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愿(念佛往生愿)成就文五 十八愿成就文五主讲:纯祥法师佛说无量寿经是真实教《正信念佛偈》说:“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成就文与因愿文相对应十八愿成就文与因愿文有对应关系,因愿文“十方众生”,对应成就文“诸有众生”。闻其名号是通过十七愿,净土三经都是十七愿成就的功德。十八愿的念佛则是已经信心成就,即得往生,在信心中念佛接受佛的回向,同时感受名号的不可思议功德力,进入正定聚。
从共命鸟的故事说起 从共命鸟的故事说起大慧“共命”,亦译作”命命”,见《涅盘经》,《翻译名义集·畜生》章中说,“共命”传为西域雪山等处的二头鸟:“一身二头,识神各异,同共报命,故曰命命。”“共命鸟”的故事系佛陀介绍自己宿世的行业之一,详见于大正藏本缘部,《佛本行集经婆提喇迦等因缘晶第58下》:尔时佛告诸比丘言。很明显,共命鸟的损身之祸端源于优波迦喽喳头的贪瞋痴,即贪欲、瞋恚、愚痴。
二、往生极乐的条件 深信一心念佛,决定可以往生;虽然极乐国土,远在十万亿佛土以外,但凭佛力慈悲摄受,一称佛号,发愿求生,佛必来迎,接引往生。于是抱其儿子的尸体,放在菩提树下,一心念佛。(二)净业助行欲想决定往生极乐世界,或希望上品上生,除了具足信愿行外,还要兼修众善,回向发愿,作为助行。释尊在观无量寿佛经中,教导韦提希夫人,欲想往生极乐国土,当修十种净业。
对佛陀十八不共法的探索(戒斌) 闽南佛学院一、引言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迷时得来全不费功夫。修学者的目标,志在成佛。此二根本,一是生死,二是菩提(即成佛)。众生如何从生死到达成佛,其过程,《胜鬘经》说:“生死者,依如来藏即佛法身,于众生中隐覆不显……有如来藏,说有生死。”②这里,如来藏道出了与生死密不可分的关系。
《菩提心之七重因果的修法》第六章 第六章辰二、正发此心分三:一、修慈二、修悲三、修增上意乐【第二,正发此心分三。】“此心”是希求利他之心。巳一、修慈分五:一、慈的所缘与行相二、慈心之利益三、虽然最初难生但意义极大,故下至读诵词句而修四、修习次第五、真实修习之...午一、慈的所缘与行相【初修慈中,慈所缘[1]者,谓不具足安乐有情。】慈心的所缘,是缺乏安乐的有情。】慈心的行相,即慈心心理活动的相状,有三个方面,即思惟:怎么能让他得到安乐?
《人间菩萨》中元节的故事 人间菩萨证严法师中元节的故事普度是不是超度?七月十五日是「佛欢喜日」为何有中元普度的节日呢?反观现在民间七月十五日的中元普度方式,是不是也能够超度那些饿鬼呢?这种普度方式,与佛陀在世时,目犍连设斋供僧的意义完全不同。佛陀有三十二相,而阿难有三十相,在佛的弟子中,可以说是一位既年轻、形貌又庄严的弟子。
《十六大阿罗汉的故事》七支供 十六大阿罗汉的故事mdash;—供请十六大阿罗汉护教略仪讲记智敏上师讲七支供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狮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这是礼敬支了。身口意的罪也可以在礼拜之中消除,净障也是有的。那么世间上最好的就是有上供,供养。这是第二支,供养支。并不是上师马尔巴要他的东西,而是除他的悭悋的心,这个习气可以由供养支来除掉。无始以来,贪瞋痴的烦恼发动了很多的恶业,要受很多的罪了。
《彻悟人生》第十三个故事 彻悟人生觉真法师佛陀在世时,座下有位眼睛失明了的比丘。因为眼睛瞎了,他只能摸索着缝补衣服,一不小心,针又从线上失落了。于是,他说,谁能修福积功德,帮助我穿针引线呢?那位比丘听出是佛的声音,立刻起立披上袈裟,向佛顶礼,禀告说:“佛的功德已经圆满,为什么还要说修福积功德呢?”
金刚经灵异录 真是‘人有诚心,佛有感应。’当时我就有一种感觉,假如能够找到足够的材料,写一部金刚经灵异录那是多好!道友们为了庆祝,替我出了一部琉璃室文集,把写成的金刚经灵异也搜集在内。适星云法师来函要为我出金刚经灵异录单行本,但字数不够标准,要我再写一万多字。假如有人能对这金刚经灵异发生兴趣,而开始学习般若,由文字而观照,由观照而实相。其摧毁虚妄分别力之强,恰如为无坚不摧之金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