的中元普度方式,是不是也能够超度那些饿鬼呢?佛陀有三十二相,而阿难有三十相,在佛的弟子中,可以说是一位既年轻、形貌又庄严的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