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书法

[专家点评] 近现代黄节 行书诗轴

[专家点评]近现代黄节行书诗轴我们这里欣赏到的是黄节的行书轴。款中“越园”是指余绍宋,故此作是为贺余绍宋50岁生日而作。有资料说黄节书法宗米芾,旁及《马鸣寺碑》。黄节学米,也没能逃出这个窠臼。黄节书法写得放松自然,撇画细劲并带有波折,是其特色所在。这些特点在黄节的这件行书作品中也有表现,如“平”、“君”等字。虽然黄节的书法中见碑见帖,但两者结合得比较和谐,十分难能可贵。

[专家点评] 清翁方纲 “心经”册(之一)

[专家点评]清翁方纲“心经”册(之一)这件作品用材比较特殊,非用纸绢等,而是用菩提树叶。翁方纲字正三,一字忠叙,号覃溪,晚号苏斋,大兴(今北京)人。在这件作品中,欧书的面目十分明显,功力是十分札实的。有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刘墉学生、翁方纲女婿戈仙舟拿刘墉的字向翁方纲讨教,翁看后说:“你去问你老师,哪一笔书是古人的?”戈将此话转告刘墉,刘反唇相讥:“你去问你岳父,他的书法哪一笔是他自己的。”

[专家点评] 民国江春霖 行书轴

[专家点评]民国江春霖行书轴江春霖,字仲默,一字仲然,号杏村,晚号梅阳山人,福建莆田,光绪二十年进士,历任翰林院检讨、武英殿纂修、国史馆协修,官至新疆道,兼署辽沈、河南、四川、江南道监察御史。其传世著有《江侍御奏议》、《江春霖文集》等。初观江春霖的这幅书作,脑海中不禁冒出当代海上已故画家唐云的书法来。

[专家点评] 近现代黄宾虹 篆书轴

[专家点评]近现代黄宾虹篆书轴这件黄宾虹临金文轴纸本,108×35厘米。在黄宾虹的书法中,算是一件规规矩矩的作品,笔划精细比较均匀,笔笔送到位。黄宾虹是国画大师,亦是书法大家,他认为画法即书法,主张“画源书法,先学书论。笔力上纸,能透纸背,以此作画,必不浮浅”。

[专家点评] 清杨守敬 行书中堂

[专家点评]清杨守敬行书中堂清杨守敬行书中堂轴纸本,纵244厘米、横117厘米,藏湖北省博物馆藏。杨守敬是清末著名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历史地理学家。同治壬戌科举人。光绪六年至十年曾随黎庶昌出使日本,这期间他带去了大量的中国古碑帖,并传授书法技艺,因此他在日本影响极大,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这件作品用墨较干,得枯拙苍劲之趣。杨守敬字惺吾,晚号邻苏老人。湖北宜都人,所著《学书迩言》是近代书学名著之一。

[专家点评] 明王铎 李贺诗(一)

[专家点评]明王铎李贺诗(一)明王铎李贺诗(二)明王铎李贺诗(三)此为王铎的行书“李贺诗”。从这件“李贺诗”看,此言不虚。王铎确实有“独宗羲献”的作品,而这件不是,其欹侧之势出自李北海,迅疾出自米芾,而浑厚明显是法颜真卿。在这件作品中,王铎使用大量的湿墨,造成笔痕涨出,形成块面,与清爽迅疾的笔法形成对比。

[专家点评] 清翁同和 行书扇面

[专家点评]清翁同和行书扇面此为翁同和的行书扇面,纵18.3厘米、横52厘米。这件扇面字写的活泼生动,重笔与轻灵之笔交相辉映,折射出翁同和驾驭毛笔的高超技艺。翁同和字叔平,号松禅,晚号瓶庵居士。清咸丰六年状元,同治、光绪帝师。官至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卒谥文恭。然而翁同和并不以政绩闻名,使他出尽风头的是他的书法。翁同和书法曾从赵孟、董其昌入手,掺以米芾笔意。

[专家点评] 近现代黄宾虹 行书轴

[专家点评]近现代黄宾虹行书轴此为黄宾虹的“行书轴”,纸本,纵59厘米、横46.5厘米,藏浙江省博物馆。黄宾虹单独行草书不多,书法创作主要为篆书。而行书多为题画及信札中,但行书仍是黄宾虹书法中的重点。黄宾虹先生遵循着诗书画印全面修养,强调书画同源,绘画笔法出自书法,因此他的绘画线条皆是书法。在这件作品中,我们不难体会黄宾虹用笔的变化多端及枯湿顿挫。研究黄宾虹的绘画,应多留意他的书法才是。

[专家点评] 清黄士陵 六言篆书联

[专家点评]清黄士陵六言篆书联此为黄士陵的“六言篆书联”。写于乙未夏闰五月,乙未为1895年,黄士陵47岁。黄士陵书法早年学吴让之,线条飘逸,中年后开始学习大篆,并将大、小篆结合起来,即“合以古籀”。这件作品书写时期,黄氏风格已经形成,比如“一”、“泽”、“经”都是典型的黄氏字法,但另外几个字写的较放纵、随意,在黄氏书法中成了另类,大约是黄士陵在习惯书写中主观求变的一例吧。

[专家点评] 明王铎 草书自作五律之三

[专家点评]明王铎草书自作五律之三此为明王铎的“书法”。此幅整体看去为行书,个别字有草字出现,如“曲”、“随”、“熟”三个字。作品用笔雄迈,变化多姿,不落俗套,出新意于法度之中,收奇效于意想之外。中行最后一“掌”字将整幅作品撑住,更加重了整幅作品的份量,体现了王铎书法的个性和性格。