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菩提心之七重因果的修法》第六章

第六章辰二、正发此心分三:一、修慈二、修悲三、修增上意乐【第二,正发此心分三。】“此心”是希求利他之心。“发起希求利他之心”的修法有三:一、修慈;二、修悲;三、修增上意乐。巳一、修慈分五:一、慈的所缘与行相二、慈心之利益三、虽然最初难生但意义极大,故下至读诵词句而修四、修习次第五、真实修习之 ... 午一、慈的所缘与行相【初修慈中,慈所缘[1]者,谓不具足安乐有情。】慈心的所缘,是缺乏安乐的有情。【行相者,谓念云何令遇安乐,惟愿令其获得安乐,我应令其遇诸安乐。】慈心的行相,即慈心心理活动的相状,有三个方面,即思惟:怎么能让他得到安乐?多么希望他获得安乐;应当由我来为他成办安乐。《瑜伽师地论》说:“以慈心者,为欲令得乐义故。&rdquo例如:明朝宰相冯琢庵的父亲是个善人。有一年隆冬的早晨,他遇见一人倒在雪地中,半身都已冻僵了,于是,他解下皮袄为他穿上,而且把他带回家,无微不至地照顾。当时,冯善人的心理是:如何能让他得到温暖?他能得到温暖该有多好!我应当帮他得到温暖。又比如,见别人内心缺乏安乐,我们想:如何让他获得内心的安乐?多么希望他得到心灵的安乐!我应当教他实现安乐的 ... ,让他得到安乐。总之,慈心的行相是三种心:一、着想心(替别人着想的善心);二、善愿心(希望他人获得安乐的善愿);三、责任心(发心为他成办安乐的善心)。慈心有悦意慈和与乐慈两种,悦意慈是见众生如同独子般悦意的慈心,通过修习知母、念恩、报恩,自然会生起悦意慈。此处所说的是与乐慈。午二、慈心之利益分二:一、慈心利益之量二、慈心的功德种类为何要宣说慈心的利益呢?不打开宝囊就不知囊中有宝,同理,若不宣说则不知慈心的利益。所以,有必要对希求大福德之善缘者宣说慈心的利益。了解利益之后,就会努力修持。【胜利者。】具足以上三种行相的慈心,能引生极殊胜的利益。以下从功德之量与功德种类两方面说明,就是要显示慈心福德之广大,尤其会出生哪些利益。未一、慈心利益之量分三:一、慈胜广大财供二、慈胜广修梵行三、慈胜长期持戒申一、慈胜广大财供【《三摩地王经》云:“遍于无边俱胝刹,尽其无量众供养,以此常供诸胜士,不及慈心一数分。”】前三句假设了一种广大供养,第一句说供养处,第二句说供养物,第三句说供养时和供养境,第四句通过较量彰显慈心福德之广大。《三摩地王经》说:普遍在无边俱胝的世界中,用尽不计其数的供养物,以此持续不断地供养一切贤圣,也比不上慈心功德之一分。【此说较以广大财物,于究竟田[2]常时供养,其福尤大。】上一颂是说,相比常时对究竟田作广大财供养,修慈心的福德更为巨大。静心体会一下,供养的处所、供物、时间、对境如此广大、殊胜,但由此产生的极大福德,却不如慈心福德之一分。这说明,相比不具慈心的大供养,给予一切众生安乐的慈心更伟大、更可贵,力量更巨大。申二、慈胜广修梵行【《曼殊室利庄严佛土经》云:“于东北方有大自在王佛,世界曰千庄严,其中有情皆具安乐,如诸苾刍入灭定乐。”】《曼殊室利庄严佛土经》说:在东北方有一尊大自在王佛,佛所教化的世界名叫千庄严,在那里的有情都具有如比丘入灭尽定般的大安乐。【“设于彼土修净梵行,经过百千俱胝年岁,若于此土最下乃至于弹指顷,缘一切有情发生慈心,其所生福较前尤多,况昼夜住。”】此段是较量功德。一是在安乐世界里,持续万亿年修持清净梵行,一是在此秽土下至一弹指顷的短暂时间中,缘一切有情生起慈心,后者福德远远超胜前者,何况日夜安住慈心。在安乐世界修梵行和在恶浊世界修慈心是两种修法,后者一弹指顷的修行竟超过前者万亿年的久修,说明“慈”法是一种能力极大、能迅速成就功德之妙法。比如,通过网络发短信,可以瞬间从青藏高原发送到太平洋彼岸,但叫邮递员徒步走到美国,几年也到不了。这是因为运用的 ... 不同,而导致效果相差悬殊。因此,以慈心修集功德,就如拥有加速器一般。申三、慈胜长期持戒《十方广大解脱经》说:“谁于诸世界,乃至一劫间,护持清净戒,不如一刹那,修持慈心胜。&rdquo由以上较量可知,慈心的福德广大不可思议,下至一念修慈,就能获得无量福德。若非佛说,谁能了知此事;若非经证,谁会发誓勤修。以上已再再显明功德藏就在自心,若能修持开发慈心,则确是开启了无尽藏。未二、慈心的功德种类【《宝鬘论》云:“每日三时施,三百罐饮食,然不及须臾,修慈福一分。”】龙树菩萨在《宝鬘论》中说:譬如,煮三百罐饮食,内有六十种各类佳肴,如是一日布施三次,持续很长时间,其福德却不如片刻修习慈心福德之一分。所以,修心比在外相上修行更加重要,后者虽然辛苦、持久,善心却微弱、狭小,前者只修片刻,但内在是祈愿一切众生具足安乐的大慈心,所以无法相比,就像每天燃三百根蜡烛的光明,远远不如片刻的阳光强烈广大。遗憾的是,世人虽求安乐,却不知乐因是什么,在追求安乐的过程中,也不能明辨缘起的差别,不知轻重、主次、缓急、胜劣,由于蒙昧而不能快速、善巧地改造自己的命运。论中已如是明示,若仍不知努力趣入,岂非愚者?若诚信圣言,谁不死心虔修呢?【“天人皆慈爱,彼等恒守护,喜乐多安乐,毒刀不能害。无劳事得成,当生梵世间,设未能解脱,得慈法八德。”】慈心修到究竟,可得解脱。如果暂时没有解脱,也必定能获得慈法八德。“慈法八德”即:一、人天慈爱,“爱人者人恒爱之”,慈爱众生,将得到人类与诸天等的慈爱。众生都不愿受苦,而愿别人给自己安乐。具慈心者处处想给予别人快乐,谁不愿意亲近他呢?嗔与慈是一对行相相反、作用也相反的心理。我们观察嗔心重的人,即使他曾经饶益过的众生也不愿接近他,谁都不愿看到嗔怒的脸,不喜欢见到粗暴的行为。相反,谁都愿意和具有慈心的人在一起,就像在寒冬,愿意坐在温暖的阳光下一样。二、获大守护,非人等都会发心守护。三、内心喜悦,以嗔心会导致内心不安宁、不悦意,即使睡在最舒适的床榻上,也烦躁难眠、恶梦连连。所以,嗔心带来心理紧张、急躁、粗暴和不悦。反之,慈心生起时,会显现安详、轻松、柔和、充满喜悦的良好心境。所以,慈心是欢喜之源,令人当下安详、宁静。宋代永明大师挪用了几十万库钱放生,依律被判 ... 。临刑时,大师脸色不改,内心充满欢喜。他说:我救活了万万生命,怎么不安乐呢?这是以慈力自然引生的欢喜。四、身多快乐,慈心能令身体生起乐受。修好了慈心,能让全身的细胞、组织、气血处于极佳状态。从气色、精力、眼耳的聪明、肌肉的弹性等各方面观察,可以发现:慈心能让人年轻、健康、充满活力。五、毒不能害,六、刀不能害,以慈力,水、火、刀、毒等不能伤害。慈心与害心相违,以嗔心损害了众生的四大,由于缘起无欺之故,将会遭受同类报应,而慈心是想给予众生安乐的善心,不可能感得被损害的果报,否则因果律就错乱了。有人说:也有具慈心的人遭遇水、火等灾难。对此,须善加辨别。他遭受灾难是由前世恶业所感,并非以今生修慈所致,慈心将在其它时间成熟乐果。七、无劳事成,心想之事无需劳苦,就能顺利成办。八、上生梵天,为何佛说以慈心感生梵天呢?《大智度论》中解释:古印度人尊崇梵天,对梵天家喻户晓。当时,印度婆罗门数量众多,他们求生梵天,所有修法福德都祈愿转生梵天。若众生听到修慈能生梵天,就会生起信心、向往修慈。基于此因,佛说修慈上生梵天。《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说,过去有位妇人要前往遥远的异国,她抱着孩子涉水渡恒河。当时恒河水暴涨,淹没了母子俩。母亲不肯抛弃孩子独自逃命,结果双双淹死。妇人以慈心的善业力,而转生色究竟天,成为大梵天王。以上慈心八德着重说明世间安乐。就出世间而言,比如,弥勒菩萨,因地着重修慈心三昧,果地也是以慈悲利益一切众生,故称为“慈氏”。以下解释“慈心是最殊胜的守护”。【若有慈心,天人慈爱自然 ... 。佛以慈力战败魔军,故守护中为最胜等。】如果具有慈心,人类和天众自然对你慈爱,由于被你的慈爱感召,他们会围绕在你身边拥护你。佛陀成道前,也是以慈力战胜魔军。这说明慈心是一切守护中最殊胜的守护。《杂宝藏经》有一则公案:以前,有位王子被驱逐出境。他在流亡途中看见一位被处以酷刑的人,手脚全被砍断。王子出于慈悲,就去采一些花果,想救济这位残疾人。王子去摘采花果时,妻子与残疾人私通。因为心怀私情,妻子对王子生起了怨恨。有一天,妻子叫王子去采岸边一棵树枝上的花果。王子说:下面的河很深,这样很危险。妻子叫他用绳索绑住腰部,她在后面拉住。王子快要走到岸边时,妻子无情地将他推入河中。以慈心的力量,王子顺流漂下,并未淹死。大河下游有个国家,国王刚去世,相师正在寻找新的国王,他远远看见河面上飘着一团黄云盖,测算“黄云盖下必有神人”,就派人前去迎接,结果王子被立为新国王。再说那位狠毒的妻子担着残疾人四处乞讨,一天他们来到了新国王的国境中,国人都称赞这是一位好妻子,不仅不嫌弃残废的丈夫,还一路担着恭敬承事。这件事很快传到国王的耳中。国王便派人把他们带到大殿前面,国王问:“这残疾人真是你丈夫吗?&rdquo女人说:“是。&rdquo国王又问:“你认得我吗?&rdquo女人答:“不认识。&rdquo国王又问:“那你认得某某吗?&rdquo女人仔细打量国王,认出是自己的丈夫,心中万分惭愧。国王心地慈善,还是派人养活这对夫妻。这位国王就是释迦佛的前身。当时,正是以慈力,未被大水淹死,并荣登王位。《杂阿含经》中也有一则公案:往昔,诸天与阿修罗战争,天人因不敌阿修罗,纷纷溃逃,帝释天也恐慌地乘车向北逃往天宫。在经过须弥山下的森林时,树下的金翅鸟巢里住有许多小鸟。帝释天害怕天人的车马会踩死小鸟,就对车夫说:“你驾车回头,不要 ... 死幼鸟。&rdquo车夫说:“阿修罗的军队正紧追不舍,若回头会陷入阿修罗的包围中。&rdquo帝释天说:“宁可死在阿修罗手里,也不愿天人的军队踩死众生。”于是,车夫掉转车头向南行进。阿修罗的军队远远看见帝释天卷土重来,以为是天人的计策,一时间惊惶失措,纷纷逃回阿修罗的宫殿。佛告诸比丘:帝释天是三十三天自在的天王,他以慈力摧伏了阿修罗的军队,应赞叹慈心的功德。这则公案也说明慈心是最殊胜的守护。下面再回到原文。“等”字表示还有其它功德,比如,以慈心能清净业障。《十方广大解脱经》说:“谁在此世间,身语意造罪,纵定堕恶趣,以慈速令净。&rdquo以慈心能得到好人缘,让众生一见到你就心情愉快。《般若八千颂》说:“多修慈心,并得稳固者,令众生见而愉悦,无有嗔恨。&rdquo《大悲经》中,佛说安住慈心者,能得十一种利益:一、睡眠安稳,醒时欢喜;二、不见恶梦;三、人与非人喜爱;四、诸天拥护;五、毒不能害;六、刀箭不伤;七、火不能烧;八、水不能淹;九、得好衣、饮食、床座、卧具、汤药;十、得上人法;十一、身坏命终,得生梵天。以上这一切都是唯心变现的,因果决定不错乱。以慈心予乐,不生恐怖、痛苦、背离、贫穷,不遭人唾弃、堕落 ... 。慈心是净水珠,可以净化心灵,遣除嗔恨、怨恼、嫉妒等污浊。慈心是安乐源,能源源不断出生上妙喜乐。慈心是无能胜,水不能淹、火不能烧、毒不能害、怨敌不能害。慈心是阳光,能融化自私的坚冰,给世间带来温暖。慈心是明灯,能破无明长夜,照亮生生世世的道路。慈心是妙手,能给予一切众生安乐的资具。慈心是宽广的胸怀,能怀抱一切。慈心是大地,能孕育一切、生长一切。慈心是功德藏,发起一刹那慈心,就有无量功德。以慈心三昧之力,毒药可化为甘露,刀杖能变成鲜花;向刀山,刀山必折;向火海,火海必灭。观世音普门究竟的无畏神力,也不离现前一念慈心。慈法是救劫浊之良药、解冤业之神咒,是实现和平、安宁的最佳妙法。一家行慈,一家幸福;一国行慈,一国太平;人人行慈,浊世顿成净土。慈心具有净化相续、产生喜乐、增上功德、消除业障、创造和平、实现净土等不可思议的功德,所以应将慈心视为如意宝,让它在心相续中真实生起。午三、虽然最初难生但意义极大,故下至读诵词句而修分二:一、总说二、引经文具体解释未一、总说【故虽难生,然须励力。】因为慈心功德极为殊胜,所以即便难以生起,也要努力。《杂阿含经》中,世尊问比丘:你们认为指甲上的土多,还是大地土多?诸比丘回答:世尊,指甲上的土很少,大地土无量。佛告诉比丘:能数数下至一弹指顷对一切众生修慈心的人,只有指甲上的土那么多;不能数数下至一弹指顷对一切众生修慈心的人,如大地土那么多。所以,诸比丘,应时常对一切众生修习慈心。【《集学论》说:当一切心[3]思惟金光明中,开示修习慈悲偈文,下至语中读诵而修。】《集学论》中说:应以一切心思惟《金光明经》中开示修习慈悲的偈文,下至以读诵词句来修。按照寂天菩萨的开示,上等修行者须一切心思惟修习慈心,下等者则应读诵词句而修。【其文为“以此金光胜鼓音,遍于三千世界中,恶趣诸苦阎罗苦,匮乏苦苦愿息灭”等。】《金光明经》中这段经文有一段不可思议的来历。当年,妙幢菩萨在佛前听法之后,欢喜踊跃,他专心致志地思惟,回到自己的住处。当晚,他梦见一面巨大的金鼓,如太阳般金光灿烂。在大光明中,他目睹了十方无量诸佛安详端坐在宝树下的琉璃宝座上,无量百千大众围绕,诸佛正在演说妙法。这时,有一位婆罗门用木棒击打金鼓,发出巨大音声,演说微妙偈颂,阐述忏悔之法。妙幢菩萨听后,都铭记在心,系念而住。天亮后,他在无量百千大众围绕下,带着各种供品走出王舍城,登上灵鹫山,来到世尊的住处。顶礼佛足后,布置各种香花,右绕三匝。妙幢菩萨合掌恭敬,陈白佛言:“世尊!我梦见婆罗门手拿木棒击打金鼓,发出洪亮音声,演说微妙偈文,阐明忏悔妙法。我能一一忆持,唯愿世尊慈悲,听我诉说。&rdquo然后,妙幢菩萨复述梦中所闻偈颂,演出一段《梦见金鼓忏悔品》,慈悲偈文就是其中的一段。未二、引经文具体解释分二:一、祈愿众生获得世间安乐二、祈愿众生获得出世安乐以下解释慈悲偈文的意义。念诵时,应随文发愿,不要有口无心。边念诵,边依经文发起给予众生安乐的慈心,功德不可思议。在二十颂中,前十六颂是祈愿众生获得世间安乐,后四颂是祈愿众生获得出世安乐。申一、祈愿众生获得世间安乐分二:一、祈愿众生获得现世善果二、祈愿众生获得未来善果酉一、祈愿众生获得现世善果分二:一、愿令众生远离痛苦二、愿令众生获得安乐戍一、愿令众生远离痛苦一切世界诸众生,悉皆离苦得安乐。这是总的普愿有情众生都能离苦得乐。边念边诚挚地祈愿:无边世界中的任何众生,不论何种形态、相貌、根性、寿量,不论崇高或是卑贱,平等祈愿他们远离痛苦获得安乐。以下是从不同侧面别别发愿,这样让慈心具体化极有必要。1、拔根缺之苦所有诸根不具足,令彼身相皆圆满。真切地观想众生六根残缺的痛苦,发愿:一切众生诸根残缺的痛苦都无余消尽,让他们身相圆满。2、拔诸病苦若有众生遭病苦,身形羸瘦无所依,咸令病苦得消除,诸根色力皆充满。真切地观想众生的病苦,发愿:若有众生遭受病苦折磨,身体虚弱无依无靠之时,愿我令这一切病苦消除,让他们诸根重新充满活力。3、拔刑罚苦若犯王法当刑戮,众苦逼迫生忧恼,彼受如斯极苦时,无有归依能救护。若众生触犯王法,即将遭受刑法诛戮,面临死亡,惶恐惊怖,在如此极度痛苦之时,无有依怙,愿我从极苦中救度他们。若受鞭杖枷锁系,种种苦具切其身,无量百千忧恼时,逼迫身心无暂乐。若众生受皮鞭、木棒鞭打,披枷戴锁,被各种刑具摧残身体,充满无量忧恼之时,身心倍受折磨,片刻不得安宁。皆令得免于系缚,及以鞭杖苦楚事,将临刑者得命全,众苦皆令永除尽。愿我能让他们脱免系缚,不受皮鞭、木杖鞭挞之苦,即将临刑的人也能保全性命,愿令一切痛苦永远消尽。4、令离饥渴苦若有众生饥渴逼,令得种种殊胜味。若有众生被饥饿、干渴逼迫,内心希求饮食,愿我能给予他们美味佳肴、甘甜净水,让他们获得饱足。5、令离不具诸根苦盲者得视聋者闻,跛者能行痖能语。诚挚祈愿:愿盲者复明,看见五彩缤纷的世界;愿聋者复聪,听闻悦耳动听的声音;愿跛者能自在无碍地行走;愿哑者能以语言表达心声。6、令离贫穷苦贫穷众生获宝藏,仓库盈溢无所乏。愿贫穷众生获得大宝藏,仓库里充满资具,应有尽有,无所匮乏。以下总结。皆令得受上妙乐,无一众生受苦恼。总之,愿普天下的众生,都能感受上妙安乐,不让一位众生受一分苦恼。观想之后,虔诚地祈愿。戍二、愿令众生获得安乐1、令得人天敬爱乐受人歧视、轻蔑是一种心苦。观察自己,别人冷眼相待都不愿接受,稍被恭敬也心生喜欢,将此心推而广之,希望一切有情都能得到恭敬、爱戴,永远不受歧视之苦。一切人天皆乐见,容仪温雅甚端严。愿一切众生都成为所有人天喜闻乐见的对境。愿他们能礼仪端雅,受人敬爱。2、令得诸丰珍玩乐悉皆现受无量乐,受用丰饶福德具。祈愿众生现在都能受用无量快乐,一切受用丰裕满足,各方面的福德具足不缺。只要有情欢喜,愿我给予他们这些安乐,教导他们积聚安乐之因。愿发愿如是成就。3、令得伎乐随念乐随彼众生念伎乐,众妙音声皆现前。愿众生心想音乐,随念便能现前美妙乐章。4、令得池沼随心乐念水即现清凉池,金色莲花泛其上。愿众生心想净水时,眼前即出现清凉水池,水面上漂浮着朵朵金莲。5、令得四事随念乐随彼众生心所念,饮食衣服及床敷。愿众生无论心想何种饮食、衣服、床榻、敷具,都能随心所欲地获得。6、令得七宝珠璎严具乐金银珍宝妙琉璃,璎珞庄严皆具足。愿众生希求的金、银、珍宝、琉璃、璎珞等庄严饰品,都能具足。7、令得美名和睦乐勿令众生闻恶响,亦复不见有相违,所受容貌悉端严,各各慈心相爱乐。祈愿:一切时处不让众生听到下至一句恶名,也不让他们彼此产生矛盾。愿众生常获美名,与人和睦相处。受生的身相容貌端正庄严,彼此以慈心互相爱乐。我们应当如是祈愿世界祥和、没有诤论。8、令得资具随心乐世间资生诸乐具,随心念时皆满足。祈愿:众生需要各种世间资生的安乐具时,都能随心所欲得到满足。9、令得无贪乐施乐所得珍财无悋惜,分布施与诸众生。祈愿:人人不吝珍财,都能慷慨施予众生分享。大乘经论中常说施者远比受者安乐,普愿众生都能获得这种安乐。10、令得香花随意乐烧香末香及涂香,众妙杂花非一色,每日三时从树堕,随心受用生欢喜。祈愿:不论是焚烧的烧香、香末,以及涂抹的涂香,或者每天三时从枝头上飘落的众妙杂花,众生都能随意受用,恒时欢喜。11、令得供养三宝乐普愿众生咸供养,十方一切最胜尊,三乘清净妙法门,菩萨独觉声闻众。普愿众生都能虔诚普供十方诸佛、三乘微妙圣法以及声缘菩萨圣僧。供养三宝,以三宝不可思议加持力、供养者的信心力、不可思议缘起力,可以获得殊胜安乐。但愿一切信不信佛的众生,都能皈依三宝,获得此上妙安乐。--------------------------------------------------------------------------------[1] 所缘:对象。[2] 究竟田:“田”,是指出生处。“究竟田”,是一切福田中至极殊胜的田地。[3] 一切心:全副精神。 >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re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菩提心之七重因果的修法》第六章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清末蒙古兵为何「 ”不能打了”?乾隆:一座喇嘛庙,胜养兵十万

    但到清末的时候,蒙古兵的战斗力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明百姓,要么负债累累,要么陷入破产的境地。我们难以想象,当年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的后人对沦落到如此境地,而这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藏传佛教的文化影响了蒙古。一则数据显示,清初时期的蒙古人口达到了两百多万人,而到了清末后只有一百七十多万人口,整整减少了近20%。

  2. 文殊、弥勒、观音、普贤等菩萨,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文殊,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那么,文殊菩萨在历史上也真有其人吗?对文殊菩萨的信仰,是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壮大、流布而逐渐形成的。据说文殊一出生就会说话,像童天子一般;和释迦牟尼一样,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显示出他的不同凡响。在释迦牟尼传教说法的四十五年中,文殊始终追随左右,成为释迦牟尼的得力助手。

  3. 唐武宗灭佛之谜:唐武宗对佛教有什么刻骨仇恨?

    不过也曾经出现过四次较大的灭佛事件,这就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这四次灭佛事件中,以唐武宗的灭佛影响最大,受到了后人的广泛关注。唐武宗灭佛原因何在?唐武宗原本也是喜欢佛教的,但即位数年后就对佛教怀有刻骨仇恨,这到底是为什么?有人认为武宗之所以下令灭佛,主要是与当时的宗教斗争有关。

  4. 大叔拿块「 ”木头”上节目,专家却很激动:佛教「 ”贡品”,至少百万

    自古中华多瑰宝,或许很多朋友会联想到带有铭文的青铜器,或是大唐金器,清代的玉器;当然,熟悉古董的朋友或许还会想到明代的「”木器”,这里要说的就是一种特殊的「”木头”。早在数年的某档鉴宝节目中,一位大叔就双手捧着块这样的「”木头”让专家鉴定,由于外貌显不出什么「”金贵”之处,也没经过任何雕琢,因此一出现就引起了诸多非议;但在场专家看到这块「”木头”后却显得很是激动,不仅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其估价更是达

  5. 中国人信奉儒释道,为何史上还有那么多「 ”灭佛”事件?佛得罪了谁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佛教是非常古老的一种宗教,其历史长达两千五百多年。从汉代开始,佛教自丝绸之路传入中华,并一直经久不衰。由于,佛教的部分教义同封建皇帝的治

  6. 佛教兴盛的背后,说说明朝时期的佛教文化历史

    在士大夫们的观点里,佛教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尤其是对于普通民众有着教化的意义。本文将梳理明朝时期对于佛教的观点,探究佛教在明朝时期的位置。佛教的寺庙先来聊聊佛教,你知道多少?佛教并不是中国的,最初是在东汉时期开始传入中国,可是,在中国生根发芽逐渐中国化了之后,佛教竟然成了一种文化的核心。当时,官员们是对佛教趋之若鹜,众多的士大夫信仰从西边传过来的佛教,工作的业余时间还会进行佛教的修行,可谓是佛教徒。

  7. 我们生活中很多流行用语其实都是源自佛教的用语

    1、「”世界”源于佛经,出于佛教「”世界”一词,「”世”为时间意,「”界”为空间意,涵盖了时间空间不可分隔的道理。中国古代形容大千世界则多用「”天下”一词,并无「”世界”,如今被广泛用之。据《楞严经》卷四载,世,即迁流之义;界,指方位。即于时间上有过去、未来三世之迁流,空间上有东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场所之意。佛教中的世界一词,非仅仅指地球而指整个宇宙而言,如今一般使用的「”世界”一词则专指地球而

  8. 你读的佛经很多?看看鲁迅,你就自愧不如了

    鲁迅,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9. 丰子恺道出弘一法师出家真相:他只是到了「 ”人生三层楼”的第三层

    可是弘一法师连见面的机会都不给他,算是绝情,也算是虔诚,依然选择抛弃了心中享乐的灵魂,大彻大悟,人活世间不过是卧不过七尺,食不过三餐。人们难以看破弘一法师出家的原因,哪怕是他的妻子对这个原因同样是充满了未知。丰子恺说的或许才是最接近的答案。

  10. 西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鸠摩罗什、克孜尔石窟、信仰之变)

    鸟兽以花果为食,不经意间用种子装扮了世界一、鸠摩罗什南北朝时的真谛法师、唐代的玄奘法师、北朝的鸠摩罗什被称为佛经三大翻译家。

随机推荐

  1. 吟字开头的成语

    第一个字是以“吟”字开头的全部成语及解释:吟花咏柳——犹言吟风弄月。吟风弄月——旧指文人写作或朗诵以风月等自然景色为题材的作品。现多形容作品空虚无聊。

  2. 唐朝大臣宇文融 救人活国其利博哉

    宇文融是一个很聪明、很有办法、也很能干的人。不过,总起来说,宇文融的工作进展,还是比较顺利的。宇文融为他初步解决了一个始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这一来,更没有人敢公开反对宇文融和检核户口了。>>玄宗听说了这一情况,也很受感动,他下诏表彰宇文融,说他做的工作是:“救人活国,其利博哉!”宇文融志得意满,以天下为己任,任命了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士居于要职,并声称几个月之内,就要让国家太平无事。

  3. 感动到哭的爱情句子-感人的情话

    现在爱一个人,放在心里。她拉开门对情人说,再见!

  4. 暗送秋波是什么意思?

    【拼音】ànsòngqiūbō【解释】旧时比喻美女的眼睛象秋天明净的水波一样。指暗中眉目传情。【出处】宋·苏轼《百步洪》诗之二:“佳人未肯回秋波,幼舆欲语防飞梭。”【例子】对张(作霖)则暗送秋波,对曹(锟)尤密切勾结。(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之一二四回)【近义词】眉目传情【反义词】明目张胆【相关】百度“暗送秋波”

  5. 佛陀故事:有福德的罪人

    说法到一半,佛陀突然问阿难:“你有见过年老长寿,而且具有福相的老人,却还有罪恶报应没有还清的吗?”阿难恭敬的回答:“罪恶的人,怎么会有福气的长相?我从来没有看过这样的人。”阿难奉着佛陀的旨意来到门口,果然看见一位老人,年纪两百多岁了,眉头生出秀美的白毛,耳尖高出头顶,牙齿就像整齐的贝壳,双手长过膝盖,一副很有福气的样子。

  6. 从以〝之〞字入名说起

      自古以来,国人以〝之〞字为名的,颇为普遍。所以现今社会的陈*之、李之*,等等的名字,屡见不鲜。而歴史上有名的〝之字派〞人物也很多,如寇谦之、张之洞、胡适之等。但我最感兴趣的,还是书圣王羲之和他的家族。查王羲之的曾祖父名王览,祖父名王正,父亲名王旷。但自他一代起,王氏...

  7. 关于人和动物之间的诗歌 | 历史新知网

    关于人和动物之间的诗歌春望朝代:唐代作者: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8. 梦见别人开自己的车

    周公解梦梦见别人开自己的车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别人开自己的车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9. 填字结尾的成语

    第四个字是“填”的成语、最后一个字以“填”结尾的四字成语及解释: 恨海难填——恨海:怨恨如海;难填:难于填塞。比喻怨气难平。 欲壑难填——欲:欲望;壑:深谷。形容欲望象深谷一样,很难填满。指贪心重,没法满足。...

  10. 梦见房上长树

    周公解梦梦见房上长树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房上长树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